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年第1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进展

喀斯特优势植物种干旱和高钙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喀斯特山区石灰土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上生长的植物种有明显的制约性,石灰土优势植物种对该环境的抗逆性及适生性正日益受到关注。从形态学、生理学等角度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喀斯特优势植物种对石灰土干旱、高钙环境的抗逆性和适生性机制,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评,最后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1-5

国外生物量模型概述

摘要:通过对大量国外文献的阅读,总结了国外生物量研究历史发展过程,对当今热点生物量模型进行列举分析。指出当今国外应用广泛的经验方程与异速生长方程、广义异速生长方程、分形几何和管道模型等热点生物量方程形式;归纳了生物量计量参数、生物量分配等生物量研究热点问题的现状;最后分析了生物量研究发展趋势,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得出中国生物量研究应扩展生物量研究范围、规范参数、尺度转换等方面,明确方向,加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的结论。
6-1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报告

华北、日本落叶松球果不同发育时期特性比较

摘要:为了解决华北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球果种子难以区分的问题,明确落叶松在合子胚形成后,球果特性变化,确定球果种子的各种特性和落叶松胚性愈伤诱导率的相关性关系,找到华北和日本落叶松诱导体细胞胚的最佳取材时期,以华北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球果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发育时期的2种落叶松球果纵径、球果横径、球果纵横径比、种子纵径、种子横径、种子纵横径比和合子胚长7个表型指标的差异。同时,进行不同发育时期2种落叶松合子胚的胚性愈伤诱导试验,并对各指标分析相关性。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球果横径和种子横径在不同发育阶段一直大于日本落叶松。在各个时期的落叶松球果和种子的纵横径比,日本落叶松均显著高于华北落叶松。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每个时期的华北落叶松胚性愈伤诱导率都大于日本落叶松的胚性愈伤诱导率,在7月27日采集的华北落叶松获得了最高的胚性愈伤诱导率,为78.89%。由相关性分析可知,落叶松胚性愈伤诱导率与球果横径呈显著的正相关。研究为今后大力发展落叶松的体细胞胚诱导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数据,为中国落叶松优良无性系快速繁殖、遗传改良以及人工种子生产等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12-17

松毛虫肠道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研究

摘要:为了获得产蛋白酶能力高的细菌资源,采用酪蛋白平板法从松毛虫肠道中分离筛选得到16株产蛋白酶的菌株。通过比较透明圈大小和测定发酵后酶活力,筛选出一株产酶能力较高的菌株2N01。根据序列比对结果,构建关于2N01的系统发育树,将其鉴定为Enterobacter hormaechei。研究培养条件对该菌株生长的影响,确定2N01产酶培养的最适温度是40℃,最适pH8.0,培养72h左右出现产酶峰值,酶活力达50.07U/mL。通过研究表明,菌株2N01是产蛋白酶的较好材料,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18-21

不同混交方式营造膏桐林对林内病虫害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的膏桐混交模式对病虫害的防控效果,通过对云南临沧地区膏桐林纯林及4种不同混交方式营造的混交林(膏桐-虾子花-坡柳-澳洲坚果-咖啡-牛肋巴-芒果-羊蹄夹星状混交;膏桐-澳洲坚果带状混交;膏桐-盾叶黄檀带状混交;膏桐-玉米带状混交)的比较研究,对病虫害的组成和结构进行野外系统调查。采用群落特征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种混交方式对膏桐林病虫特征及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比较了不同混交方式膏桐林有害生物的发生格局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膏桐混交林共发现47种昆虫,病原种类33种,与单一种植膏桐林相比,混交种植膏桐林昆虫群落和病害病原菌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而优势度指数较低。不同混交方式膏桐林中昆虫群落和病害病原菌多样性指数值大小依次为:Ⅰ膏桐-虾子花-坡柳-澳洲坚果-咖啡-牛肋巴-芒果-羊蹄夹星状混交〉Ⅱ膏桐-澳洲坚果带状混交〉Ⅲ膏桐-盾叶黄檀带状混交〉Ⅳ膏桐-玉米带状混交〉Ⅴ纯林。Ⅰ系统中昆虫群落和病害病原菌的稳定性较好,为寻求建立持久有效的混交膏桐林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22-29

