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3年第3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进展

轮作对农田杂草的影响研究进展

摘要:轮作对农田杂草的影响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阐明作物轮作在田间杂草管理中的作用,从轮作对杂草群落和杂草种子库的影响两个方面叙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总结了轮作对杂草影响研究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同时,分析了轮作影响农田杂草的可能机制,提出了研究过程中引起问题的部分原因。另外,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指出深入研究不同轮作条件下杂草群落和杂草种子库动态规律是今后的研究重点,统一研究方法、完善研究过程中应用的关键技术是研究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关键机制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1-9

农作物旱胁迫响应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摘要:对国内外研究较多的4种农作物转录因子AP2/ERF、NAC、MYB和WRKY的结构特征、已知功能和可能的作用模式进行了总结。概括分析了旱胁迫下4种转录因子可能参与的两种调节方式及调控网络,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4点共性、待解决问题。最后,展望了应用转录因子提高农作物抗旱性的前景。
10-17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报告

不同秸秆及绿肥浸提液对水稻的化感作用研究

摘要:研究不同秸秆及绿肥对水稻的化感作用,为稻田秸秆及绿肥还田提供参考。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通过测定稻草、油菜秸秆、麦秸、紫云英及紫云英+油菜混合浸提液对水稻发芽及幼苗生物量的影响,研究不同秸秆及绿肥对水稻的化感作用。不同秸秆及绿肥化感作用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均无显著影响,只是不同程度地延迟了种子的发芽进度;不同浓度的各浸提液对水稻幼苗鲜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稻草、油菜秸秆、麦秸、紫云英及紫云英+油菜浸提液各浓度下对鲜重的最大促进作用分别为16.84%、6.72%、17.50%、16.13%、25.84%;稻草、油菜秸秆、麦秸、紫云英及油菜+紫云英的综合敏感指数分别为4.70%、4.10%、7.96%、0.94%、5.20%。各秸秆及绿肥对水稻均表现为化感促进作用,紫云英与油菜混合使用对水稻的化感促进作用较二者单一使用效果更好。
18-22

控释掺混专用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摘要:为了保证控释肥在水稻生产中的安全施用和水稻专用控释肥的生产改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控释肥处理对水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肥相比,等量控释肥、减量控释肥、减氮控释肥、种子保姆肥不能显著提高水稻株高和叶绿素含量;施肥量相近下,控释掺混肥处理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水稻吸收氮磷钾量分别提高5.0%~20.3%、2.7%~40.8%、-8.2%~39.9%;水稻籽粒增产6.90%~15.3%,达显著或不显著水平;氮磷钾利用率分别比普通肥增加6.07%~29.91%、41.86%~85.57%、38.57%~95.43%;田间控释掺混肥处理比普通肥处理每公顷多收入537~1296元。控释掺混肥能有效简化水稻栽培,今后应大力研制和推广水稻专用控释肥料。
23-28

气候变暖背景下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摘要:为了减轻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灾害造成的损失,实现初霜冻灾害风险性管理,并为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利用GIS技术将气候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相结合,分析了水稻初霜冻灾害的危险性和易损性,实现了水稻初霜冻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并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初霜冻灾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初霜冻灾害在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综合作用下,可划分为5个等级区域,每个等级区域因影响因子的不同,划分区域类型也有所差异;气候变暖使初霜冻灾害出现的概率有所减少,但气候条件的不稳定以及人类的适应性行为使得霜冻灾害的潜在危险性有增加的趋势。
29-34

云南国外引进小麦品种主要性状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摘要:为了提高云南小麦育种水平,对云南50年来从国外引进并大面积推广的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形、壳色、粒色、粒质、饱满度频率分布较集中,遗传多样性较低。生育期、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有效分蘖、株高、穗粒数、穗长、结实小穗数、不结实小穗数、空瘪粒数,千粒重、溶重、产量均存在较大变异,变异幅度系数为1.22%~28.36%,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为1.7321,结实小穗数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0381,株高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4105,表明13份国外引进小麦品种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本苗与最高茎蘖数、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555、0.76,最高分蘖数与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66,基本苗是分蘖数、有效穗形成的基础,穗粒数与千粒重、基本苗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相关系数别达-0.61、-0.62,穗粒数与千粒重、基本苗是产量构成的一个矛盾体,产量与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分蘖、千粒重、生育期呈正相关,与穗空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3,因此,在不影响茬口的前提下,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品种,适当增加播种量,提高基本苗,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和千粒重,降低空瘪粒数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手段。
35-40

