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进展

玉米SSR分子标记技术操作流程研究进展

摘要:SSR分子标记是一种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以其多态性高、共显性遗传、检测简单等优点在玉米品种鉴定、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DNA提取、PCR扩增、产物检测是玉米SSR分子标记的技术流程的重要环节。尽管出现了一些能够整合SSR标记流程几个环节甚至是整个流程的实验设备,但这样的仪器常常本身价格昂贵,实验药品、耗材等成本也很高。因此,近年来,科研人员对玉米SSR分子标记技术流程各步骤进行大量的优化和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加简化、高效。为此综述了玉米SSR分子标记技术流程的DNA提取、PCR扩增、产物检测3个关键环节,分析认为这一技术流程的发展体现了实验试剂集成化、实验操作标准化、实验流程自动化的总体趋势。
1-4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摘要:利用雄性不育进行杂种优势育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发现的大豆雄性不育类型主要包括细胞核雄性不育、光温敏雄性不育和质核互作(细胞质)雄性不育。而对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是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简要回顾了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发现过程,总结了通过三系配套技术实现的大豆杂交育种的现状与关键生产技术等,并从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综述了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不同研究单位之间应该加强协作,通过合理的研究材料交流来加快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以使其能够被更好地应用于大豆杂种优势育种中。
5-9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报告

籼糯稻产量性状及育种分析

摘要:为了提高常规籼糯稻育种和栽培水平及效率,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40个早籼糯以及61个晚籼糯新品系和品种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育种实践探讨籼糯稻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早籼糯各产量性状除生育期、结实率外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株高、穗长与每穗粒数之间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46.41%),其次为每穗粒数(34.16%);晚籼糯的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的正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株高与每穗粒数、穗长之间的相关也达显著水平,每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38.80%),其次为有效穗数(33.80%)。并根据试验结果和育种实践,提出早籼糯稻的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千粒重基础上重点提高有效穗数,并通过适当提高株高、穗长来增加每穗粒数;晚籼糯稻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每穗粒数,并通过增加植株高度来提高穗长和每穗粒数。
10-14

太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施肥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太湖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了探讨太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施肥途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文献总结与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太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的施肥现状,指出施肥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投入不平衡,农民普遍偏施氮肥,磷、钾肥尤其是钾肥使用比例很低,一般不超过氮肥施用量的20%;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作物养分需求不同步。建立、完善和应用集土壤、作物、环境等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最佳养分管理技术是实现太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持续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高效利用及环境保护多重目标相协调的必然选择。
15-18

小麦根系在不同铁营养水平条件下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分析

摘要:为了探究小麦根际不同铁水平对根系基因表达的调控,采用小麦‘北农9549’为材料,进行缺铁胁迫和胁迫后恢复铁供应等不同处理,用双向电泳的方法分离蛋白,对比分析不同处理间根系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缺铁处理植株与正常供铁的植株相比,缺铁条件下生长的小麦根系有137个蛋白点的表达水平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76个蛋白点发生大于2倍的显著上调表达,另有61个蛋白点发生大于2倍的显著下调表达。上述经过铁饥饿的小麦根系恢复正常铁供应2周后,与自始至终正常供铁的根系相比,有150个蛋白点的表达水平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78个蛋白点发生大于2倍的显著上调表达,另有72个蛋白点发生大于2倍的显著下调表达,本试验结果表明,缺铁会引起小麦根系表达大量特异性蛋白。
19-23

玉米淀粉分支酶SBEⅡb基因片段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及检测

摘要:为探寻玉米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Ⅱb)与其互作蛋白的作用位点,构建了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根据CDD和NCBI对SBEⅡb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分析,确定玉米SBEⅡb的功能域及非功能域,PCR扩增功能域及非功能域基因的目的片段,经回收纯化,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将其与载体pGBKT7进行双酶切后,分别将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pGBKT7进行连接。构建了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SBEⅡb-X(X=1,2,3,4,5,6),转化酵母菌AH109的菌液,OD600值在0.8以上,证明诱饵载体pGBKT7-SBEⅡb-X对酵母菌AH109没有毒性作用;转化诱饵载体后的酵母菌AH109,在SD/-Trp/X-α-Gal平板上长出白色菌落,在SD/-His/-Trp/X-α-Gal、SD/-Ade/-Trp/X-α-Gal平板上不能生长,排除了pGBKT7-SBEⅡb-X具有自激活宿主菌AH109的作用。构建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SBEⅡb-X(X=1,2,3,4,5,6),其表达对酵母细胞无毒性及对报告基因无自激活作用,可为下一步分析SBEⅡb与其互作蛋白的作用位点奠定基础。
24-30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陆地棉子叶节再生的影响

