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动物医学·蚕·蜂

4种悬浮种衣剂对4种牧草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摘要:为了提高牧草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和幼苗素质,选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glabresens)、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等4种常见牧草种子,采用2%戊唑醇生物复合悬浮种衣剂(BCSA)、39%精甲霜灵·嘧菌酯、600 g/L吡虫啉和35%噻虫嗪等4种悬浮种衣剂按最佳剂量包衣。室内试验结果表明,BCSA包衣处理除黑麦草无变化外,其余3种牧草种子发芽率与裸种对照、39%精甲霜灵·嘧菌酯、600 g/L吡虫啉和35%噻虫嗪种衣剂包衣种子发芽率相比,紫花苜蓿依次提高9.55%、9.09%、39.68%、6.45%,光叶紫花苕依次提高66.66%、30.18%、43.78%、7.32%,白三叶草依次提高31.25%、12.51%、17.75%、12.51%。在盆栽试验中,用BCSA处理的种子促生长效果最为明显,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白三叶草、黑麦草与裸种对照相比,根长依次增加30.29%、17.12%、33.80%、7.36%;苗长依次增加15.86%、10.26%、18.08%、5.31%;地上部分鲜重依次增加15.66%、42.49%、97.26%、15.88%。本实验室研制的生物复合种衣剂对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白三叶草、黑麦草种子进行处理后,能较好地促进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
1-7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下牧区半牧区的牧业生产及牧民收入分析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国牧区半牧区的作用影响,本研究分析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前后,中国牧区半牧区的牧业生产、牧民收入的变动情况。结果显示,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后,牧区半牧区的牛出栏量及牛肉产量基本稳定,羊存栏量、羊出栏量、羊肉产量、奶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牧业收入、牧业收入比重呈持续增加态势。最后提出要进一步转变牧区牧业生产方式,逐步提高牧民收入水平,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的配套政策等建议。
8-12

中国农业对蜜蜂授粉的依赖形势分析——基于依赖蜜蜂授粉作物的种植情况

摘要:研究旨在分析发达国家所担忧的因环境恶化造成的全球范围内野生授粉昆虫数量的减少,和人工饲养蜂群不明原因的消失,可能引发的未来蜜蜂授粉短缺现象是否将会发生在中国。收集整理1999—2013年近15年来中国依赖蜜蜂授粉作物的种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中国六大类,32种依赖蜜蜂授粉作物的种植面积平均增长了14.7%,增长较快的牧草、大田瓜果、木本水果恰恰也是对蜜蜂授粉依赖程度更高的作物,此外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作物种植集中度较高也无疑增加了农业生产对蜜蜂授粉的需求压力。蜜蜂授粉短缺现象虽尚未在中国发生,但农业生产对蜜蜂授粉的需求越来越大。建议政府在未来通过增加人工饲养蜂群数量,建立商业化蜜蜂授粉体系和鼓励种植户适量养蜂的方式预防未来增加的蜜蜂授粉需求压力。
13-2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水产渔业

中国对虾养殖业发展轨迹及技术变迁

摘要:对虾养殖业的兴起与发展是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的结果。文章借助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库,梳理了1958—2015年中国对虾养殖业整体发展规模、养殖品种、单产水平、生产成本与收益等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分析了对虾苗种繁育和养殖环节的病害防控、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以及精细化管理等技术变迁的路径,以便深度挖掘产业发展的演进规律,为制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22-29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生物科学

玉米SAMS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摘要: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是植物代谢中的一个关键酶,它催化ATP与甲硫氨酸合成S-腺苷甲硫氨酸。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分析了玉米基因组中的4个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Zm SAMS)成员的参数特征,结果表明4个Zm SAMS成员参数非常接近。不同物种SAMS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显示植物SAMS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非常保守的序列和结构。启动子顺势元件预测和蛋白功能分析显示Zm SAMS基因成员可能参与逆境应答、调控转录调控、信号转导、免疫应答等生理生化过程。随后的Real-time PCR验证了Zm SAMS家族基因成员参与了干旱、高温、低温、盐和ABA等逆境胁迫应答。因此推测玉米Zm SAMS基因可能在玉米的逆境胁迫应答中起一定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玉米Zm SAMS家族基因在逆境应答中的功能、机制提供了有益线索。
30-36

