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年第3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进展

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机制模型

摘要:由于在边坡加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很多优越性,植物固土护坡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固土护坡工程中。植物固土护坡的力学效应主要体现在植物的根系上,包括植物浅根将岩土体变成加筋复合材料的加筋作用,以及深根将浅层岩土体风化带锚固到深层稳定岩土上的锚固作用。为了揭示并评价植物固土护坡的力学效应,需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根系固土力学机制模型。本研究在分析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3个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机制模型:Wu氏模型、能量法模型和纤维束模型的应用条件、模型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其环境适应性等,并展望了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模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模型角度深化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机制理论研究,为全面揭示植物护坡的力学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为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1-6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报告

巴西橡胶树膜结合NAC转录因子HbNTL1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根据巴西橡胶树胶乳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NAC EST序列,克隆了橡胶树膜结合NAC转录因子,HbNTL1的cDNA和基因组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HbNTL1基因包含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开放阅读框(ORF)为1704bp,编码了567个氨基酸。HbNTL1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62.52kDa,理论等电点PI为4.62,N-端具有保守的NAC结构域,高度变异的C-端有一个跨膜结构域(TM)。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bNTL1蛋白属于NAC转录因子家族中的NAC2亚族,推测其可能与橡胶树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有关。
7-1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巴西橡胶树胚性悬浮细胞的遗传转化

摘要:为了建立橡胶树胚性悬浮细胞遗传转化体系,用根癌农杆菌EHA105(携带pCAMBIA1301,含有gusA和hptⅡ)侵染胚性悬浮细胞团,用GUS检测的方法分析了共培养时间和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同时,测定了胚性细胞团对潮霉素敏感性。结果表明,适宜的共培养时间为3天,适宜的菌液浓度为OD600=0.4~0.6。潮霉素的致死剂量为15mg/L。使用大约1g鲜重的胚性细胞团,经过转化和选择培养,获得53块抗性愈伤组织,经诱导获得7个体细胞胚。GUS检测和PCR鉴定证实了gusA基因已经整合到橡胶树基因组中。本研究为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橡胶树胚性悬浮细胞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
15-20

麻疯树叶绿体ω-3脂肪酸去饱和酶的BIBAC文库筛选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旨在建立麻疯树BIBAC文库筛选目的基因快捷高效的方法,并对其克隆的叶绿体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利用高密度杂交膜从麻疯树BIBAC文库中筛选到含有叶绿体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对其测序并用生物信息软件对获得全长序列及编码的蛋白质序列的特性进行分析。将筛选到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将该序列与麻疯树叶绿体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进行比对,相似性达到99%,证实此克隆为含叶绿体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JcFAD7)的BIBAC克隆。麻疯树叶绿体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长度为2655bp,含有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编码525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不具有信号肽的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元件多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含有2个大的跨膜区域,在麻疯树中为单拷贝。本研究建立了高密度杂交膜从BIBAC文库中筛选目的基因快速高效的方法,同时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对克隆到的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
21-28

鹅掌楸抗氧化物质提取及其特性的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鹅掌楸的抗氧化活性,为开发有应用前景的天然抗氧化剂奠定基础,以亚油酸过氧化抑制率为参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鹅掌楸抗氧化物质的最优提取条件,以及pH和热处理对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鹅掌楸抗氧化物质对油脂抗氧化的作用。结果表明,鹅掌楸抗氧化物质提取的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75%,料液比1:12,提取时间5min,微波功率210W。热处理对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较大,pH的影响不显著;鹅掌楸提取物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明显,且随着鹅掌楸提取物浓度的增大,其抑制猪油生成氢过氧化物的能力增强。VE和柠檬酸对鹅掌楸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有协同作用,协同增效的强弱顺序为:柠檬酸〉VE,而VC没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29-35

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对白桦悬浮细胞中NO和三萜合成的影响

摘要:旨在分析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处理12h后白桦悬浮细胞中一氧化氮(NO)和三萜含量的变化。在白桦悬浮细胞的生长末期添加硝酸还原酶(NR)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底物亚硝酸钠和精氨酸,采用比色法和荧光显微镜方法分析白桦悬浮体系中三萜含量和NO含量的变化。500μg/L和100μg/L的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均促进了白桦悬浮细胞中NO和三萜的合成,其中500μg/L的亚硝酸钠和精氨酸促进作用最强。500μg/L亚硝酸钠处理下白桦细胞中的NO荧光强度和三萜含量均高于500μg/L精氨酸处理,其中三萜含量增加了1.5倍。将NR和NOS的抑制剂NaN3和L-NAME分别添加到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处理的白桦悬浮体系中,发现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对NO和三萜合成的促进作用被抑制了。NR和NOS来源途径的NO参与了白桦三萜的合成,可能NR来源途径的贡献大于NOS途径。
36-40

