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湖南地区再生稻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1-5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湖南地区栽培的再生稻品种,研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记录7个水稻品种的播种期、收获期及生育期,计算出再生稻每株分蘖数及每丛平均株数,比较其生育期、再生能力、产量及米质口感,筛选出最适合作为再生稻的品种,以该品种为研究材料,研究施肥时间、收割方式以及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分蘖、高度和产量的影响,探索病虫害的防治方案,在湖南省内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Y两优9918’作为再生稻品种,生育期短、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米质口感优良;最佳施肥时间为第一季收获前7天左右;机收时,留桩高度以25~27 cm为宜;病虫害采用"一拌三喷"综合防治策略,再生稻产量可达到3000~4500 kg/hm2。构建湖南地区再生稻高产栽增成套技术路线,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再生稻的产量,具有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

开花集中度是影响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重要因素6-11

摘要:阐明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开花习性与异交率之间的关系,是选育高异交率粳稻不育系的重要基础。在对284份滇一型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自然异交率检测和部分不育系开花性状观测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和开花习性的精细比较,发现粳稻不育系间自然异交结实率变化幅度较大,大多数粳稻不育系的自然异交率都比较低,但同时也鉴定出少量高异交率的不育系。相关分析发现颖花的开颖角度与粳稻不育系的自然异交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对3个不育系开花性状的精细观察分析,显示了开花集中度是影响粳稻不育系异交率的重要因素。在粳稻不育系的育种实践中应该加大对不育系开颖角度和开花集中度的选择,以提高粳稻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

‘福龙S2’所配组合生育后期抗衰老特性研究12-17

摘要:旨在给‘福龙S2’所配组合的栽培和今后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参考。以‘福龙两优3381’等4个组合和对照‘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了生育后期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总活性和MDA含量等5个与衰老有关的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产量变化间的关系。5个组合生育后期的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总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MDA含量和百株实割产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福龙两优1936’和‘福龙两优3389’在5个指标上的表现均强于对照,‘福龙两优3381’和‘福龙两优1031’在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和SOD总活性3个指标上的表现均弱于对照,但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和百株实割产量3个指标上的表现却均强于对照;5个组合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MDA含量与百株实割产量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福龙两优系列组合生育后期的抗衰老表现强弱各异,但产量增幅均较对照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MDA含量2个指标能定性区分参试组合间的产量差异;将福龙两优系列4个组合的收获期推迟到始穗后50天左右,可获得最佳的单位产量和经济效益。

冬小麦结实率估算的模型研究18-24

摘要:为了定量分析冬小麦开花结实规律,本研究以‘济麦22’、‘泰农18’和‘鲁原502’为材料,于2013—2014年冬小麦生长季内开展了品种与施氮试验。通过分析不同穗型冬小麦可育小花数、开花量及开花结实率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单穗日开花量和日开花结实率与花后GDD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了冬小麦结实率估算模型。经独立试验资料检验,冬小麦结实率(SR)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MSE、da和R2分别为1.092%,0.934%和0.617。其中,r=0.785(r0.05,7=0.666),达P〈0.05显著水平。说明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吻合程度较好。所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穗型品种冬小麦的开花结实率。

干旱胁迫对小麦营养器官物质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25-31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干旱胁迫对小麦营养器官物质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冀麦585’、‘河农825’、‘农大211’和‘京冬8’为试验材料,设置灌溉和旱作2个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籽粒灌浆的特点。结果表明,与灌溉栽培相比,干旱胁迫下成熟期小麦个体营养器官干物质量增大,而经济系数和籽粒产量均显著下降。同时干旱胁迫提高了‘京冬8’各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抑制了‘冀麦585’、‘河农825’和‘农大211’各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干旱胁迫对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存在基因型差异。在旱作栽培条件下,‘河农825’、‘冀麦585’和‘农大211’的最大灌浆速率与灌溉栽培相比显著增大,而‘京冬8’的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降低。干旱胁迫对‘河农825’和‘农大211’渐增持续期、快增持续期和缓增持续期的天数变化影响不大,却缩短了‘冀麦585’渐增持续期和快增持续期的天数,延长了‘京冬8’缓增持续期天数,推迟了灌浆高峰期的来临。

