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年第3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早稻种子包衣肥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摘要:为了获得早稻种子包衣肥的制备条件,探明其理化性质,探讨了肥料用量、种子负载率、包膜剂用量、包衣方式、烘燥时间等单因素对早稻种子包衣肥制备效果的影响,用正交实验L9(34)确定了早稻种子包衣肥制备的最佳条件;并测定其p H、黏度、成膜性、成膜时间、丸衣水中裂开时间、包衣均匀度、包衣脱落率等理化性质。早稻种子包衣肥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肥料用量100 g/kg,种子负载率500 g/kg,包膜剂用量1 g/kg、包衣方式A-B,烘燥时间40 min。理化性质测定结果显示:p H为6.90,黏度为9.23 m Pa/s,成膜性中等,成膜时间7.5 min,丸衣水中裂开时间6.5 min,包衣均匀度95.0%,包衣脱落率9.2%,表明制备的早稻种子包衣肥理化性质良好。
1-6

SO2毒害环境下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吸收光谱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为了通过吸收光谱快速测量SO2胁迫下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SO2毒害环境下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吸收光谱变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相关曲线存在2个的波峰点,位于520-550 nm和720-750 nm 2个波段之间。计算720-750 nm和520-550 nm波段光谱吸收率的平均值A1和A2,通过A1和A2构建比值光谱变量(A1/A2)、相加光谱变量(A1+A2)及对数相加变量(lg A1+lg A2),利用光谱变量反演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研究发现: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对数相加光谱变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显著提高。选取对数相加变量构建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模型。为进一步提高吸收光谱快速测量SO2毒害环境下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出了探索性研究。
7-10

基质引发对粳稻种子发芽及幼苗抗寒性的生理效应

摘要:研究基质引发对粳稻种子发芽期和幼苗期抗寒能力的影响,采用沙作为引发剂,以南方粳稻品种‘南农粳3786’和北方粳稻品种‘空育131’为试验材料,设置2℃萌发环境和14℃幼苗生长环境模拟冷胁迫,研究沙引发种子与未引发种子冷胁迫后幼苗抗寒性变化。结果表明,沙引发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冷胁迫后粳稻幼苗中脯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了丙二醛的含量;提高了发芽率和成苗率,减少幼苗根系电解质的外渗,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提高了SOD、POD的酶活性。沙引发能够提高粳稻种子生长早期的抗寒性。
11-15

湖南双季稻氮磷钾配方优化及追肥运筹增产效果分析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湖南双季稻生产的配方复合肥及追肥模式,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湖南长沙县开慧镇、干杉镇,岳阳县麻塘镇(晚稻在新墙镇)典型双季稻区开展了水稻氮磷钾肥料配方及2次追肥的增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主推的配方肥(早、晚稻N-P2O5-K2O分别为20-10-10和26-10-13)相比,优化配方肥(分别增加磷钾比例)适当减氮,早稻保持平产,晚稻增产187.5-378.0 kg/hm^2,增产幅度为2.6%-5.9%。其中,N-P2O5-K2O为18-14-16配方适合早稻的生产,N-P2O5-K2O为18-9-16配方适合晚稻的生产。在追肥量一定的条件下,分蘖期、孕穗期分次追肥较分蘖期一次追肥早稻增产187.5-382.5 kg/hm^2,氮肥利用率提高10.9-24.2个百分点;晚稻增产258.0-415.5 kg/hm^2,氮肥利用率提高8.3-13.4个百分点。
16-21

超级杂交早稻分蘖期低温胁迫效应研究

摘要:分蘖是影响水稻穗数进而影响单产的重要农艺性状,气象条件对分蘖有很大影响。为了研究超级杂交早稻分蘖期低温对分蘖的影响,以中熟超级杂交早稻组合‘淦鑫203’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采用人工控制方法,在分蘖始期进行温度和持续时间双因子胁迫试验,借助统计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等手段,分析了总穗数、有效穗的差异及其与温度和低温天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穗数、有效穗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温度差异造成的总穗数、有效穗差异极其显著,分蘖期温度低于19℃,对分蘖极为不利;总穗数、有效穗随低温天数的增加而减少,但差异不显著,短时间的低温天气对分蘖的不利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22-27

