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园艺

GA3对乌饭树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摘要:乌饭树作为蓝莓嫁接的优良砧木,自然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很低。为探究赤霉素(GA3)对乌饭树种子发芽的影响,本研究设置9种不同浓度GA3和蒸馏水(对照组)浸种处理24 h,25℃恒温培养24天。结果表明:第12-18天为种子发芽高峰期,第16-24天,各GA3处理组的发芽率均高于对照组,第24天时800 mg/L GA3处理组的发芽率最高,达81.33%,比对照组提高了33个百分点,100-600 mg/L GA3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次之,为73.33%-76.17%,而50、1000 mg/L GA3处理组的发芽率稍低,分别为63.83%和67.33%。另外,100-800 mg/L GA3处理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以800 mg/L GA3处理组最明显。可见,800 mg/L GA3浸种处理24 h对促进乌饭树种子发芽的效果最显著,此方法可在乌饭树种子繁殖实践中借鉴应用。
1-5

施肥对麻栎人工林生长及热值的影响

摘要:针对安徽滁州地区林地土壤贫瘠,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经营粗放的现状,开展了不同施肥(复合肥,氮:磷:钾=15%:15%:15%)处理(0、0.15、0.3、0.45 kg/株)对麻栎生长、生物量和热值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施肥量增加,麻栎树高、胸径、地径和生物量均逐渐增大;以0.45 kg/株处理效果最好,树高、胸径、地径、树干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5.47%、17.91%、14.48%、11.53%。施肥处理树干的干重热值均显著低于对照,比对照减少1.11%-2.53%;枝、叶、皮干重热值在不同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麻栎单株地上部分能量也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大。在安徽滁州地区单施复合肥可以显著提高麻栎生物量,尽管施肥降低了树干的热值,但由于生物量的大幅增加,使得林地能量产出随施肥量的增大显著增加。
6-11

不同林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对凋落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摘要:研究凋落物量以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是森林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小陇山不同林龄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人工林(林龄分别为9、12、18、25、30年生)的研究,探讨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分析凋落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林龄增加日本落叶松林凋落物年凋落量与现存量均呈递增趋势,9-30年林分的凋落量在2.97-5.96 t/hm^2之间,现存量在9.86-17.71 t/hm^2之间,凋落物的分解率随林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小、全磷钾含量差异不显著,林地土壤从酸性到弱碱性、田间持水量增加。日本落叶松林凋落量和现存量及其分解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pH和田间持水量呈正相关。
12-16

红椿半同胞家系苗期光合特性研究

摘要:针对红椿半同胞家系苗期光合特性研究,为红椿家系选择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红椿6个半同胞家系2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家系间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红椿半同胞家系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存在"午休"现象,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均值为3.49μmol/(m^2·s),蒸腾速率为2.44μmol/(m^2·s),水分利用效率为1.43μmol/(m^2·s),光饱和点均值为1165μmol/(m^2·s),光补偿点为42μmol/(m^2·s),CO2饱和点为1897μmol/mol,补偿点为104.5μmol/mol。综合各参数分析,红椿为阳生喜光树种,对CO2利用的范围较广,本试验家系中1号家系表现最佳。
17-21

紫薇优良品种‘晓明1号’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摘要:建立紫薇优良品种‘晓明1号’组培快繁体系,为大规模繁殖提供技术。以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对组培快繁体系中的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剂浓度、组培苗移栽进行了研究,建立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带腋芽茎段接种在DKW+BA 1.0 mg/L+NAA 0.05 mg/L+PVP 300 mg/L的初代培养基上,腋芽萌发率95.56%,植株生长健壮;‘晓明1号’紫薇增殖培养及生根培养最佳配方为DKW+BA 1.0 mg/L+IBA 0.05 mg/L和1/2DKW+NAA 0.1 mg/L+AC 300 mg/L,增殖系数达到5.08,生根率达到100%,平均根条数6.2条,平均根长4.12 cm;用泥炭土:珍珠岩为2?1或3?1作为基质,以营养钵作为容器,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5.33%以上,组培苗叶色鲜艳,长势良好。该研究获得了适合‘晓明1号’紫薇的组培方法,为品种的大规模繁殖和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参考。
22-27

木醋液的来源、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为了了解木醋液的提取种类、成分以及木醋液在各行业的应用情况的现状,把握木醋液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笔者在广泛查阅了国内外研究和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木醋液来源的种类、成分的差别及其在各行业的现有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木醋液的来源分布广泛易得且成本低,树干、树枝、果核、果壳、玉米芯、木屑等农林业加工废弃物均可用来提取木醋液;且不同种类木醋液的成分有差别,以酸类及酚类为主,还含有量较少、种类复杂的酮类、酯类、醛类和醇类等化合物;同时木醋液的应用方向也非常广泛,在农林业、畜牧业、环境、食品、医疗等都有不同程度应用。木醋液的生产及应用都对环境友好,对人畜无毒害作用,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8-32

