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进展

油菜种子油脂分子标记及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摘要:阐述了油脂的合成途径,重点归纳了油菜种子含油量及重要脂肪酸(包括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芥酸)的分子标记及QTL定位。总结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油菜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油菜遗传多样性与种质资源评价及油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最后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并做了展望。
1-7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报告

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及主成分分析

摘要:为了提高水稻新品种(系)品质性状的选择效率,为水稻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22个天津市部分新育成水稻品系为材料,分析其稻米理化特性、淀粉RVA谱特征值、食味值和米饭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定的13项品质指标在供试品系间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在稻米理化特性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在稻米淀粉谱特性中,最高粘度、崩解值、消碱值的品系间变异系数较大。稻米蒸煮食味特性间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和消碱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0.630**和r=-0.736**,与最高粘度和崩解值呈极显著正相关,r=0.695**和r=0.618**。在主成分分析中,被入选的4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达82.39%,其中第一主成分因子的贡献最大,达到了44.21%,在第一主成分中,因子负荷量比较大的品质特性有消碱值、直链淀粉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2个水稻品系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在水稻品质食味育种改良过程中,第一、四主成分适当减小,第二、四主成分适当增大有利于水稻的食味品质改良。
8-12

丸化型水稻种衣剂的理化性能研究

摘要:为了探明丸化型水稻种衣剂的理化性能,为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提供参考,用丸化型水稻种衣剂WHW-25包衣水稻种子,通过种衣剂的成膜、贮存试验和包衣种子的吸水率、水下萌发以及贮存等试验,研究丸化型水稻种衣剂WHW-25的理化性能,并与进口种衣剂适乐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丸化型水稻种衣剂成膜性、贮存性及丸衣透水性良好;丸化包衣种子在水下的发芽势、发芽率分别比未包衣的对照提高了36.3%和33.5%;贮存12个月,丸化包衣种子的发芽率比对照提高了35.6%;其综合效果优于对比试验所用的进口种衣剂。说明丸化型水稻种衣剂能显著促进水稻种子在水下的萌发、提高水稻种子的耐贮存性,其理化性能良好。
13-17

小麦花培材料适宜接种密度研究

摘要:为了使小麦花培育种顺利开展,提高优质小麦花培育种的成功率,摸索了各试验材料适宜的接种密度。采用8种不同优质麦材料(品种、组合)在相同体积培养基里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材料适宜的接种密度不尽相同,其中‘石4185’‘、周麦16号’和‘F129号’最佳的接种密度分别为100~120枚/瓶,90~115枚/瓶,74~115枚/瓶。各试验材料愈伤组织诱导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石4185’‘、周麦16号’、‘F129号’、‘邯6172’、‘F1166号’、‘F1167号’、‘F123号’、‘藁优8901’。研究表明,除了‘邯6172’,‘石4185’、‘周麦16号’和‘F129号’这3个材料与其他材料的愈伤组织诱导效率有显著差异可以用作花培研究而其他材料则不建议做深入的花培研究。
18-21

不同氮素水平下玉米产量与zmAspAT基因表达分析

摘要: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导入系L18和Y478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差异以及与zmAspAT基因表达模式的关系。考察L18和Y478在低氮和正常供氮条件下的产量及相关性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zmAspAT基因的表达变化。在正常供氮条件下L18的单穗产量比Y478高17.21%,显著增加,行粒数极显著增加,百粒重显著减小;低氮条件下,L18单穗粒重比轮回亲本Y478显著减少,达到20.64%,行粒数显著增加,百粒重极显著减小。在低氮胁迫条件下,zmAspAT基因在L18中下调表达,在Y478则上调表达,表达模式不同。L18是氮低效的导入系,由于zmAspAT基因在L18与Y478表达模式不同,导致了L18较低的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zmAspAT是重要的玉米氮利用效率基因。
22-26

