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年第2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进展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摘要: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表观遗传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行使去乙酰化功能的去乙酰化酶更是临床肿瘤抑制剂研究开发的热点。通过动物和酵母的深入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广泛的参与了生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介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植物上的相关研究较少,文章借鉴动物和酵母的研究结果,归纳了其作用方式,通过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分析了植物去乙酰化酶可能行使的功能,得出以下结论: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对对激素及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来看,HDACs广泛的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酵母、动植物HDACs蛋白保守结构域分布有所不同,表明植物HDACs可能存在与酵母、动物不同的功能和调控方式;植物也存在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但其发挥功能的酶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1-8

杂草稻研究进展

摘要:杂草稻是一类具有杂草特性的自生稻株,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但杂草稻长期处于野生状态中,经受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选择,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存在许多优异性状基因资源。为了进一步了解和利用杂草稻,从性状特征、分类、起源、分布、危害与防治、优异基因挖掘等方面对杂草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加强中国对杂草稻的有益基因挖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9-13

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特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分蘖成穗是小麦高产栽培中决定群体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不同穗型冬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其调节机理,进而提高小麦产量,研究归纳了遗传因素、群体环境因素、内源激素等方面对不同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以后研究应侧重于各种因素影响分蘖发生的机制以及因素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分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激素间平衡及基因表达、调控与小麦分蘖发生关系的研究,以期为小麦高产栽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4-18

花生耐盐性鉴定研究进展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花生耐盐性的鉴定指标,提高花生耐盐种质的筛选效率,尽快培育出耐盐花生新品种,笔者从盐胁迫对花生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花生耐盐性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和优异耐盐种质筛选3个方面总结了花生耐盐性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采用的鉴定指标和评价方法对花生耐盐性判断不够全面、准确,就未来花生耐盐性鉴定的研究方向给出建议,提出尽快建立花生耐盐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强调应同时兼顾筛选种质的耐盐性和耐碱性,保证筛选的种质材料具有广泛的大田适应性。
19-24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的核心组成,对碳的循环很重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还影响生态环境。通过对国内外对土壤组分、活性有机碳的认识以及对土壤稳定性、土壤团聚体的研究,综述了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的因素,以期为以后有机碳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29-34

土壤机械压实与甜菜生长研究进展

摘要:土壤机械压实是由于机械化作业引起的土壤结构破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子之一。笔者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土壤机械压实对土壤容重、坚实度、孔隙度、地表水分渗透、土壤含水率等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压实后引起的农业机械机组作业阻力增加、油耗上升,以及对甜菜生长的不利影响,造成甜菜产质量下降。提出了在大力发展甜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同时,应切实考虑其负面影响,采取固定到作业、联合作业等技术措施,改善土壤压实情况,确保甜菜可持续生产。
35-39

植物与尖孢镰刀菌的互作机制研究现状

摘要:为了能够更全面地揭示植物与尖孢镰刀菌的互作机制,文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尖孢镰刀菌对植物的致病机制,植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抗病机制以及植物与尖孢镰刀菌之间的互作机制,认为尖孢镰刀菌与植物之间主要通过小RNA水平、基因水平、蛋白质与化合物水平三方面进行互作。而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小RNA分析也将是今后研究尖孢镰刀菌与植物互作机制的主要研究手段。
40-46

种子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种子微生物是寄附于种子内、外部或种子之间的各种微生物的统称,是影响种子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对种子微生物进行控制和利用,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围绕种子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和来源、普遍性和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对种子活力影响四个方面归纳了其最新研究进展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已有结果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4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报告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在小麦上的残留研究

摘要: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是中国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主要杀菌剂之一。为明确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分别于2011和2012年在小麦田进行小麦纹枯病防治试验,并在施药后不同时期采集小麦籽粒、植株与土壤样本,通过气谱(配ECD检测器)进行相关样本的药剂残留检测。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苯醚甲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1033mg/kg和4.0498mg/kg,半衰期(T1/2)分别为15.5天和8.6天,丙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940mg/kg和2.0329mg/kg,T1/2分别为23.9天和6.8天;2012年,苯醚甲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910g/kg和4.0498mg/kg,T1/2分别为13.0天和8.6天,丙环唑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723mg/kg和2.3507mg/kg,T1/2分别为22.1天和6.5天。最终残留试验表明:苯醚甲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730-2.0880mg/kg、〈0.01~0.0363mg/kg和〈0.01~0.3649mg/kg;丙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461-1.6396mg/kg、〈0.005-0.0307mg,'kg和〈0.005-0.1036mg/kg。由此得出,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可以在小麦上使用,但施药剂量最高为135a.i.g/hm2,施药3~4次,安全间隔期为35天。
52-58

