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年第1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进展

中国森林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摘要:为了摸清影响中国森林健康的各风险因子,笔者先明晰了森林健康的内涵,认为理想的健康森林应是在森林火灾、有害生物灾害(植物、病、虫害等)、气象灾害、空气污染、林木采伐等众多风险因素影响下,森林的正常生长不会因此受到威胁,且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同时森林所具有的涵养水源、游憩、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木材、自我更新等功能和价值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再分析了影响目前中国森林健康的各风险因子;同时,论述了国内外关于森林健康风险研究仍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从森林健康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森林健康风险各主因子对森林造成损失的评测、森林健康风险各主因子保险费率的厘定、森林林种、林分结构及森林产业结构调整、森林健康管理政策等方面瞻望了中国森林健康风险研究的前景,认为该研究是中国现在和未来森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能为中国未来森林资源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1-5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报告

4种典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长季地表N_2O通量特征

摘要:为了探讨森林地表N2O通量特征,在湖南省大山冲森林公园选取4种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类型:杉木人工纯林(CL)、马尾松-石栎-南酸枣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豹皮樟-四川山矾-台湾冬青阔叶混交林(CA)、青冈-石栎-马尾松-南酸枣常绿阔叶林(CG),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4种森林类型的地表N2O通量,研究亚热带地区典型森林类型土壤N2O通量在生长季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生长季除南酸枣-石栎林表现为N2O的汇外[-27.21μg/(m^2·h)],其余3种林分地表通量均表现为N2O的源,平均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马尾松-石栎林[34.61μg/(m^2·h)]〉杉木纯林[30.48μg/(m^2·h)]〉青冈林-石栎[5.82μg/(m^2·h)];从整个生长季来看,不同坡位马尾松-石栎林、杉木纯林、青冈林-石栎和南酸枣-石栎地表N2O通量的变化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林分之间的N2O通量与土壤湿度、温度等理化性质有密切关系,土壤水分是影响该地区森林地表N2O通量的主要因子,温度通过影响土壤水分间接影响土壤N2O的释放量。
6-13

亚热带3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碳、氮生物量特征比较

摘要:为了比较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差异特征,揭示不同森林类型对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采用稀释平板法和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湖南省长沙市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樟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碳氮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1)樟树林、混交林和马尾松林中的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为樟树林〉混交林〉马尾松林,均呈显著差异(P〈0.05);(2)林型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比例有显著的影响。各类土壤微生物比例特征为:细菌为樟树林〉马尾松林〉混交林,真菌为混交林〉马尾松〉樟树林,放线菌为混交林〉马尾松〉樟树林;(3)3种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特征为马尾松林〉混交林〉樟树林,其平均含量分别为543.01、421.48、370.95mg/kg;微生物生物量氮特征则为:樟树林〉马尾松林〉混交林,平均含量分别为37.28mg/kg、23.20mg/kg、15.12m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显著线性相关,与土壤水分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14-19

北京东灵山亚高山草甸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摘要:为了解北京东灵山亚高山草甸土壤的状况,在东灵山山麓草甸选取了3个剖面,在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3版中的方法,对样区内土壤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样区内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暗厚干润均腐土,暗沃干润雏形土2个土类,并进一步划分为普通暗厚干润均腐土,普通暗沃干润雏形土2个亚类,由此说明,东灵山亚高山草甸土壤具有山地草甸土壤典型特质,即腐殖质表层积累丰富,但底层含量较少,易于受自然与人为因素流失。
20-23

水淹胁迫对华南地区3种园林树种生理特征的影响

摘要:为了了解红荷、红苞木、樟树幼苗的抗涝能力,为筛选优良的抗涝树种提供依据,通过人工模拟水淹胁迫环境,测定这3种幼苗叶片的叶绿素等生理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这3种幼苗的抗涝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淹胁迫时间的延长,红荷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波动,红苞木和樟树小幅上升后下降;3种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红苞木和樟树的蛋白质含量呈现波动性变化,红荷的蛋白质含量为降-升-降;红荷的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红苞木和樟树的SOD活性显著上升后下降;红荷、红苞木和樟树幼苗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大幅增加后缓缓下降。3种幼苗在水淹28天期间内均有一定的抗涝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幼苗的抗涝性大小为樟树〉红荷〉红苞木。
24-31

第2代胶园橡胶树营养诊断采样时间的研究

摘要: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橡胶树营养状况,选择更适宜的采样时间来进行营养诊断指导施肥,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008年10月、2009年4月、7月3个不同采样时间橡胶树叶片营养的差异。结果表明:2009年4月的叶片N、P、Mg含量与2008年10月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K、Ca含量相关不显著;2009年7月份叶片N、P、Ca含量与2008年10月份呈显著正相关,且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K含量相关不显著;2009年7月份叶片N、K含量与2009年4月份相关不显著,而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a和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以2008年10月份来预测的2009年4月份N、P、Mg含量值与2009年4月份的实测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以当年10月份作为营养诊断采样时间来指导翌年橡胶树氮、磷肥的施用是较为合理的。
32-39

