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年第1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进展

遗传标记在核桃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更好地评价利用好中国核桃种植资源,加强核桃育种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本研究总结归纳了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在核桃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评述了这些标记的应用前景,指出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开展多种水平遗传标记的关联分析研究,发掘中国栽培、野生群体中与主要育种相关联的遗传标记位点及其等位变异,获取载体材料,以便实现快速育种的目的。
1-5

土栖弹尾虫环境指示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弹尾虫是土壤中的优势类群,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环境对弹尾虫影响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弹尾虫作为指示生物的特点以及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全球变化等因素对弹尾虫的影响。指出弹尾虫作为指示生物缺乏长效性多因素研究,应采用新方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6-9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报告

油松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摘要:端粒酶具有修复延伸端粒的功能,对于维持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因此对其活性的测定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的摸索实验,将常用于动物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运用到对植物材料的检测中来,对北方常见木本植物油松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测定。基于TRAP法的原理,对体外延伸、引物选择、退火温度、电泳检测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油松端粒酶活性测定的最佳体外延伸条件为30℃延伸1 h,最适前导链引物和反向引物分别为TS21和ACX,PCR退火温度为61.8℃,电泳检测使用Gene Finder核酸染料染色效果更好,建立了一种有效测定木本植物油松松针叶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10-14

珍稀濒危物种大别山五针松花粉离体萌发的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大别山五针松濒危的原因,并为人工杂交育种和保护该物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设置正交试验,研究了蔗糖、硼、钙对其萌发率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是影响大别山五针松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关键因子,其次是硼酸,氯化钙对其影响最小;蔗糖的添加,明显促进花粉萌发,但高浓度蔗糖花粉管的生长有很大的抑制作用;适当添加硼酸可以促进花粉萌发,但不利于花粉管的生长;氯化钙对花粉萌发影响最小,不同浓度的氯化钙均可以获得较高的萌发率。综合萌发率、花粉管生长,大别山五针松花粉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4%蔗糖+0.05%硼酸+0.025%氯化钙。
15-19

杨树RAPD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摘要:本研究主要对杨树RAPD体系进行优化,以银白杨为试材,利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和2个单因素试验,研究各主要参数的适宜浓度。结果表明,杨树RAPD优化后的反应体系:20μL反应体系中,含Mg2+1.5 mmol/L、Taq酶2.0 U、引物0.2μmol/L、dNTPs 0.2 mmol/L、模板DNA 50 ng。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40 s、38℃退火60 s、72℃延伸90 s,共38个循环;最后在72℃延伸7 min后4℃保温。通过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扩增产物,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可以用于杨树的遗传学分析。
20-24

平欧杂种榛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摘要:分析平欧杂种榛间的遗传关系,为遗传图谱的绘制及优良基因的选育奠定基础。该实验选用21份主栽品种,经DNA提取、SSR标记及NTSYSpc(version 2.11 a)对结果的分析建立遗传聚类图。筛选6对欧榛SSR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检测,共检测出71个遗传位点,全部为多态性遗传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遗传相似系数为0.34-0.82,平均相似系数为0.55,当阈值为0.74时,供试样品可聚类分为4个组。C1、C13和C2聚为一组,即组Ⅰ;C6和C15聚为一组,即组Ⅱ;C7、C9、C14、C16和C10聚为一组,即组Ⅳ;其余样品聚为一组,即组Ⅲ。平欧杂种榛品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主栽品种间存在着复杂的亲缘关系;构建的技术体系可为其他相关试验提供参考。
25-28

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单染色体显微分离与扩增

摘要:巴西橡胶树是天然橡胶的重要来源。而染色体显微分离技术对基因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幼叶为材料,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制片,建立了微细玻璃针法分离巴西橡胶树单条染色体技术体系。成功分离出8条染色体;随机选取其中2条进行了2轮LA-PCR扩增,得到400-1800 bp之间的DN段,通过Southern blot杂交对LA-PCR产物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与巴西橡胶树基因组DNA之间有同源性。从而说明单染色体DNA已被成功的扩增。这就证明利用染色体微分离、微克隆技术对巴西橡胶树基因组进行研究是可行的。为构建巴西橡胶树单染色体文库奠定了基础。
29-33

