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进展

四倍体刺槐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为了促进中国生态林业的发展,开发利用四倍体刺槐优良树种是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必要趋势。对四倍体刺槐应用研究动态及开发利用优势进行简要概述,详细论述了四倍体刺槐引种栽培、组培快繁体系、生理生化、青贮与饲用价值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发展四倍体刺槐必要性,展望了四倍体刺槐的广阔发展前景。针对中国四倍体刺槐研究现状,提出发展四倍体刺槐的建议。
1-4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一研究报告

巴西橡胶树HbSIP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摘要:为研究橡胶焦磷酸酶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在天然橡胶生物合成中调控机理,根据巴西橡胶树焦磷酸酶基因HbSIP1序列,利用GenomeWalker方法对HbSIP1基因启动子序列进行了分离,对其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了含有该序列的植物表达载体pSIP1-1381Z。结果表明:分离获得了1198bp的HbSIP1基因启动子序列,该序列具有真核生物典型启动子结构特征,并含有众多应答激素和胁迫信号的调控元件。对HbSIP1的启动子区的克隆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HbSIP1的功能和表达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5-9

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材性遗传变异研究与遗传参数估算

摘要:为了研究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木材材性遗传变异和估测其遗传参数,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试验方法,对6年生家系进行生长测定与木材材性分析。结果表明: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木材密度有显著差异,纤维长度、宽度有极显著差异。木材密度遗传变异系数为4.22%,广义遗传力为0.1916,纤维长度遗传变异系数为3.09%,广义遗传力为0.2658,均受较弱遗传控制;纤维宽度遗传变异系数为5.71%,广义遗传力为0.3985,受弱中强度遗传控制。家系胸径、树高生长与木材密度、纤维长度不相关,与纤维宽度呈较弱相关关系。木材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等性状在遗传上是相互独立的,可对这些性状进行独立选择,培育出木材材性较好又速生的家系。
10-13

太行山区刺槐林的生物量与碳汇量

摘要:为了评估刺槐林的碳汇量和测定其生物量计量参数,为编制土地利用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提供基础数据,依据太行山区60块刺槐林生物量样地的调查资料,对不同龄级的林分生物量和碳汇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冠比(R)随林龄、胸径变化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刺槐幼龄林的BEF=1.535±0.127,R=0.530±0.102,n=15;中龄林BEF=1.371±0.038,R=0.381±0.045,n=45;分别建立了小班和林分2个水平尺度的生物量和碳汇量估计模型,表明林分生物量、碳汇量与蓄积量间呈线性回归关系;建立了碳汇量增长模型,推算本区刺槐林年平均碳汇量为1.79t/hm2,有较高碳汇潜力。
14-18

干旱胁迫对红椿无性系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摘要:为了研究红椿无性系幼苗的水分生理特性,为红椿栽培管理提供科学支撑,试验设置不同干旱胁迫处理梯度,对红椿5个无性系1年生盆栽幼苗进行干旱胁迫试验,探讨其在干旱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重度胁迫(正常浇水断水17天)下,红椿无性系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最低;红椿不同无性系幼苗干旱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不稳定的天气情况导致红椿无性系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周期性变化规律不明显。(2)重度胁迫(正常浇水断水17天)处理下红椿无性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不同的红椿无性系之间,其干旱胁迫处理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周期1、周期2和周期3红椿无性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19-22

广西油茶主栽无性系低温半致死温度与耐寒性研究

摘要:为了鉴定广西主栽无性系的耐寒性,采用电导法测定广西主栽的4个油茶无性系‘岑软2号’‘、岑软3号’、‘岑软22号’和‘岑软24号’在不同低温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分别求出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细胞伤害率呈"S"型曲线变化,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4个无性系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9.0℃、-12.6℃、-9.9℃、-10.8℃,耐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岑软3号’〉‘岑软24号’〉‘岑软22号’〉‘岑软2号’。
23-25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一应用研究

非生产期内不同橡胶苗生长比较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非生产期内不同砧木类型橡胶苗对橡胶树茎围生长和可开割率的影响,利用从同一批次苗木中按砧木大小及其胶乳分级后选出的4种袋装苗和籽苗芽接苗(袋装苗),进行大田非生产期内的生长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定植时5种袋装苗之间的接穗直径存在显著差异,至开割前各种苗木茎围差异不显著,小苗和随机苗具有相对较快的茎围增长速率;定植7年后随机苗的可开割率最低,但达到开割标准;所有苗木的茎围生长呈现出规律性的增长,均拟合同一线性方程。说明对橡胶苗木进行分级后定植,有利于提高橡胶树的可开割率,非生产期内橡胶幼树的茎围生长呈线性增长。
26-29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园艺—研究报告