GA_3、6-BA、Mn^(2+)对楸树种子发芽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寻适宜楸树种子萌发的条件,提高楸树种子发芽率,以楸树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的温度、浸种时间以及GA3、6-BA、Mn^2+浓度等因素处理对楸树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楸树种子发芽影响显著,以28℃处理为好;浸种时间对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可加快发芽;一定浓度的GA3处理可有效提高楸树种子的发芽速度及发芽率,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茎节间拉长,以100mg/L较为适宜;6-BA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明显提高,但随着浓度增加,幼苗的茎变短变粗,过高浓度的6-BA抑制了幼苗根的发育,以20mg/L处理较为适宜。0.01%浓度的Mn^2+溶液处理后,发芽时间缩短,但随着浓度增加,Mn^2+对根的毒害作用也呈现出来。楸树种子小、种皮薄,无需浸种但萌发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温度,可采用低浓度的GA3、6-BA、Mn^2+促进种子发芽。
40-46

不同水分胁迫对黄枝槐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为得到黄枝槐最经济、合理的灌溉方式,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水分胁迫对黄枝槐生理的影响。采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黄枝槐的荧光和光合参数,应用蒽酮比色法测定糖含量,用丙二醛(MDA)与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测定叶片中MDA含量。结果表明水淹处理15天后,水淹对黄枝槐的生长造成明显影响,表现为qP、ETR、Fv’/Fm’和叶绿素含量均降低,而MDA、可溶性糖含量、qN上升;处理23天后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及景观效果。处理19后,干旱胁迫组的qP、ETR、Fv’/Fm’、叶绿素含量、单位叶片含水量下降明显,而MDA、可溶性糖含量、qN值上升。中度干旱和轻度干旱处理19天后,使qP、ETR、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有所上升;但中度干旱的Fv’/Fm’略微下降。土壤含水量日变化在18%~30%以内受轻度水分胁迫是园林中刺槐的最佳灌溉方式,不影响生长和景观效果。土壤含水量日变化在8%~18%以内受中度水分胁迫,接近不明显影响景观效果的底线。土壤含水量低于8%严重影响黄枝槐生长和观赏性。黄枝槐在园林应用中应避免超过15天的水淹期。
47-52

黄土高原刺槐细根生长的波动性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地研究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根系的分布特征,完善细根生长模型。应用傅里叶级数拟合法研究了细根生长的波动性,修正细根垂直生长模型,建立了含波动项的细根生长模型。根据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细根的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含波动项的细根生长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精度达到0.9585,提高了垂直生长模型的精度,能够更好地反映细根随土层深度垂直变化的生长状况,对研究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根系的生长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53-55

培育措施对云南松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研究

摘要:为了探索培育云南松人工林的有效措施,选择3个立地、3个来源的良种、3种基质培育的苗木和3种造林密度配置,按正交原理和随机区组排列原则安排云南松的造林组合试验,研究各培育措施对云南松蓄积、单株材积、胸径、树高等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松各生长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立地条件;其次,受良种来源的影响也较大,而各种生长量大小基本不受育苗基质的影响。此外,胸径生长还受造林密度配置的影响。因此,在云南松人工林培育中首先选好立地,其次用对良种,再次要设置合理密度。
56-60

华北五角枫‘京2’插穗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

摘要:为建立高效的扦插技术体系,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了华北五角枫‘京2’扦插过程中插穗内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玉米素(ZR)4种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研究了华北五角枫‘京2’扦插生根的生理生化机理。结果表明:华北五角枫‘京2’扦插生根过程中插穗内源激素含量与生根密切相关,插穗根原基分化形成及生长发育在高浓度的内源IAA及低浓度的内源ABA作用下被促进,华北五角枫‘京2’插条不定根的形成在高浓度的内源GA作用下会被抑制;华北五角枫‘京2’扦插生根的不同时期,其内源ZR的作用不同,低浓度的内源ZR促进根原基分化形成,而较高浓度的内源ZR有利于根原基生长发育;4种内源激素的初始含量与生根率的相关性表现出不同,ABA、GA的初始含量与生根率呈负相关,而IAA、ZR呈正相关,其中IAA与生根率关系最密切。
61-64

