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3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进展

水稻泛素连接酶功能研究进展

摘要:泛素广泛调控真核细胞的生命活动,泛素连接酶(E3)在泛素。蛋白酶体降解系统中特异性地识别目标底物。归纳了水稻E3的调控作用,重点总结了水稻E3参与激素信号传导、生长发育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调控等生命活动,指出将来的研究方向是:(1)剖析水稻E3及目标底物互作方式;(2)研究水稻E3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理;(3)解析水稻E3介导的种子发育机理,为水稻品质改良和抗逆育种提供借鉴与指导。
1-5

稻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摘要: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而稻田是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因此,对稻田甲烷排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阐述了稻田甲烷产生、氧化及传输的机理,归纳了稻田甲烷排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规律,重点分析了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因子,包括温度、水分、土壤有机质、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土壤pH、施肥等。
6-10

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理影响研究进展

摘要: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部门,CO2浓度升高又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CO2作为作物的光合底物,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理生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明确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的生理影响是客观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正确认识粮食供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高浓度CO2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包括作物光合作用对短期和长期高CO2浓度的响应;归纳了高浓度CO2对蒸腾作用的影响;总结了高浓度CO2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分析了高浓度CO2对作物呼吸的影响。分析认为,短期CO2浓度升高提高了作物光合作用,但持续性的高CO2浓度对光合的促进作用由于光合适应而有所减弱,CO2浓度升高使气孔开张度减小或关闭,气孔导度下降,作物蒸腾作用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最后提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和今后需要深入研究方向。
11-15

多年生作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多年生作物是指生活周期年复一年,能多年生长,或地上部分在冬季枯萎,来年继续生长和开花结实的作物。多年生作物对于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粮食产量有着重要作用。阐述了多年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探讨了多年生作物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利用价值,综述了多年生作物的创造途径,提出了多年生作物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实现的可能性,并对多年生作物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16-20

有机固体废弃物干发酵产沼气研究进展

摘要:干发酵技术的兴起有效地解决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能源化利用问题,因其具有产气率高、处理成本低、节约用水、管理方便等优点而逐渐地得以广泛利用。综述了厌氧干发酵机制、典型干发酵工艺、发酵原料特点及主要运行参数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并对该工艺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干发酵技术更为广泛的应用提供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21-26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报告

基于SSR标记的重庆市水稻区试新组合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评价参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能够客观、全面地了解当前水稻育种现状和种质基础。为了探讨重庆市水稻区试新组合的遗传多样性,利用SSR标记对22份水稻组合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19对SSR引物共检测出4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2.3个等位变异;供试材料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47,最小为0.09;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距离为O.34处,供试材料可分为3个纽,其中第1组有18个组合,第Ⅱ组有3个组合,第Ⅲ组只有1个组合。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新组合与对照品种有较大差异,水稻遗传改良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遗传背景相似性较高、多样性不够丰富,有待加强新的基因资源鉴定利用及育种材料创制。
27-31

豫南雨养区近15年小麦生产能力提升原因分析与技术对策——以西平县为例

摘要:为了研究小麦生产能力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实现小麦生产水平年际间的稳定和持续提高,以西平县为例,通过对15年气象因子和小麦生产情况的系统分析,结合多年定位丰产高效栽培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近15年来豫南雨养区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与气象因子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5年来豫南雨养区小麦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品种布局优化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半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的产量潜力高399.6kg/hm。(增幅5.48%);0~10cm土壤水分含量覆盖比不覆盖和常规翻耕处理均高2.75个百分点,比旋耕3.2个百分点;通过防治蚜虫、赤霉病、纹枯病和叶枯病措施,产量分别提高7.7%、10.2%、5.2%和6.6%。因此,提出以合理品种布局和优化播期播量为基础,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为关键技术的豫南雨养区小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途径。
32-37