NPR在SA信号通路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长期以来,水杨酸(SA)被认为是植物的内源信号分子,并与植物体内的多种抗性相关。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NPR)是SA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性因子,能够介导该信号转导途径的顺利进行。为了详尽地阐述近年来多项研究对NPR研究的进展,本研究在分子水平上介绍了NPR的研究起源、SA受体,归纳了NPR1与其旁系同源物NPR3和NPR4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分析了SA信号通路与SA提高植物抗性的机制。指出在多种植物体内,虽然NPR在SA信号通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由SA所诱导的植物抗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精密的网络,现有的生物分子技术仍然无法使NPR的作用完全透明化。而且,在不同的植物体和相同植物的不同部位中,各种信号的转导方式也未必相同。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确认整个信号通路中各组分及其功能、对模式植物进行详细研究来使该过程完整化。
37-43

微生物利用农业有机废物发酵产乳酸的研究进展

摘要:为了降低乳酸发酵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乳酸发酵的工业适应性,以农业有机废物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乳酸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弊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介绍发酵产乳酸的微生物类群及代谢途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微生物利用农业有机废物发酵产乳酸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乳酸的发酵、提取和纯化工艺。最后,从开发微生物种质资源、优化发酵和提纯工艺、扩大资源利用3个层面,展望了微生物利用农业有机废物发酵产乳酸的前景。
44-49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食品·营养·检测·安全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

摘要:为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检测提供高效的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柱Waters BEH C_(18)(1.7μm,100 mm×2.1 mm),以60%的乙醇为提取剂,流动相组成为乙腈和纯水,以邻苯二甲醛为衍生剂提对γ-氨基丁酸含量进行测定。该方法确定了样品最佳衍生反应时间为2 min,衍生物可在室温条件下稳定时间24 h以上或4℃低温保存。在此条件下绘制了γ-氨基丁酸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5 mg/L,回收率范围98.88%-99.2%,相对标准偏差为0.6%-2.2%。该方法准确、灵敏、省时,为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测定奠定了有效可靠的方法基础,可广泛应用。
50-53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植物保护·农药

宁乡地区斜纹夜蛾3种保护酶活力的测定

摘要:为明确斜纹夜蛾幼虫中保护酶对常用药剂抗药性的作用,对湖南宁乡地区斜纹夜蛾3龄幼虫保护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田间种群3种保护酶即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高于室内敏感种群,分别为敏感种群的1.24、1.15及2.11倍,2个种群的SOD及POD活性差异极显著。研究结果说明保护酶尤其SOD及POD在斜纹夜蛾上对杀虫剂的抗性起了重要作用。
54-57

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摘要:为研究大豆根腐病对生产的危害,笔者介绍了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镰刀菌(Fusarium spp.)、腐霉菌(Pythium spp.)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生物学特征和流行规律,以及目前国内外大豆根腐病抗病基因的鉴定、克隆及其在大豆抗病育种上的应用。此外,笔者还综述了中国大豆根腐病抗(耐)病的种质资源,以及大豆根腐病菌生防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并总结了大豆根腐病的不同防治措施。本综述将为大豆抗根腐病的分子机制及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58-62

蔗园恶性杂草香附子药剂防除效果评价

摘要:为筛选蔗园恶性杂草香附子的理想安全性除草剂,选用20%噻吩磺隆WP和65%甲·灭·敌草隆WP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噻吩磺隆WP和65%甲·灭·敌草隆WP对蔗园恶性杂草香附子均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是防除蔗园恶性杂草香附子的理想除草剂。20%噻吩磺隆WP最适宜用量为1125 g/hm2(有效成分225 g)、65%甲·灭·敌草隆WP为3150 g/hm2(有效成分2047.5 g)。2种药剂均可在香附子生长旺盛期(株高10-15 cm),按每公顷用药量兑水675 kg进行定向茎叶喷雾,药后15天防除效果可达87.9%以上。
63-66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

1964—2012年艾比湖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摘要:为了更好地剖析艾比湖流域径流的演变特征,笔者根据艾比湖流域3个水文站1964—2012年近50年的监测数据,以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变化幅度为指标,阐释了1964—2012年艾比湖流域径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精河、博尔塔拉河的年径流量在1964—2012年间均呈"减少—增加—减少"的演变趋势,总体上,1964—1976年间呈缓慢减少趋势,1977—2002年间呈增加趋势,2003—2012年间呈减少趋势。从季节变化来看,径流主要集中在夏季,最少的径流量发生在春季;(2)一年中精河径流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博尔塔拉河流则呈相反的变化。(3)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博尔塔拉河和精河在一年内径流分配绝对变化幅度趋势呈"山谷形",即先降低后上升,但同时相对变化幅度会持续降低,充分揭示出精河与博尔塔拉河在一年中各径流分配的变化逐渐倾向于均匀化的现实。
67-73

