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园艺

沙生柽柳扦插生根过程及其插穗内源营养物质的变化

摘要:为了探讨沙生柽柳无性繁殖生根机理,在室内扦插培养的条件下,笔者对沙生柽柳扦插生根过程进行观察,并对插穗培育过程中的内源营养物质进行动态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沙生柽柳插穗生根类型为皮部生根型,切口处未形成愈伤组织,不定根可突破插穗表面皮层而长出;沙生柽柳扦插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后呈现稳定的变化过程,可溶性蛋白质呈现平缓降低到加速升高的变化趋势;IBA可诱导沙生柽柳插条内源营养物质的形成,测定插条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1年生硬枝插条中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幅度高于多年生老枝,这由枝条木质化程度及其代谢的强弱不同所致。
1-5

盐碱地引种沙枣根瘤内生菌及根际土壤AM真菌的多样性

摘要:为了揭示黑龙江省盐碱地引种沙枣根瘤内生菌及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的多样性,采用根瘤切片法和湿筛法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沙枣根瘤内生菌及根际土壤中的AM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沙枣根瘤内成功地分离和鉴定出了27个纯菌株,其中放线菌4株、细菌14株、真菌9株,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指数最为丰富,与根瘤形成有关的内生放线菌多样性指数最低,但放线菌类群中Frankia sp.(代号H01)菌株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从沙枣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和鉴定出5属8株AM真菌,Glomus属有3株,Funneliformis属有2株,Septoglomus属有1株,Rhizophagus属有1株,Acaulospora属有1株。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在样品中的分离频度达到了100%,孢子密度高达48.5个/50 g土,是典型的优势菌株。在沙枣苗木菌根化及根瘤化培育过程中,Frankia sp.(H01)和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可作为重要的候选菌株。
6-13

黑果枸杞温室育苗及滨海盐碱地造林的技术研究

摘要:为实现黑果枸杞在滨海盐碱地的成功引种,提高该地区盐碱地绿化面积及单位面积产值,以青海野生黑枸杞为试验材料,通过温室播种育苗获得幼苗,经驯化后在山东滨海地区盐碱地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造林成功。黑果枸杞种子经温水浸泡5 h左右进行播种,第7天开始出苗,此过程可持续15-20天,总体播种成苗率在72%以上;幼苗生长4个月后,经驯化可在滨海中重度盐碱地进行定植,1个月后测定成活率为95%且生长状况良好。本试验对黑果枸杞温室育苗及盐碱地造林的研究摸索,为其在滨海盐碱地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
14-17

抗旱品种‘豫烟6号’钾吸收积累特性研究

摘要:为研究抗旱烟草品种苗期的钾吸收积累特性,采用砂培和水培的方法,以‘豫烟6号’、‘农大202’和常规品种‘K326’3个基因型烟草作为材料,研究‘豫烟6号’的根系生理特性和钾吸收特征,以及干物质积累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供钾条件下,‘豫烟6号’的干物质积累以及各器官钾含量均与‘农大202’相近,而显著高于‘K326’,并且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和较强的根系活力。钾吸收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豫烟6号’的最大吸收效率(Vmax)接近‘农大202’,而极显著的高于‘K326’,而不同基因型烟草间米氏常数(Km)和最低浓度(Cmin)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豫烟6号’具有较强的钾素吸收和积累能力,是一个富钾的烟草品种。
18-22

福建生态条件下品种、栽培措施与烟叶风格特色关系

摘要:生态条件、品种特性和栽培措施与烤烟烟叶风格形成关系密切。福建烟区4—6月成熟采收是福建烟叶清香型风格形成的关键,随着烤烟播栽期的推迟,烤烟生产季节温度逐步上升,光照逐步增强,烟叶成熟采收期对应更高的温度和更强的光照,导致烟叶清香型风格弱化,并向中间香和浓香型转化。温度差异是形成清香型、中间香型和浓香型3种不同烟叶风格的关键因子,日照时数的差异导致云南清香型和福建清香型有所不同。栽培措施中,影响烟叶风格的最为关键因素是移栽期,施氮量和采收成熟度主要影响烟叶质量,间接影响烟叶风格。耐低温的烤烟品种适宜早栽、早成熟采收,有利于烟叶清香型风格的形成。
23-30