林业用地与地形地貌因子相关性分析——以酉阳县天馆乡为例

摘要: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林业用地分布与地形地貌因子的相关性,为山区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基础信息,笔者运用ArcGIS9.3软件对高分辨率航片、卫片、1:10000地形图进行配准叠加,依据不同影相色彩代表不同的植被景观类型,对卫片进行林地小班目测判读圈划与实地调查核实相结合方法来获取林地小班因子数据,研究林业用地与地形地貌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低高程、小坡度人类活动影响较强的地区,各种类型林业用地均有分布,林业用地分布受高程、坡度影响不太明显;向高高程、大坡度地区过度,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减弱,林业用地类型随之逐渐减少,特别是在高程大于1200m、坡度大于35°地区,灌木林地成为主要的林业用地类型;林业用地分布在西南—东北和东—西坡向差异明显,其他坡向差异相对不明显。
30-34

茄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摘要:总结了茄属植物生物碱类、甾类、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性、抗病毒、抗真菌、抗炎镇痛、降低心血管疾病、灭螺及营养作用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5-38

中药荆芥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荆芥为唇形科荆芥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应用历史悠久,为中国传统的常用大宗类中药材之一。本研究归纳了近年来有关荆芥的研究报道,总结了荆芥在种质资源、栽培方法、炮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目前研究的进展和不足。指出现有荆芥研究多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有关种质资源多样性、不同种质之间鉴定等方面研究尚属空白。笔者认为今后应该加强种质鉴定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为提高中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和有效提供保障。
39-43

重要气象因子对农田灯光诱虫效率的影响

摘要:为提高农田灯光诱虫效率以及农田灯光诱虫装置的自动化开关灯条件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分别于湖南南部、中部及北部3地的烟地或菜地设置若干台太阳能诱虫灯,每日收集各诱虫灯下的重要害虫和天敌,并进行鉴定、计数或烘干称重,然后比较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诱虫灯之间诱虫量的差异,并用相关-回归法分析每日诱虫量与每日重要气象因子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结果表明:诱虫量与大气日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灯光诱虫量随气温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而与气压、降雨和相对湿度则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灯光诱虫量随气压或湿度的升高以及降雨的发生而显著减少),即高温、低湿、低气压和少雨天气有利于提高农田灯光诱虫的效率。
44-50

云南省植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为研究云南省植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区域差异,在云南省烟草种植区域内,选择代表性植烟土壤进行剖面各层次土壤样品采集,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含量范围、垂直分布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植烟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达10.21kg/m2,植烟土壤类型中红壤有机碳密度较高,紫色土和黄壤有机碳密度较低。(2)植烟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黄壤各层次有机碳密度的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22.35%;红壤各层次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小,变异系数在17.67%~49.60%,红壤有机碳密度较为稳定。(3)植烟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总孔隙度相关关系不显著,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烟土壤有机碳氮质量比(C/N)在1.58~14.00,有机碳磷质量比(C/P)在1.26~34.08,红壤的C/N和C/P比值较大。
51-56

生姜中抗黑曲霉活性内生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摘要:为了找到一株具有安全、高防霉性特点的内生菌,以解决高水分粮食储藏时使用化学防霉剂的安全、成本问题。试验使用70%乙醇、10%次氯酸钠、5%石碳酸对生姜进行表面灭菌,使用研磨液梯度稀释结合平板划线法从生姜中分离到13株内生细菌。通过菌体对峙试验得到1株对黑曲霉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JT716。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rDNA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为荧光假单胞菌。
57-61