摘要:为了建立高效的棉花子叶节再生体系用于遗传转化,以3个陆地棉品种的子叶节为材料,对棉花子叶节再生体系进行了优化,特别对子叶节诱导生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子叶节丛生芽诱导中,不同材料的最佳诱导培养基存在差异,‘百棉1号’适宜的培养基为MSB+1.0 mg/L 6-BA+0.5 mg/LIBA;‘百棉2号’适宜的培养基为MSB+2.5 mg/L 6-BA+2.5 mg/L KT;‘珂字312’适宜的培养基为MSB+2.0 mg/L 6-BA,每个外植体可以得到3~4个芽,且大部分芽都可以伸长。生根培养基为MSB+0.5 mg/L NAA。
31-35

棉花区试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分析

摘要:为了探索AFLP分子标记在构建国家区试棉花品种指纹图谱上的优势,以2009年和2010年参加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区试的B组常规棉、C组杂交棉共31份品种为材料,运用筛选确定的2对AFLP核心引物对这些品种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共获得44个多态性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28.39%,利用44个多态性片段初步构建了这些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聚类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92时,31份区试品种完全区分开;常规棉之间、杂交棉之间大多不同程度的优先聚集在一起。
36-41

北京2012国际种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征集函

摘要:由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农业局共同主办,由北京市种子管理站承办的2012北京国际种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12年9月在北京举行。北京国际种业发展高峰论坛以"打造种业之都,促进国际交流"为主题,已经成功举办三届,特别是每届论坛出版发行的论文集,
41-41

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摘要: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农业会受到较大影响。西北内陆棉区是全国三大棉区之一,研究气候变暖对西北棉花的影响以及棉花生产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对保障国家棉花产业安全、促进棉农持续增收至关重要。利用西北地区1983—2004年新疆、甘肃、陕西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对西北地区棉花主要发育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棉花的平均播期都在不同程度的提前,大部棉花分停止生长期的日期都在推迟,生育期的延长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都十分有利。棉花播期极端偏早年份和停长极端偏早的年份频繁出现在近10年,主要是由于气候变暖,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同时还由于冬季偏暖,地温相对较高有关。
42-45

“2012北京国际种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征文通知

摘要:以"打造种业之都,促进国际交流"为主题的"2012北京国际种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将于2012年9月在北京举行。由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农业局主办,
45-45

东北典型黑土供肥量与大豆肥料利用率

摘要:土壤对大豆的供肥量与肥料利用率,是养分平衡法施肥的重要参数,对于科学施肥和提高产量具有指导意义。在位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鹤山农场的北京师范大学九三水土保持试验站,选取黑土(Black soils,土壤系统分类为均腐土,Isohumisols),按当前大田施肥水平设计盆栽试验,包括混施肥(NP、NK、PK、NPK)、不施肥(CK)、单施肥(N、P、K)共8种处理各3个重复,确定该种土壤类型对大豆的供肥量和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土壤供氮量为63.28 kg/hm2,供磷量为50.15 kg/hm2,供钾量为110.39 kg/hm2。氮肥利用率为15.99%,磷肥利用率5.12%,钾肥利用率为78.79%。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比,研究区供肥水平中等,钾肥利用率较高,氮肥和磷肥利用率较低。据此,依据养分平衡法,确定比较适宜的大豆纯肥施入量应为72.87 kg/hm2,N:P2O5:K2O应为1:0.88:0.16。按此标准,研究区目前实际施纯肥总量偏高39%,施肥配比中,氮肥比例偏低,磷肥和钾肥比例偏高,应考虑改变施肥现状。
46-51

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马铃薯喷施生长调节剂的作用与使用方法,以马铃薯品种‘冀张薯8号’为材料,选用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和矮壮素,在马铃薯现蕾期、开花期、淀粉积累期喷施,对叶绿素含量、株高、产量及大小薯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马铃薯植株生长期内喷施多效唑和矮壮素都可有效降低株高、提高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开花期喷施株型合理,鲜薯总产量和大薯产量最高。所有处理和对照相比株高降幅在16.1%~43.4%之间,叶绿素含量SPAD值提高1.8%~36.5%,产量提高1.7%~35.57%。以50%矮壮素400倍液,多效唑675 g/hm2,在马铃薯开花期喷施,较不喷施的处理分别增产28.0%和35.57%。
52-55

