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候变化对中国油料作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摘要:油料作物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目前中国食用油自给率较低,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油料安全是中国粮食安全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气候变化也对中国油料作物生产带来了显著影响,因此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气候变化对中国油料作物生产的影响,对提高中国食用油自给率、保障粮油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三大主要油料作物(花生、大豆、油菜)影响的相关研究,概括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气候变化对油料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以及种植制度的影响,并据此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1-6

种衣剂副作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种衣剂在中国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它的应用对于防治苗期病虫害、促进作物生长、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但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各种作物种衣剂的副作用现状,例如种衣剂普遍抑制作物生长,影响种子出芽率,造成苗弱、抗逆性差,且污染环境、影响粮食品质等。提出运用新型高分子材料对种衣剂的成膜剂加以改进,同时利用生物技术对种衣剂副作用进行防控。分析表明拌种的同时加入促生长助剂或生物材料聚谷氨酸,能有效提高作物发芽率,促进成苗,提高农作物潜能,能很好地控制和降低种衣剂副作用。
7-10

“神舟八号”搭载‘航恢173’种子的当代生物效应及SSR分析

摘要:水稻空间诱变的当代效应与地面其他常用的理化诱变方法存在较大差别,并且不同航天器的诱变效应往往也不尽一致。为了探明搭载"神舟八号"飞船的当代效应及其特征,以籼稻‘航恢173’种子经"神舟八号"搭载诱变当代(SP1)为材料,考察其发芽率、苗高、成熟期株高、剑叶长和宽、主穗长和结实率等7个性状,探讨"神舟八号"搭载的当代效应,并与250 Gy60Co-γ射线辐照当代(G1)和1%EMS诱变处理当代(E1)进行对比;进一步利用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24个SSR标记对100个混合SP1样品(300个单株)进行变异检测,以期从分子水平了解"神舟八号"搭载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SP1的发芽率、主穗结实率分别显著和极显著下降,而其余5个性状差异不显著;对比分析表明,与"神舟八号"搭载对植株后期生长无明显影响不同的是,G1和E1的植株其后期生长受到促进,导致G1、E1和SP1在株高、剑叶长和宽上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SSR座位的扩增结果表明,仅SSR标记RM267在1个样品中检测到明显的变异条带,变异频率约为0.014%。
11-16

云南紫泥田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初报

摘要:为探索和建立云南紫泥田水稻施肥指标体系,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水稻肥效试验,研究了紫泥田水稻氮磷钾施肥效应,拟合建立了氮、磷、钾因素与稻谷产量的肥料效应数学方程,初步建立了云南紫泥田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建议水稻高产量N、P2O5、K2O推荐施肥量分别为334.5-363.0 kg/hm2、31.5-288.0 kg/hm2、154.5-225.0 kg/hm2,目标产量9769.5-13191.0 kg/hm2;N、P2O5、K2O最佳施肥量分别为235.05-316.5 kg/hm2、7.65-252.0 kg/hm2、21.0-225.0 kg/hm2,目标产量9690.0-10183.5 kg/hm2。生产一百公斤稻谷所吸收的纯N为1.98 kg,纯P2O5为0.61 kg,纯K2O为2.64 kg;氮、磷、钾肥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3.53%、7.66%、5.94%,氮、磷、钾肥综合利用率为48.02%;基础地力贡献率为62.78%。
17-23

淮河流域一季稻旱灾损失评估

摘要: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尤其是大范围的旱灾,对粮食的高产稳产造成威胁。为了及时评估干旱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利用淮河流域各县1971—2008年一季稻单产、气象和农业经济数据,建立了基于作物水分敏感指数、干旱强度、台站脆弱性和抗灾能力的一季稻旱灾损失评估模型。根据减产率的概率分布曲线,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对模型评估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准确率约80%,区域干旱损失评估结果和实际灾损的轻重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该评估模型的精度基本可以满足业务应用的需求。
24-28

利用MAS手段改良恢复系R838稻瘟病抗性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杂交水稻恢复系R838稻瘟病的抗性水平,利用MAS手段将抗稻瘟病基因pigm导入目标受体,通过连续多代回交并对其回交后代进行分子标记检测或稻瘟病抗性表型鉴定。筛选回交高世代群体自交,并用三系不育系进行测配。结果表明:F1目标基因占有率为52.4%,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其所含目标基因的占有率稳定在50%左右,通过回交高世代群体苗瘟表型鉴定,苗叶瘟抗性3-9级,株系间差异明显;用三系不育系配组,F1苗叶瘟抗性随入选父本抗性提高而提高,且农艺性状与R838基本保持一致。因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用pigm稻瘟病抗性基因改良目标受体的稻瘟病抗性是一个有效途径。
29-33

