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黑龙江省南部稻区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选用了该稻区不同时期主栽的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总的趋势是前期低、后期高、中期次之;不同水稻品种抽穗前、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比例不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量由高到低的品种为‘松粳9号’、‘松粳3号’、‘松粳2号’、‘松粳6号’、‘五优稻1号’、‘藤系138’;产量由高到低的品种为‘松粳9号’、‘松粳3号’、‘松粳6号’、‘松粳2号’、‘五优稻1号’、‘藤系138’;拔节至齐穗期和齐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总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穗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合理提高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有利于提高本稻区水稻产量。
1-6

种植方式对“早晚兼用"双季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2013_2014年以常规早稻‘中嘉早17’、杂交早稻‘陵两优104’为材料(早晚兼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双季稻直播、手插秧、点抛秧(丢秧)和机插秧的种植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2个品种均以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平均为9.17t/hm^2(8.28~10.10t/hm^2),晚稻2013年以机插秧和手插方式产量最高(8.78-8.79t/hm^2),2014年以直播和机插秧方式产量最高,分别为(8.05~8.20t/hm^2)和(7.79~8.03t/hm^2)。在播、插期相同条件下,早稻直播与手插秧、点抛秧、机插秧的全生育期差异不大,晚稻直播推迟播种13~15天,全生育期缩短了5~8天。手插秧、点抛秧分蘖消长呈早发稳升缓降型,机插秧呈缓发速升缓降型,直播呈速发速升速降型。不同种植方式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存在年间差异,其中2013年以点抛秧最高,直播、机插秧次之,2014年以机插秧最高,手插秧、点抛秧次之。由此可见,采用早晚兼用的品种搭配方式和机插秧栽培,有利于双季稻产量形成及其构成因子间的协调,同时缓解双季稻机插秧的季节矛盾。
7-14

杂交水稻‘协优385’主要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究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协优385’的高产潜力和高产途径,利用相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高产品种‘协优385’全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杂交水稻新品种‘协优385’产量相关性最大的因子是实粒数,r=O.53达到了显著水平;另外,稳粒数与实粒数相关系数r=O.77达到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和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因此,在新品种‘协优385’推广应用以及高产创建时要做到氮肥适当后移,倒三叶时增施粒肥,注重灌浆期水肥管理,以提高结实率进而增加穗粒数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
15-19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晚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摘要:氮肥施用量过高和栽插密度越来越小,严重制约着水稻的高产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为探明氮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及互作效应,以‘天优华占’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氮肥施用量与3个栽插密度15个处理的大田小区试验,分析氮肥用量和栽培密度的互作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晚稻产量的差异呈显著水平,晚稻施氮量为200kg/hm^2时,其籽粒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且差异显著;不同栽插密度处理间的产量有差异,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有效穗数对晚稻产量的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千粒重和结实率最小。本试验条件下,晚稻高产最佳组合为施氮量200kg/hm2与密度30万穴/hm^2;氮肥利用率最高的组合则是施氮量50kg/hm^2与密度30万穴/hm^2。因此考虑到产量和经济效益,在本试验条件下认为施氮量为200kg/hm^2与密度为30万穴/hm^2的组合为最适宜处理。
20-24

不同种子处理方法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摘要:为探讨培育健壮的机插秧苗的最佳种子处理方法,以期为普及水稻机插秧以及获得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年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种子处理方法(催芽与拌种旱育保姆与否)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催芽、拌种旱育保姆的出芽率较其他的处理高,且拌种旱育保姆后,都能显著的增加秧苗的粗度、抑制秧苗生长、增加叶龄,促进根系加粗加快生长的作用显著;催芽处理对秧苗地上部的影响均不显著,却能促进秧苗根的生长,根长显著增加。综合来看,催芽、拌旱育保姆能提高秧苗的素质。是培育机插秧苗的最佳种子处理方法。
25-29

锰素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生理效应的影响

摘要:锰是水稻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笔者以水稻幼苗为材料,探讨锰素对水稻苗期生长及生理效应的影响。采用水培方法,通过设计缺锰及锰过量,对水稻植株相关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水稻在幼苗期对锰胁迫反应敏感。水稻株高、根长、鲜重、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MDA含量升高,POD活性降低;水稻幼苗叶片受损程度大小依次为1000Mn〉100Mn〉.Mn。缺锰或锰过量均会对水稻幼苗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应合理施用锰素。
30-33

吨田宝对旱地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摘要:为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浓度吨田宝对旱地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3-2014年度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了旱地小麦起身期和挑旗期喷施不同浓度吨田宝的试验。结果表明,起身期喷施吨田宝,促进了拔节期根系发育,减缓成熟期根系衰老,增加拔节期、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随浓度大主要通过提高穗数提高产量;挑旗期喷施吨田宝有利于促进有效穗数的形成,随浓度增大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千粒重提高产量;起身期、挑旗期配合喷施不同浓度吨田宝增加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提高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量,显著提高了稳数、稳粒数、产量,增产幅度达5.8%~10%。总之,起身期和挑旗期以1:l,浓度为每公顷750mL/225kg水喷施吨田宝显著提高穗数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最好。
34-40