双齿围沙蚕代谢对复合污染的响应:监测种/修复种辨析

摘要:为研究复合污染下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代谢特征,判断其用于复合污染监测、修复的潜在性,将双齿围沙蚕暴露于重金属-石油烃复合污染20天,测定其耗氧率、氨氮排泄率和O:N比对复合污染的响应。结果表明:0-1.00 mg/L的Cd和0-0.20 m L/L的石油烃不影响双齿围沙蚕的代谢及其代谢底物,2种污染物也无交互效应。因此,双齿围沙蚕对重金属-石油烃复合污染不敏感,是一个耐污种类;将双齿围沙蚕直接暴露于污染水体的实验将低估其耐污性。利用双齿围沙蚕进行生物监测并不合适,它更适用于生物修复重金属-石油烃复合污染。
74-77

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南省2000—2010年可持续测度与分析

摘要: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河南省2000—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通过生态赤字、生态承压度与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11年间河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5318 hm2增加到0.8220 hm2,除2003年外均处于上升趋势中;(2)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中,其中人均生物足迹先降后升,能源足迹不断上升,建设用地足迹增速最快,化石能源用地足迹比重最大;(3)11年间人均生态赤字由0.2479 hm2增加到0.5238 hm2,处于上升趋势中,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承压度经历了反复的下降与上升过程;(4)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1.4640 km-2下降到2010年的0.5481 km2。中原经济区建设契机下为实现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打造农业强省;优化产业结构,保证经济质量提高;践行生态理念,引导绿色生产与消费。
78-84

河南省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摘要: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生态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的生态经济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完成了以市为单元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可以分为优和良两个级别,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7.22%和72.78%;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经济较好区、经济中等区、经济较差区3个级别,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4.51%、61.67%、33.82%;根据河南省市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状况,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区。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河南省未来的发展方向。
85-90

新疆南疆地区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摘要:为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南疆的三地两州为例,计算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利用Arc GIS平台及SPSS软件,运用协调度分析法和耦合度分析法等方法对2000—2013年间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等地区属于先是处于城市化发展超前于土地利用效益的阶段,然后是处于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土地利用效益的阶段,阿克苏地区处于城市化发展超前于土地利用效益的阶段,和田地区与克州是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土地利用效益的阶段;由城市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可以看出,基本上都处于低水平耦合阶和磨合阶段;协调度分析得知,协调度水平总体不太高,区域差异明显。
91-97

2000—2014年改则县植被变化及草原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摘要:为评价改则县草原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2000—2014年MODIS-NDVI资料,结合研究区气象数据、禁牧数据对改则县植被覆盖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改则县植被覆盖总体较差,多年平均结果植被指数主要分布在0-0.2之间,最大合成结果植被指数主要在0.1-0.3之间,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部植被覆盖优于北部。(2)改则县夏季植被覆盖最好,春季植被覆盖最差,北部为昆仑山脉植被覆盖季节变化不大。(3)2000—2014年间改则县植被覆盖总体呈稳定状态,呈稳定状态的区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5.46%,呈改善趋势的区域占全县总面积的11.28%,呈退化趋势的区域占全县总的面积的8.69%,改善区域大于退化区域。(4)2008—2014年间改则县降水量及气温变化不利于植被改善,草原保护政策对该县植被改善起到了较好效果。
98-103

蓝莓种植土壤肥力检测及改良研究

摘要:蓝莓作为一种新兴果树,因具有较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其生长发育对土壤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严重的影响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加速蓝莓的高产优质栽培,本研究以测定其种植土壤性状为基础,通过施用蓝莓专用肥、磷酸及草木灰进行土壤改良。结果证明:蓝莓种植基地土壤与改良前相比,改良后的土壤N(200.5-1145.5 mg/kg)、K(10.45-63.5 mg/kg)含量均提高,但P(120.2-626.3 mg/kg)含量相差不大,有机质差异不显著;经t检验统计,p H差异显著,p H 4.15-4.8最适宜蓝莓生长。研究发现改良土壤适合蓝莓的区域化种植,研究结果为其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必需的参考。
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