冬小麦幼胚一步成苗技术优化研究

摘要:为实现冬小麦幼胚一步苗移栽于夏季大田加代,本试验以‘济麦20’、‘烟优361’、‘泰农18’、‘中优9507’以及(‘济麦20’ב烟优361’)F1的幼胚为材料,分别选用11-13天、14-16天和17-19天3种胚龄的幼胚接种在MB、A和B三种培养基上,经离体培养一步成苗。研究结果表明,在9种接种试验处理中,11-13天接种于A培养基上出苗率最高,平均出苗率为98.30%,14-16天幼胚接种于MB培养基上,获得较高的出苗率(平均95.80%),17-19天幼胚接种于B培养基上,出苗率最高,平均出苗率为95.20%;17-19天幼胚接种于MB培养基上,出苗率最低(平均16.20%)。14-16天幼胚接种于MB培养基上,不仅出苗率较高,而且胚苗根较长,侧根较多,表明14-16天幼胚适宜接种于MB培养基。
34-38

四川冬小麦新品种(系)抗旱性鉴定及分析

摘要:干旱是四川麦区常发的自然灾害之一,培育抗旱性品种是一条抵御干旱既经济而又有效的途径。为探究四川麦区现有品种(系)的抗旱能力,采用小麦全生育期旱棚鉴定法,对四川省15个品种(系)进行抗旱性鉴定,并与北方抗旱品种‘洛旱7号’比较分析。根据国家《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标准,以籽粒产量抗旱指数为核心指标,以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及株高抗旱系数为重要参考指标。15个小麦新品种(系)中产量抗旱指数以‘川重组125’最高,抗旱能力较强;W138、‘10间236’、N08-51、BL227、‘川11131’、BL08512、10BMY12(杂交小麦)抗旱能力为中等;‘南30-7’、‘内3416’、L08-969、GHM3、‘南04-59’、HZ10-28、ym09-6抗旱能力处于较弱水平。在干旱胁迫下小麦各农艺性状均受损,但损伤程度存在差异。以株高受损最重,抗旱系数变幅在0.652-0.778之间;其次是有效穗,抗旱系数变幅在0.662-0.830之间;再次是穗粒数,抗旱系数变幅在0.724-0.866之间;最后是千粒重,抗旱系数变幅在0.807-1.013之间。从参试的15个小麦品种(系)来看,四川小麦品种与北方小麦品种相比,抗旱能力处于整体偏弱水平。
39-45

培养基及琼脂浓度对小麦花药出愈率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小麦品种(系)的抗旱性,通过在N6和C17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琼脂,选用抗旱性不同的5个冬小麦品种进行花药培养,调查花药出愈率。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冬小麦品种在N6和C17培养基(6 g/L)下出愈率相当,随琼脂浓度的升高(6-18 g/L),小麦花药出愈率有降低的趋势,可以用C17培养基来间接判断小麦品种的抗旱能力。
46-49

山东省沿海地区小麦品种资源与生产状况调查

摘要:为了揭示山东省小麦生产变化规律及其品种更替特点,调查山东省沿海地区6个市29个县在不同历史时期(1975—2010年)的小麦栽培品种、总产量和栽培面积。结果表明,山东省沿海地区的小麦栽培面积从1980年逐渐增至2000年之后开始下降,小麦总产量从1975年稳步增长至2000年之后趋于稳定。小麦品种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大产量栽培品种(产量≥105t)虽然品种数量较少,但是占总产量比例大。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由于单产量的增长比例大于栽培面积的减缩幅度,使得山东省沿海地区的小麦总产量趋于稳定,对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选育的优良小麦大产量栽培品种对于推动山东省小麦产业发展以及丰富中国小麦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50-55

‘舜麦1718’和‘中麦175’在晋中晚熟冬麦区的生育表现

摘要:为了研究黄淮冬麦区育成品种‘舜麦1718’和北方冬麦区育成品种‘中麦175’在晋中晚熟冬麦区的生育表现,采用田间试验,采取不同生育时期采样调查的方法,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研究2个品种在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等5个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以及收获后的产量性状及籽粒品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中麦175’和‘舜麦1718’都有在晋中晚熟冬麦区推广应用的潜力。具体来讲,‘中麦175’产量水平较高,‘舜麦1718’产量水平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舜麦1718’的抗晚霜冻害能力较强,籽粒品质更好,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但株型矮小,在生产上应注意重施拔节水肥以促进茎节伸长生长,提高茎蘖成穗率,提高后期籽粒充实度。研究为充分挖掘山西小麦优良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56-61

玉米品种对根际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摘要:旨在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对根际微生物的活性及其群落组成的影响;选取品种‘郑单958’、‘陕单8806’、‘中单909’、‘农华101’做温室盆栽试验,开花期收获并测定作物生物量和根际微生物特性;作物生物量、根际β-葡糖苷酶活性、易提态球囊霉素蛋白、总球囊霉素蛋白含量、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真菌生物量均按品种‘郑单958’、‘陕单8806’、‘中单909’、‘农华101’的顺序增加,不同品种的根际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的含量和成分不同,不同品种的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作物生物量(尤其是冠部生物量)与大多数微生物性质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之间形态学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组成上的分异。
62-67

