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园艺
施磷量对黑木相思苗木生长的影响1-6

摘要:为探究黑木相思苗木生长变化对磷肥的反应机制,本研究对1年生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苗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7个不同施肥量处理(0、50、75、100、125、150、200 mg P/株),测定并分析其苗高、地径、生物量及根系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施磷量对苗木高生长、地径、生物量(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以及根系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随时间和施磷量的增加,黑木相思苗木根长、根平均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苗高、地径、生物量总体表现均有所增加,总量为100 mg/株的施磷量对苗木生长促进作用效果最佳,试验结束时(即施肥第12周),该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苗高、地径、生物量(地上、地下部分)分别为417.10 cm、35.17 cm^2、0.47 cm、0.48 cm^3、36.2 mm、2.30 mm、1.236 g(地上部分)、0.227 g(地下部分),其中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1.2%、110.7%、61.1%和127.2%。

氮磷添加对苦槠次生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动态的影响7-13

摘要:中国是全球高氮沉降区之一,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为了探讨氮沉降增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选择苦槠次生林开展氮磷添加试验,以揭示其凋落物生产及其养分归还对氮磷添加的响应。笔者采用野外模拟试验,设计4种处理,分别为对照(CK)、磷(P)、高氮(HN)和高氮加磷(HN+P),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表明:通过1年的试验观测,经P、HN、HN+P处理后,年凋落物量分别为8.69、8.11、9.41 t/hm2,明显高于对照林分(7.68 t/hm^2);P、HN、HN+P处理均增加养分归还总量,大小顺序为:HN+P〉P〉HN〉CK,氮磷添加同样增加了N、P、K、Ca、Mg的年归还量,大小顺序为:N〉Ca〉K〉Mg〉P。研究表明,氮磷添加均提高林分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高氮加磷有助于维持土壤氮磷动态平衡,显著提高凋落物产量。

微晶化磷矿粉对杨树幼苗根际土壤微环境特征的影响14-17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施磷肥(CK)、过磷酸钙(SP)、普通磷矿粉(MP_0)、平均粒径为7.26μm的微晶化磷矿粉(MP_1)和平均粒径为4.04μm微晶化磷矿粉(MP_2)等处理对‘鲁林1号’杨树幼苗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MP_2处理的有机酸总量与SP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出CK、MP_0和MP_1处理43.55%、21.89%和10.15%;MP_1、MP_2和SP处理的总糖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CK和MP_0处理;而各处理的氨基酸总量均未达差异显著水平。MP_2处理的pH分别较CK、MP_0和MP_1处理降低0.31、0.17和0.12个单位;SP与MP_2处理的EC值差异不显著,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同时,SP和磷矿粉处理的CEC值均显著高于CK,而SP与MP_0、MP_1、MP_2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此外,MP_2处理的速效磷含量分别比CK、MP_0和MP_1处理显著提高35.19%、14.45%和7.85%,而3个磷矿粉处理对速效钾、交换性钙和镁含量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影响作用。以上分析认为,2个微晶化磷矿粉处理相比对照和普通磷矿粉处理均能明显提高杨树苗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显著提高根际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且粒径越小,其提高幅度越大。说明微晶化磷矿粉的粒径变小能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

文冠果幼苗对盐胁迫的生长策略响应和耐盐性阈值研究18-22

摘要:为探讨盐胁迫对文冠果幼苗生长影响,对不同浓度配比(0%、0.2%、0.5%、0.8%)盐分(Na Cl:Na2SO4=9:1)胁迫处理下一年生文冠果幼苗的存活率、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茎叶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幼苗生长指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在轻度盐胁迫(0.2%)处理下,地径、根系干重、根冠比高于对照;而中度(0.5%)和重度(0.8%)胁迫处理幼苗各生长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对照、轻度和中度胁迫幼苗存活率为100%,重度胁迫幼苗存活率下降明显。试验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轻度胁迫对幼苗存活和抑制作用弱于中度和重度胁迫,当幼苗受轻度胁迫后通过增粗茎干,增加根系的生长发育,来维持幼苗的正常生长;将总生物量抑制率为50%的盐浓度定义为该幼苗的耐盐性阈值,文冠果幼苗的耐受阈值的盐浓度为0.8%。