不同小麦F2代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

摘要:本研究选用5种不同基因型小麦F2代的种子,采用沙培控水方式对其幼苗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分析不同小麦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以期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小麦材料。水分胁迫处理到12、15、18天时,采样测定小麦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5种小麦幼苗的各项生理指标都表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小麦材料024737受干旱胁迫条件的影响比其他4种小麦材料要小,其抗旱性较高。
28-36

秸秆全量还田下氮肥调控对小麦产量及土壤不同形态钾的影响

摘要:为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氮肥施用方法及秸秆还田调控氮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钾形态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不同基追比调控对小麦产量、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基追比7:3、6:4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从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来看,氮肥基追比7:3、6:4处理的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全钾含量最高。所有处理的非交换性钾差异不大。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7:3、6:4处理为秸秆全量还田下效果最佳,利于小麦产量提高及增加土壤速效钾及全钾含量。
37-41

循环曝气地下滴灌对冬小麦生长和耗水特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循环曝气地下灌溉可以改善灌溉造成的根区缺氧状况,为作物生产潜力的发挥提供了可能。为阐明循环曝气地下滴灌对不同土壤类型的适用性,选择河南省郑州潮土、洛阳红粘土、南阳黄褐土、商丘两合土4种典型土壤,以冬小麦为指示作物,利用盆栽试验研究冬小麦的耗水特性、作物生理指标及产量对循环曝气地下滴灌的响应。结果表明,4种土壤曝气处理耗水量均高于普通地下滴灌处理(对照处理)。与对照相比,郑州潮土、商丘两合土曝气处理气孔阻力下降了66.72%和61.47%,达到显著性差性水平(P≤0.05),洛阳红粘土和南阳黄褐土气孔阻力差异不显著(P〉0.05)。洛阳红粘土曝气处理产量较对照处理增加了12.61%(P≤0.05),千粒重增加了12.23%(P≤0.05),而南阳黄褐土、商丘两合土和郑州潮土曝气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以上考虑,循环曝气地下滴灌技术在洛阳红粘土上对冬小麦有显著性的改善效果。
42-47

1987—2012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气候适宜指数时空分布特征

摘要:为了研究气候资源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产的气候适宜度,以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为基础,选取5省63站1987—2012年逐旬气象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冬小麦气候适宜指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长季内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温度适宜指数由北向南、日照适宜指数由东向西,降水适宜指数由南向北总体呈现递减的地域分布特征。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适宜程度较高,总体能满足冬小麦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光温资源总体较好,相应的气候适宜指数较高,各个发育期日照适宜指数均高于0.8,温度适宜指数除分蘖期受气温起伏影响值偏小以外,其余发育阶段均高于0.7;但降水适宜指数明显较低,均小于0.6,是制约该区域冬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
48-54

不同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适应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探讨南方麦区种植方式和氮肥施用水平对优质高筋‘西科麦6号’小麦品种产量和效益的影响,为广大农户选择适宜种植方式及施肥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南方麦区常用的开沟条播、撬窝点播以及人工撒播3种种植模式和不同氮素水平的产量效应和增收效益。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不同氮素水平以及种植模式和氮素的互作都会对‘西科麦6号’叶片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n、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增产收益产生不同影响。3种种植方式的最大SPAD值都出现在开花期,开沟条播出现在氮处理N3水平,SPAD值为60.1;撬窝点播氮处理N2水平时最大,SPAD值62.3;人工撒播氮处理在N4时,SPAD值62.8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为开沟条播,氮素水平N4处理时的灌浆前期为高,达19.5μmol/(m^2·s);以撬窝点播高光合速率持续时间较长。3种种植方式在试验中,以撬窝点播和氮素水平N3结合产量最高,达到8962.07 kg/hm^2;其次为开沟条播和N3结合,产量为8791.39 kg/hm^2;人工撒播产量较低,和氮处理N4的结合仅为8594.76 kg/hm^2。而扣除投入成本后,净增收益为:人工撒播〉开沟条播〉撬窝点播。研究认为,广大农户在种植‘西科麦6号’时,为提高小麦产量可采用撬窝点播种植模式;而要以较少投入获得较高收益则可采用人工撒播种植小麦。
55-61

高产多抗中强筋小麦‘陕512’的选育研究(Ⅱ)

