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3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进展

向日葵列当寄生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总结归纳了温度、渗透势、预培养时间、生长调节物质及光照等预培养条件对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并对刺激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的信号物质和其吸器形成的诱导物质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向日葵列当寄生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种子萌发机制不明确、萌发信号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手段有待改进以及向日葵列当与向日葵间的识别机制问题等,同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1-5

逆境胁迫下植物DNA甲基化及其在抗旱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现象,通过多种甲基转移酶的作用,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调节植物基因组的功能。此外,DNA甲基化能够对多种环境刺激做出迅速的反应,帮助植物应对不同的环境胁迫。由于DNA甲基化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这种类似于经典遗传学的特性使其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对植物DNA甲基化的特点和变异的发生以及DNA甲基化在植物多种逆境胁迫下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并探讨了DNA甲基化在植物抗旱性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在将来的研究中可利用DNA甲基化/去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创造突变材料,创造抗旱性新种质;同时深入开展植物DNA甲基化与抗旱机制研究,开发新型甲基化分子标记用于抗旱分子育种实践。
6-1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报告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9片段基因编码产物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预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S9片段编码蛋白的功能,为进一步深入分析相关基因编码产物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应用RT-PCR克隆了SRBSDV云南芒市分离物(SRBSDV-YNMShi)的S9片段,测定其全序列,并对S9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S9片段全长1900nt,编码P9-1和P9-22个蛋白。S9核苷酸序列与广东、海南、湖北分离物的同源性分别为99.5%、99.1%和98.7%。系统进化分析再次印证了SRBSDV是斐济病毒属的成员,SRBSDV-YNMShi与广东、越南分离物聚成一枝,与海南分离物有一定的进化分离趋势。P9-1为一个不稳定疏水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内,无规则卷曲是该蛋白质的主要结构元件,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有着类似结构。P9-2是有2个跨膜结构域的亲水性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于质膜,α-螺旋是其主要结构元件,有1个保守的G蛋白偶联受体。P9-1可能为SRBSDV复制的关键因子,P9-2可能为膜蛋白,具有转运的功能。
12-19

不同移栽群体和水分调控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摘要:为了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成穗率,采用盆栽实验,对比了不同的水稻移栽群体下不同的水分控制对水稻分蘖动态、成穗率、营养生长状况、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控蘖措施后,双本移栽、深水控蘖较单本移栽、搁田控蘖分蘖增长率减少了3.79%~7.06%,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也相对稳定,根系活力高出5.25个单位和5.95个单位,根系伤流强度提高29.04%和21.17%,最终成穗率比分别提高了9.09%和10.53%,双本移栽较单本移栽能更好的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双本移栽、深水控蘖更有利于提供水稻较好的营养生长,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成穗率。
20-23

小麦转优质HMW-GS基因品系品质性状的年度间差异及其稳定性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转基因品系龙辐06K1079和龙辐06K1083品质性状的年度间变化和稳定性,于2007—2010年将转基因系与其亲本‘龙辐麦8号’种在隔离区内,并连续4年进行了品质测定。用变异系数(CV)和回归系数(b)评价了转基因系与其亲本品质性状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系的品质性状较其亲本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差异显著性测定,龙辐06K1079的形成时间和龙辐06K1083的延伸性和面积与其亲本‘龙辐麦8号’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品质性状对环境条件的反应不同,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延伸性和沉降值等品质性状相对比较稳定,而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等品质性状稳定性较差。用变异系数(CV)和回归系数(b)进行稳定性评定,龙辐06K1083稳定性较好。
24-29