二倍体马铃薯耐盐材料的离体筛选

摘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是一种对盐中度敏感的作物,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给马铃薯的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研究选用四倍体品种‘Bintje’为耐盐对照,‘Mainechip’为感盐对照,在0、40、80、120mmol/L盐(NaCl)胁迫下,采用单茎节切段离体培养的方法对45个适应长日照的二倍体马铃薯富利亚(S.phureja,PHU)与窄刀薯(S.stenotomum,STN)杂种(PHU-STN)无性系进行耐盐性的评价。通过测量芽长、根长、及其鲜质量和干物质量这6个生长参数,筛选出6个耐盐性显著高于‘Bintje’的二倍体无性系(89-2-1、188-1、267-1、566-1、472-1、463-1),4个耐盐性显著低于‘Mainechip’的二倍体无性系(354-1、138-1、507-1、270-2)。这些二倍体材料是选育耐盐新品种和进行耐盐机制研究的宝贵资源材料。
62-75

白菜抽薹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摘要:研究与白菜抽薹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为白菜类作物晚抽薹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抽薹指数、开花时间和薹长5cm时间分别作为抽薹早晚的评价标准,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晚抽薹大白菜高代自交不亲和系(P1)和易抽薹欧洲白菜型油菜自交系(P2)及杂交所获得的F1、B1、B2和F2各世代群体进行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抽薹指数性状和薹长5cm时间性状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1模型),开花时间性状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D模型)。与抽薹相关的3个性状各分离世代(B1、B2、F2)均未检测到多基因遗传,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抽薹指数96.22%(B1)、93.33%(B2)、93.55%(F2);开花时间70.68%(B1)、70.68%(B2)、70.64%(F2);薹长5cm时间79.44%(B1)、79.55%(B2)、79.38%(F2),环境条件对白菜抽薹性状影响较大。由此可知,对白菜抽薹性状的遗传改良应以主基因为主,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并注意环境条件影响。
76-82

南方根结线虫不同密度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摘要:南方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incognita)是番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明确土壤中南方根结线虫初始密度与番茄产量损失的关系,在温室条件下,通过盆栽试验,测试土壤中根结线虫不同初始密度对番茄不同生长期株高和生物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番茄植株的长势随接种密度的增加而减弱,即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植株高度降低,叶片数和花穗数减少,鲜重与干重显著减轻,番茄的发病程度则逐渐加重。利用Seinhorst模型,分别以株高、鲜重、干重为指标确定了番茄对根结线虫的最低忍耐值T;综合本研究结果,确定番茄对根结线虫的最低忍耐值为4.4头/(mL·土),低于该密度线虫虽对番茄根部造成一定危害,但对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影响不明显。
83-87

苦瓜基因组DNA的提取及ISSR扩增体系的优化

摘要:为了快速获取高质量的苦瓜基因组DNA,以便进行苦瓜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比较了不同的DNA提取方法、不同部位的苦瓜叶片提取基因组DNA的产量和质量,探究了苦瓜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和叶片的最适部位;研究了ISSR-PCR的退火温度,并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ISSR-PCR的Mg2+、dNTPs、Taq酶、模板DNA以及引物浓度等5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改良CTAB法从苦瓜顶端嫩叶中提取的基因组DNAOD260/OD280值在1.8~1.9之间,OD260/OD230值为2.0左右,对DNA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主带清晰,降解较少,产量和纯度均较高,效果较好。优化后的ISSR-PCR反应体系为:2.5μL10×PCRbuffer,2.5mmol/LMgCl2,250μmol/LdNTPs,10ng模板DNA,0.75UTaq酶,引物浓度0.7μmol/L,反应总体积为25μL,引物UBC826最佳退火温度为53℃。该体系在多次重复中均能获得良好的扩增结果。苦瓜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法为改良CTAB法,最适合的部位为顶端嫩叶。
88-93

不同梨品种需冷量与南京地区促成栽培扣棚时期的比较研究

摘要:为了探明适宜在南京地区设施促成栽培中使用的梨品种及其扣棚升温时期,2011—2012年用犹他(Utah)模型、0~7.2℃模型、≤7.2℃模型对栽培在南京地区37个梨品种的需冷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爱宕’最低,以犹他模型计算为207C.U。‘砀山酥’、‘鸭梨’、‘沙01’、‘六月酥’、‘早美酥’等需冷量高。不同梨品种需冷量分布广泛,但主要分布在300~700C.U之间。相比而言,南京地区梨需冷量的研究采用犹他模型为妥。成熟期及其原产地与需冷量无必然的内在联系。南京冬季气候温和,日均温度波动较小,用于设施促成栽培需冷量小于400C.U的早熟及中熟品种可在1月初覆膜升温;需冷量在400~700C.U之间的早熟品种可在2月初覆膜升温。
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