红叶植物叶片特点及相关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23-27

摘要:红叶植物因其鲜艳的叶色吸引人们特殊关注,然而就其叶色特点及相关影响因子还没有详细的阐述。文章从叶片特点及相关影响因子2个方面对国内外红叶植物的研究概况作了归纳总结:叶片特点包括组织结构、光合特性、色素组成及其合成过程的相关酶4个方面;相关影响因子包括光照、土壤、温度、季节等。目前对红叶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叶片的组织结构、光合特性、花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及其合成相关酶等方面,对基因表达和调控方面的研究很少。今后应加强寻找很多环境因素对红叶植物呈色表现的影响,育种工作者可逐步开展基因表达及调控对叶色的影响,以便于扩大红叶植物的适种范围。

不同烤烟品种氮钾含量特征及其聚类分析28-34

摘要:选育烤烟钾高效基因型新品种是解决烤烟钾含量的重要途径。为准确获得烤烟钾高效基因型选育的优异种质资源,对20份品种资源的氮钾含量特征进行比较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及同一品种各部位间烟叶氮、钾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烟叶钾含量呈随叶位升高而下降、氮含量随叶位升高而增加。‘岩烟2号’的钾含量最高,‘腾冲大柳叶’和‘大黄叶’的氮含量最为适宜。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中氮高钾型、中氮适钾型、低氮适钾型3种类型。

硫包衣肥料在生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35-38

摘要:为探索硫包衣肥料在安丘生姜上的应用效果,进行3个不同施肥量硫包衣肥料与对照含氯复合肥的肥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硫包衣肥料后,生长中后期生姜叶色较绿,茎杆粗壮,长势旺,后期衰败晚,干叶尖差,染病轻,不同硫包衣尿素处理的姜苗鲜重比对照多3214.5~9558.0 kg/hm~2。施用硫包衣肥料的3个处理生姜产量比对照多6675.0~10627.5 kg/hm~2,产值比对照高24030.0~38259.0元/hm~2,且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同时使用硫包衣肥料显著提高了生姜的投入产出比。从产量产值上来看,施用NPK总量与对照相同的硫包衣复合肥处理(处理4)的增产效果最明显;从投入产出比来看,施用20%硫包衣尿素+80%普通尿素处理(处理3)的投入产出比最大。硫包衣肥料在安丘生姜上的应用效果明显,建议今后在生姜生产中加大硫包衣肥料的推广应用范围。

滴灌条件下配方施肥对冀北甘蓝生产的影响39-45

摘要:为优化甘蓝施肥量,确定其施肥分配比例以及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对甘蓝进行了滴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相比,配方施肥增加了甘蓝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电导率,可有效保持土壤的持续肥力;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5.8%、48.6%,硝酸盐含量降低了39.0%,甘蓝品质得到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毛重、净重分别增加44730、37815 kg/hm^2,增幅分别为24.7%、29.9%,增产效果显著。

不同氮素用量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46-50

摘要:为确定黄瓜幼苗对氮素用量及氮素形态的响应特性以指导育苗期间合理施肥,以硝酸铵磷(NO_3~--N:NH_4~+-N为0.9:1.0)为供试肥料,研究同时提供NO_3~--N和NH_4~+-N的情况下,不同氮素用量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对照相比,氮素施用可显著增加植株叶面积和株高,但各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50~200 mg N/株);植株幼苗茎粗和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用氮素黄瓜幼苗根系的根长、根表面积和干物质累积量降低(尤其氮用量100 mg/株),根系直径在0.5~1.3 mm和1.8~2.6 mm范围内的根长下降明显。氮素用量显著影响了地上部氮、磷、钾的浓度及吸收量,对根系的磷、钾浓度和氮、磷、钾的吸收量影响较小;综合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状况,氮素用量在50 mg/株及150 mg/株时,黄瓜幼苗的生长健壮。