氮素营养对美丽异木棉等4个树种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氮素供应水平对美丽异木棉等4个树种的苗期生长以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指数施肥法对4个树种幼苗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氮素处理间幼苗生长差异显著,各生长指标受氮素影响较大的是生物量和苗高,地径的变化幅度最小;(2)不同氮素处理间幼苗光合生理指标有显著差异,随着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美丽异木棉的净光合速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呈现出"减小—增加—减小"的趋势,蒸腾速率呈现2次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杜鹃红山茶、红花荷和火焰木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呈现出2次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41-45

不同林龄杂交楝(Azadirachta indica×Melia azedarach)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摘要:为了明确林龄对杂交楝(印楝×苦楝)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通过测定土壤持水能力、渗透能力和抗蚀能力来综合评价不同林龄杂交楝人工林保持水土功能。结果表明,随着杂交楝林龄增加,林地土壤孔隙结构得到改善、持水性能增加、渗透能力增大,提高了土壤水稳性指数,增加了土壤抗蚀性,土壤水土保持功能得到增强。3年生杂交楝林分的土壤持水性能、渗透能力和抗蚀性与1年生林分之间无显著差异,5年生杂交楝林地各指标均比1年生和3年生林分有显著提高。5年生杂交楝林地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平均渗透速率和水稳性指数分别比1年生林地增加18.6%、11.4%、19.8%、45%、30.1%。因此,种植杂交楝可以在短期内提高林分的土壤水土保持功能,在山地丘陵地区值得大力发展杂交楝。
46-50

山西省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研究

摘要:为了掌握山西省森林资源生物量和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以山西省1990—2010年的5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统计关系的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结合碳储量换算系数法,对山西省1990年以来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了测算,分析了20年来的变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1990—2010年,山西省的森林总生物量从7104.85×104t增加到12441.15×104t,森林总生物量年均增加266.82×104t,年均增长率3.76%;平均单位面积森林生物量从31.7400t/hm2增加到47.6307t/hm2,单位面积森林生物量年均增长0.5297t/hm2;山西省森林资源碳储量从3544.61×104t增加到6206.89×104t,森林碳密度从15.8348t/hm2增加到23.7630t/hm2,虽然山西省森林资源碳储量和森林碳密度都在不断增加,森林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储量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平均碳密度远低于全国森林平均碳密度(44.91t/hm2),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86.00t/hm2),山西省整体的林分质量仍然较低、生长较差,急需加强对现有林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
51-56

不同区域古树土壤化学特性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北京市古树生长情况与土壤化学特性间的关系,对研究范围内不同区域古树的土壤进行样方分析。北京代表性古树有白皮松、油松、侧柏、国槐。通过野外采集、实验室测定以及数据处理计算,分别对十三陵庆王坟、西山的香山、十三陵明永陵和北二环附近区域的4种古树土壤进行pH值、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和速效K8种化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庆王坟古树土壤有机质、全N和全P均属于贫瘠状态,而永陵土壤全P和速效P均也属于亏缺状态。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古树复壮技术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57-60

植物原位阻截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效果和配置模式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铅锌矿区植物原位阻截土壤废渣重金属效果和配置模式,采用多种植物栽培和径流小区收集水样测定的方法,3年生植物的研究结果表明:苎麻、苦楝、构树可降低废弃尾沙坝地表径流水中重金属Pb负荷输出9.04%~9.64%。栾树、构树、芦苇、苦楝、刺槐可降低地表径流水中重金属Cd负荷输出67.0%~75.86%,构树、高羊茅、刺槐、栾树、芦苇、狗牙根、五节芒可降低地表径流水中重金属Cu负荷输出52.64%~70.97%,刺槐、女贞可降低地表径流水中重金属Zn负荷输出74.99%~78.35%;在重金属污染林地,刺槐可降低地表径流水中重金属Pb负荷输出40.96%,苦楝可降低地表径流水中重金属Cd负荷输出60.42%。构树通过植物富集,可以使铅锌尾矿区尾沙中Pb、Cd、As、Zn的含量分别降低31.87%、41.28%、29.48%、38.45%;女贞可以使铅锌尾矿区尾沙中Pb、Cd、As、Zn的含量分别降低27.31%、39.52%、33.47%、27.59%。植物原位阻截和修复重金属机理一是植物富集了土壤中重金属,二是植物使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发生了变化,这种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61-64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应用研究

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叶片气孔导度的红外热像测量方法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红外热像技术测量叶片气孔导度的可行性,以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Populus deltoids Bartr.×Populusussuriensis Kom.)为材料,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的对比下,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了叶片的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并根据叶片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气孔导度Gs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利用matlab计算得到气孔导度数据,然后采用便携式光合测量系统验证了红外热像测量气孔导度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气孔导度的红外热像方法测量值与光合仪测量值之间的关系呈线性相关,正常灌溉和干旱状态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8、0.8347;气孔导度与温度的响应呈振荡趋势;在2种水分处理条件下,叶片的气孔导度值均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正常灌溉和干旱条件下的峰值分别为120mmol/(m2·s)、70mmol/(m2·s)和80mmol/(m2·s)、40mmol/(m2·s);红外热像方法计算得到的气孔导度与GS相关指数IG和水分胁迫指数CWSI分别呈正比、反比的趋势。总之,与传统的利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气孔导度相比,利用红外热像技术测量气孔导度是可行的,并且测量更便捷、准确,且无接触无破坏性,本研究为今后利用红外热像测量木本植物气孔导度奠定了实验基础。
65-70