小麦-黑麦二体代换系间杂交诱导染色体易位的研究

摘要:小麦-黑麦二体代换系间杂交,是诱导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的重要途径,有理论与应用价值。利用小麦-黑麦二体代换系1R/1D与5R/5A、6R/6A杂交,从杂交后代中,选育易位系。结果表明,F1减数分裂有19个二价体、4个单价体,有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和染色体易位现象;F2对普通小麦类型带有黑麦性状的24株杂交材料,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共检测出10株有染色体易位,易位频率为41.6%。易位株系为:06-15-7、06-16-3、06-16-5、06-16-7、06-16-8、06-17-7、0617-11、06-17-15、06-17-16、06-18-5。由于亲本选配与植株检测有一定的目的性,易位植株均表现有应用价值,可作为小麦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41-44

‘郑单958’与‘先玉335’黄淮海北部物候期特点分析

摘要:为实时掌握夏玉米在黄淮海北部生长发育进程,综合评价环境因素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调查分析了‘郑单958’与‘先玉335’在北纬37°53'、东经115°42'的物候期、气象因素、叶片展开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与产量性状。夏播玉米‘郑单958’与先玉335播种后6天出苗,生育期间为111天,灌浆期持续66天,叶片展开速率和灌浆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速,收获前6天时间(10月5—11日),‘郑单958’与‘先玉335’产量贡献率分别达6.61%和4.20%。黄淮海区域属于一年两熟种植模式,黄淮海北部夏玉米一般不能达到完熟收获。选用中早熟品种,及早抢播、适时晚收,保证玉米充足的有效积温和授粉后充足的灌浆时间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45-49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黔兴201’氮素吸收特性及氮效率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明高产玉米的氮素吸收和氮效率特性,为贵州省玉米高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杂交玉米‘黔兴201’为材料,研究5个不同施氮水平对其氮素吸收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黔兴201’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为45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当施氮量在225~450 kg/hm2之间,叶片中氮素积累比例较高,茎中较低,果穗中最高,同时氮肥生理利用率比较高而稳定。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黔兴201’施氮量在225~450 kg/hm2,其氮肥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较高,产量最高。
50-54

不同时期施用土壤改良剂对河灌区苏打盐碱地土壤及青贮玉米生长的影响

摘要:为明确盐碱地改良剂不同时期施用对河灌区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及对青贮玉米生长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青贮玉米‘瑞德2号’为供试作物,研究了河灌区重度苏打盐碱地国产DS、脱硫石膏、脱硫石膏配合DS 3种改良剂的秋季施用和春季施用对青贮玉米出苗率和鲜草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土壤(0~20 cm)pH、EC和碱化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用改良剂)相比,施用改良剂处理的青贮玉米出苗率提高6.8%~72.7%,鲜草产量增加1223.2~28144.8 kg/hm2;土壤pH下降0.09~0.83,EC增加0.13~1.26 mS/cm,碱化度降低1.6%~19.8%;秋施和春施脱硫石膏、脱硫石膏配合DS均显著提高了青贮玉米的出苗率与鲜草产量。由此得出,3种盐碱地改良剂秋季施用效果均优于春季施用,其中以脱硫石膏配合DS的秋季施用效果最好。
55-59

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茎尖不同部位淀粉含量变化的研究

摘要:研究了叶菜型甘薯品种茎尖的淀粉含量,为叶菜型甘薯品种茎尖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为材料,研究分析了不同采摘时期甘薯茎尖不同部位淀粉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薯茎尖中叶、茎、柄的淀粉含量在不同采摘时期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部位的平均淀粉含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茎〉叶〉柄。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叶〉茎〉柄。叶的淀粉含量以采摘第1期的最大,第2期的最低。在第1期至第4期范围内,叶的淀粉含量呈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第4期以后,则呈逐渐升高趋势。茎的淀粉含量以第7期的最高,第3期的最低。在采摘第1期至第3期以及第4期至第6期范围内,茎的淀粉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柄的淀粉含量以第6期的最高,第3期的最低。在第1期至第3期范围内,柄的淀粉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第3期以后直至第6期范围内,柄的淀粉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第6期至第7期,柄的淀粉含量又呈迅速下降趋势。叶、茎、柄三部位间淀粉含量变化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但呈现出部分明显的关联规律。
60-63