无机营养元素对小麦秸秆降解菌降解效果的影响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无机营养元素对秸秆降解菌株降解效果的影响,对8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无机盐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组合摇瓶试验,以确定2种降解菌降解小麦秸秆的最佳无机营养条件,并进一步对其在不同pH和时间内的降解效果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菌株DG75B的最佳无机营养元素及用量为Ca0.005%、Mg0.015%、Mn0.0005%、Fe0.0005%、Mo0.0005%,在最佳无机营养条件培养下,接种处理5天小麦秸秆失重率达到40.59%,比对照CK高10.29%,最适降解秸秆的pH6~7左右。菌株LYZ22的最佳无机营养及用量为Ca0.01%、Mg0.03%,最适pH6左右,摇瓶条件下,秸秆失重率及其各组分变化均为先缓慢后加速,在40天内处理TEstrain全秸秆失重率达到43.19%,比Tstrain提高了16.07%,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是43.18%、54.77%、22.96%,与Tstrain相比分别提高了17.29%、15.36%、11.28%。盆钵条件下,秸秆失重率及其各组分变化为先快后慢,60天内TEstrain全秸秆失重率为48.48%,比Tstrain提高21.88%,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是48.27%、51.41%、13.83%,与Tstrain相比分别提高了17.95%、26.52%、15.81%。
30-37

小麦旗叶衰老过程中Rubisco周转初探

摘要:为了探讨叶片衰老过程中Rubisco的合成与降解的机理,在抽穗期对小麦进行了增施15N同位素标记的(NH4)2SO4处理以延缓旗叶的衰老进程,同时对旗叶中Rubisco及Rubisco的组成成分LSU、SSU的含量及其相应的15N丰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Rubisco及LSU、SSU等的含量均增加;且在小麦旗叶光合功能高值持续期,Rubisco及LSU、SSU等的丰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表明Rubisco仍处于动态的降解、合成这一周转过程中,仍有Rubisco的重新合成,但Rubisco同时也被不断地降解;而在光合功能低值期,Rubisco及LSU、SSU等的15N丰度均处于低水平,且基本无变化,表明此时无Rubisco的重新合成。另外土壤15N丰度的降低说明植株在生长发育后期仍有较强的从土壤中吸收氮素的能力。因此抽穗期施氮肥对小麦产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38-41

基于GIS的河南省濮阳县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摘要:为了研究河南省濮阳县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分布情况,以达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目的。根据河南省濮阳县1970—2011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出了濮阳县冬小麦干旱灾害的发生次数、发生地点、发生频率,然后将干旱灾害等级进行0-1的标准化,作为干旱灾害的风险系数,最后利用ArcGIS软件中的Kriging插值法进行绘图,确立了濮阳县冬小麦干旱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濮阳县冬小麦气候干旱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濮阳县西北部的五星乡、新习乡、子岸乡,其次是清河头、鲁河、胡状、八公桥、庆祖镇等,东南部的风险指数相对较小如渠村乡、习城乡,梨园乡、白堽乡、王称堌乡等。该区划图对制定各项抗灾减灾措施,提高冬小麦的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了科技指导。
42-45

玉米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基线差异原因初探

摘要:为了探讨相同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基线,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存在差异的原因,于2010年及2011年连续2年在南方红壤区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的玉米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氮素处理,玉米形态学指标及叶龄存在差异,其中不施氮的处理与施氮的处理差异显著(P〈0.05),施氮多和施氮少的处理差异较小。在玉米不同的生育期,CWSI下基线不完全相同。施肥能够影响玉米冠气温差的降低程度,施用氮肥越多,冠气温差降幅越大,从而可使不同施肥处理的CWSI下基线产生差异。此外,在作物发生干旱时,施用不同类型的肥料还能够影响作物冠气温差的增加程度,其中施用化肥处理玉米冠气温差要比施用有机肥和不施肥的处理高,施用有机肥处理的玉米冠气温差也较不施肥的处理高。研究结果认为,相同作物CWSI基线的差异与作物本身品种,以及不同生长条件下作物生长状况之间的差异密切相关,而气候条件是造成这种差异的辅助因素。
46-53