高海拔旱地油菜开花盛期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摘要:为了探索气候变化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在油菜开花盛期,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祁连山高海拔旱地环境因子和油菜叶片光合生理指标,并分析油菜光合生理指标在不同年型、不同播期的差异。结果表明:油菜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存在"午休"现象,且上午的光合速率高于下午。油菜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气孔导度日变化大体呈"S"型曲线。而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温度均呈单峰型日变化曲线,而空气湿度呈"S"型日变化曲线。通过显著性相关分析,油菜开花盛期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导环境因子之一(R2=0.6916),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温度是蒸腾速率的主导影响因子之一(RPAR2=0.7133,RT2=0.5611),空气湿度是气孔导度的主导影响因子之一(R2=0.5503)。湿润年油菜不论是外在环境还是植株体内在环境均处于适宜状态,作物各项光合参数均高于干旱年。分期播种的油菜叶片蒸腾速率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P〈0.001),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差异显著(P〈0.05),细胞间隙CO2浓度差异不显著。
56-61

环境激素皂甙元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摘要:为了研究皂甙元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采用模拟方法,探讨皂甙元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皂甙元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对蔗糖酶的影响是抑制作用,且对蔗糖酶抑制作用、恢复作用均表现的较为迟缓。低浓度(40 mg/kg)的皂甙元处理后对细菌、真菌、放线菌有不同的刺激作用,但是高浓度(80 mg/kg)的有抑制作用;对于硝化菌,不论是低浓度还是高浓度对其都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浓度处理呈显著的正相关。
62-66

安徽主要土壤酸碱性及其酸缓冲性能研究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土壤酸碱性分布状况和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酸雨可能给土壤带来的酸化影响,选取采集了安徽省不同地理区域4种主要土壤的0~20 cm表层样品,通过收集资料、室内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土壤酸碱性和酸缓冲容量的大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主要土壤pH和酸缓冲容量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趋势;pH大小顺序为: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红壤,土壤酸碱性与年均降水量、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和水解性总酸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010~0.9039**);土壤酸缓冲容量大小顺序为:潮土(87.6 mmol/kg)〉砂姜黑土(36.4 mmol/kg)〉水稻土(29.2 mmol/kg)〉红壤(23.0 mmol/kg),土壤酸缓冲容量与土壤pH、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盐基饱和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631~0.9494**);由此可见安徽几种主要土壤的酸碱性存在很大差异,土壤基本性质和环境条件强烈影响着土壤酸碱性和对酸的缓冲性能,由此也必然影响着土壤受酸雨影响的后果。
67-72

耕作方式对潮土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明华北潮土区农田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应用田间试验,研究撂荒、翻耕、免耕和旋耕4种方式下,耕层(0~20 cm)土壤总有机碳和不同态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对比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旋耕均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与撂荒相比,免耕和旋耕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26.42%和12.52%;土壤活性有机碳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不同,与撂荒相比,翻耕、免耕和旋耕处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23.72%,44.34%和27.84%,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了24.11%,24.56%和43.89%。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仅在免耕方式下提高了109%,其他耕作方式下没有显著变化;免耕、旋耕和翻耕处理下,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指数均显著增加,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撂荒处理提高47.82%,27.18%和30.47%,可见耕作对优化土壤碳库管理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73-77

施用双孢蘑菇菌渣条件下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理化性质与养分特性变化

摘要:为了探讨菌渣长期利用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供环境影响评价依据,通过比较不同开垦年限(2、3、4、6及10年)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特性的变化,研究连续使用双孢菌渣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菌渣对荒漠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但是菌渣连续施用对不同种植年限的玉米地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N、P、K的影响程度不相同。开垦后施用菌渣年限越长,土壤含盐量越高;有机质含量呈现增长的趋势,水解氮和有效磷则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全钾、全磷含量在2~6年内维持不变,全氮含量在施肥的6年内逐年下降;土壤全盐与全磷、全钾和有机质极显著相关;开垦利用及与之相联系的灌溉影响土壤C,N养分含量的变化;同时也发现氮素消耗量较大,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需要补充无机氮肥。
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