开花期剪叶和疏花对‘宁粳1号’和‘镇稻88’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摘要:为了确定源和库的改变及其平衡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通过不同剪叶和疏花处理,研究其与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关系。以粳稻品种‘宁粳1号’和‘镇稻88’为材料,在水稻开花期采用剪叶和疏花处理方法调控单茎叶面积和颖花数的差异,研究其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剪叶数量增加,叶花比下降,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粘度显著降低;随疏花数量增多,叶花比提高,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粘度显著上升;崩解值、消减值和回复值变化较复杂。本研究还发现了叶花比在一定范围之前,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粘度变化较快,当叶花比超过一定范围继续增大时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粘度变化趋缓甚至不再变化。剪叶和疏花处理以及叶花比与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关系显著,研究初步明确了3.O左右为叶花比影响粳米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临界值,其结果可供粳稻优质育种和栽培参考。
59-69

水稻机插缺丛条件下自然补偿能力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机插水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通过田间模拟缺丛试验,研究缺丛对产量造成的影响及其自然补偿能力。结果表明,在缺丛率为0%(CK)、5%、10%、15%、20%五个处理中,水稻产量随着缺丛率增加而下降,减产幅度为2.5%-6.3%,缺丛率达10%以上,减产达显著水平。缺丛四周植株分蘖增强,而成穗率下降不太明显,有效穗数增加,单丛产量增加,从而对缺丛起到补偿作用,补偿作用随着缺丛率提高而增强。但仍不能完全弥补因缺丛所带来的穗数损失,导致减产。同时每穗总粒和实粒数、千粒重也随着缺丛率提高而相应有所降低。因此,机插水稻缺丛在所难免,缺丛率要控制在5%以下,当缺丛率达到10%以上时,应适当进行人工补缺,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70-74

盐胁迫下杂交水稻种子发芽特性及耐盐性评价

摘要:根据不同杂交水稻组合发芽期对盐胁迫的反应,筛选出适合在盐渍土壤种植的杂交水稻组合。采用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皿培养,用4、8和12g/L3个NaCI单盐浓度对8份杂交水稻组合进行盐胁迫处理,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每培养皿放30粒种子。分别于4天和7天后调查种子发芽率,7天后调查芽长、主根长和根数。以相对盐害率对杂交组合进行耐盐性评价。发芽率、芽长、主根长和根数随盐浓度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较低盐浓度(4、8g/L)时的下降不明显,部分组合还高于对照;高浓度盐溶液(12g/L)显著抑制水稻种子的发芽率,芽长、主根长和根数均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35.8%、57.6%、76.1%和83.8%;随着盐浓度的提高,根数下降较快,盐胁迫对杂交水稻组合的根数影响要大于芽长和根长;筛选出发芽期强耐盐组合‘桂源优500’、‘II优1040’(1级),‘II优1050’、‘甬优12号’(3级)。以12g/LNaCl单盐浓度可作为杂交水稻组合发芽期耐盐性分级评价的适宜浓度,相对盐害率可以作为杂交水稻发芽期耐盐性的评价指标。
75-79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九麦2号’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冬小麦在关中中部的最佳播期和最佳播量,以陕西省新审定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在N、P、K配施基础上,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设置4个播期水平,4个播量水平,6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九麦2号’在关中中部产量7500~8250kg/hm2的适宜播期为10月11日到10月19日,适宜密度在2.17×10 6株./hrn2到2.95×10 6株。。在播期为10月17日,密度为2.45×10 6株。时产量可达最高8512.5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九麦2号’小麦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10月22日播种,密度1.80×10 6株/hn,12处理籽粒品质较好,沉降值达到39.23mL、蛋白质含量达到14.34%、湿面筋含量达到31.01%、稳定时间为9.35min,拉伸面积为57.96cm2。适期适量播种有利于提高‘九麦2号’小麦产量,适期晚播有利于改善其品质,适期晚播和适当加大播种密度有利于兼顾小麦产量水平与品质水平的协调一致。
80-84

