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园艺

森林养生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及构建研究

摘要:通过文献查阅整理和多年旅游策划的实践,发现森林环境养生优势明显,同时对养生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发现生态养生旅游具有3个特点,即普适性、高复游率和综合消费较大。文章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挖掘,并将其与可持续发展、市场导向、体验化、个性化相结合,构建了新的森林养生旅游产品体系,共分3类:一为生产性旅游产品,如林下养殖基地、林下种植基地等;二为生活性旅游产品,如养生餐厅、树屋等;三是游憩性旅游产品,如大氧吧广场、野营地等。研究旨在为当前森林旅游及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也为森林养生旅游项目的系统策划提供理论基础。
1-5

湖南长沙地区13种观赏竹抗寒性研究

摘要:为研究已经在长沙地区进行引种栽培的地被观赏竹的耐寒性,以已选育的13种地被观赏竹为试验材料,通过在自然越冬状态下测定其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进行耐寒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越冬下,13种观赏竹的叶绿素含量在不同月份和品种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黄条金刚竹外,12种观赏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长较少;13种观赏竹的6项指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运用因子分析得13种观赏竹的抗寒能力排序为美丽箬竹(92.64)、湖南箬竹(89.08)、箬竹(86.66)、大明竹(86.56)、白纹椎谷笹(85.87)、白纹阴阳竹(85.04)、翠竹(85.03)、辣韭矢竹(83.88)、菲黄竹(82.73)、阔叶箬竹(82.53)、菲白竹(81.60)、鹅毛竹(80.18)、黄条金刚竹(62.67),与试验观察外表形态结果一致;黄条金刚竹受冻害明显,影响其观赏价值。
6-12

漠河针叶林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研究

摘要:为探明大兴安岭针叶林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选择2012年、2013年的夏、秋2季,于漠河北极村附近分别选取100 m2的樟子松、落叶松林地,测量并分析2处样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季节、测量点位置和温湿度等环境因子在日变化上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针叶林空气负离子日平均浓度在中午12时达到峰值,为1155个/cm3,在凌晨2时达到谷值,为254个/cm3,夏季针叶林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高于秋季。落叶松林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水平高于樟子松林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在林地边缘密度略大于林地中心。通过相关分析,针叶林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空气负离子浓度不仅可以评价空气清洁水平,也是衡量环境质量的重要参数。
13-18

内蒙古东北部落叶松早落病发生发展的气象预测

摘要:随着气候的异常变化,落叶松早落病呈逐年严重的态势发展。为了有效预防早落病的大面积发生,笔者利用气象资料建立2种模型对落叶松早落病的发生面积进行预测预报。结果表明:落叶松早落病喜低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不耐高温干旱。通过逐步回归和神经网络2种模型预报出落叶松早落病的发生面积的结果显示,逐步回归模型预报的平均误差为18.8%,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的平均误差为8.6%,再利用2012年和2013年进行检验,逐步回归模型预报的误差分别为7.2%和11.4%,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的误差分别为5.3%和2.4%,较逐步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的误差分别低1.9%和9.0%。因此得出结论即神经网络模型预报效果较好,可以为林业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19-23

湖南烟区中部叶化学成分比较及聚类分析

摘要:为研究湖南烟区化学成分,以湖南烟区42个产烟县73个中部叶样品为材料,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和聚类。结果表明:湖南烤烟中部叶总糖、还原糖和糖碱比偏高,氯的变异系数较大且含量偏低;各地区间化学成分差异显著,嘉禾和芷江的化学成分基本符合优质烟叶的生产要求;聚类结果将湖南产烟县分为3类,多重比较表明各类间除总氮和氯外其他化学指标差异显著。类别间差异可以为卷烟企业提供不同原料的供给。
24-29

