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研究进展

解放初期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概述

摘要:随着中国奶业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发展,对奶业发展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研究利用各地档案馆保存的奶业档案资料,深入分析了解放初期中国推行的奶业政策措施对奶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当时推行的干部薪酬供给制对奶牛养殖业的推动,揭示了中国的奶业合作化和奶业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计划经济制度下国营奶业的真实历程,为研究中国现代奶业史的演变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参考借鉴。
1-6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研究报告

鸭POU1F1基因第2内含子多态性及其遗传效应

摘要:为探究褐色菜鸭POU1F1基因的多态性及其遗传效应。本试验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褐色菜鸭POU1F1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了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褐色菜鸭生产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POU1F1基因第2内含子存在3种基因型即AA型、Aa型和aa型,序列比对存在2个突变位点即A3980T和A3988G,该位点属低度多态,c2检验结果表明:该基因座位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分析显示:AA基因型个体的蛋形指数和四周龄体重均显著高于aa型(P〈0.05),但三种基因型对其他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推测该片段的多态位点可能对四周龄体重和蛋形指数有一定的影响,POU1F1基因第2内含子可作为褐色菜鸭生产性能的优势分子标记。
7-11

春季獭兔舍环境指标的测定与评价

摘要:獭兔是皮肉兼用型经济动物,其养殖环境直接影响獭兔生产性能。为了测定中国北方地区春季獭兔舍的环境指标,评价獭兔春季的繁殖环境状况。试验在4—5月,测定了吉林省榆树市万原兔业种獭兔舍(封闭式)内的环境指标,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光照、CO2浓度及NH3浓度。测试点采用对角线取点法,水平方向取A、B、C、D、E和F六个点纵向按兔笼上中下三层各取一点,每天测三次(7:30,12:00和18:00),共测定21天。结果表明:兔舍的环境温度为13.04℃~18.37℃;湿度在50.23%~75.73%;风速为0.05~0.09 m/s;光照为37.45~137.37 Lux;CO2浓度为0.12%~0.22%;NH3浓度为4.41~16.80 mg/m3。测试的结果反映出该兔场湿度局部偏高,畜舍光照不均,NH3超标严重,致使獭兔受凉感冒、肺炎及腹泻等疾病多发,尤其仔兔存活率仅为62.5%。经采取有效措施,如增加通风,改进光照制度和及时清粪等。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NH3的浓度降到4.41 mg/m3。湿度降低了3.2%~7.1%,獭兔流产死亡率显著降低了13%,獭兔总体发病率也明显改善。
12-16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应用研究

大肠杆菌生物膜毒力基因的检测

摘要:通过确定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膜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为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利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对25株大肠杆菌阳性菌株菌进行了相关毒力因子fimH,KpsMTII,chuA,fliC,yja和PapC的检测筛选。其结果显示:KpsMTII在所检测25株菌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占40%;其次是fliC,占32.5%,fimH占20%,合计占52.5%;chuA占7.5%,yja和PapC均未检出。结果表明:细菌粘附结构fimH基因和fliC基因是影响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膜的主要粘附结构毒力基因,其次是大肠杆菌毒力因子KpsMTII基因,最后是外膜蛋白血红素chuA基因。
17-22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善医—研究进展

旋毛虫种属鉴定及分子进化研究进展

摘要:详细叙述了旋毛虫种属的发现、鉴定及进化过程。同时对种属鉴定方法、系统发育、地理分布和分类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特别阐述了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对种属鉴定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旋毛虫种属现已扩大到9个种,3个分类地位尚不明确的基因型。因此,笔者提供了一些种属鉴定和进化关系的信息,明确分类法、诊断、系统分类、生物地理、生物历史、微观和宏观进化关系。从而为病原学、临床诊断、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奠定基础。
23-28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水产—研究进展

湖北、江苏团头鲂源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与药敏特性研究

摘要:对湖北、江苏两省的8个团头鲂主养区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药敏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地区嗜水气单胞菌在致病力和耐药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气溶素基因(aer)、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hp)、溶血素基因(hly)、抗金属蛋白酶基因(ast)、肠毒素基因(alt)在各菌株中的携带率分别为100%(8/8)、75%(6/8)、87.5%(7/8)、100%(8/8)、75%(6/8),仅E6、X22分别缺少ahp、alt基因和ahp、hly、alt基因;6株均携带上述5个毒力基因的菌株,其中有5株菌的溶血价和溶蛋白效价均达到最高的1:128,W25为1:128、1:64,E6和X22分别是1:64和1:64、1:32和1:64;上述6株菌的LD50值在5.0×105~1.0×106cfu/mL之间,E6和X22的LD50值分别为2.4×106cfu/mL和4.0×106cfu/mL;不同地区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孢头菌素类、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高度不敏感,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呈现一定程度的耐药性;江苏省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四环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湖北省的分离株,而湖北省分离株对新生霉素的耐药性要高于江苏省的分离菌株。可以得出,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没有显著差异,而在耐药性方面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性。
29-35

