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辽宁滨海稻区水稻新品系品质性状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辽宁滨海稻区水稻新品系品质特性,以期为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30份粳稻新品系为试材,对新品系稻米品质性状进行评价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碾磨品质中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的平均值分别达到国家2级优质米标准和国家1级优质米标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50.44%和52.34%;品质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胶稠度和碱消值与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r=0.660,r=0.586),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0.849)。因此,在今后的选育优质水稻新品种过程中,应注意降低垩白率、垩白度和适当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并兼顾其他品系的改良。
1-5

基于分期播种的水稻生长动态及产量对热量条件的响应

摘要:为了研究东北地区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以2个水稻品种(‘辽星1’、‘辽优521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播种期,分析播期对水稻生长动态和产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辽星1’在I、Ⅲ、Ⅳ播期分蘖数达到峰值较Ⅱ播期少用积温4000C左右;I和Ⅳ播期最大分蘖数较Ⅱ播期分别减少3.16%和15.50%,Ⅲ播期增加3.85%。‘辽优5218’在Ⅲ和Ⅳ播期分蘖数到达峰值较Ⅱ播期多用积温300℃左右;I、Ⅲ、Ⅳ播期最大分蘖数较Ⅱ播期分别增加7.12%、32.51%、19.59%。(2)‘辽星1’在I和Ⅳ播期株高较Ⅱ播期偏低,Ⅲ播期最高;‘辽优5218’在I、Ⅲ、Ⅳ播期株高偏低,I播期最矮。(3)‘辽星1’在I和Ⅲ播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较Ⅱ播期分别多用积温3000C和200℃左右,Ⅳ播期少用100℃左右;I、Ⅲ、Ⅳ播期最大叶面积指数较Ⅱ播期分别增加48.5%、113.3%、31.6%。‘辽优5218’在I播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较II播期多用积温500℃左右,III和IV播期分别少用400。C和100℃左右;I和III播期最大叶面积指数较II播期分别减少31.6%和27.6%,Ⅳ播期增加20.9%。(4)‘辽星1’在Ⅲ播期地上干质量最高,Ⅳ播期最低;‘辽优5218’在I播期地上千质量最高,Ⅱ播期最低。(5)‘辽星1’在I、Ⅲ、Ⅳ播期的产量较Ⅱ播期分别减产5.64%、6.27%、27.25%;‘辽优5218’在I播期的产量较Ⅱ播期增加5.66%,Ⅲ和Ⅳ播期分别减产13.14%和31.29%。(6)310℃积温2700—2800℃,平均温度24℃左右更适宜辽宁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
6-13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磷效率特征分析

摘要:为了了解磷高效转基因水稻的磷效率特征及其对土壤磷素的影响,笔者以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和磷高效突变体水稻PHO2及其非转基因亲本水稻‘日本睛’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在不同施磷条件下磷高效水稻对土壤磷素的吸收效率、利用效率、转运效率以及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OsPT4和PHO2的分蘖数、根长、根干重、穗干重和生物量均高于‘日本晴’;OsPT4和PHO2根的磷吸收效率分别显著高出‘日本晴’3.18倍和3.98倍;叶的磷吸收效率分别比‘日本晴’提高0.92倍和8.07倍;穗的吸收效率分别高出亲本36.59%和29.44%;茎的磷利用效率分别高出亲本2.77倍和3.71倍;磷转运效率分别显著高出亲本88.57%和22.06%。水稻材料OsPT4和PHO2成熟期对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与‘日本晴’均无显著性差异。磷高效吸收材料OsPT4和PHO2优势主要表现在根和叶的磷吸收效率、茎的磷利用效率及其植株本身的磷转运效率3个方面。
14-18

水稻叶色RGB组分与SPAD的关系研究

摘要:为在计算机上实现水稻叶片颜色的虚拟显示,建立水稻叶片颜色R(red)G(green)B(blue)组分随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动态变化的模拟模型。本研究以生产上推广的‘金优458’和‘中嘉早35’2个水稻品种的主茎叶色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2个水稻品种的叶绿素SPAD值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叶色R卯组分与SPAD值间的关系,并用MicrosoftExcel软件进行了曲线拟合。研究结果表明,2个不同的水稻品种在返青至抽穗期内,SPAD值随有效积温的增加而增大,两者近似线性关系;SPAD值在20~50范围内。叶片的RGB组分与SPAD值也呈线性关系,并由拟合的曲线得到了叶色尺、G、B与SPAD的水稻叶色模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检验,其RMSE均方根差值分别为4.56、4.73和3.55,它们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表明该模型可以用SPAD值的动态变化来描述水稻叶色的变化过程。
19-24