新疆最北部阿勒泰市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对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摘要:为了分析新疆最北部阿勒泰市冻土深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利用阿勒泰市冬季最大冻土资料,分析冻土深度的年际和月变化特征,并分析冻土深度对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近52年来,阿勒泰市冬季冻土深度的变化呈现出逐年减小的趋势,其减小速率为2.84cm/10a;冬季最大冻土深度以2—3月最大;春小麦全发育期天数的变化是呈减少趋势的,减少率为3.97d/10a;最大冻土深度对生育期的影响效应(除全生育期外)均为负值,即b均小于0,即生育期随冻土深度的减小(增加)而提前(推迟);阿勒泰市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对春小麦的全生育期的影响是正值,推迟率为3.01d/10cm。
85-88

水肥耦合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叶面指数和生物量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明水肥耦合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青农8号’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期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及其生物量。结果表明:水肥耦合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很大,灌水是对其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其次是施氮肥和施钾肥。过高的水肥施用量都会引起夏玉米LAJ的降低。氮钾施肥量均在2水平时,灌水使LAI最大提高47.46%;水钾均为2水平时,施氮肥使LAI提高的最大值达到37.75%;水氮均在2水平时,施钾使LAI最大提高9.62%。根干重、次生根条数、根平均直径、根系总体积、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长与地上部的籽粒重、苞叶及穗轴重、茎杆重、叶干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籽粒重和根干重的相关系数达0.97。合理的水肥耦合对于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肥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89-94

鲁西平原棉花主要生育期旱涝趋势及分布特征

摘要:为了探究鲁西平原棉花主要生育期间的水分供需情况,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采用GIs技术,运用统计学和农业气象学等方法,以聊城市辖区内的8个县(市、区)的1961--2012年棉花各主要生育期的需水量及其对应阶段自然降水情况为例,进行统计分析棉花主要生育期旱涝指数。结果发现,棉花全生育期内旱涝灾害时有发生,频率高达51.9%,旱涝灾害比较频繁。从播种到现蕾期发生旱涝的频率高达86.5%。现蕾期出现旱涝的频率是80.8%,花铃期旱涝频率为79.3%;吐絮期的旱涝频率则高达92.3%;莘县、冠县及高唐出现干旱的频率较高,高唐最高;渍涝以东南部地区出现的频率高于西部,以东阿最高,莘县发生涝灾的频率最低。应对旱涝灾害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选用抗逆品种,推广节水技术,合理运用地下水资源,科学开发空中水资源,保障棉花生长关键期的水分供给。
95-99

淮河流域夏玉米关键期水分盈亏时空变化分析

摘要:为分析淮河流域夏玉米关键期水分盈亏状况及其变化特征,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及时合理地开展田间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淮河流域121个站点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对夏玉米关键期的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的估算,采用水分盈亏指数分析了淮河流域各夏玉米种植区的水分盈亏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各种植区夏玉米关键期的需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度呈现出南部高于北部、平原高于山区的特点;多年平均的夏玉米关键期需水量表现出明显的纬向空间分布特征,由北向南增加。各种植区夏玉米关键期的降水量不显著增加,多年平均的夏玉米关键期降水量大致呈现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的空间分布特点;各种植区有效降水量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一致。各种植区夏玉米关键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但水分盈亏指数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水分亏缺的程度有缓和的趋势;多年平均的水分盈亏指数空间分布特征为自西南向东北增加,中部平原区大部分地区水分亏缺严重。
100-105

甘薯根系生物学性状的相关性、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

摘要:为研究甘薯根系生物学性状的内在关系,了解其形成和分化规律,为甘薯标准化栽培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支撑。试验通过温室水培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10个甘薯品种的根系性状。栽后10天,甘薯苗期根系的投影面积、表面积、平均直径和体积等形态性状贡献率最高且达80.56%;栽后20天,根平均直径的贡献率最高且达27.79%。收获后,单株块根总鲜重与倒三节、倒二节块根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商品薯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倒二节块根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倒三节块根重量关联系数最高且达0.6595。在栽后15天,苗期根系的投影面积、表面积和体积与单株块根总鲜重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而在栽后25天,苗期根系干重与单株块根总鲜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苗期根干重、根体积、根长和根平均直径等性状与单株块根总鲜重关联度较大。栽后10天和20天可能是甘薯根系生长、分化的重要时间节点,节间长度和栽插深度影响产量形成,苗期根系生物学特性与收获后块根产量之间有直接关系。
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