术前处理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效果的影响

摘要:为了提高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成活率、成珠率和珍珠质量。2009年8月—2011年8月,设立3个实验分别比较了术前处理过程中养殖密度、处理时间与贝龄对马氏珠母贝珍珠培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I:术前处理养殖密度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A1、A2、A3和A0共4个组,其中A1、A2和A3组分别每捆绑6笼、9笼和12笼,A0为对照组;实验II:比较术前处理温度和时间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B1、B2、B3、B4和B0共5个组,其中B1为5~10℃条件下处理1 h,B2为5~10℃条件下处理2 h,B3为10~15℃条件下处理1 h,B4为10~15℃条件下处理2 h,B0为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实验III:育珠贝贝龄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C1、C2、C3、C4和C0共5个组,C1、C2、C3和C4组手术贝与小片贝的贝龄分别为1.0龄、1.5龄、2.0龄和2.5龄,C0为对照组,手术贝与小片贝的贝龄为2.0龄。结果表明:在实验Ⅰ、Ⅱ和Ⅲ组中,A2组(每捆绑吊9笼)、B3组(10~15℃,处理1 h)和C2组(1.5龄贝,10~15℃,处理1 h)的育珠贝具有最高成活率与留核率,术前处理对育珠贝的成活率和留核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采用术前处理能够提高育珠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珍珠的质量。
36-41

海水养殖与气象Ⅰ——石斑鱼低温寒害指标试验研究

摘要:本研究可揭示不同大小石斑鱼抗寒性差异及其机体应激反应,探索斜带石斑鱼生存的临界温度,为石斑鱼养殖选择合理放养周期、寒害风险评估、制定防寒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5、200、600 g/尾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逐渐降低水温并记录不同水温下的存活情况,并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结果表明:(1)石斑鱼小鱼轻度寒害指标为水温11℃,持续1天,中度寒害指标为水温10℃,持续时间1~2天,重度寒害指标为10℃,持续3天。中鱼的轻度寒害指标为14℃,持续1天,中度寒害指标12℃,持续1天,重度寒害指标为11℃,持续1天。大鱼的轻度寒害指标为15℃,持续1~2天,中度的寒害指标为15℃,持续3天,重度寒害指标为14℃,持续1天;(2)小石斑鱼在低温刺激下,肝和鳃SOD显著提高,中鱼鳃SOD显著下降,而肝SOD先升高后下降,大鱼肝SOD和鳃SOD都先升后降,但整体活性水平相对稳定。
42-46

黑龙江草蜥和白条草蜥体温的比较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同域分布的黑龙江草蜥和白条草蜥体温的种内及种间变异,在人工饲养和繁殖条件下,每天分四个时间段对两种草蜥成体和幼体的体温及环境温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两种草蜥的日平均体温无论成体还是幼体,均无种间差异,但幼体体温显著高于成体体温。两种草蜥的头体长、体重、环境温度与日平均体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日体温的变化为单峰型曲线,10:00为一天中体温最高的时间,且两种蜥蜴的体温均显著高于环境温度。因此,同域分布的两种草蜥体温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趋同性,环境温度显著影响其体温变化。
53-56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水产—应用研究

循环水养鱼系统水质参数关系分析

摘要:为充实有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研究数据,提供实际生产理论依据,研究了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成鱼(190 g)16天期间水质参数的变化情况,对实验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水质参数包括氨氮、碱度、溶氧、pH和温度,记录实验期间投喂量,及时收集并去除排泄物。主成分分析表明与第一主成分F1(贡献率42.62%)主要关联的是pH、碱度和投喂量;与F2(贡献率27.8%)主要关联的是溶氧和温度;与F3(贡献率为19.3%)主要关联的是氨氮。此外,pH与碱度、氨氮与投喂量、溶氧和温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57-62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水产—调查报告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洞头大型藻类碳汇强度预测分析