生物质可降解地膜的田间降解过程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摘要:为了有效解决农业白色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通过使用实验室自制生物质可降解地膜进行了田间覆膜试验,研究了生物质可降解地膜的田间降解过程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为首先出现裂纹,然后出现孔洞,最后出现裂缝,中间伴随着地膜变脆,变薄,膜表面出现黑霉的过程,经过120天的降解,地膜的失重率达到69%~73%,SEM照片显示降解地膜表面发生明显变化。在玉米生长的前期和中期,生物质降解地膜具有良好的保温和保墒作用,保温效果可维持50天左右,保墒作用可维持70天左右,均能满足农作物生长期的需要。生物质降解地膜富含多种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可以提高玉米产量8%左右。说明生物质降解地膜降解性良好并可显著促进玉米生长。
54-58

聚天冬氨酸和保水剂对干旱条件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索聚天冬氨酸在增强玉米苗期抗旱性的作用以及与保水剂间存在的差异,在控水盆栽条件下,在玉米三叶期分别追施聚天冬氨酸和保水剂。研究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和聚天冬氨酸在不同程度上均能有效地促进玉米幼苗根系的生长,增加光合速率,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其中与干旱处理相比,保水剂和PASP处理使幼苗根长分别增加18.2%和8.3%;侧根数目分别增加26.3%和14.8%;光合速率分别增加6.6%和1.4%,单株干重分别增加33.8%和12.2%。但干旱条件下保水剂处理和聚天冬氨酸处理幼苗根系活力提高作用不明显。
59-62

气候变化情景下阿拉善盟灌溉玉米对水资源的适应性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非充分灌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情况及玉米生产可采取的节水型灌溉方式,利用作物模型和PRECIS模拟输出的吉兰泰地区的未来时段的气候数据、历史观测数据,模拟设计了多个灌溉水平,分析当地玉米的水分生产力,并选取最优灌溉方案。结果表明:当前种植中存在灌溉用水偏多、无效灌溉现象明显;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不同的灌溉水平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较小,主要影响产量和生物量;A2、B2气候情景下,采用58%充分灌溉量的灌溉方式其水分生产力均达0.68、0.80kg/m3的最大值,玉米单产可达充分灌溉条件下的77%~82%,并且比充分灌溉方式节约用水2700m3/hm2。因此,当地应采取选择非充分灌溉方式,节约农用水,提高水分生产力。
63-68

田间施加AM菌剂对大豆生长效应的影响

摘要:为进一步揭示在大田条件下施加丛枝菌根(AM)菌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大豆为研究对象,田间播种时分别施加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2种AM菌剂,以施加化肥处理(F)和既不施加菌剂也不施加化肥(CK)做为对照,研究AM菌剂对大豆生物量、根瘤数和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AM真菌在田间条件下都能侵染大豆根系形成菌根,GM处理的大豆菌根侵染率最高达到86.6%,GI处理的菌根侵染率最高达到78.3%。施加2种AM菌剂可显著提高大豆植株的生物量,GM、GI处理的大豆产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7.38%和3.88%。施加AM菌剂的大豆根瘤数显著高于CK处理,说明AM真菌能促进大豆根瘤的形成,从而提高大豆的固氮能力。施加AM菌剂可显著提高大豆根际土壤脲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且在大豆分枝期酶活性达到最大。另外,施加化肥能抑制脲酶的活性,使土壤中脲酶活性降低,而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果为AM菌剂在田间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69-74

云南甘薯地方主栽品种收集与脱毒复壮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云南甘薯生产,收集云南地方主栽甘薯品种27个进行田间评价,并对其中的6个品种脱毒后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试验表明,有些品种产量较高,如‘普洱黄山芋’,产量达20.04t/hm2,‘丘北白皮’亦达15.60t/hm22;有些品种品质较好,如‘研和板栗薯’和‘华坪紫心’等;‘研和板栗薯’、‘建水灰薯’、‘华坪紫心’、‘马龙紫薯’、‘昆明紫薯’和‘建水紫薯’6个品种,脱毒后薯块平均增产幅度为175.8%;其中‘建水灰薯’脱毒后产量达24.00t/hm2,比对照增产16.0t/hm2,增幅为200.1%。通过脱毒,可以显著提高目前云南主栽甘薯品种的产量,更好为甘薯生产服务。
75-80