药用植物灯盏花与玉米轮作效应的初步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药用植物根际土壤对轮作农作物的化感作用并探究它们间的轮作效应,采用水浸法制备不同浓度的灯盏花根际土壤水浸提液,测定其对玉米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玉米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变化。结果表明,灯盏花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发芽率具有抑制作用,当处理浓度为从0.16g/mL(C)上升到0.50g/mL(A)时,种子萌发率从62%降低到58%,发芽率化感效应指数随着浓度上升而加大,水浸提液使玉米幼苗的SOD活性和POD活性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加强。灯盏花根际土壤含有化感物质对玉米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从而对玉米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玉米不宜与灯盏花轮作栽培。
27-30

油菜种子内生菌的去除及对萌发率的影响

摘要:为了研究内生菌对植物的生理作用,获得无内生菌干扰的植物种子,以油菜种子为材料,采用干热和湿热的方法去除种子固有内生菌。结果表明,50℃干热处理3天,60℃处理1~3天都能有效去除内生菌,去除率达99%以上,而种子的萌发率达86%,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40℃湿热处理3天,50℃处理1~3天,内生菌的去除率99%以上,但湿热处理后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只有4%。因此采用干热处理是去除种子内生菌的有效方法,并为无菌苗的培养奠定基础。
31-34

转双价双Bt抗虫基因(Cry1Ac+Cry2Ab)棉与非转基因棉生物学特性差异分析

摘要:此研究为国家转双价双Bt抗虫基因棉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的建立而设。以转双价双Bt抗虫基因(Cry1Ac+Cry2Ab)棉为观察品种,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为对照品种,进行棉花生育性状、产量性状上生物学特性表现对比。结果表明,转双价双Bt抗虫基因棉与非转基因棉相比,前者株高生长超速介于显著与不显著之间,增长幅度在3.3~4.7cm之间;单株成铃数增加显著(增12.5个);第一果枝高度提升显著(上升3cm);总果节数增加显著(增10.2个);主茎节距拉长显著(0.5cm);叶色加深显著;籽棉增产极显著(增267.0kg/hm2);皮棉增产极显著(增118.35kg/hm2);霜前籽棉减产极显著(减220.95kg/hm2);霜前皮棉减产极显著(减88.5kg/hm2);单铃重下降极显著(低0.54g);单铃籽棉重下降极显著(低0.44g);单铃皮棉重下降极显著(低0.18g);籽指上升极显著(升1.65g);纤维整齐度指数上升显著(高1.025%);马克隆值升高显著(高0.787);发芽率提高极显著(增2.75%)。结果说明转双价双Bt抗虫基因棉的一些生育性状、产量性状较差,总产性状较好,纤维品质上整齐度较好,推广种植性一般。
35-41

栝楼雌雄株苗期、花期生理生化指标差异的比较研究

摘要:研究栝楼雌雄株不同发育时期植株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为栝楼植株早期性别判定提供参考。通过定株标记,测定栝楼苗期和花期雌株雄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水溶性酚、内源激素以及核酸的含量。水溶性酚、核酸、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的含量随着植株的生长而降低,可溶性糖、脱落酸(ABA)、玉米素(ZR)的含量则随着植株的生长而增加;苗期栝楼雌株叶片中可溶性糖、ABA和ZR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雄株,水溶性酚和核酸的含量则显著低于雄株,GA的含量在雌雄株之间无显著差异。叶片中的可溶性糖、水溶性酚、核酸、ABA和ZR的含量可作为栝楼早期性别判定的参考指标。
42-45

齿瓣石斛群体性状的变异及主成分分析

摘要:探索齿瓣石斛群体变异情况,为生产和育种提供参考。选择齿瓣石斛人工仿野生栽培1~3年的基地6个,每个基地随机选择3个样点,每样点面积2m2,统计6个主要变异类型的植株数;每个变异类型统计茎长、茎粗、茎节数、单条鲜重、叶长、叶宽、长宽比、叶面积;采用SPSS软件对不同类型齿瓣石斛性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齿瓣石斛狭叶粗壮型所占比例最高,血草型最少;铁线草的茎长、茎节数最大,显著高于血草型(P〈0.05)和紫鞘粗壮型(P〈0.05);宽叶粗壮型的茎粗和单条鲜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叶长、叶宽、叶面积上,宽叶粗壮型、狭叶粗壮型、紫鞘粗壮型分列前三位,属于大叶类型,与血草型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齿瓣石斛主要群体性状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以单条鲜重和叶面积变异程度最大;在齿瓣石斛育种工作中,可以尝试集中考察能反映齿瓣石斛综合性状的茎长和茎粗这2个植物学性状指标,以提高齿瓣石斛新品种选育的效率。
46-51