小麦Cyp450基因的电子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为获得对小麦Cyp450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结构特性等,利用电子克隆方法克隆了一个新的小麦Cyp450基因,并对其编码的蛋白质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2155bp,编码511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的N端存在一个显著信号肽序列,属于CypX超家族,该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属于分泌途径中的信号肽蛋白,含有多个不同的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以α螺旋(占48.14%)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占33.86%),存在5个不稳定区,在85~511位处形成一个较大的球形蛋白域。该蛋白与大麦、二穗短柄草、水稻和高粱的同源Cyp450蛋白相似性较高,进化距离较近。获得了一个新的小麦细胞色素P450基因,并分析了其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特性,为进一步实验克隆和研究其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38-44

大豆和小麦对土壤中汞的吸收与富集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重金属汞对不同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农产品对人畜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大豆和小麦在汞添加量为0~3.0mg/kg的土壤中生长及对汞的吸收与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随外源汞添加量增加,大豆株高、单盆籽粒数、根系和地上部汞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但小麦株高和单盆籽粒数会降低,根系和地上部汞含量会增加。适量低浓度汞均能促进2种作物的单盆产量增加。相同汞添加量的条件下,地上部汞含量均为大豆〉小麦,而根部汞含量在较低汞添加量时为大豆〉小麦,较高汞添加量时为小麦〉大豆。2种作物对汞的转移系数则表现为在不添加汞的土壤中小麦〉大豆,而在添加汞的土壤中大豆〉小麦。大豆不同部位的汞富集系数表现为:根〉茎〉叶。小麦空白处理各部分的富集系数为茎叶〉根,其他处理为根〉茎叶。
45-49

陕西省冬小麦干热风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

摘要:为了全面掌握陕西冬小麦种植区干热风灾害的基本特征,依据干热风气象灾害指标,利用1981—2010年近3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陕北南部及秦岭以北的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共44个县区千热风的年际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应用GIS技术研制了干热风区划图,并以富平县为例利用灾变预测方法预测未来重千热风的发生年份。结果表明,陕西冬小麦干热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加重趋势,且年发生次数趋于稳定,主要发生区域在关中东部,陕北南部和关中中部次之,关中西部最少。
50-56

施氮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施用氮肥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寻求夏玉米合理施氮量,以‘郑单958’为试材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积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60kg/hm2范围内,夏玉米产量随其增加显著提高,当施氮量高于260kg/hm2时,产量有减少趋势;氮素的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也逐渐降低。在玉米整个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现先下降而后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土层硝态氮含量提高。适量施氮可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玉米产量,但过量施氮导致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增大了污染环境风险。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从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积累情况综合考虑,夏玉米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195~260kg/hm2范围之内。
57-61

纳米碳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究纳米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玉米品种——‘东农253’为试材,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纳米碳,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琼脂培养法,研究纳米碳对玉米种子萌发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萌发试验中,随着纳米碳浓度的增大,玉米种子的萌发率逐渐增大,在种子吸涨36~60h时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其吸水率、胚根、胚芽鲜重及平均胚根、胚芽长度均逐渐增大,并在66mg/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对照增加11.89%、20.53%、13.90%、19.62%、20.85%,高于此浓度则呈现抑制现象;在对玉米根系形态的观察试验中,随着纳米碳浓度的增大,植株鲜重、根系鲜重、主胚根长、单位主胚根上侧根数量均显著增加,分别高于对照8.39%、9.24%、24.14%、10.59%。因此,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纳米碳可促进种子的萌发及根系的生长。
62-66

花生耐老化种质的鉴定与评价

摘要:为了筛选花生耐老化种质及明确老化前后种子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选用18份不同来源的花生品种(系),通过人工老化和发芽率的检测,进行种子耐老化能力鉴定。结果表明,老化8天后,发芽率有显著下降;在此基础上筛选到5份耐老化花生品种(系),老化8天以后仍有90%v~上的发芽率;通过品质分析与相关度分析,发现老化前后酸价有最显著变化,油酸、亚油酸含量与种子耐老化能力相关。本研究为花生耐老化品种的遗传改良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了可靠材料。
67-71