不同光质条件下初烤烟叶物理特性的差异研究

摘要:为明确不同光质条件对初烤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采用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白色等不同颜色滤光膜创造不同光质条件,以‘K326’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光质条件下初烤烟叶物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覆盖不同颜色滤光膜可明显改变太阳光谱中可见光不同波段的组成比例。(2)同对照相比,覆盖白色薄膜可明显提高烟叶叶面积、单叶重、叶面密度和平衡含水率等,同时降低其含梗率;增加绿光和蓝光比例有利于烟草叶片厚度、拉力、叶面密度和平衡含水率的增加,显著减少叶面积、单叶重、含梗率和填充值等物理特性;增加红光比例则可以降低中上部烟叶的厚度、叶面积、单叶重、含梗率、叶面密度和平衡含水率等。因此,在烟叶生产中可采用覆盖白色透明薄膜来提高优质烟叶水平。
31-36

中国芦笋栽培研究进展

摘要:芦笋是一种食药兼用型蔬菜,中国芦笋栽培面积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传统的粗放式栽培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制约了芦笋生产的发展。笔者从育苗、田间种植与管理、肥水运筹、病虫害防治、设施栽培模式等方面综述了中国芦笋栽培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中国芦笋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新品种培育、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机械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是芦笋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37-42

北京市4种叶类蔬菜主要供应链模式损耗率的研究

摘要:针对叶类蔬菜采后损耗严重的问题,对北京市4种主要叶类蔬菜(生菜、芹菜、油菜、菠菜)不同供应链关键节点的损耗率情况进行详细研究。通过对北京市8个区县23个大型加工企业及合作社、叶菜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调研。研究确定了目前北京市叶类蔬菜4种供应链模式,即农超对接模式、加工模式、散户-农贸市场模式、超市自有品牌模式,及其关键节点的叶菜损耗率。4种主要供应链模式中,农超对接模式平均损耗率最高,可达36.05%;其次为超市自有品牌模式,平均损耗率为32.64%;散户-农贸市场模式的平均损耗率最低,仅为24.70%。4种供应链模式生菜平均损耗率均为最高,最高可达45.81%;其次是菠菜,最高可达39.95%;油菜平均损耗率最低,仅为16.58%。此外,规定了叶菜验收标准,制定了损耗率计算公式;并比较了4种主要供应链模式及4种主要叶菜间的损耗率差异。研究对降低叶类蔬菜采后损耗率,满足消费者对叶类蔬菜新鲜度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3-47

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的海藻肥在盆栽小油菜上的肥效研究

摘要:为对比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的海藻肥在小油菜上的肥效,通过设置盆栽试验,对酸提海藻液、酸-碱提海藻液、史丹利酶提海藻液、史丹利微生物提海藻液在小油菜上的施用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史丹利酶提海藻液、微生物提海藻液反应条件温和、易于制备,产品外观细腻稳定,海藻酸、赤霉素、吲哚乙酸等有效物质含量高,从工艺和产品品质方面优于酸提海藻液和酸-碱提海藻液;施用史丹利微生物提海藻液处理的油菜株高、叶绿素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株高和叶绿素值分别比酸-碱提海藻液处理高13.3%和22.5%、比酸提海藻液处理高23.5%和26.9%;施用微生物提、酶提海藻液处理的小油菜间地上植株鲜重与干重均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微生物提海藻液处理鲜重分别比酸-碱提海藻液和酸提海藻液处理高12.6%和15.8%。研究表明,4种提取工艺制备的海藻肥的肥效为:酸提海藻液〈酸-碱提海藻液〈史丹利酶提海藻液〈史丹利微生物提海藻液。
48-52

“苋”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研究

摘要:"苋"是现代中国人习见的野菜种类。目前对"苋"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宏观与微观,涵盖了"苋"类植物的种质资源、种子特性、植株的生理学特性、光合特性以及医药功能和药理的研究等。但是,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说,对"苋"这一名称所代表的原植物却知之甚少。笔者通过对历史典籍中与"苋"有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用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对与"苋"这一名称有关的植物开展分类学的研究工作,厘定原植物的科学名称。研究发现,历史典籍中记载的与"苋"有关的植物名称有17个,在对这些名称所代表类群的形态学特征对比后发现,这些名称可以归并入3个科中,分别是苋科、马齿苋科和大戟科。被放置在苋科的植物包括苋属的白苋与红苋、牛膝属植物和青葙属的鸡冠花;马齿苋科的植物为马齿苋属的马齿苋;大戟科的植物为铁苋菜属。研究表明,早在汉代时期,中国先民已经认识到了"苋"类植物的食用功能;中国人明确地将马齿苋确定为单独类群的时间,比欧洲早800年。
53-58