灌溉决策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摘要:为提高小麦水分生产效率,设置了3种灌溉决策方式:Prwin软件决策、彭曼公式决策、经验灌溉(对照),研究其对小麦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Prwin灌溉决策下,小麦整个生育期灌水2151.0m^3/hm^2,比对照节水699.0m^3/hm^2,小麦株高、旗叶性状、穗部性状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产量达5.7401.4kg/hm^2,比对照增产7.8%,小麦水分生产效率为1.80kg/m^2,比对照增加26.8%;彭曼公式决策下,比对照节水400.5m3/hm2,比对照增产4.2%,水分生产效率比对照增加4.1%。
41-45

干旱胁迫对夏玉米不同品种茎杆力学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研究干旱胁迫对夏玉米不同品种茎杆力学特性的影响,从茎杆力学特性角度探讨夏玉米品种的抗旱能力,以8个河南省主栽夏玉米品种为材料,比较干旱胁迫对茎杆抗折力、压碎强度、穿刺强度等抗倒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茎杆抗倒力学特性受干旱胁迫影响显著,平均下降15%~30%;受旱胁迫后。各品种茎杆抗折力、压碎强度、穿刺强度平均下降了26.1%、18.9%和16.8%;品种间差异明显,‘洛玉8号’、‘郑单958’降幅较小,而‘蠡玉16’、‘中科4号’降幅较大。研究结果表明‘洛玉8号’和‘郑单958’抗旱能力较强,而‘中科4号’和‘蠢玉16’抗旱能力较弱。
46-51

磷铝耦合胁迫对玉米自交系苗期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摘要:为明确磷铝耦合胁迫对不同玉米自交系苗期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了解玉米耐低磷与耐酸铝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同恚源的8个玉米自交系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方法,研究不同磷、铝条件下玉米苗期生物学性状以及吸收利用P、K、ca、Mg、Fe、Mn、AI等元素的特性。结果表明,玉米在耐低磷和耐酸铝特性方面存在基因型差异,自交系99320和99180既耐低磷又耐酸铝,低磷及酸铝胁迫下,这2个自交系具有较高的相对干重,99239、99327耐低磷但不耐酸铝,99003耐酸铝但不耐低磷,99152对低磷、酸铝均敏感。低磷抑制玉米对P、K、Ca、Mg的吸收。酸铝胁迫使各自交系吸收Ca、Mg、P、K、Fe的量显著下降,但加磷可缓解酸铝毒害,使各自交系吸收P、K、Fe的量有所增加。酸铝胁迫下,玉米各自交系植株地上部铝累积量与耐酸铝能力无相关关系。
52-58

生物性状与大豆产量的关系分析

摘要:针对生物性状与产量的关系问题,研究了在八大类函数关系下,按照拟合优度、误差均方根、误差平方和等指标,选取最优的生物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与大豆产量的函数关系为Fourierl。检验结果拟合优度、误差均方根和误差平方和分别为0.9228、6.836和93.45。叶面积指数与大豆产量的函数关系为Poly4,检验结果拟合优度、误差均方根和误差平方和分别为0.7362、71.87和319.2。试验结果表明当株高在46~50cm范围内,产量关系先高后低,在大于51cm范围,产量均很低。叶面积指数与大豆产量的关系成抛物线右侧状,随着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大豆产量先增加后降低。
59-62

花生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动态与平衡特征研究

摘要:花生复合系统是促进低丘红壤区农业水分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耕作方式,其在不同时段水分动态、水分平衡和利用过程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索。土壤表层采用15bar的先进负压计监测,结合定位法于2001-2003年监测收集了花生生长季花生复合系统、花生单作田闻土壤水分、地表径流、降雨资料,分析了花生复合系统对土壤水分动态、降雨影响和水分平衡各要素的影响。分析表明,土壤10cm与60cm水分单作花生地与复合系统在雨季无明显差异,但受降雨过程影响。旱季单作花生10cm水势降到最低值-344.0kPa,复合系统水势最低值为.50.6kPa,60cm单作花生地水势数值也低于复合系统花生地,旱季复合系统能减少土壤表层的蒸发。3年土壤水分周期动态可分为3个阶段,即水分盈余期、水分消耗期、水分稳定期。花生复合系统旱季表现出较强的耗水作用,2001年7月贮水量减少108.8mm,2002年8月贮水量减少111.7mm,2003年7月贮水量减少105.5mm。花生复合系统平均渗漏量低于花生单作62.2nⅡn,平均贮水量变化低于花生单作41.8mnl。桔树与花生作物在旱季水分利用方面没有明显的竞争作用。花生复合系统系统的表土水分保持作用和生态效应明显。
63-68