10个甘蔗品种染色体核型分析与比较

摘要:通过10个甘蔗品种的核型分析,研究其染色体组成系统演化和血缘构成的基本特征,为甘蔗育种选配亲本提供细胞学依据。以10个甘蔗品种的根尖为材料,采用改良的酶解去壁低渗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再利用Ikaros软件进行核型分析。‘粤糖86—368’的核型公式为2n=111=2M+103m+4sm+2T,‘桂糖11’的核型公式为2n=106=96m+10sm,这2个品种的核型分类均属于1B型;‘新台糖10’的核型公式为2n=108=98m+10sm,‘新台糖16’的核型公式为2n=111=4脚101m+6sm,‘新台糖20’的核型公式为2n=110=98m+lOsm+2st,‘新台糖22’的核型公式为2n=110=2M+96m+12sm,‘粤糖93-159’的核型公式为2n=108=2脚88肘18sm,‘闽糖69—421’的核型公式为2n=109=95m+14sm,‘云蔗89-151’的核型公式为2n=11l=91m+20sm这7个品种的核型分类均属于2B型;‘云蔗99-91’的核型公式为2n=108=84m+22sm+2st,核型分类属于2C型。研究结果说明,‘粤糖86—368’、‘桂糖11’这2个品种的进化程度都还比较原始;‘云蔗99-9l’、‘云蔗89—151’进化程度最高;其余6个品种进化程度中等。
72-78

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及耐密油菜育种探讨

摘要:分析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及耐密油菜育种探讨,为选育耐密种植,适合轻简化收获的油菜提供理论基础。对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灰色关联度、通径分析和因子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分枝数的关联度最大,在相关性中,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与单株产量呈现显著相关,而且性状内部也存在着相关性,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为:单株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结角密度〉千粒重〉株高〉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分枝数。因子分析表明:株高、分枝部位、主花序长、主花序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在农艺性状中累计贡献率占到了总体的74.99%,起到了主要作用。在选育中应加强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和结角密度的选择,分枝部位要合适,减少无效分枝数,注重株型结构性状的选择,从而努力提高角粒数和千粒重,为有效提高单株产量打下基础。
79-83

NaCl胁迫对6种纤维亚麻幼苗生化特性的影响

摘要:旨在为筛选、培育耐盐的纤维亚麻突变体奠定前期基础。NaCl胁迫亚麻幼苗,测定幼苗的叶绿素组成及含量、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甜菜碱含量,经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确定它们的耐盐特性。结果表明,经250mmol/LNaCl胁迫后,HIZ019和‘天鑫3号’幼苗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YOl303和YOl254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YOl254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HIZ019、‘天鑫3号’幼苗的甜菜碱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总体上看,YOl254、‘天鑫3号’和HIZ019纤维亚麻幼苗耐盐性较好。
84-88

滇重楼不同居群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摘要:为揭示滇重楼不同居群的表型多样性,为滇重楼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观测20个居群滇重楼15个性状的表型性状,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分析。滇重楼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14.3%~46.2%之间,袁型分化系数为52.13%,居群间和居群内变异相当。滇重楼显示出较高的多样(2.4415),20个不同居群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2255-2.5363。主成分分析显示茎高、叶柄长、叶片长、宽、花瓣长,花萼长,花茎高是引起滇重楼不同居群间表型差异较大的因素。聚类分析表明,滇重楼20个居群可以分为3大类。滇重楼表型多样性较高,对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89-95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应用研究

测土配方施肥综合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摘要:针对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网络化、综合化、精确化的发展需求,提出一套测土配方施肥综合服务平台解决方案,平台基B/S架构,采用Asp.net实现,支持同类型村级地块为最小施肥单元。从功能模型、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和应用架构等方面阐述平台的实现技术方案,并就平台的关键技术“村级地块网络地图构建”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展示了平台主要功能的实现效果。
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