脱毒果蔗旱地栽培试验效果研究

摘要:为了评价在旱地上栽培脱毒果蔗相比于未脱毒果蔗的优势所在,选用黑皮果蔗拔地拉茎尖脱毒苗第三代种茎和未脱毒种茎,在有微喷灌条件的旱地进行栽培比较试验,在果蔗工艺成熟期进行产量性状、蔗茎外观性状、品质、根系、绿叶等调查测定。结果表明,脱毒果蔗与未脱毒果蔗相比,株高增加25.3cm,节间长度增长1.24cm,茎粗增加0.12cm,单茎重提高0.6kg,蔗茎产量增产23.45%;蔗茎花皮蔗率低9.45个百分点;田间锤度、可溶性糖分别降低0.28、0.17个百分点;纤维素含量低0.34个百分点;商品蔗率提高10.3个百分点,每公斤销价高0.1元,单位面积产值提高48.44%;旱地劳动力成本比水田地降低46.03%。由此得出,旱地栽培脱毒果蔗,根系发达,功能叶片数增加,不仅提高产量,且可提高经济收入,是发展果蔗栽培的一种新方法。
81-84

H2O2溶液对2种红葡萄离体叶中主要茋化物含量的影响

摘要:比较H2O2诱导后美国红提(‘红地球’)和紫香无核(‘新农4号’)离体葡萄叶片中的白藜芦醇(Res)、白藜芦醇苷(PD)、紫檀茋(PS)、ε-二聚体葡萄素(ε-VF)4种茋化物的含量,为利用葡萄生产废弃叶片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采用H2O2溶液对红提和紫香无核离体葡萄叶片进行诱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4种茋化物的含量变化。H2O2诱导后的两种离体叶片4种茋化物的积累呈现显著的量时依赖性;2.5%H2O2处理48h后叶片4种茋化物含量可提高6倍以上,以红提的含量相对较高,总茋化物鲜重达到138.82μg/g。用H2O2诱导后的离体葡萄叶中4种茋化物含量比诱导前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
85-90

一年生川牛膝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营养吸收特性研究

摘要:旨在为川牛膝高产栽培和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定期在不同生育时期对3份不同的川牛膝材料A3、B1、B2进行取样,分别测定其各自地上和地下部分干物质质量,及其氮、磷、钾含量,探讨氮、磷、钾分配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川牛膝地上和地下部分干物质质量随着生育进程不断增加。川牛膝不同生育时期各部分中氮、磷、钾含量和吸收积累量皆不同,3种营养元素吸收积累量的大小顺序为氮〉钾〉磷;氮、磷、钾含量皆以营养生长期间含量最高,从生殖生长时期开始降低;对氮的吸收积累集中在营养生长阶段,磷、钾吸收积累多集中于生殖生长阶段。生产上,每生产100kg干物质需要N、P2O5、K2O分别为4.90~6.69kg,0.71~0.79kg,2.98~5.16kg。川牛膝大田栽培时应施足底肥,保证7、8月快速生长时的需求;川牛膝生殖生长期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快,生产上应在8月底(生殖生长之前)追施磷、钾肥。
91-96

8种狼尾草属植物的生长性状比较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哪种狼尾草属植物最适合做能源植物,通过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的方法,研究8种狼尾草属植物的生长速度、生长性状和不同刈割期生长能力。结果表明:‘MT-1象草’新品系的生长速度慢些,但生长高、分蘖多、综合生长性状表现最优秀;‘桂牧1号象草’的综合表现仅次于‘MT-1象草’,新品系‘摩特矮象草’的综合表现是最差的。试验研究最终显示,‘MT-1象草’新品系是最适合做能源植物‘,桂牧1号象草’可以在必要情况下作为‘MT-1象草’的替代品种。
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