不同氮肥用量对秋播黑芝麻‘赣芝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探讨黑芝麻新品种‘赣芝8号’在红壤旱地上的合理氮肥用量,笔者研究了6种氮肥用量r0、60、90、120、150、180kg/hm。N)下‘赣芝8号’的产量、植株性状、氮肥农学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芝麻产量影响显著。在所有处理中均以N120的产量、单株蒴数、每蒴粒数最高,其产量高达1172.22kg/hm^2。而NO处理表现最差,其产量仅为672.78kg/hm^2。收获指数与产量的表现不一,与NO相比,N60、N90、N120、N150、N180的收获指数分别增加了15.99%、14.91%、38.82%、25.68%、17.07%。其中以N90处理的收获指数最高。在氮农学效率方面,表现出N120处理较高,为4.16kg/kg。通过方程拟合发现,‘赣芝8号’获得高产的合理施氮范围在80~120kg/hm^2之间。
69-73

黑色地膜对甘薯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揭示黑色地膜影响甘薯产量的光合机理,试验以‘烟薯25’为材料,进行了覆盖黑色地膜和不覆膜(cKl的处理,研究黑色地膜对甘薯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黑色地膜使甘薯的只和Cond值显著提高(P〈0.05),二者呈直线正相关性;Ic、Isat和Pmax值也显著提高。随着光强的不断增加甘薯的ETR、PCR和扩值逐渐变大,PhiPS2、Fv^1|Fm^1和NPQ值逐渐变小;当光强大于1500μmol/(m^2·s)时,黑色地膜使甘薯的荧光参数值饵TR、PCR、PhiPS2、Fv^1|Fm^1和qP)显著提高,NPQ值则降低;黑色地膜甘薯的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40%和31%以上。因此,覆盖黑色地膜可显著提高甘薯在强光下吸收光子效率及其供给效率,进一步加强了甘薯能量转化速率和对强光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提高甘薯光合生产能力。
80-86

马铃薯研究领域未来发展新方向分析

摘要:基于目前马铃薯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了未来马铃薯研究发展新方向,即从目前集中关注马铃薯微观层面的研究,转向宏观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在马铃薯遥感空间分布信息提取、单产模拟同化研究、空间格局动态变化机理、空间格局动态变化模拟等4个方面加强研究。此外,还阐述了这4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进展,文章最后指出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统计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着力研究马铃薯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有利于马铃薯种植结构与布局的优化,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87-91

播期对苦荞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苦荞品种在云南昆明周围夏播的优质高产栽培的最佳播期,以3个品种(‘云荞l号’、‘迪苦一号’、‘晋苦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4个播期(6月25日、7月5日、7月15日、7月25日)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迟延,3个苦荞品种的生育期均明显缩短,而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随着播期的迟延,没有规律性的减少或增加,而株粒数、千粒重、株粒重及产量都随着播期的推后均有降低的趋势。并且3个品种在产量上分别与早播(6月25日)比,7月5日减产69.4%-74.8%,7月15日减产61.4%-93.3%,7月25日减产88.3%~94.7%。在本试验条件下,云南夏播苦荞的优质与高产相结合的最佳播期是6月25日.使产量达到最高水平。
92-95

鹰嘴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摘要:鹰嘴豆以其特有的资源价值被研究者广泛关注,以信息计量的方法对其研究的时空及内容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研究的演进过程与发展态势。重点利用专利分析的基本方法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近百年的专利文献与WOS核心集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SCI核心期刊文献的时空分布,反映出亚洲、美洲、欧洲、澳洲都在开展相关研究,并且都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中国的研究起步较晚,但1999年以来发展较快。研究内容在不断丰富,领域交叉的演化在不断发展,新的研究领域与热点也不断出现。相关专利文献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后来居上,地处鹰嘴豆产量大区新疆的研发机构专利量增长快速。鹰嘴豆研发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学科网络结构,研究分布的学科类别超过140个;近年来,分子标记和遗传多样性受到特别关注;研究论文在国家间形成了广泛的合作网络;专利数量增长快速,但国家间合作度不高,与研究论文形成明显的反差。
96-110

中外海岛棉不同开花期棉子油分性状与物理性状研究

摘要:为了筛选出高油含量的海岛棉品种及最优花期,以中国新疆、埃及、美国、中亚海岛棉20个品种8个开花期所结的棉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生物学统计法和索氏抽提法,分析其物理性状以及油分性状的变化特征及其间的关系。海岛棉的种子油分指数和种仁油分指数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性,变异系数均为12.86%;XH.36、XH.41、DJC.3、DJC.4、DJC.5、A-Za的棉子油分性状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且这6个品种在7月5日的油分性状最优,其次是6月30日和7月20日。该试验初步筛选出6个高油性状的优质海岛棉品种,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棉子的物理性状和油分性状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棉子品质,且棉子油分性状受其物理性状调控。
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