紫竹等12种观赏竹春季滞尘效应研究

摘要:为了多方面定量研究竹类植物的滞尘效应,丰富园林用竹种类和优化竹种配置,通过测定与分析福建农林大学12种观赏竹春季的滞尘效应,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株型、时间、高度3个方面对其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株型的竹种春季滞尘效应差异显著,小型灌木状竹种比中型灌木状、乔木状、大型乔木状竹种的滞尘效应占有优势。滞尘效应最大的是阔叶箬竹为1.94 g/m2;其次为凤尾竹和小叶琴丝竹,分别为1.46 g/m2和1.42 g/m2;花吊丝竹最小为0.72 g/m2,阔叶箬竹滞尘量是花吊丝竹的2.7倍。阔叶箬竹、紫竹、花吊丝竹在距离地面50 cm处和150 cm处的滞尘效应大于200 cm处。在同一高度水平上,在距离地面200 cm处花毛竹滞尘效应最大。
34-39

短穗竹夏季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中国特有单属种植物短穗竹夏季光和特性及其影响因子,于2013年7月中旬,利用LCpro+SD全自动光合仪,通过对短穗竹净光合速率(Pn)的测定,采用多元逐步分析法,建立了Pn与生理生态因子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短穗竹夏季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具有典型的"午休"现象;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分别约为40.90μmol/(m2·s)和979.77μmol/(m2·s),表光量子效率(AQY)约为0.016;夏季影响短穗竹Pn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有: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光合有效辐射(PAR)。通过研究表明,短穗竹表现出较高的LCP和较低的LSP、AQY,说明其对光的适应性较窄,弱光下光能利用率较低。
40-44

黄花矶松组织培养及培养基筛选研究

摘要:试验选用种子培养的黄花矶松无菌苗的子叶、茎段、下胚轴作为外植体材料,研究不同外植体的离体培养技术及其适宜的培养基。结果表明,生长素2,4-D对不定芽诱导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其浓度为1.5 mg/L时诱导率最高,子叶是诱导不定芽的良好外植体,最适培养基为MS+2,4-D 1.5 mg/L+6-BA 2.0 mg/L+NAA 1.0 mg/L。黄花矶松的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1.0 mg/L,而且是以丛生芽的方式进行增殖的;最适生根培养基是1/2 MS+KT 1.0 mg/L+IBA1.0 mg/L。
45-50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应用研究

重庆市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摘要:为了给森林防火提供科学的指导,使森林防火具有针对性,达到减少火灾损失之目的,本研究利用重庆市2000—2010年679例有年、月、日记录(其中654及602起分别有开始及结束时段记录)、527例有经纬度记录的森林火灾资料,分析了重庆市森林火灾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每年平均发生林火61.7次,有干旱的年份林火发生次数增多。(2)春季林火发生次数最多,秋季最少,冬、夏分居第2、第3。(3)林火主要发生在2—4月、8月,11、12月极少发生。(4)林火开始及结束的时段主要发生在9—20时之间,21时—次日8时林火发生的几率较低。(5)大多数林火持续的时间不长,林火持续时间与出现次数遵循负指数分布。(6)林火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地势较高的地区,林火多分布于相对地势较低的山麓地带,在地势较低的地区林火多分布于相对地势较高的山脊地带。(7)按林火发生次数的多少将其区划,分成林火的极易发生区、多发区、一般区、少发区、偶发区及无林火区6个等级。
51-58