番茄试管苗与实生苗的幼苗生长及前期产量构成

摘要:为了摸清番茄试管苗与实生苗幼苗素质与产量的差异,明确番茄试管苗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可行性,开展了番茄试管苗与实生苗的幼苗生长及其前期产量构成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番茄试管苗幼苗与实生苗幼苗的幼苗生长及前期产量构成差异显著,试管苗幼苗生长发育较快,株高适中,根系更发达,外观健壮,干物质积累更快,根冠比、G值、壮苗指数、根系活力等幼苗素质指标均更好;试管苗幼苗的干物质积累量呈现明显的叶〉茎〉根,而实生苗幼苗呈现叶、茎〉根;番茄试管苗幼苗根的干物质积累量占干物质总积累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实生苗;试管苗番茄的始花节位降低,开花提前,坐果数与坐果率提高,前期产量和理论产量均提高。由此可见,番茄试管苗在番茄实际生产中具有较大前景。由于番茄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较低,其炼苗、移栽育苗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
59-63

应用组织染色法研究硼胁迫对西瓜叶片的生理伤害

摘要:为了研究硼胁迫对西瓜叶片的生理伤害,笔者以籽瓜、‘黑美人’西瓜和野生西瓜为材料,设4个硼浓度,应用组织染色法观察3种类型西瓜O2·^-、H2O2积累量、POD活性及死亡细胞数量。结果表明:3种类型西瓜叶片的O2·^-和H2O2积累量在硼胁迫下均显著提高,POD活性上升,死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高硼胁迫的西瓜O2·^-、H2O2积累量和死亡细胞数量都大于缺硼胁迫,野生西瓜活性氧清除能力强于其他2种类型西瓜。硼胁迫导致西瓜叶片的活性氧大量积累,抗氧化酶活性增强,细胞大量非正常死亡,高硼胁迫的生理伤害大于缺硼胁迫。野生西瓜在胁迫下的抗逆性最强。组织染色法准确、直观,可应用于西瓜等植物的逆境生理研究。
64-68

油蟠桃果实发育规律与品质相关因子变化研究

摘要:为研究油蟠桃果实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主要品质指标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紫月’、‘新月’、‘美月’油蟠桃为试材,对果实发育过程中纵横径、单果重、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淀粉含量和落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月’、‘新月’、‘美月’果实发育规律基本符合核果类果实双"S"型曲线。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新月’、‘美月’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呈逐步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果实淀粉含量呈递减趋势。落果波相观察‘美月’有3次落果高峰;‘紫月’、‘新月’分别有2次落果高峰,且第1次落果期时间较长,可能与‘紫月’、‘新月’果实发育期比‘美月’短有关。总体看来,油蟠桃果实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主要品质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与普通桃、油桃相似。
69-73

青刺果研究概述

摘要:青刺果(Prinsepia utilis Royle)是一种木本油料植物,是蔷薇科扁核木属植物,又名总花扁核木。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四川、西藏和贵州等海拔在1800-3200 m的山区、山坡、干旱河谷、荒地和丛林中。青刺果在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已有几千年的食药用历史。为了研究青刺果在药用、食用、护肤、保健功能等方面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有关青刺果及其产品和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青刺果根、茎、果仁中含多种对人体所必需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粗脂肪、多糖、黄酮、萜类等,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提高缺氧耐力、抗菌、维持生物膜流动等作用,另外在青刺果的栽培、萃取及化学成分分析方面也取得较大的进展,然而对青刺果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存在不足,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青刺果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以及其在药理学上的应用。
74-78