乌兰布和沙区不同供水量下杨树林地土壤水分和温度效应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率,确定沙区杨树人工速生林的合理供水量,实现杨树人工林的科学化管控目标,通过4年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乌兰布和沙区‘小美旱杨’林地不同年供水量(1500、3000、4500、6000、7500m3/hm2)下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不同供水量对土壤的增湿效应存在差异。各土层、各月土壤含水量均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年供水量的土壤含水量峰值出现在7月,而其他的出现在6月;‘小美旱杨’速生丰产的年供水量阈值为7500m3/hm2,它能使剖面土壤水分补给层达70cm以上,且补给层以及6—9月高温时期的土壤含水量均保持在20%以上;供水量越大,土壤含水量随树龄增加而降幅越大。年供水量每增加1500m3/hm2可提高土壤贮水量4.69%~7.43%,增加土壤有效含水量1.42%~15.5%;供水量对田间持水量影响不明显;随供水量的增加,土壤水分亏缺明显趋于平缓,土壤温度递减,在同一土层内下降1.66~3.26℃,沿剖面向下降低8.64~9.66℃。最小和最大供水量应分别在4月低温期和7月高温期进行,以满足林木生长的水分和温度之需。
30-35

河北杨胚囊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摘要:诱导胚囊染色体加倍是一种高效的杨树多倍体诱导途径,为确定河北杨胚囊染色体加倍的最佳处理时机,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胚囊与合子发育进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河北杨胚囊发育属于典型的蓼型发育模式;其发育进程既表现出一定的时序相关性,又具有极强的不同步性;在河北杨胚囊发育后期及合子发育过程中出现大量异常现象,大部分成熟胚囊和未成熟胚囊退化,形成空胚囊或具有异常结构的胚囊,只有极少数成熟胚囊能完成双受精作用并形成合子,考虑到新疆杨花粉可在河北杨柱头上正常萌发,推测胚囊退化可能是引起河北杨胚胎败育的主要原因。
36-41

毛白杨生长素载体蛋白基因PtAUX1超表达的研究

摘要:以毛白杨和拟南芥为研究对象,研究生长素信号转导因子基因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利用构建好的PtAUX1的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和毛白杨,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PCR技术检测转化植株,分析植株表型并观察植株离体条件下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PtAUX1影响植株各器官的形态发育,毛白杨长势旺盛、外植体有莲座状幼叶产生,拟南芥出现了匍匐生长、不改变根的向地性、茎上的表皮毛增多、花器官畸形等现象。以上结果表明PtAUX1基因通过生长素极性运输,促进各细胞、组织对内源生长素IAA的吸收,进而参与器官极性的建立,影响各器官的形态和发育过程。
42-46

巴西橡胶树伤害诱导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橡胶树在逆境胁迫下的分子机制,根据巴西橡胶树抑制消减(SSH)文库和NCBI数据库中的伤害诱导蛋白基因拼接序列设计嵌套引物,通过RACE技术获得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命名为HbWUN1。序列分析表明HbWUN1长872bp,含有390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HbWUN1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为亲水性蛋白。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橡胶树HbWUN1与拟南芥NP_974279.1聚成一类。RT-PCR分析结果表明HbWUN1表达无组织特异性,在胶乳中表达量最高。在叶片不同发育时期HbWUN1表达存在变化,在衰老期最高。此外,低温、伤害、高盐、乙烯和茉莉酸处理均调控HbWUN1表达,推测其可能在橡胶树逆境反应中发挥作用。
47-52

壳菜果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摘要:为建立一个稳定、可重复的壳菜果ISSR-PCR反应体系,以壳菜果的总DNA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对模板DNA浓度、dNTPs浓度、镁离子浓度、引物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5个因素进行研究,确定了壳菜果ISSR-PCR反应的最优体系为: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模板DNA为30ng,dNTPs浓度为0.20mmol/L,Mg2+浓度为2.75mmol/L,引物浓度为0.6μmol/L,TaqDNA聚合酶为2.2U。方差分析表明:5个因素中只有Mg2+浓度对反应体系影响最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53-59

甘肃徽县银杏引种及生长特征研究

摘要:为了选择适宜甘肃陇南地区栽培的银杏优良品种,探索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从而为叶用和果用银杏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从江苏省泰州市引进银杏品种‘七星果’、‘大佛手’、‘圆玲6号’和‘大马玲’,进行引种试验,对嫁接定植的1年生幼树进行成活率、萌生枝条类型、新梢生长量、物候期及净光合速率调查和观测,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LSD和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嫁接成活率为:‘大马玲’〉‘大佛指’〉‘七星果’〉‘大佛手’〉‘圆玲6号’,均高于73.36%;引进的4个品种与当地栽培品种‘大佛指’相比,除了封顶期推迟了1~3天外,萌芽期、展叶期、叶全盛期和落叶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圆玲6号’单株萌生长枝数量和新梢生长量显著高于‘大佛指’,‘大马玲’单株萌生短枝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新梢生长量高于‘大佛指’;‘大佛手’、‘七星果’和‘圆玲6号’光合速率出现明显的双峰曲线,而‘大佛指’光合速率仅在10:00左右出现1次峰值,且在测定时间8:00、12:00、14:00、16:00的光合速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
60-64