低温和常温条件下莎稗磷胁迫对铁皇冠生理特性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索水生植物作为水体除草剂污染的监测和修复植物的可行性,以沉水植物铁皇冠为试验材料,研究除草剂莎稗磷在常温(30℃/25℃,白天/黑夜)和低温(15℃/7℃,白天/黑夜)下对铁皇冠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铁皇冠在除草剂莎稗磷的胁迫下,上述4种酶活性变化几乎相似,均表现先升高后下降。在低温处理下SOD、POD、CAT3种酶的活性变化与常温处理相似但数值均高于常温处理,而MDA的含量在常温下出现摆动,在低温处理下,不仅数值高于常温处理,而且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这一结果表明在低温和莎稗磷双重胁迫处理下,铁皇冠受到更为严重的伤害。
52-56

复合活化磷矿粉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为了实现中低品位磷矿粉的资源化利用,以油菜和小白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盆栽试验,对经机械化学和磷素活化剂复合活化后磷矿粉的长效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前期试验中施用重过磷酸钙处理的油菜干重、叶绿素及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经活化处理磷矿粉的。而后期试验中分别经机械化学和不同磷素活化剂(黑液污泥和低分子有机酸的钠钙盐)处理的磷矿粉,其小白菜干重、叶绿素及全磷含量均与重过磷酸钙处理的无显著差异。整个生长周期内,重过磷酸钙速效磷含量在前期(0~50天)呈线性递减,50天内减少了40mg/kg,50天以后变化较平缓;复合活化后的磷矿粉速效磷含量呈现出缓慢升高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且在40天左右达到最高。研究表明,尽管复合活化后的磷矿粉肥效初期达不到重过磷酸钙水平,但后期则能与之相当。
57-62

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水稻田面水N、P浓度变化及污染评价

摘要:为了探讨喀斯特山区水稻土中N、P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选择贵州中部普定县喀斯特山区代表性的水稻土为对象,研究喀斯特山区水稻田面水中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土壤中N、P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水稻田面水中总氮(TN)浓度范围为1.39~15.81mg/L,其中NH4+-N、NO3--N浓度分别为0.57~13.35mg/L和0.15~1.37mg/L,其浓度的变化与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田面水中总磷(TP)的浓度范围为0.027~0.324mg/L,其浓度变化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田面水中TN和NH4+-N浓度超过地表水Ⅴ类水体的标准限值,农田排水氮的迁移对周围地表水体质量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63-67

农田黑土酶活性与养分的典型相关分析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农田黑土酶活性与养分间的关系,在黑龙江省选择了3个典型黑土区域的127个样点,研究其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磷酸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C/N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土壤5种酶活性和8种养分的特征值不同;不同区域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相关性表现各异;进一步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3对典型变量,其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1,0.4859和0.4322,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0.05),说明农田黑土壤酶活性和养分间有密切的关系。
68-73

宁蒗县土壤主要肥力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摘要:为了指导云南省宁蒗县的农业生产实践,通过对云南省宁蒗县的201个土壤样品进行含量测定和统计分析,分析与评价宁蒗县土壤的酸碱度状况和主要肥力指标。结果表明:宁蒗县土壤pH平均值为6.77,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51g/kg,0.93g/kg,93.83mg/kg,25.19mg/kg,43.86mg/kg,157.28mg/kg。大部分土壤pH近中性偏酸,速效磷总体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而有机质、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水平偏低。各种营养元素的变异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土壤速效钾、缓效钾、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磷。为此初步提出了调控土壤酸碱性,稳定土壤氮磷、适当增施有机肥、钾肥的施肥建议。
74-79