豆科植物土壤浸提液对马铃薯连作土壤酶活性和电导率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明豆科植物土壤浸提液对马铃薯连作土壤酶活性和电导率影响的差异,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5种种植方式下3年连作田土壤浸提液和4年豆科植物土壤浸提液对马铃薯连作土壤酶活性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半膜沟播土壤电导率1:1处理的与对照相比降低16.70%,其他处理马铃薯连作土壤的电导率均升高;各处理的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其中1:1处理对平畦覆膜和半膜沟播的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作用显著,对全膜垄播和全膜沟播的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有显著影响;1:2处理对半膜垄播连作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全膜垄播和全膜沟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作用显著。
30-34

大蒜施用“农残降解增产液”效果的研究

摘要:为了解农残降解增产液在大蒜上的使用效果,以喷清水为对照,设计了5个农残降解增产液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农残降解增产液的处理蒜头产量比对照明显提高,增产幅度6.4%~15.4%,其中处理3产量最高,达1870 g/m^2,比CK增产250 g/m^2。蒜薹产量也表现出同样规律,增产幅度34~57 g/m^2,增加收益0.07~0.12元/m^2;经济效益明显,所有施用农残降解增产液的处理均比对照收益增加,分别增加1.73、2.25、0.84、1.97、0.95元/m^2,本试验中处理3收益最高,达到14.50元/m^2。大蒜施用农残降解增产液提高了大蒜特、一级率;黄叶片数减少,绿叶数增多,增强了大蒜后期抗疫能力。处理3最优,在常规施肥基础上,用0.75 m L/m^2的农残降解增产液,对清水90 g/m^2处理土壤,在返青期、抽薹后叶面喷施农残降解增产液各0.3 m L/m^2农残降解液,对清水90 g/m^2喷洒是比较经济有效的使用方式。
35-40

减少蔬菜碳足迹的主要肥料合理用量分析——以浏阳蔬菜生产合作社为例

摘要:肥料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子之一。研究基于减少单位产量碳足迹,探讨主要肥料的合理用量。对浏阳4个合作社中黄瓜、苦瓜、豆角、莴笋、苋菜、茄子等8种蔬菜生产进行3年定点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每季蔬菜生产氮肥、磷肥、钾肥、厩肥施用量依次为:0、327.2、0、48936 kg/hm^2,可使单位产量碳足迹减少85.85%,产量提高24.11%。因此,浏阳发展高效低碳蔬菜种植产业关键施肥技术在于减少氮肥与钾肥的使用,控制磷肥的用量,增施厩肥。
41-47

“荠”及其相关植物的原植物考证

摘要:在中国的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很多与"荠"相关的植物名称,比如《诗经》、《周礼》等。为了确定这些植物名称的原植物,利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根据古代典籍的记载,明确历史上对这些植物在形态特征方面的描绘与记载,利用比较形态学的手段开展工作,并得出结论认为"荠"古今同名,学名是现代分类群中十字花科的荠,拉丁名为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同时也确定了其他5个与"荠"有关的植物名称的原植物学名。对"荠"及其相关植物的研究,从植物学的角度揭示出,"药食同源"是中国先民深入认识和利用该类植物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的综合统一;对"荠"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人们主动认识植物学、运用植物学知识的过程。
48-52

地膜不同覆盖方式对大棚秋季小气候及黄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摘要:为探讨秋季地膜覆盖对大棚环境和黄瓜生长的影响,在大棚栽培条件下,通过畦面地膜覆盖(对照)、畦面覆膜畦沟铺稻壳和畦面畦沟全膜覆盖栽培黄瓜对比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大棚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CO2浓度变化以及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畦面覆膜沟铺稻壳的方式使土壤温度降低了1℃左右,大棚内空气湿度略有增加,霜霉病病情较重。畦面畦沟全膜覆盖明显提高了秋季大棚内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比对照降低4.9%,CO2浓度增加了34%,霜霉病病情指数较低,产量和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在夏秋高温季节使用畦膜沟铺稻壳的栽培方式,可以降低定植初期的土壤温度,有利于缓苗。在秋季以及秋延后的黄瓜栽培中,利用畦沟全膜覆盖方式可以明显提高产量,改善黄瓜品质。
53-59