抽穗扬花期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摘要: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危害机理研究刚刚起步。为了研究不同耐热性水稻在高温胁迫下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对其生理指标与耐热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水稻,耐热性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耐热系数筛选不同的耐热品种;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水稻的生理指标有较大的影响,绝大多数的生理指标随高温处理时间延长,表现出先增大,达到峰值后下降的趋势;耐热性强的水稻品种,各个生理指标的峰值出现的较晚,耐热性差的品种,较早达到峰值;耐热系数和生理指标相关分析表明耐热系数除与MD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外,与各生理指标上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CAT酶活性相关系数到达了-0.75222。高温胁迫下,水稻水稻生理指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每个生理指标基本都有峰值出现,表明生物体高温热害是应激物质等调节存在反馈机制;高温胁迫时生理指标变化与耐热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25-32

小麦富硒研究概述与展望

摘要: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粮食作物尤其小麦是人体硒元素的主要来源。为了推动富硒小麦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收集了部分有关小麦富硒的研究报道和数据,并结合自己的试验结果,对硒的健康机理、作用机制、小麦对硒肥的吸收、利用及籽粒硒含量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分析。提出了今后小麦富硒研究应重点放在“土壤与硒含量关系、小麦硒肥施用技术、小麦富硒营养水平”等几个方面。
33-36

盐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系)旗叶衰老特性分析

摘要:为明确盐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系)的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笔者选取了7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盐碱地条件下旗叶衰老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花后小麦生育期的推移,不同小麦品种(系)在盐碱胁迫下旗叶中的SOD、POD、MDA、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变化幅度不一致,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青麦w04’、‘青麦6号’、‘德抗911’旗叶中的MDA含量增加幅度较小。但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较大。sOD活性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青麦w04’、‘青麦6号’、‘德抗9ll’花后旗叶中的sOD活性下降幅度较小。P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开花14天后‘青麦w04’、‘青麦6号’、‘德抗961’旗叶中的POD活性下降速度较慢。可得出结论,盐碱胁迫下‘青麦w04’、‘青麦6号’、‘德抗961’的衰老程度相对较低,耐盐能力相对较强。
37-41

稻草还田条件下基施有机肥对小麦产量及生长的影响

摘要:为了研究稻草还田条件下高效氮肥运筹,笔者利用小区试验研究了稻草还田条件下基肥有机肥对小麦产量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肥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可以实现小麦增产,在有机肥替代25%无机氮肥条件下,小麦增产最大;(2)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施用提高了小麦成穗率;(3)基肥有机肥替代无机氮肥对小麦株高、穗重、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影响不大。稻草还田条件下,基施有机肥可以使小麦增产,尤其是在有机肥替代25%无机氮肥条件下,小麦实现增产,基施有机肥使小麦增产的途径是提高了小麦有效穗数。
42-45

盐胁迫对不同耐盐类型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研究盐胁迫对不同耐盐类型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青麦6号’、‘济麦22’为材料,以普通土壤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梯度Na Cl胁迫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耐盐类型小麦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不同,‘济麦22’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下降幅度大,而‘青麦6号’的这5项指标下降较为缓慢,胞间CO2浓度升高幅度与‘济麦22’相比也较低;与对照比较,盐胁迫下2个品种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减少,且降幅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加大,但‘青麦6号’产量相对‘济麦22’下降幅度较小。盐胁迫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的‘青麦6号’,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是具有较高的公顷穗数。本研究为小麦在不同盐渍程度的盐碱地上种植提供理论参考。
46-52

热带区域冬玉米物候发育的模拟与模型检验

摘要:为探索热区环境下冬播玉米物候发育的温度效应,建立具有较好解释性的冬玉米物候发育模拟模型。基于云南陇川、瑞丽、芒市三试点分品种和播期的3年试验资料,比较不同模拟方法对冬玉米物候期的预测效果。结果显示以0℃、6℃、8℃、10℃为下限温度的积温模型,预测精度均不高,根均方差(RMSE)为7~11天。因此本研究在WOFOST模型基础上,以日最高温、日最低温2个驱动变量取代日均温,为不同物候期分别设置基点温度,基于物候期分段函数、建立了新的冬玉米物候发育模拟模型。模型采用独立试验数据进行检验,对两供试品种物候期预测的RMSE分别为4.42天和4.19天。模型体现了日温变化对发育速率的影响,体现了不同物候期温度效应的差异,具有较好的机理性,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53-58