摘要:为掌握洞头大型藻类多年来固碳量的变化规律,对其固碳量做出准确预测,以1991—2011年洞头主要大型藻类紫菜、羊栖菜的产量为基础,对其固碳量进行了核算,2004年固碳量最高达3650.08 t/a,1991年固碳量最低为278.08 t/a,平均固碳量为1875.33 t/a。在核算的其固碳量的基础上建立了ARIMA(0,1,3)模型,并对固碳量进行了拟合及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所建模型的残差序列为白噪声,用模型拟合1996—2011年洞头大藻固碳量,相对误差最大6.39%,最小0.75%,均在10%以内,拟合效果好,是一种短期预测精度较高的预测模型。经预测2012—2014年3个年度的洞头大藻固碳量为3697.21 t、3570.50 t、3773.32 t,表明未来3年洞头的大藻固碳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藻养殖的碳汇渔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构建政府激励措施及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创新渔业发展模式,促进大藻养殖碳汇渔业的健康发展。
63-67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村产业结构与医域经济

基于三方博弈的农产品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研究

摘要:为了加快中国农产品企业物流的建设,加速农村经济,因此就需要金融的支持,物流与金融的相结合是一个创新之举,也极有可能缓解中国农产品企业流通中融资难的问题,为农产品企业的融资提供新思路。在此背景下,对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运用博弈论的原理,试图通过分析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3个主体各自所承担的风险,分析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并建立三方博弈模型,求出均衡条件下的解,讨论各种因素对3个主体之间决策的影响,最后提出对于农产品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控制的建议,通过综合研究,希望有助于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防范。
68-74

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农产品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农产品是与人类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消费品,改善农产品质量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从农产品的料供应质量控制、企业主体质量控制、政府及消费者的质量控制三个角度入手,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充分考虑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特点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特殊性,应用层次分析法,选出了5个一级评价指标:农民(基地)农产品质量控制、企业内部农产品质量控制、市场竞争优势、政府的质量监控、消费者的质量监控,以及细化的二级指标。农业龙头企业可以选择模糊评价法对几年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企业农产品质量控制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与管理。
75-81

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驱动因子分析

摘要:为了提升山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山西省1978—2011年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山西省近34年来粮食生产动态变化特征及各县(市)粮食生产空间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山西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1978—2011年,山西省粮食呈明显波浪式增长,粮食总产量分别与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动态变化基本吻合。(2)山西省各县(市)粮食生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并得出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传统农业区粮食年均增长率快。(3)影响粮食生产的4个主要成分分别为: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经济效益、自然灾害,并指出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财政农业支出是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重要因子。
82-88

北京市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效率分析

摘要:作为重要的农业支持政策,粮食直接补贴一直是中国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研究北京市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实施的效率,依据相关政策和数据,通过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回归分析,DEA方法以及Malmquist指数对北京市粮食直补及其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直补变量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回归系数为正,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粮食直接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市粮食产量的增长;DEA结果显示,2009—2011年3年间北京市粮食直接补贴的综合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909,0.837和0.901,北京市各区县的粮食补贴相对不同,表明北京市各区县的粮食直补效率各有不同的特点。
89-95

海南省旅游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社会越来越关注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但是对旅游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还存在争议。笔者选取2003—2012年海南省17个市(县)的数据,构建城乡收入差距与旅游发展2个面板数据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与旅游发展存在协整关系,海南省旅游发展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有助于为政府优化旅游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96-99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三农问题研究

论农村土地价值体系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农村土地借助土地流转与整治平台被不断盘活,而土地流转与整治过程诱发的农村土地价值转移和转化,促使农村土地价值体系构建成为目前土地利用决策和耕地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耕地价值和宅基地价值2个层面,论述了农村土地价值构成体系与估算方法。研究表明:(1)耕地价值体系框架已成型,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发展权价值、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价值等物质价值和选择价值、存在价值、馈赠价值等精神价值。但由于对土地价值认知的不足,通常重经济价值、轻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价值,而忽略发展权价值与精神价值;(2)宅基地价值体系尚不清晰,从产权价值和资源价值来看,其亦可分为承载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权价值;(3)从估算方法来看,收益还原法、成本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条件价值评估法在耕地价值估算中应用较为成熟,但宅基地价值估算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定性探讨。为此,农村土地价值体系重构中,应充分考虑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在产权和土地利用形式上的特殊性,进一步挖掘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内涵,而农村土地价值测算中应显化土地发展权价值,并借鉴农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等研究成果,创新宅基地价值估算方法。
100-107

城乡结合部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

摘要:为了缓解和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城乡发展用地矛盾突出,以及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问题。以重庆市九龙坡区10个乡镇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城乡结合部代表性人均居民点面积、耕居比、农村居民点人口密度、人均粮食单产、城镇化率等13个评价指标,建立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析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根据其集约利用程度将10个乡镇分为3个等级,并以ARCGIS 9.3软件为技术平台,分析了研究区内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格局和聚集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变化趋向在东北—西南向上为最为明显,而与之相反的西北—东南向的变化趋向较为平缓,并阐述了当前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低效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