低温对燕山板栗枝条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低温处理对燕山板栗枝条生理的影响,以燕山板栗‘燕龙’品种一年生健壮枝条为材料,采取不同低温处理,测定其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生理指标以及嫁接成活率。板栗枝条电解质渗出率、伤害率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在-20℃之前,MDA含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在-20℃,MDA含量达到最高,而在-25℃时MDA含量又降低到极低水平;PPO活性在0~20℃之间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在-20℃之后PPO活性又升高;成活率随处理温度降低而降低,在0℃下的枝条嫁接成活率最高(60%)在-20℃以下处理的嫁接成活率为0%。-20℃是‘燕龙’板栗枝条的致死温度;MDA含量、PPO活性在其致死温度处出现拐点。初步认定在不同低温处理下,可以用MDA含量和PPO活性出现拐点的温度预示测定植物或材料的致死温度。
65-68

野漆树轻型基质育苗造林试验研究

摘要:为了系统研究野漆树轻型基质播种苗造林效果,在相同立地条件下,运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方法,对野漆树大田裸根苗和轻型基质苗进行造林对比试验,探讨2个类型苗木山地造林时,其造林保存率、林木生长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野漆树2个类型苗木山地造林时在保存率、树高、地茎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且差异显著。轻型基质苗造林保存率平均达94.83%,大田裸根苗造林保存率达90.56%。轻型基质新造幼林1年生树高平均值为208.79cm,地茎平均值为30.2820mm。大田裸根苗新造幼林1年生树高平均值为124.39cm,地茎平均值为21.677mm。试验表明,用野漆树轻型基质苗造林,造林后的早期生长和保存率都优于常规的大田裸根苗。可以大力推广野漆树轻型基质育苗技术,特别是在石漠化、荒漠化土壤上,应积极提倡和推广应用野漆树轻型基质苗造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69-72

‘蓝箭’的抗旱动态特征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国外引进品种‘蓝箭’在中国北方较干旱地区的适应性,采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在室内模拟干旱胁迫,测定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蓝箭’幼苗相对含水量、质膜透性、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蓝箭’在PEG-6000处理下,各指标随时间变化出现相应的变化规律,相对含水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第5天时,20%和30%浓度处理相对含水量明显下降,分别低于对照37.38%和56.60%,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在处理15天时达到峰值,脯氨酸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升高,10天后升高变得缓慢,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步上升趋势,20天时,3个处理浓度胁迫下的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9倍、2.2倍、2.3倍。可见‘,蓝箭’在干旱胁迫下通过改变渗透调解物质含量和水势,进而增强保水力来提高其抗旱能力,忍受较强的干旱胁迫伤害。
73-76

小米空木耐阴性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小米空木的耐阴性问题,以小米空木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遮阴的方法对2~3年生小米空木进行研究。通过人工遮阴,分别使其处于全光照的2.5%、5%、10%、20%、40%以及70%条件下生长,并设全光照对照,对其生长增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以及POD活性等进行测量及测定分析。结果表明:20%~40%光照为小米空木的适宜光环境;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较好,但叶片易出现枯黄、褐斑及翻卷现象;小米空木最低可在5%光照条件下生长,叶片小而均匀。
77-81

基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的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西洞庭湖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对灌木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笔者根据西洞庭湖区森林分布,将景观分成12类,通过合并地理位置相邻的同类小班构成景观斑块,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推导出斑块间灌木层边缘效应大小作为边权,建立斑块耦合网络模型,并构建基于灌木层的景观斑块耦合网络。结果表明:景观斑块耦合网络中节点的度呈幂率分布,具有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特征;节点的度与介数之间满足正相关高阶曲线关系,表明度越大的节点在网络连通中的重要程度越大;林龄大的景观网络,其密度与聚集系数相对较大,网络稳定性越强;从常德林场景观网络中得知,尽管基于灌木层的斑块网络中,单个节点的点强度有正有负,但整个网络的点强度总体呈正值,这种景观格局分布有利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的提高。
82-88

重庆合川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改土效应研究

摘要: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以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7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坡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粘粒含量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土壤养分中,除速效磷元素和速效钾之外,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钾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不同类型的退耕林地土壤质量恢复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花椒土壤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栾树土壤磷元素含量,水杉土壤钾元素含量分别最高。
89-94

徐州市主要落叶绿化树种滞尘能力比较与分析

摘要:为了筛选出具有强滞尘能力的树种作为徐州市主要绿化树种,选择徐州市具有代表性的3个地区作为工业区、交通干道和清洁区,对3个样地6种主要落叶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地区不同树种间的滞尘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显著性P值均小于等于0.001;(2)在外界尘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6种树种的滞尘能力强弱依次为:紫薇〉法国梧桐〉枫杨〉毛白杨〉构树〉意大利杨;(3)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与叶表面特征密切相关。在徐州市用于消减大气颗粒物的落叶树种选择上,应优先考虑紫薇、法国梧桐和枫杨。
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