不同烟垄大小对‘翠碧一号’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

摘要:为探索机械化起垄的烟垄大小标准,解决烤烟生产雇工难、成本高的问题,实现福建三明烟区‘翠碧一号’(CB-1)提质增效的目的,采用30、35、40 cm 3种烟垄高度进行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不同烟垄大小对‘翠碧一号’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大烟垄可有效延长烤烟烟株的大田生育期;(2)增大烟垄,烟株前期长势较慢,后期长势旺盛;(3)增大烟垄可有效降低烟株花叶病、青枯病发病率;(4)烟垄增大可明显提高烟叶产量,但烟垄过大会导致烟叶质量和经济收益下降;(5)适当增大烟垄可明显提高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适宜程度,改善化学成分间的协调性,但烟垄过大会导致烟叶化学成分的适宜程度和协调性下降。因此,35 cm垄高是‘翠碧一号’烤烟生产的最佳烟垄大小标准,适合在福建三明烟区推广应用。
33-38

密度和施肥方式对定向槽浅生栽培紫山药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探讨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对紫山药产量的影响,提高紫山药定向槽浅生栽培的生产技术水平,采用大田试验,以紫色山药品种‘紫玉淮山’为试验品种,设置0.25 m×1.4 m、0.3 m×1.4 m、0.35 m×1.4 m和0.4 m×1.4 m 4个不同的种植密度水平及常规化肥、缓控释肥2种施肥方式,比较分析紫山药产量。种植密度处理表明,定向槽浅生栽培条件下,紫山药单株平均产量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种植密度为0.4 m×1.4 m的处理单株平均产量最高;而单位面积产量则与之相反,种植密度为0.25 m×1.4 m时产量最高。施肥方式处理表明,通过种植前一次性施入缓控释肥能够比分3次施入常规化肥获得更高产量,其中在密度0.25 m×1.4 m的小区,施缓控释肥比施常规化肥平均增产0.17 kg/株,理论产量增加3779.1 kg/hm^2。因此,定向槽浅生栽培方式下,0.25 m×1.4 m的种植密度+缓控释肥有利于紫山药高产、高效种植。
39-42

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观察

摘要:为揭示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的败育时期,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A及其保持系8B的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石蜡切片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A和保持系8B造孢组织时期小孢子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差异;洋葱不育系8A花药绒毡层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就与中层完全分离,并逐渐膨大挤压花粉母细胞,最后逐渐降解。其降解后的残余物侵入药室,与小孢子混合粘连在一起,占据药室的一部分空间,并且不能供给小孢子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最终小孢子降解,花药败育。试验明确了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A的小孢子败育时期为花粉母细胞时期。因此,在洋葱雄性不育系8A的不育机理研究中,应重点在花粉母细胞时期进行深入研究。
43-46

“韭”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研究

摘要: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记载的"韭"以及与"韭"有关植物的科学名称以及分类学特征,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开始,在历史典籍中整理出"韭"以及与"韭"有关的植物名称以及分类学特征。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结合比较形态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植物的特征进行研究,确定"韭"的原植物是百合科葱属的韭,学名是Allium tuberosum Rottl。同时,整理出与"韭"有关的植物名称16个,确定了4种原植物的科学名称。对"韭"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的考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将今论古,对历史典籍中记载的"韭"进行分类学研究,认为"韭"类植物在中国先民的生活中,具有祭祀用品和植物性食材2种功用。这2种功用在距今2000多年前已经被中国先民确定。这2种功用的植物学基础是"韭"类植物自身的物候学特点,以及在这类植物中含有的营养元素。
47-51

甘蓝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摘要:利用供试的甘蓝CMS材料对影响甘蓝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诱导的主要因素(包括外植体的基因型、外植体发育时期、外源激素类型及浓度、高温预处理温度及时间、灭菌所用次氯酸钠浓度及时间等)进行研究,旨在对各种处理条件下诱导率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多因素等试验方法筛选出能够诱导成苗的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体系,明确甘蓝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发育途径。结果表明:基因型RM的诱导效果最好;当外植体处于花初期时最易诱导成功;诱导未受精子房产生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MS+0.5 mg/L 6-BA+2.0 mg/L 2,4-D+0.1 mg/L NAA,愈伤组织及雌核发育胚总诱导率可达28.57%;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MS+0.1 mg/L NAA+0.2 mg/L 6-BA+0.05 mg/L TDZ,不定芽分化频率可达57.12%;将不定芽转移至1/2MS+0.1 mg/L NAA培养基中可诱导生根,发育成完整植株;33℃高温诱导1天的平均芽点数及芽点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2.85和100%;次氯酸钠浓度为2%、处理时间为15 min时,平均芽点数和芽点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2.93和97%。
52-58