黄瓜雌花花冠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51-58

摘要:为建立适合黄瓜(Cucumis sativus L.)雌花花冠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以开花当天的黄瓜雌花花冠为试验材料,从蛋白质提取方法、IPG胶条梯度、等电聚焦程序、蛋白质上样量、染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酚抽提法得到的黄瓜雌花花冠蛋白质纯度高、产量高。17 cm p H 4~7 IPG胶条得到的双向电泳图谱蛋白质点分布均匀、清晰。优化后的等电聚焦程序适当增加了低压除盐步骤和时间,得到的双向电泳图谱蛋白质点圆且多。300μg上样量的双向电泳图谱蛋白质点可达400多个,低丰度蛋白质点清晰。硝酸银染色的双向电泳图谱蛋白质点较多。该试验获得了蛋白质点分布均匀、背景清晰、分辨率高、质量高的双向电泳图谱,为研究黄瓜雌花花冠蛋白质组学提供了参考。

‘温185’核桃根施氮磷钾肥的净光合速率效应59-63

摘要:通过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检验中等土壤养分条件下‘温185’(Juglans regia‘Wen185’)核桃根施氮(N)、磷(P)、钾(K)肥的净光合速率效应,以期为新疆南疆盆地‘温185’核桃生产园的科学施肥管理提供参考。试验采用"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温185’核桃净光合速率日均值(M)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log_(10)M)同N肥的施用量(纯N量)和N肥施用量的自乘(N×N或N2)存在极显著(P〈0.001)的线性相关关系,即:log_(10)M=0.724+0.231N-0.084N2+0.153P2。在土壤养分条件处于中等水平(有效P 14.0 mg/kg、速效K 77 mg/kg)的生产园,当N肥施用量(纯N量)小于2.75 kg/株时,对‘温185’核桃的净光合速率存在正效应,反之则存在负效应;施用P肥有利于提高‘温185’核桃的净光合速率。

枣与冬小麦间作巷道内的光环境特征64-68

摘要:为了探明枣与冬小麦间作系统中,间作巷道内与冬小麦生长发育需求相适应的光环境变化特征,为枣与冬小麦间作系统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株行距1.0 m×4.5 m、1.0 m×2.5 m、0.5 m×4.5 m的枣与冬小麦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使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和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及配备的LI-191线状量子传感器测定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光合生理参数和间作巷道内的光合有效辐射,通过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法计算出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的大小。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光补偿点(LCP)表现为成熟期〉灌浆期,光饱和点(LSP)表现为灌浆期〉成熟期;不同株行距枣与冬小麦间作系统中,灌浆期和成熟期冬小麦冠层饱和PAR时空窗的大小1.0 m×4.5 m〉0.5 m×4.5 m〉1.0 m×2.5 m。从满足间作巷道内的冬小麦光合需求考虑,目前新疆南疆盆地枣与冬小麦间作主要采用的几种株行距中,1.0 m×4.5 m的株行距为最佳的枣与冬小麦间作模式。

硅钙钾肥对红枣产量及品质的影响69-72

摘要:针对枣树生产中单纯重视补充大量元素而忽视补充中微量元素的问题,在田间条件下通过向枣园施用不同浓度的中量元素肥料硅钙钾肥,对该肥料在红枣生长量、果品品质以及产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硅钙钾肥可以促进枣树叶片及果实生长,叶片长、宽及面积与果实纵径均明显高于对照,4 kg/棵效果最明显;施肥后红枣中的有机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都得到明显提高,尤以4 kg/棵效果最显著;施用硅钙钾肥可以明显增强枣树抗病害能力,降低裂果率和病果率并且明显提高吊果比、单果重及产量,以4 kg/株增产幅度最大,增产率达到21.8%。本试验为生产中合理施用硅钙钾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内在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土壤pH下氮素形态对平邑甜茶生长及~(15)N利用特性的影响73-77

摘要:目前土壤酸化严重制约了果园生产与发展,而科学配施不同形态氮肥可有效缓解土壤酸化。本试验以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实生苗为试材,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土壤pH梯度下3种形态氮素对苹果砧木生长及~(15)N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pH下,酸化土壤3种形态氮素处理植株生物量从高到低为酰胺态氮(CO(NH_2)_2-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与pH呈显著正相关,而碱性土壤植株生物量则表现为酰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植株各器官Ndff值和~(15)N分配率在不同形态氮素处理下随土壤pH变化差异显著;NH_4~-N和NO_3~--N处理植株总吸氮量在pH 6.5时达到最大值0.47 g和0.33 g,不同土壤pH下的植株~(15)N利用率受氮素形态影响差异显著。可见,不同土壤pH下3种形态氮素对~(15)N的吸收征调、分配及利用差异显著,是限制植株生长的关键因素。