NO对损伤诱导的豌豆幼苗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摘要:为了明确损伤后豌豆幼苗叶片内NO产生的途径及NO对其诱导的抗氧化系统的作用,以豌豆幼苗为试材,研究损伤胁迫下其内源NO含量、NR和NOS活性的变化,以及只有NO供体SNP处理和NO清除剂PTIO、NOS抑制剂L-NAME、NR抑制剂Na N3喷施后损伤处理过24 h时对豌豆幼苗叶片内H2O2和O2^-·含量变化及对抗氧化酶SOD、POD、CAT、APX等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损伤处理后0~60 h内豌豆幼苗叶片内NO含量呈双峰曲线;其中损伤处理早期(第1峰值)NO的主要来源是NOS酶促途径,而后期(第2峰值)NO的主要来源是NR酶促途径;损伤处理24 h豌豆幼苗叶片内NO含量最高,此时H2O2和O2^-·含量接近对照水平,而SOD、POD、CAT、APX等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NO供体SNP处理时有类似的结果,NO清除剂PTIO处理后H2O2和O2^-·含量升高,SOD、POD、CAT、APX等的活性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NO可能通过增强保护酶的活性来降低损伤诱导的膜脂过氧化程度。
60-65

以发酵床养猪废垫料为替代料的毛木耳菌丝培养基质筛选

摘要:为探索发酵床养猪垫料废弃资源作为毛木耳培养料的再利用技术,以毛木耳781为试验菌种,采用试管培养的方法,探讨发酵床养猪废弃垫料以不同比例替代麦麸、木屑的培养基质配方对毛木耳菌丝生长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发酵床腐殖质代替50%木屑的培养基,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培养后期的持续生长力最强。试验证实,纤维含量丰富的发酵床养猪废垫料,适宜作为毛木耳菌丝培养的木屑替代料,其最大替代比例为50%,可有效促进菌丝生长速度与持续生长势;而以发酵床养猪废垫料替代部分麦麸作为培养料,则明显削弱菌丝后期的生长速度。
66-69

1株野生茶树菇的鉴定及其母种培养条件研究

摘要: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茶树菇,同时丰富国内茶树菇种质资源,以采自贵州的1株野生茶树菇NC1菌株为材料,对其进行内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鉴定和母种培养条件研究,包括对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氮源、C/N比、最适温度、最适p H等。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gerita),其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玉米淀粉,其次为葡萄糖或果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其次为蛋白胨,最适C/N比为30/1~40/1,最适温度为29℃,最适p H 5.0~6.0。研究结果可为野生茶树菇NC1菌株进一步驯化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70-74

不同浓度碳源和氮源对灰树花胞外多糖液体发酵产量的影响

摘要:以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BUAGF-02菌株为材料,研究葡萄糖和蛋白胨浓度对液体发酵产多糖的影响。研究以可溶性淀粉、葡萄糖、酵母提取物、蛋白胨等基础发酵培养基,碳源试验葡萄糖浓度分别为5、10、15、20、25 g/L,氮源试验蛋白胨浓度为1、1.5、2、2.5、3 g/L,25℃、170 r/min振荡培养10天,离心收集发酵液和菌丝体,采用醇沉法收集多糖,菌丝体和多糖烘干后称重。葡萄糖浓度在20 g/L时,胞外多糖产量最高,达到0.3 g/100 m L;其浓度25 g/L时菌丝体干重最高,为1.82 g/100 m L。蛋白胨浓度3 g/L时,胞外多糖产量最高,为0.2 g/100 m L;其浓度2.5 g/L菌丝体干重最高,为1.26 g/100 m L。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灰树花胞外多糖液体发酵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75-78