外引杂交种对R2228、R5518自交系植株性状改良潜势分析

摘要:为了明确外引杂交种对改良自育自交系的潜在利用价值,利用自育优良玉米自交系R2228、R5518分别与6个外引杂交种杂交,得到12个F2群体。通过分析各群体株型性状的表现和分离情况,并分别与亲本自交系R2228、R5518以及2个大面积推广杂交种的母本自交系‘郑58’、PH6W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F2群体13个性状的平均值存在较大差异,且均存在较大分离,变异系数为7.97%-64%。综合各群体植株性状的表现,各群体均适合R2228/R5518的改良,其中预测P523和P520分别对R2228和R5518的整体株型改良为更加理想,是进一步从中选育均有优良植株性状自交系的重点基础群体。
68-74

加工专用型紫色甘薯品种的筛选与鉴定

摘要:为筛选适宜连城县种植的加工专用型紫色甘薯新品种,采取随机区组设计,以‘龙岩7-3’为对照,2012年秋季引进5个紫色甘薯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从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薯块的营养品质、甘薯干和油炸脆片产品的加工品质等方面进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各品种表现不同。其中,‘伟祥1号’鲜薯产量最高达41.9 t/hm2,比对照‘龙岩7-3’增产25.8%。‘济薯18号’鲜薯产量为31.6 t/hm2,与‘龙岩7-3’相当。‘济薯18’和‘伟祥1号’加工的甘薯干,不仅在工艺稳定性、口感、色变等综合指标,均接近‘龙岩7-3’,而且在产品的形态、色泽、透明度、口感和质地等方面均表现优异,可作为加工甘薯干的紫薯品种。‘济薯18’和‘伟祥1号’加工的油炸薯片,含油率适中,膨化度高,产品品质与对照‘龙岩7-3’相当,可作为加工油炸薯片的紫薯品种。‘福薯9号’、‘泉紫薯1号’和‘宁紫薯1号’的薯形美观,营养品质高,食味粉香,适合优质鲜食和加工甘薯全粉用。
75-80

甘蔗与蔗茅杂交F_2BC_1代的染色体遗传分析

摘要:为更有效的将蔗茅杂交后代应用于现代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及对旧有甘蔗品种进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压片法制备甘蔗与蔗茅(2n=20)杂交的F2及F2BC1子代及其亲本材料的染色体玻片,对其杂交获得的F2及F2BC1世代材料进行染色体数目的传递分析,以探索其染色体传递机制。结果表明,各后代材料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不恒定;双亲染色体在F2代04/14中以"2n+n"方式进行传递,在F2BC1代中均以"n+n"的方式进行传递。研究结果可为这些材料在甘蔗育种中的进一步利用提供细胞学依据。
81-85

甘蓝型油菜DH群体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DH群体包括株高、分枝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以及千粒重等数量性状间的遗传关系。通过对DH群体及亲本若干数量性状的表型分析、偏相关分析、遗传力和最少基因对数估计以及基因间互作方式分析。结果表明: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和单株生物产量偏向于父本,而一次有效分枝数偏向于母本。株高、经济产量和千粒重则表现为超亲遗传。多数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是分枝高度与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与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角果数与一次有效分枝数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分枝高度遗传力最高为83.31%,千粒重遗传力最低为60.9%。对各性状遗传力以及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估算表明,控制各性状的最少基因对数分别为13.8、12、23、12.5、24.7、20.9、11.1和13.8对。控制株高和分枝高度的基因间没有互作;控制一次有效分枝数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控制主花序角果数、生物产量和千粒重基因间可能存在互补作用;控制主花序长度和经济产量的基因间可能存在重叠作用。
86-91

洞庭湖区稻田冬播亚麻原茎与种子兼收抗倒伏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为进一步丰富南方冬季亚麻纤维与种子兼收的栽培理论与技术和促进南方冬季油纤兼用亚麻产业提供理论与生产实践指导。研究亚麻播种期、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等关键措施对亚麻原茎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探讨了洞庭湖区亚麻原茎与种子兼收的抗倒伏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早播免耕不施肥处理抗倒伏效果最好,较轻级(0-4级)倒伏率总和为18.33%,最高级(5级)倒伏率为零,原茎产量和种子产量为最高,依次分别达到8375.77 kg/hm2和804.46 kg/hm2,同时,试验总结出了亚麻抗倒伏、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为洞庭湖地区油纤兼用亚麻大面积种植提供了技术保证。
92-97

抗倒酯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抗倒酯在草坪草苗期的应用,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5种不同浓度抗倒酯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Derbby’的出苗率、幼苗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150μL/L范围内抗倒酯浸种降低了出苗速度,但对最终出苗率无显著影响;50-200μL/L浸种处理抑制了叶片的伸长生长,降低了草层高度,减缓了幼苗的生长速度,同时显著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坪观质量。100、150、200μL/L的抗倒酯处理降低了叶片丙二醛的含量,使幼苗叶片保护酶系统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因此,抗倒酯浸种提升了多年生黑麦草苗期草坪质量及幼苗植株的抗性。
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