摘要:针对关中及同类麦区普遍存在的冷热旱害、病害、倒伏、穗发芽等突出问题及大众消费需求,开展了高产多抗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以太谷核不育小麦种质为遗传背景,采用轮回复交技术,轮回选择与系统选育相结合,在基因累加和性状聚合上采用不同的优先序,实施多性状聚合并缩短育种进程。结果表明:育成的小麦品种‘陕512’,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高产稳产:陕西省区试连续3年产量名列前茅,生产上多次涌现9750 kg/hm^2以上的田块。(2)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冬春抗旱,抗干热风,抗穗发芽,对白粉病等病害有足够的抗性,茎秆粗壮抗倒,叶功能好,籽粒灌浆充分,粒大饱满。(3)品质优良:商品性优异,蒸煮品质好。‘陕512’在育种技术创新方面,一是完善了小麦蛋白质组成SDS-PAGE和APAGE测试技术、辩读与评价方法,发现并运用了HMWGS 14+15的优质效应;二是创新了利用太谷核不育进行性状聚合的杂交策略和选育技术,创造了从组合配置到省级审定仅用7年的小麦高效育种纪录;三是解决了大穗大粒品种难以高产、高产不优质、优质与抗病抗逆性难以结合的技术难题。
62-68

大麦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

摘要:从中国不同大麦产区选取12份代表性的品种(系),按NCⅡ设计配制成35个杂交组合,对7个主要农艺性状,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杂交大麦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性状的中亲优势表现不同,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千粒重大多为正向优势组合,所占比例分别为90%、73.3%、73.3%、73.3%;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多呈负向优势,其中每穗实粒数负向优势组合所占比例高达76.7%。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不同,同一亲本不同性状的GCA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SCA)也是如此。GCA高的两亲本所配组合的SCA并非一定高,SCA是相对复杂的基因互作结果。因此,在杂交大麦育种的亲本选配上,应先考虑GCA高的亲本,在此基础上,筛选SCA高的组合。
69-73

不同滴灌定额对玉米光合性能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索夏玉米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与灌溉周期,建立适宜的灌溉制度。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地表滴灌,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灌水定额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光合性能、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玉米株高、穗位高、最大叶面积系数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除灌溉量最小的模式(DI-5)外,各模式间穗位叶光合速率、蒸腾强度差异不显著;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下降速度随灌溉量增加而降低;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随灌溉定额降低而下降显著。通过分析不同灌溉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认为DI-2灌溉模式比较适宜。研究结果可为山西南部夏玉米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及滴灌制度提供参考。
74-78

荫湿环境对玉米籽粒产量及其组成性状的影响

摘要:荫湿寡照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为明确荫湿环境对玉米籽粒产量及其主要组成性状的影响。笔者比较了30个玉米自交系和18个杂交种在荫湿环境与自然环境条件下籽粒产量及其组成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自然环境比较,荫湿环境下杂交种单株粒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分别降低72.2%、41.90%、25.95%、53.79%、64.81%和14.69%,差异极显著;自交系单株粒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分别减少66.97%、34.69%、28.82%、48.49%、62.03%和6.40%,差异极显著或显著。采用综合耐荫湿系数和t检验将18个杂交种评定为耐荫湿性强的品种有5个,耐荫湿性中的品种有7个,耐荫湿性弱的品种有6个;30个自交系评定为耐荫湿性强的有8个,耐荫湿性中的有10个,耐荫湿性弱的有12个。
79-84

2001—2012年河南省夏玉米产量变化及生长季气象因子分析

摘要:为明确近年来河南省夏玉米产量变化及其与生长季(6—9月)灾害性天气发生规律的关系,统计了2001—2012年河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夏玉米总产、单产和种植面积,同时利用河南省不同纬度18个台站2001—2013年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分析了夏玉米生长季6—9月不同气象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近年来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为干旱、渍涝和风灾;玉米总产的增加主要在于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单产水平一直处于5550 kg/hm^2;玉米生长期,特别是灌浆期(8月)遭受阴雨寡照(低温)、高温干旱是造成玉米单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倒伏导致减产主要是在玉米灌浆中后期(8—9月)遇到大风灾害性天气。加强在玉米抵御自然灾害性天气能力方面的研究,是提高玉米单产和全面提升玉米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85-90