早熟区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对播期和施肥方式的响应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玉米生育期较长的耐密高产品种的出现,一些玉米早熟区出现了种植不同熟期品种的现象。为了在同一生态区合理选择不同熟期品种,同时明确其相应配套栽培技术措施,于2012年在山西省玉米早熟区开展了不同熟期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对播期和施肥方式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栽培技术条件下,中熟品种‘大丰30’虽然产量最高,但在正常年份不能完全成熟,出籽率和收获指数在4个不同熟期品种中最小,而特早熟品种产量最低且不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因此,综合考察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等条件,该区更适宜推广的品种为早熟品种‘kx9384’。生育期相对较短的品种‘kxa6336’和‘kx9384’早播种10天后,玉米需水关键期提前到遭遇旱情的6月,反而造成明显减产,其中穗粒数较对照分别减少6.0%和2.8%,经济产量也较对照分别减少6.5%和4.6%。对生育期相对较长的品种‘并单16’和‘大丰30’,早播争取到一定的有效积温,同时玉米需水关键期也赶在了降水较多的7月,因此,早播处理的主要穗部性状明显优于对照,经济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4.6%和5.0%。和分次施肥相比,一次性深施全部肥料对生育期相对较短、前期早发的玉米品种影响较小,对生育期较长的玉米品种抑制作用更强,其中生育期相对较短的‘kxa6336’、‘kx9384’和‘并单16’的3个不同底施处理间经济产量没有差异,但都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而对生育期最长的‘大丰30’,经济产量随底施比例的增加显著(P〈0.05)减小,全底施处理经济产量显著小于1/3底施处理,较1/3底施处理减产5.1%,而和不施肥处理间没有差异。因此,从简化栽培兼顾产量水平角度考虑,一次性深施肥对生育期较短、前期早发的品种更为适宜。
59-66

施用沼渣对玉米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

摘要:笔者研究了沼渣和化肥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为以牛粪为主要原料的沼渣资源化利用及农牧沼循环农业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在海林农场白浆土试验田播种期施入经过发酵的新鲜沼渣,采取沼渣、沼渣+复合肥及复合肥3种施肥模式,施肥量设7个水平。在玉米成熟期和收获期,分别测定株高、穗位高、产量、穗长、穗粗等性状。研究结果表明,沼渣和复合肥混合施用有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提高,其中施用复合肥使玉米穗长、穗粗分别增加17.46%、10.68%;复合肥+沼渣模式可以使玉米穗长和穗粗增加10%左右。施用沼渣可以有效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对防御倒伏有一定作用。沼渣和化肥混施,玉米产量比对照增加50%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穗长和穗粗与产量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产量性状间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没有倒伏情况下,玉米植株长势越好其产量越高。沼渣可以替代一部分化肥的效应,通过与复合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施用能够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玉米生长。
67-70

玉米穗位叶主要光合荧光参数与高光谱数据的相关分析

摘要:穗位叶光合相关参数状况直接影响玉米后期产量构成,探讨高光谱遥感数据与叶片光合相关参数的关系,对快速,准确评价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设置4个不同氮肥水平(N0:0 kg/hm2,N1:170 kg/hm2,N2:340 kg/hm2,N3:500 kg/hm2),以抽雄吐丝期玉米穗位叶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等光合参数,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吸收的光能被用于光化学反应的份额(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等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Chl)、类胡萝卜素含量(Cars)、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Chl/Cars)等光合色素参数以及光谱反射率的变化规律,明确光合荧光相关参数与原始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植被指数等高光谱数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n、Tr、Fv/Fm、ΦPSⅡ、P、Chl、Cars、Chl/Cars等8个参数随着氮肥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Gs和NPQ在各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NPQ随着氮肥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对于光谱反射率,可见光波段光谱反射率随着氮肥的增加而降低,近红外波段施肥处理反射率比未施氮肥处理显著升高,红边位置出现“红移”现象。通过Pn、Tr、Fv/Fm、ΦPSII、P、NPQ、Chl、Cars、Chl/Cars与原始、微分光谱及植被指数相关性分析,最佳高光谱变量分别为Dλ699、Dλ701、Dλ703、Dλ702、Dλ701、R764、Dλ699、Dλ699、Dλ700,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73、-0.54、-0.58、-0.61、-0.49、-0.996、-0.997、-0.877,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而Gs的相关性最佳高光谱变量为Dλ575,相关系数为0.47(P〈0.05)。因此,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评价玉米抽雄吐丝期穗位叶光合荧光相关参数具有可行性,对评价玉米后期产量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71-77