松辽平原高产农田土壤孔性对冻结的响应及机理研究

摘要:为了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耕作区高产田(平面型)土壤质量的管理与评价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并且对黑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为粮食的丰产增收在土壤结构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对黑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为粮食的丰产增收在土壤结构理论方面的探索,以松辽平原玉米带耕作区高产田(平面型)与低产田(波浪型)0~20cm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季节性冻融过程与室内模拟冻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松辽平原玉米带高产田土壤的结构性对冻结的响应,包括影响范围较深和程度,进一步阐明高产田土壤对冻结的响应机理。采用高产田与低产田对比的方法,在不同的冻结条件下,设置含水量接近5%、10%、15%、20%、25%;设置冻结频率0、2、4、6次进行室内模拟冻结实验。通过对容重、孔隙度、孔隙面积、Feret直径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冻结频率不同含水量,对高产田和低产田0~20cm耕层的土壤孔隙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冻融循环能够显著增加松辽平原玉米带高产田与低产田0~20cm耕层土壤孔隙的数目,高产田增加百分比为32.58%;低产田增加百分比为17.95%。显著降低了低产田0~20cm土层范围内Feret直径和土壤的平均孔隙面积以,Feret直径由冻结前的2.31mm降低到冻结后的1.92mm,降低百分比为16.88%,低产田土壤的平均孔隙面积由冻结前的8.91mm2降低到冻结后的4.65mm,降低百分率为47.81%(P〈0.05)。除了土壤孔隙的成圆率外,冻融循环对高产田与低产田不同径级团聚体的孔隙数目、平均孔隙面积、平均Feret直径均有不同影响程度的差异(P〈0.05)。高产田〉5mm团聚体平均孔隙面积由冻结前的37.08mm2降低到冻结后的23.84mm,降低百分比为38.40%,变化差异显著(P〈0.05),这是高产田与低产田相比特有的变化规律。而高产田其他粒级
80-85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应用研究

不同基本苗对湖南双季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摘要: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基本苗与早稻产量的关系,通过采用不同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或组合(2个常规品种和2个杂交组合),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栽插基本苗(2苗/穴,3苗/穴,4苗/穴)对湖南双季早稻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和茎蘖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随栽插基本苗的增加,早稻产量、有效穂数、总干物质重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千粒重变化不大。出叶速度随栽插基本苗的增加而略有减慢。从茎蘖动态来看,在最高分蘖期(移栽后28天)以前,各个处理的分蘖速度基本相同,处理间的最高苗数表现出较大差异,但是基本苗较少的处理,后期的死亡分蘖数相对较少,至成熟期,各处理间的有效穂数差异较小。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的每穴基本苗多,有利于产量形成,较易获得稳产高产。
86-92

金衢地区双季稻周年高产品种搭配与种植方式研究

摘要:为了解决目前金衢地区双季稻生产存在的早晚稻生育期衔接矛盾、早晚稻适宜高产主栽品种不突出以及双季稻周年高产高效种植问题,通过开展双季稻周年高产高效研究,探讨适宜金衢地区的双季稻周年高产品种结构和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早稻‘中嘉早17’直播搭配晚稻‘甬优15’手插模式的周年产量最高,达到18175.5kg/hm2,周年效益达19519.5元/hm2;早稻采用‘中嘉早17’直播搭配‘甬优15’机插模式的周年产量为28584.0kg/hm2,周年效益为14854.5元/hm2;早稻采用‘株两优609’直播搭配晚稻‘钱优0506’机插模式的周年产量为15549.0kg/hm2,周年效益为16867.5元/hm2。金衢地区种粮大户早稻采用直播方式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的‘株两优609’或‘金早09’等,搭配机插晚稻‘甬优15’或‘钱优0506’;大户选用双季机插模式,早稻可选择‘中嘉早17’等中、迟熟品种,搭配‘甬优15’或‘钱优0506’等品种,即可获得较高的收益,又可合理安排播插和收获时间。
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