多花木兰人工生态恢复植物群落种群竞争及其生态位研究

摘要:为了掌握常吉高速公路边坡多花木兰人工生态恢复植物群落的种间竞争和生态位等生长状况,运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Shannon-Wiener公式和Shoener公式对多花木兰人工植物群落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花木兰种内竞争能力与个体的地径径级成正比,多花木兰竞争能力大于刺槐、小叶女贞,原有配置的马尾松等植物已经死亡;群落各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大小顺序为:多花木兰〉刺槐〉小叶女贞,分别为2.271、2.147、2.088;群落各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多花木兰和刺槐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0.793,多花木兰和小叶女贞生态位重叠值最小,为0.632。多花木兰能够很好地适应高速公路边坡环境,群落中已经被淘汰的其他竞争力太弱的树种不适合与多花木兰混植。
71-74

生物菌肥对油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了提高油茶的施肥技术水平,采用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方式对油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生物有机肥能显著促进油茶幼林的生长,且效果好于一般有机肥。追生物复合肥显著促进油茶幼林生长,且效果好于一般复合肥,施肥量以0.1kg/株效果最好;追施生物复合肥能显著提高油茶成林的产量,以0.4kg/株效果最好。油茶幼林追肥N、P、K配比以12-4-4的效果最好,成林追肥以N、P、K配比以10-6.7-3.3效果最好。
75-78

退耕雷竹春季林冠截留特性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退耕雷竹林冠截留特性,于2012年春季对不同林分密度的退耕雷竹林进行水文观测。结果表明:2个林分密度的雷竹林外降雨与林内降雨、树干径流均具有极显著的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函数关系,与林冠截留具有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函数关系。分布均匀和郁闭度高(0.96)的1号样地[(15000±750)株/hm2]林冠截留率平均为51.19%,雷竹分布和郁闭度(0.85)较低的2号样地[(22500±750)株/hm2]平均为38.04%。2块样地林冠截留率的巨大差异,意味着退耕雷竹林冠截留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改造潜力,可通过调整退耕雷竹林的结构、密度等经营措施来提高其生态水文效益,从而达到水土保持高效经营的最终目标。
79-83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调查报告

海南以壳斗科植物为优势的山地雨林主要乔木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研究

摘要:为了了解霸王岭地区以壳斗科植物为优势的山地雨林群落的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更好、更全面地管理和保护山地雨林,通过对样地群落中8个主要的乔木种群,采用样方法取样和方差均值比的方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红锥、红椆、肉实树3个种群为随机分布类型,公孙锥、鸭脚木、岭罗麦、黄杞和狭叶泡花5个种群为集群分布类型。反映出群落正处于演替的中期阶段,随着演替的发展,随机分布类型会逐渐上升。各种群的分布格局动态变化过程可分为5种类型:Ⅰ型:红锥、公孙锥和狭叶泡花种群的集群—随机—随机模式;Ⅱ型:鸭脚木种群的集群—集群—随机模式;Ⅲ型:黄杞种群的随机—集群—集群模式;Ⅳ型:肉实树和红椆种群的随机—随机—随机模式;Ⅴ型:岭罗麦为随机—集群—随机,表现出不同种群的生长、发育模式有较大的差异性。
84-90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研究

摘要:为了对松山地区外来植物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和管理,防止其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松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进行了详细的样方调查,并对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和相对盖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山自然保护区共发现外来植物入侵植物23种,隶属于12科17属,其中大麻(Cannabis sativ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萱草(Hemerocallis fulva)、洋槐(Robinia pseudoacacia)、荷包豆(Phaseolus coccineus)等较为常见,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的主要因素是道路修建和坡向。该区域的外来物种的各种群规模不大,且多集中在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实验区,对保护区内重点保护的天然次生油松林以及落叶阔叶次生林的生态系统并不存在特别大的威胁。
91-95

京郊园林绿化废弃物数量测量与地区分布研究

摘要:为了加快北京市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鹫峰实验林场国家森林公园、西山林场卧佛寺分场、延庆四海镇西沟里村、大兴林场,对北京市14种主要树种进行实地试验,估计乔木、灌木等生物量模型,进而测算北京市郊区园林绿化废弃物的数量。结果表明,北京市郊区园林绿化废弃物总量为406.395×104t,主要分布在密云县、怀柔区、房山区、延庆县;按树种计算,乔木产生的园林绿化废弃物最多,经济林次之,疏林地和苗圃产生的废弃物较少;乔木产生园林绿化废弃物主要分布在延庆、大兴、怀柔,四旁树分布在顺义和房山,经济林则主要分布在密云县;影响园林绿化废弃物数量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园林抚育修剪规则、林区抚育规则和采伐任务、自然灾害等。园林绿化废弃物数量的科学测量为后期布局消纳点提供了理论量,是进行园林绿化废弃物利用的起点。
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