亏缺灌溉西瓜营养生长期适宜滴灌频率研究

摘要:为了探求膜下亏缺灌溉条件下大棚西瓜营养生长期的最佳滴灌频率,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设施西瓜合理灌溉提供理论指导,笔者以‘农科大11号’西瓜为试材,以室内蒸发皿水面蒸发量的0.4倍为亏缺灌水量,试验共设置T1、T2、T3共3个灌水频率处理,分别为每2天灌1次水(高频)、每4天灌1次水(中频)和每6天灌1次水(低频),研究了滴灌频率对西瓜营养生长期根区土壤含水量、植株生长以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T2下根区0~2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条件最适宜营养生长期的生长,植株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光合同化能力强,且西瓜叶片能够保持适宜的细胞汁液浓度和细胞水分代谢水平。整体而言,T2西瓜营养生长期长势较好,植株健壮,抗逆性更强,有利于抵抗早春大棚各种逆境胁迫。综合考虑土壤水分分布、生理及生长指标,T2即每4天灌1次水是西北地区早春大棚西瓜营养生长期亏缺灌溉条件下最佳灌溉频率。该研究可为提高西瓜营养生长期亏缺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79-84

5个苹果专用授粉品种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为实现苹果单品种建园,选育适宜专用授粉树,研究了‘道格’、‘绚丽’、‘红丽’、‘满洲里’、‘雪球’5个观赏海棠品种的植物学、生物学性状、花粉特性及果实品质。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盛花期为4月7—20日,和栽培品种花期相遇,‘道格’和‘满洲里’花期较早,盛花期分别为4月7日、4月9日,‘绚丽’和‘红丽’均为4月12日,‘雪球’为4月20日。供试品种花粉量大,‘道格’、‘满洲里’、‘红丽’、‘雪球’和‘绚丽’分别为13384、13162、7426、6074、6003粒/花药。单果重‘道格’最大(12.98 g),其次是‘雪球’(10.66 g)、‘绚丽’(2.59 g),‘红丽’和‘满洲里’较小(均为2.00 g)。果型指数与单果重趋势基本一致。种子数不尽相同,‘红丽’和‘雪球’为7颗/果,‘满洲里’6颗/果,‘道格’和‘绚丽’为4颗/果。可溶性糖含量以‘道格’最高(18.49%),其次是‘满洲里’(16.33%)、‘雪球’(16.11%)、‘绚丽’(15.98%),‘红丽’较低为14.20%;可滴定酸‘红丽’最高为1.16%,‘绚丽’为0.99%、‘满洲里’为0.90%,‘道格’最低为0.80%。初步认为,供试品种适宜作为国内的苹果专用授粉树。
85-89

白海棠不同类型枝条光合能力比较研究

摘要:为比较不同类型白海棠枝条光合能力的差异,以白海棠为试材,通过试验测定和数学模拟的方法研究长枝、中枝和短枝的光合能力差异。长枝、中枝和短枝的最大光合速率分别为16.3、14.5、9.68μmol/(m^2·s),光量子效率分别为0.053、0.047、0.042μmol/μmol,这说明长枝的光合能力最强,其次为中枝和短枝。计算表明,在高辐射条件下[PAR=1500μmol/(m^2·s)],单位地面上长枝叶片的。光合总量为18.82μmol/(m^2·s),占整个树冠的73.15%,中枝和短枝只有5.19、1.73μmol/(m^2·s)。研究表明,长枝叶片的光合总量最大,这与其较强的光合能力和较大的叶面积有关。
90-95

高酸海棠苗木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高酸海棠栽种适宜区域,用高酸海棠新品种‘冰心1号’、‘红勋1号’与现有品种‘新苹1号’进行抗寒性比较,以枝条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温处理,并根据外渗电导法、脯氨酸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研究了各样品的抗寒性能。通过试验测定结果可判定3个样本的相对电导率大小依次为‘新苹1号’〉‘红勋1号’〉‘冰心1号’,脯氨酸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冰心1号’〉‘红勋1号’〉‘新苹1号’,MDA含量大小的总体趋势依次为‘红勋1号’〉‘新苹1号’〉‘冰心1号’。总体而言,‘冰心1号’的抗寒性最强,3个品种的抗寒顺序依次为‘冰心1号’〉‘红勋1号’〉‘新苹1号’。其中‘冰心1号’与‘红勋1号’都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适宜栽种于新疆天山以北及其他寒冷区域。
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