磁场处理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

摘要:研究不同强度磁场处理紫苏种子的生物学效应,寻找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能够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有效方法。采用20.9 mT和42.5 mT两个强度的磁场处理紫苏种子1~5 h,通过测定其发芽率、株高、根长、须根数以及过氧化物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来分析磁场处理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20.9 mT磁场强度处理紫苏种子,处理3 h时发芽率最高,可达89%;在42.5 mT磁场强度处理下,不同处理时间内种子发芽率均达到90%以上,远远高于对照;在42.5 mT的磁场强度下,3 h磁场处理对株高、根长和须根数的增加都有明显促进作用;POD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3 h时相对增幅最大。不同强度磁场处理紫苏种子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42.5 mT磁场强度处理紫苏种子3 h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效果最佳。
64-68

一种适用于PCR扩增的甜菜干种子DNA快速提取方法的研究

摘要:为了寻求一种快速提取甜菜DNA的方法,不经液氮研磨,利用改良CTAB法对甜菜干种子进行了DNA的提取,通过降低水浴时间及利用冰浴快速析出DNA,减少了提取的时间。提取的DNA经0.8%的琼脂糖检测,DNA条带完整,没有降解,经与λDNA进行比对,每毫克干种子可提取DNA大约50 ng,利用SSR引物BvATT1及SRAP引物组合(me1,em2)对提取的DNA进行扩增,用6%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进行检测,结果条带清晰,特异性强。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良CTAB法完全可以从甜菜干种子中提取到符合甜菜分子试验要求的DNA。本研究首次利用改良CTAB法从甜菜干种子中提取到了高质量的DNA,建立了快速提取甜菜DNA的体系,为分子标记将来在甜菜品种指纹图谱构建及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9-72

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作物气象产量的风险分析

摘要:为弄清作物产量面临的风险水平,通过分析内蒙古河套灌区1953—2011年间12个旗县(市、区)的粮食、小麦、玉米和向日葵的产量资料,利用5年直线滑动平均模型分离实际产量,计算了气象产量的变异系数、年平均减产率、风险概率和综合风险指数等指标,对该区域作物产量灾害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套灌区粮食单产的4种风险指数总体小于小麦、玉米和向日葵的,以向日葵的最大,小麦和玉米的风险指数介于粮食和向日葵的风险指数;地区间以准格尔旗的几种单产的风险要高于其他地区;4种风险指数的最小值,在不同作物上没有明显区域特点。从减产风险概率看,河套灌区作物增产的地区多于减产地区的概率略高一些。
73-80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应用研究

豫北地区‘郑麦7698’适宜播期播量的研究

摘要:为了筛选适宜的播期、播量,使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丰产性,研究了‘郑麦7698’在不同播期播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小麦成穗数逐渐减少,穗粒数逐渐增加,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播量越大,小麦的成穗数越高,穗粒数越少,播量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播量最大的处理(225 kg/hm2)产量最高。‘郑麦7698’产量最高的组合为播种期10月10日,播量225 kg/hm2,而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87.5 kg/hm2的组合次之。总之,‘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适宜播种期范围为10月5日至10日,相应的播量为225 kg/hm2左右。
81-85

宿州地区气候变化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了揭示宿州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促进冬小麦稳产增产。利用1954—2008年的气候资料和冬小麦单产资料,分析了宿州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宿州地区年平均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36℃/10年,气温突变时间点为1994年,并且大于10℃积温平均以94.7℃·d/10年的速度增加;平均年降水量为880.5 mm;日照时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的倾向率为-52 h/10年;冬小麦气候产量呈现呈"w"型,1960—1969产量较低,而2000年以后气候产量相对较高,气候产量最低的年份为1998年,并且1998年以后,气象产量均为正值。
86-90

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配施生物菌肥对化肥减量的效应

摘要:为了改变粮食生产中化肥施量居高不下的现状,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小麦配施生物菌肥对化肥减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施用生物菌肥可提高籽粒产量和肥、水、光能利用效率。在配施生物菌肥条件下,化肥较当前高施肥水平(N 180 kg/hm2、P2O590 kg/hm2)减量15%和30%时,小麦的产量分别达到6428 kg/hm2、5943 kg/hm2,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0.75%、31.66%,磷肥利用率分别为22.65%、22.74%,水分利用率分别为1.26 kg/m3、1.18 kg/m3,生育期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9%、0.68%,证明在配施优质生物菌肥的条件下,化肥减量15%以内能够保证小麦稳产,在实际生产中是可行的。
91-95

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扬麦20’的培育与推广应用

摘要:为了中国南方麦区高产广适性和弱筋小麦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采用综合育种技术路线,育成了小麦新品种‘扬麦20’。试验结果表明其综合性状优异,中抗白粉病与赤霉病,纹枯病轻,较对照‘扬麦158’等增产3.4%~12.4%,主要品质指标符合国家弱筋专用小麦标准。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缓解了在南方麦区高产广适性品种的短缺问题,将促进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