枣麦间作系统中冬小麦灌浆期冠层光特性研究32-37

摘要:为了探明枣麦间作系统中冬小麦灌浆期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及冬小麦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灰枣’与‘新冬20号’冬小麦间作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在4种株行距模式下间作的冬小麦灌浆期时的冠层光特性及其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随着距枣树的距离增加,冬小麦灌浆期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及其产量不断增加,且西侧增加幅度大于东侧,整体呈现出"中间高,两侧低"、"西侧高,东侧低"的趋势;单位面积内,不同株行距的间作系统中冬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差异显著;相对于单作,3 m×4 m的间作系统中遮阴率及减产率最低。研究发现,株行距是影响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的主要因素,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直接决定了冬小麦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进而决定了冬小麦的产量。实际生产中,可采用3 m×4 m的模式间作生产,并适当增加东部枣树株距,即可有效改善间作系统内光照条件,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种肥应用对免耕精播夏玉米生理效应研究44-48

摘要:为进一步探明种肥对玉米免耕精密播种的作用,2013年运用大田2点试验,测定生理与产量指标,研究了5种处理(NPK、NP、NK、PK、CK)的种肥对夏玉米免耕精密播种的影响。NPK种肥处理后的夏玉米的幼苗素质、根干重、根体积、根条数、叶片Pn和SPAD值都最好,进而降低了玉米果穗的秃尖长,增加了玉米的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NPK处理的产量比处理NP、NK和PK、CK增产4.52%、6.06%、13.21%和29.05%,增产效果大于其他施用组合。种肥影响夏玉米免耕精密播种的效果,且N、P、K都是夏玉米免耕精密播种种肥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

结实期渍水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49-54

摘要:结实期是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南方夏季经常遭遇涝渍危害。以6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分析了结实期(花后1~7天)渍水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渍水导致糯玉米粒数减少、粒重降低,进而导致产量损失。渍水使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升高。籽粒峰值黏度和崩解值除‘农科玉301’受渍水影响较小外,其他品种均显著降低,但不同品种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回复值对渍水响应不一。结实期渍水对糯玉米籽粒糊化和胶凝温度影响较小。热焓值‘皖糯5号’和‘美玉16’在渍水处理下显著降低,其他品种保持不变。相反,渍水使各品种(‘美玉16’除外)的回生热焓值和回生值增加。综上,结实期渍水导致籽粒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黏度降低、回生增加)。

干旱胁迫对‘大同34号’谷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55-58

摘要:为了探讨谷子出苗的外界环境最低水分需求和对干旱胁迫的忍耐能力,笔者利用PEG溶液(水势梯度为0~-0.50 Mpa)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大同34号’谷子种子萌发能力的变化及对萌发环境的最低水分需求。结果表明,PEG干旱胁迫通过限制谷子种子有效水分的吸收而抑制其萌发,且随着渗透势的增大,萌发势减弱,主要表现为:累计萌发率、吸水速率、萌发活力、萌发胁迫指数等随胁迫强度的增加而下降,根芽比则随之增加。在-0.5 MPa PEG 6000溶液处理下,谷子萌发耐旱指数的差异性最显著,因此该浓度可作为谷子芽期耐旱性鉴定临界值。

甜菜杂种优势研究进展59-63

摘要: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有效途径。20世纪初,主要用显性和超显性两种假说解释杂种优势。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对杂种优势现象的研究更加深入。笔者从活性基因效应与杂种优势、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杂种优势及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与杂种优势4个方面概括了国内外甜菜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新见解。从甜菜杂种优势育种理论、雄性不育系(MS系)、自交系的选育及甜菜雄性不育品种的选育等方面综述了目前甜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甜菜杂种优势育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硼素胁迫对甜菜叶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64-67

摘要:研究硼素水平对甜菜叶片硼素状况和叶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阐明硼素对甜菜叶片性能的影响机制,为甜菜生产实践硼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甜菜单粒种‘HI0099’为试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设置十分缺乏(T1,0.05 mg/L)、缺乏(T2,0.5 mg/L)、正常(T3,2.0 mg/L)及过量毒害(T4,30.0 mg/L)4个硼营养浓度,对甜菜叶片硼含量及其光合性能进行测定,分析甜菜叶片硼含量及光合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甜菜叶片的硼含量随着施硼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硼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有下降的趋势。胞间CO2浓度在硼素缺乏时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毒害时则呈现升高趋势。硼素胁迫均增加了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及叶片厚度,硼毒害处理降低了上表皮和下表皮厚度。综合分析表明,硼素胁迫改变了叶片硼素水平和叶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叶片的光合性能。因此,在甜菜生产中合理施用硼肥来改善叶片结构及光合性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甜荞品种‘牡丹荞’季节性栽培对产量的影响68-72