台湾海岸乡土树种引进应用的初步研究

摘要:针对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树种单一和生态系统脆弱的现状,引进台湾岛本土海岸防护林树种林投、台湾海桐、台湾栾树、海檬果、水黄皮、福木等,应用于沙荒风口造林、木麻黄基干林带改造和海岸后侧木麻黄低效林更新试验。研究发现,风口地段通过挖大穴、下客土、深栽和浇足定根水的营林措施,辅以简易风障的工程措施,林投造林保存率达到85%以上,且风害轻微;郁闭度小于0.5的木麻黄基干林带下直接种植台湾海桐、海檬果、水黄皮和台湾栾树,以及较密林带经过渐伐后套种台湾海桐、水黄皮和台湾栾树,3年均可郁闭成林,所形成的异龄复层林其防护功能与原林带相比提高25%以上;海岸后侧木麻黄低效林更新采用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分别与台湾海桐、水黄皮、海檬果带状混交,或与台湾栾树行带混交可以提高林带生产力和防护功能。上述表明,在引进的台湾海岸树种中,林投是沙荒风口理想的造林树种,台湾海桐、水黄皮、海檬果、台湾栾树等是海岸木麻黄基干林带和后侧木麻黄低效林更新改造的优良树种。
59-65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调查报告

衡阳水口山铅锌矿区植被调查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摘要:对衡阳水口山铅锌矿废弃地及其周边荒山、农田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进行调查,计算并分析各样地植物物种的重要值、均匀度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调查区内共出现植物29科46种,以草本植物为主,其中占优势的是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二者占草本种数的57%。(2)各采样地植物种类总体上比较稀少,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生态较为脆弱,多样性指数H最高仅为1.101,丰富度指数R最高仅为1.478,均匀度指数最高仅为0.666。(3)各采样点物种数与盖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冶炼厂与其他3个点之间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差异,而尾沙坝边缘地、康家湾采选地以及废弃农田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大小顺序为:冶炼厂〉尾沙坝边缘地〉康家湾采选地〉废弃农田。(4)评价结果与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基本能反映出当地植物多样性的整体分布状况。
66-70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园艺—研究进展

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游离小孢子培养已经成为花椰菜现代育种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可以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降低误选,加快种质资源的创新,游离小孢子培养已逐渐成为花椰菜育种的研究热点。笔者回顾了中国花椰菜的育种历史以及游离小孢子培养情况。着重阐述了影响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因素:基因型、生理状况、预处理、小孢子发育时期、培养基及其成分、胚状体的发生和胚培养以及小孢子植株的倍性,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与展望,以期对花椰菜的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71-75

苹果园地土壤重金属富集特性对比研究

摘要:苹果园地的土壤环境决定着苹果品质,对比中国主要苹果产区土壤重金属富集特点,介绍各地苹果园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其重金属污染主要种类和含量,以及园地土壤重金属的时间累积及其随深度变化的富集迁移规律,探讨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空间相关性等,对苹果园地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了讨论,为建立绿色无公害化的苹果基地提供理论依据。
76-79

影响葡萄果皮颜色的MYB类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摘要:在葡萄品种中,果皮颜色从白色到黑色存在广泛的差异,花青素苷的合成和积累是形成果皮颜色的直接原因,MYB类转录因子是调控花青素苷合成的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种果皮颜色同MYB转录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列出了花青素的结构和种类以及花青素苷生物合成途径,归纳了葡萄色泽与花青素苷的关系,列举了调控植物花青素苷合成的相关基因的功能,并着重分析了葡萄MYB类转录因子在花青素苷合成过程中的功能,以期为今后改良葡萄果皮颜色提供指导。
80-86

环境因素对食用菌有性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摘要:食用菌是一类具有营养、保健价值的绿色食品,同时食用菌产业又是一项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笔者简述了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等化学因素,温度、光照、通气等物理因素和微生物因素对食用菌有性发育的影响。指出食用菌有性发育启动和产量都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种类和浓度的影响,同时提出食用菌有性发育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对食用菌覆土机理和调控环境因素的主要功能基因等进行深入研究。
87-92

蛹虫草工厂化栽培与系列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蛹虫草可人工驯化栽培,且与冬虫夏草一样含有虫草素、虫草酸、虫草多糖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同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日益稀少的冬虫夏草。为了充分研究蛹虫草栽培及加工技术,本研究总结了蛹虫草的成分、药理性质、人工栽培及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阻碍蛹虫草大规模种植的原因,指出蛹虫草加工技术不高、研究较少等问题并对今后蛹虫草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