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季节营养成分分析78-82

摘要:为适时有效地利用加拿大一枝黄花资源,对其不同季节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利用重量法测定水分含量;通过高温电炉灼烧测定了总灰分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总糖含量;用碱与样品共热,破坏其中的还原糖,然后用间二苯酚比色测定蔗糖中的果糖部分,从而得出其蔗糖含量;用硫酸、碱、乙醇、乙醚相继处理样品,测定了其粗纤维含量;以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质含量。结果显示:随着季节变化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片除了早春,均高于茎与根,3—6月茎的含水量高于根,6—10月则根高于茎。叶片灰分含量高于茎与根,且季节变化不大,5月以前茎的灰分含量高于根,而6月以后茎的灰分含量明显低于根。茎可溶性总糖含量在3—4月均较高,5—11月根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高于茎与叶片;蔗糖的季节变化与可溶性总糖变化相似,11月根蔗糖含量显著升高;粗纤维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增高,茎高于根与叶。蛋白质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减低,叶片蛋白质含量高于茎与根。

低温处理对白三叶叶绿素、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等的影响83-86

摘要:为探索低温胁迫对白三叶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等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以新品系‘08-2’和‘海法’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haifa’)为材料,依次设置10、5、0、-5、-10、-15℃处理,研究低温下叶绿素、可溶性糖和MDA等的变化,对材料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变温对白三叶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MDA等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降低,白三叶的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在较低(≤0℃)温度处理下,‘08-2’的叶绿素含量降低速度小于‘海法’的;‘08-2’的可溶性糖含量在0℃时达到最高,‘海法’的在5℃达到最高;随着温度的降低,MDA含量和电导率逐渐升高,但‘08-2’变化幅度低于‘海法’。综合分析表明,新品系‘08-2’耐寒性优于‘海法’白三叶。

红花羟基黄色素A动态积累规律及热稳定性研究87-91

摘要:研究红花花丝羟基黄素色A(HSYA)动态积累规律和HSYA的热稳定性,为红花生产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以‘延津’红花和‘原阳’红花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红花花丝不同发育时期的HSYA含量以及不同温度和时间对HSYA制剂和花丝HSY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SYA在花蕾形成时期就开始产生并积累,在开花后第3天,其含量到达平台期。HSYA制剂含量随着保存温度(50~100℃)增加而呈直线下降;在保存温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保存时间(30~120 min)的增加也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红花花丝在50℃烘干条件下,以烘干时间为240 min时花丝HSYA含量最高;在70℃烘干条件下,以烘干时间为90 min时花丝HSYA含量最高。红花花丝在100~140℃的烘干条件下,HSYA含量呈直线下降;在烘干温度一定的条件下,HSYA含量随着烘干时间(30~240 min)的增加均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因此,红花采摘以花后第3天为最好,花丝烘干可以采用40~50℃烘干,而红花制剂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采用高温浓缩技术。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植物保护·农药
2种杀菌剂对籼粳交水稻品种‘甬优12’稻曲病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92-96

摘要:为探明高效杀菌剂用药量和防治时期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及防治机理,研究了2种杀菌剂的3个用药量和8个用药时期对籼粳交水稻品种‘甬优12’稻曲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在推荐用量范围内对稻曲病防治效果较好,随着用量上升防效有提高趋势,但除喜奥300 g/hm~2用药量防效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外,用药量不是影响防效的关键因素;2种杀菌剂在破口前20天就开始具有一定防效,越接近开花期,防效越明显,破口后防效开始呈下降趋势,其中喜奥在齐穗期后防效下降较为迅速。因此认为,稻曲病在侵染‘甬优12’的关键时期是在开花期,可选用长效高效杀菌剂,于破口前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