摘要: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的生长生育过程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光照、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对其产量影响明显。通过对‘牡丹荞’品种在不同季节的栽培种植,以播期、成熟期、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单株粒重、千粒重、小区产量为研究指标,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揭示甜荞在某个区域的最适播期以及播期对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甜荞品种‘牡丹荞’在太原地区栽培对光照不敏感,对水分要求不严格,只对热量要求较严。出苗到开花期的平均温度高则全生育期缩短,主茎分枝减少,单株粒数增加,单位面积甜荞产量提高。播种到出苗阶段,同其他作物一样,温度越高出苗越快。灌浆期最适温度为18~22℃。太原地区种植甜荞的最佳时期为7月7—20日。

干旱冷凉区红芸豆施肥效应与养分吸收研究73-78

摘要:应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了干旱冷凉区红芸豆施肥效应及红芸豆养分吸收状况。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红芸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以N2P1K1处理红芸豆产量和产投比最高。施用氮、磷、钾肥增产率分别为16.4%、8.6%和12.7%,对产量影响依次为:N〉K〉P。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氮(N)、磷(P2O5)、钾(K2O)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99.0、140.6、108.0 kg/hm2。红芸豆生育期地力贡献率为75.7%,供试土壤肥力中等,施肥效果明显。合理施肥可促进红芸豆对N、P和K的吸收。

氮沉降对细根动态和形态特征的影响研究进展79-85

摘要:旨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以及过去研究的不足,指出未来N沉降对于细根影响研究的发展方向。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总结了N沉降是如何影响细根动态和形态特征,进而又如何影响生态系统C循环。详细分析了全球N沉降现状,表明N沉降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分析了细根动态(细根周转和呼吸)和形态特征(根长、直径、生物量、化学组分)对N沉降的响应。既有研究提供了很多N沉降影响细根动态和形态特征的证据,这些证据对于未来开展细根综合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生物科学
植物干旱响应生理对策研究进展86-92

摘要:干旱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响应策略一直是抗旱生理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综述了干旱胁迫下植物抗旱基因转录调控、渗透调节、活性氧清除、保护蛋白以及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响应机制,并对未来植物抗旱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结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手段挖掘机理;加强干旱与其他环境因子复合胁迫效应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干旱胁迫对春大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93-97

摘要:大豆是一种对水分敏感的豆类作物,明确干旱对大豆叶片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对于进行更好的水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选用耐旱型品种‘黑农44’和敏感型品种‘黑农65’为材料,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及复水后大豆叶片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SOD活性随干旱程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活性增加幅度花期〉苗期〉鼓粒期,且‘黑农44’的SOD活性明显大于‘黑农65’;MDA含量随干旱程度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苗期〉开花期〉鼓粒期,且‘黑农44’明显小于‘黑农65’。复水后,SOD活性和MDA含量均逐渐降低;苗期干旱复水后MDA含量恢复较快,开花期干旱复水后恢复时间较长,鼓粒期干旱复水后不能恢复。

湖北襄阳白车轴草根瘤菌耐盐性和耐酸碱性的初步研究98-101

摘要:为了获得高耐逆性的根瘤菌菌株,对来自湖北省襄阳市湖北文理学院4个不同位置与白车轴草共生的根瘤菌,分别采用划线法和液体培养法进行耐盐性和耐酸碱性研究。结果表明:其中3株根瘤菌在盐浓度最高为50 g/L的TY培养基上生长,有一株根瘤菌对于Na Cl具有很高的耐性,可以在80 g/L的Na Cl的TY培养基上正常生长。酸碱性试验表明,除其中一株在p H 9以上的固体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外,其余3个根瘤菌株系在不同p H值的TY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由此可见,与白车轴草共生的根瘤菌具有很强的耐盐和耐酸碱能力,为研发高耐逆的菌肥奠定了基础。

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谷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102-106

摘要:穗发芽对粮食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研究穗发芽前杂交水稻制种中谷粒内源激素含量变化,采用HPLC等方法,以2个杂交水稻组合‘Y两优1号’(亲本为Y58S×R9311)和‘II优416’(亲本为Ⅱ-32A×R416)为材料,在水稻制种过程中进行穗发芽试验。发现组合‘Y两优1号’种子比‘II优416’易于穗发芽。同时测定了两组合在授粉15~27天期间种子内源激素(IAA、GA1、ZR和ABA)含量的变化,易穗发芽的‘Y两优1号’内源激素ZR、IAA和GA1含量高于‘II优416’,ABA含量低于‘II优416’,且‘Y两优1号’籽粒内源GA1/ABA比值在整个过程中均大于‘II优416’。由此可见,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出现穗发芽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穗发芽前期种子内GA1的含量高于ABA,且在发生穗发芽时GA1/ABA比值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