施氮对不同氮效率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

摘要:不同的玉米品种在吸收利用氮效率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确定不同品种玉米的氮效率很有必要。玉米施氮后的生长效果可以在籽粒灌浆期表现出来。很多学者在对于相同的施氮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间的灌浆特性差异方面做出了不少研究,然而对于不同施氮条件下的灌浆特性差异却鲜有报道。本试验通过观察玉米灌浆动态,旨在确定不同玉米品种氮效率差异的基础上,比较品种间的灌浆特性差异。试验于2013年5月1日—10月7日进行,在大田条件下,以‘屯玉99’、‘潞玉19’、‘先玉335’为材料,对不同供氮水平N0、N1、N2(施纯氮量分别为0、140、210 kg/hm2)下春玉米顶部、中下部籽粒的灌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屯玉99’籽粒鲜重、干重表现为N2〉N1〉N0,‘潞玉19’表现为N1〉N2〉N0,‘先玉335’表现为施氮(N1、N2)〉无氮(N0),其中N1、N2间差别不大。N1条件下的‘潞玉19’发育优势最为显著,其次是N2条件下的‘屯玉99’,N1、N2条件下的‘先玉335’优势最不明显。施氮对顶部籽粒发育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中下部籽粒。
91-97

腐殖酸及腐殖酸有机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摘要:为了促进腐殖酸资源在农业生产上的合理利用,缓解中国有机肥源不足的问题,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不施肥、施化肥、风化煤与化肥配施、腐殖酸有机肥对玉米植株性状、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养分吸收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均能显著改善玉米植株生长,促进玉米干物质积累,提高籽粒产量及养分吸收量;风化煤与化肥配施、腐殖酸有机肥较单施化肥显著改善了玉米生长,增加了根重、秸秆重、籽粒产量,提高各部位氮磷含量及氮磷肥的利用率;风化煤与化肥配施、腐殖酸有机肥还能促进植株对钾的吸收,显著提高根系和秸秆中钾含量,对籽粒中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98-102

花生品种、栽培技术引种马拉维试验初报

摘要:为配合福建企业开发马拉维花生产业需要,2013—2014年引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6个花生品种(系),结合马拉维4个品种,采用小区随机区组设计和大面积种植,在马拉维共和国进行品种比较和栽培技术示范。结果表明,雨季,7个参试品种品比结果,荚果产量1150.05-2943.75 kg/hm^2,其中,‘抗黄1号’产量最高,为2943.75 kg/hm^2,cg-7(CK)产量最低,为1150.05 kg/hm^2,引种的6个品种比cg-7(CK)增产54.78%-155.98%。籽仁产量654.45-1845.6 kg/hm^2,其中,‘抗黄1号’产量最高,为1845.6 kg/hm^2,cg-7(CK)最低,为654.45 kg/hm^2,引种的6个品种比cg-7(CK)增产55.67%-182.0%。干季,7个参试品种荚果产量2344.5-3559.5 kg/hm^2,其中,‘福花0621’产量最高,为3559.5 kg/hm^2,cg-7(CK)最低,为2344.5 kg/hm^2,引种的6个品种比cg-7(CK)增产7.81%-51.82%,籽仁产量1428.0-2335.05 kg/hm^2,其中,‘福花0621’产量最高,为2335.05 kg/hm^2,‘福花9号’最低,为1428.0 kg/hm^2,除‘福花9号’籽仁比cg-7(CK)减产6.44%外,其他5个品种比cg-7(CK)增产29.85%-52.99%。干季,栽培技术示范结果,马拉维的4个品种荚果产量1900.5-3213.0 kg/hm^2,其中,Ba Ka产量最高,为3213.0 kg/hm^2,Chalimbana产量最低,为1900.5 kg/hm^2,籽仁产量1016.7-2307.0 kg/hm^2,其中,Ba Ka产量最高,为2307.0 kg/hm^2,Chalimbana产量最低,为1016.7 kg/hm^2。试验结果表明,引种的6个花生品种生活习性等方面均适应于马拉维的生态条件和粗放的栽培习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花生栽培技术也适合马拉维4个花生品种,并取得高产。初步探明,利用马拉维湖等湖岸周遍特殊的生态环境,只要花期空气湿度≥50%,满足花生开花受精的生理需求,采用人工灌溉措施,可以在干季发展花生生产,建议扩大试验,示范后推广。
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