基于RGB线性组合模型的柑橘果实为害状识别

摘要:为准确识别柑橘果实病虫害,提高柑橘生产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最优RGB线性组合颜色模型来进行目标识别。首先在具有代表性的几幅图像中选取为害状区域与正常区域的点若干,统计这些样本点的R、G、B值及其均值,设计为害状区域与正常区域灰度差最大线性规划目标函数并求解,建立识别模型。最后利用识别模型结合阈值分割法对采集的96幅柑橘果实图像进行处理,发现识别正确率、误检率、漏检率分别81.25%、14.58%、4.17%,识别效果良好。与2R-G-B模型、G-B模型和R-B模型相比,本方法为害状区域与正常区域灰度差最大,故识别正确率最高,误检率、漏检率最低。试验结果表明,RGB线性组合模型法可用于柑橘果实病虫害的识别。
79-84

不同贮藏温度下‘宝岛蕉’果实淀粉降解与乙烯释放量关系初探

摘要:为了弄清不同贮藏温度下香蕉果实淀粉降解与乙烯释放量的关系,以‘宝岛蕉’果实为材料,针对25、20、16℃3个不同贮藏温度下果实中乙烯、总淀粉、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变化进行分析。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25、20、16℃温度下乙烯高峰分别出现在第5、6、8天,乙烯释放量分别为2.480、0.505、0.281 ng/(g·h);(2)25℃温度下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下降速度均较20、16℃快。25℃贮藏7天时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下降至0.6、0.36、0.24μg/g,而20℃贮藏7天时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为1.69、0.56、1.13μg/g,16℃贮藏12天时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为2.2、0.81、1.39μg/g;(3)相关性分析发现,20℃和16℃温度下,乙烯释放量与支链淀粉含量变化不相关,而25℃温度下,乙烯释放量与支链淀粉含量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结果证明:25℃贮藏温度下,持续的高乙烯释放量可能主要促进了‘宝岛蕉’果实中支链淀粉的降解。
85-90

福建安溪县茶园杂草群落多样性调查分析

摘要:为有效控制茶园杂草,于2012—2014年调查了福建省安溪县主要产茶区6个茶园的杂草并进行了形态鉴定分类和生活型分析。形态鉴定结果表明,安溪茶园杂草有35科94属共140种,主要为禾本科27种和菊科19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9.29%和13.57%。以双子叶类杂草最多,有28科68属103种,分别占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80%、72.34%和73.57%。单子叶类杂草有4科23属34种,分别11.43%、24.47%和24.29%。蕨类杂草最少,有3科3属3种,分别占总科数、总属数、总种数的8.57%、3.19%和2.14%。生活型归类分析表明,1年生、2年生和多年生杂草种数占比为66.43%、27.86%和5.71%。调查结果表明,安溪茶园杂草以禾本科、双子叶类型及1年生杂草为主。研究结果为该地茶园杂草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今后茶园杂草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研究基础。
91-96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植物保护·农药

棚栽嫁接西瓜种栽地土壤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带毒性研究

摘要:为明确棚栽嫁接西瓜地耕作层土壤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带毒情况,以棚栽嫁接西瓜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病株根部为中心按向边膜和相邻植株2个不同方向分别采集植株根部以及距植株根部40、80 cm的表土(0-5 cm)、深土(与表土取样点相对应,距表土23-27 cm深),及取病地不同耕作方式后的土壤,进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LSA)检测以确定土壤的带毒性。结果发现:根围土壤带毒率检测中,健康株与隐症带毒株均不带毒,显症病株中,根部、边膜方向距根部40 cm和80 cm、相邻植株方向距根部40 cm和80 cm,5个取样点的带毒率表土依次为100%、80%、70%、40%、20%,深土依次为80%、50%、50%、40%、30%;病地不同耕作方式后的土壤带毒检测中,西瓜—水稻—芋头未检测到病毒,西瓜2年连作与3年连作带毒率均高于90%,表土自然消解1年、西瓜—水稻—西瓜、西瓜—蔬菜—西瓜、西瓜—蔬菜—春玉米、西瓜—蔬菜—水稻、西瓜—甘蔗—水稻的带毒率则依次为50%、42.86%、35%、30%、24%、20%。说明病株表土带毒率高于深土,离病株根部越近,或者病株藤蔓覆盖越茂盛,土壤带毒率越高;轮作对病地土壤中的病毒有降解作用。
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