密度与行距对玉米‘协玉3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穗部性状以及通过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3个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等行距与40 cm+60 cm宽窄行]、3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27个小区,每小区行长6 m,行宽3 m,面积18 m2。50 cm等行距与宽窄行为6行区,60 cm等行距为5行区。结果表明,行距对‘协玉3号’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且不同行距配置中穗重、穗行数、穗粗以及穗粒重差异显著,不同密度间穗重、穗行数、百粒重与穗粒重差异显著,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穗部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协玉3号’在密度为75000株/hm^2和60 cm等行距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16646.70 kg/hm^2。因此,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协玉3号’,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78-85

福建省花生农家品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为了解福建省花生农家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农家品种亲本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福建省不同地方的35份花生农家品种为材料,运用Excel软件对14个农艺性状进行数据分析,用SPSS软件进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考察的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是地上果针数为73.3%,其次是单株饱果数为44.3%,出仁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5.3%。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是单株饱果数为1.986,其次是主茎高为1.981,最低是百仁重为1.607。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结果枝数、单株结果数、单株饱果数、地下果针数与单株生产力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单株生产力呈极显著负相关。采用Ward法进行聚类结果,遗传距离阈值为12时,分为两大类群,第1类群品种为珍珠豆型和多粒型,即疏枝亚种;第Ⅱ类群品种为普通型和龙生型,即密枝亚种。本研究表明福建省花生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亲缘关系与栽培种花生亚种分类有关,为品种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86-92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摘要:旨在明确花生水分敏感时期,为花生进行科学合理灌溉、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中早熟大果型‘豫花9326’和早熟小果型‘豫花9936’为材料,在全自动防雨干旱棚条件下,通过人工控水的方法研究了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和成熟期干旱胁迫对花生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干旱胁迫均导致花生生长发育受抑制、产量降低。其中花针期干旱,影响最大,花针期干旱主茎高、侧枝长分别降低了42.1%、37.5%,产量降低了22.2%。其次是结荚期干旱和苗期干旱,成熟期干旱影响最小。通过对各指标的分析,苗期干旱、花针期干旱主要是影响了单株结果数,从而降低了产量;结荚期干旱、成熟期干旱则是降低了饱果率、百仁重、出仁率,进而影响了产量。本研究明确了花针期是花生对水分胁迫最为敏感的时期,对提高花生水分利用效率和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花生单产具有重要意义。
93-98

陕西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陕西地区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特点,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陕西省6个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天然种群和1个栽培大豆(Glycine max)种群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13个位点共检测出11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似)为8.69个,等位基因数目范围为4~1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范围为2.135(Satt590)~9.385(Satt487),平均有效等因基因数为5.623;观察杂合度(Ho)变化范围为0.033~0.121,平均为0.080;预期杂合度㈣)的变化范围为0.312~0.658,平均为0.482;种群平均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I)为0.657;野生大豆种群基因多样度比率(FST)为0.465。该研究显示,陕西省野生大豆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普遍高于栽培大豆;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变低;陕西中部、南部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丰富、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推测该区域为陕西省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99-105

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在芝麻种子萌发阶段变化规律的研究

摘要:为了明确芝麻种子发芽过程中芝麻素、芝麻林素、水分和干物质量的变化规律,以2个芝麻种质KUUS709和YZH11为材料,研究芝麻种子在21℃发芽条件下芝麻素、芝麻林素、水分和干物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芝麻种子发芽前期、中期和后期,芝麻素含量和芝麻林素含量呈现出“慢—快”的降解规律,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变化的转折点在萌发36 h和48 h;水分含量和干物质量呈“S”型曲线,符合“慢—快—慢”的增长规律,其中水分变化的转折点是在萌发24 h和84 h,干物质积累量变化的转折点在萌发36 h和96 h。在芝麻种子发芽过程中,水分与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芝麻素含量与芝麻林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水分、干物质量与芝麻素含量、芝麻林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在种子发芽过程的生理机制奠定基础。
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