芹菜日光温室秋冬栽培品种比较

摘要:为筛选出更适合北京地区日光温室秋冬栽培的芹菜品种,通过对2个芹菜传统栽培品种(‘皇后’和‘奥尔良’)以及2个新杂交品种(‘芹杂145’和‘芹杂147’)进行秋冬日光温室栽培评比。在其采收的前、中、后期对其产量进行测定,并且对其后期的营养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芹杂145’和‘芹杂147’在产量和品质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芹杂145’和‘芹杂147’可以作为新的替代品种,在北京日光温室秋冬茬进行推广。
59-63

多酚、黄酮及甾醇与番茄抗晚疫病关系

摘要:以对番茄晚疫病抗性较强的番茄品种‘25-1’和易感染番茄晚疫病的品种‘京乐502’为试材,通过人工接种病原的方法,研究多酚、黄酮及甾醇与番茄品种晚疫病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健康叶多酚类和甾醇类含量在2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黄酮类含量抗病品种‘25-1’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京乐502’。(2)接种后,多酚类和黄酮类含量在2个品种中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峰值出现时间‘京乐502’晚于‘25-1’。总甾醇含量与番茄晚疫病抗性密切相关。接种晚疫病病原后,2个品种中总甾醇含量均都呈下降趋势。随着病情的发展,感病品种‘京乐502’的总甾醇含量迅速下降,抗病品种‘25-1’下降较为缓慢。
64-75

广东地区黄瓜疫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摘要:华南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容易引起黄瓜疫病的爆发,对黄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对广东各黄瓜主产区的黄瓜疫病菌进行分离、鉴定,确定广东地区黄瓜疫病的病原,并测定该病原菌对不同瓜类蔬菜的致病力,为瓜类疫病防治提供试验依据。从广东各黄瓜主产区感染疫病的黄瓜茎、叶上分离到疫霉菌共8份,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比对研究,发现广东各黄瓜主产区的疫霉菌均为瓜类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人工接种对其致病力研究发现,该疫病菌对黄瓜、印度南瓜、节瓜、冬瓜致病力较强,而对丝瓜致病力较弱。这些研究结果对瓜类疫病的防治及抗疫病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6-80

北方果树霜冻害远程监控与报警系统初步研究与实现

摘要:为提高北方果树防霜冻害管理水平,基于物联网架构,设计实现了北方果树霜冻害监测与报警系统。该系统结合实时获取果树生长环境数据,及果树霜冻害发生规律和专家知识库,为用户提供远程果树环境信息分析和霜冻害智能诊断服务。同时为满足不同生产条件需求,结合用户需求和环境状况,提供自动报警。根据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基于多种网络技术等(如Internet、android等移动互联网),开发了可用于PC终端、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平台管理模式。通过提供现场综合远程实时监控、数据采集、网络传输、数据管理分析及报警预警等功能,系统实现了对果树生长的全方位多功能的远程监控与综合管理,有效提高了果树防霜冻害监控管理水平。
81-87

山东省桃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

摘要:为分析山东省桃生产成本的构成变化趋势及经济效益,2011—2014连续4年对山东省桃主产县市盛果期桃园生产成本与效益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劳动成本已超过物资成本,占桃果生产总成本的53%;土地租赁成本、人工成本所占比例上升最快,成为制约果农增收的关键因素;桃果产量及价格稳中有升,果农总收益、纯收益逐步提高。最后提出了宽行密植种植模式、提高桃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多样化销售渠道等桃园节本增效的技术措施,为山东省桃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88-91

野生毛花猕猴桃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摘要:为构建毛花猕猴桃果实品质评价体系,利用DPSS软件对野生毛花猕猴桃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等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果实变异系数差异明显,其中可溶性糖变异系数最大,达41.34%;主成分分析表明,将6个品质指标综合成3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野生毛花猕猴桃果实品质的82.629%的信息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9、13、14、12、55、4、60、15、57、25、58号样品野生毛花猕猴桃果实品质优异,41、45、21、20、53、34、22、32号样品野生毛花猕猴桃果实品质较差。本研究对收集的野生毛花猕猴桃果实品质进行分析,找到了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的3个主成分,揭示了不同野生毛花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差异。
92-96

干热河谷地区澳洲坚果果实发育特性及落果调查

摘要:为研究澳洲坚果在云南省干热河谷地区果实生长规律以及落果规律,同时为干热河谷地区澳洲坚果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及科学指导,以3个澳洲坚果品种‘HASE695’、‘HASE900’、‘Own Choice’为材料,对果实生长特性及落果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澳洲坚果果实生长膨大的关键时期为4月中下旬—5月中旬,增长了1.38-1.54 cm;在潞江坝干热河谷地区澳洲坚果存在2个落果高峰期,第1落果高峰期主要以授粉受精不良以及果实快速生长营养不良导致,第2高峰期则主要表现为熟前落果,‘HASE695’、‘HASE900’、‘Own Choice’在这期间的落果分别占落果总数的2.7%、2.11%、4.51%,这期间澳洲坚果果实已经达到恒定大小。研究发现,澳洲坚果的保果措施应该主要针对这一期间进行深入研究,使落果减少,提高产量。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