杂种小叶杨叶片外植体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摘要:为了开发新的小叶杨基因保存技术并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以杂种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P.deltoides cv.‘Shanhaiguanensis’)无性系的叶片作为外植体,研究了杂种无性系的的离体培养及叶片再生体系,探讨了不同激素组合对杂种无性系不定芽的诱导、分化以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于杂种小叶杨叶片分化的培养基是MS+0.1mg/L6-BA+0.04mg/L NAA+0.005mg/LTDZ,不定芽分化率和平均分化芽芽数分别达到最高的90%和6.8,芽长为2.14cm;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1mg/LIBA,生根率达90%。最后将这些再生植株成功驯化并移栽到温室。10mg/L的卡那霉素可以抑制杂种小叶杨的诱导分化,20mg/L的卡那霉素可以抑制杂种小叶杨不定芽的生根。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小叶杨抗病虫害等方面的遗传转化及相关研究,同时也将为小叶杨基因库的保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65-69

降香黄檀愈伤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

摘要:为了实现降香黄檀工厂化快速繁殖和扩大栽培,并为降香黄檀抗寒基因导入打下一定的基础,以降香黄檀无菌实生苗茎段、叶片、根尖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对各器官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最适培养基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从降香黄檀无菌实生苗茎段、叶片、根尖成功地进行愈伤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茎段、叶片、根尖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1/2MS+6-BA1.5mg/L+NAA0.10mg/L、1/2MS+6-BA0.5mg/L+NAA0.10mg/L和1/4MS+6-BA1.5mg/L+NAA0.05mg/L;茎段、叶片、根尖的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最适培养基分别为1/2MS+6-BA1.5mg/L+2,4-D4.0mg/L、1/2MS+6-BA1.5mg/L+2,4-D3.5mg/L和1/2MS+6-BA1.5mg/L+2,4-D3.5mg/L;茎段、叶片、根尖来源的单芽,其最佳生根培养基分别为MS+NAA1.5mg/L、MS+NAA1.0mg/L和MS+NAA2.0mg/L。比较茎段、叶片与根尖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丛生芽诱导率和单芽生根率,得出以无菌实生苗根尖作为外植体是降香黄檀愈伤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最佳选择。
70-75

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酸成分的测定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酸成分的变化,分析测定2个油茶品种在不同生长时期油茶籽中的脂肪酸成分。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油茶籽中的脂溶性成分,经甲酯化处理后用气象色谱分离和鉴定,运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油脂形成有2个高峰,分别在9月上旬和10月上旬;种子种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是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其次是亚油酸和油酸,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其中油酸呈明显上升趋势,棕榈酸和亚油酸呈明显下降趋势,硬脂酸呈小幅上升趋势,亚麻酸呈小幅下降趋势。
76-80

滇西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鉴定、致病性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为了给腾冲红花油茶(Camellia reticulataf.simpex Sealy)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调查与室内分离、鉴定及接种试验,对腾冲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菌及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科)的拟盘多毛孢属茶褐斑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guepini。该菌种在人工针刺接种条件下均能在大棚内表现出典型症状。并将发病叶片再分离,得到同样的病原。该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25℃;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为20~25℃,最适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5~30℃,最适28℃。该病菌在pH4~8条件下均能生长和产孢,产生分生孢子最适pH5~6,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最适pH5。该菌对生长势弱或有伤口的植株有很强的致病性,并为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学、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81-84

2株茶藨生柱锈重寄生木霉胞壁降解酶的基本性质研究

摘要:为了给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分离纯化及重寄生菌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从茶藨生柱锈(Cronartium ribicola J.C.Fischer)的重寄生菌TR1和TR2中提取了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并进行了粗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2菌株所产β-1,3-葡聚糖酶最适温度均为35℃,TR1所产β-1,3葡聚糖酶的最适pH4.0,Km值为43.82μg/mL,Ca^2+是其激活剂,Cu^2+、Fe^3+、Al^3+、Zn^2+为其抑制剂。TR2所产β-1,3葡聚糖酶的最适pH5.0,Km为71.28μg/mL,Ca^2+和Mn^2+是其激活剂,Cu^2+、Fe^3+、Al^3+为其抑制剂。2菌株所产几丁质酶的激活剂为Mn2+和Ca2+,抑制剂为Cu^2+。TR1所产几丁质酶的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6.0,Km为92.49μg/mL;TR2所产几丁质酶的最适温度范围较宽为30~50℃,最适pH5.0,Km为71.11μg/mL。TR1和TR2所产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稳定性较高,直接利用粗酶在野外防治疱锈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85-91

虎榛子愈伤组织对土生空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摘要:新研究表明植物不能形成菌根的障碍是缺失一种植物形成菌根的信号物质,这种信号物质可以诱导菌根真菌菌丝的生长和分枝,为下一步研究植物与外生菌根真菌互作的生化机制和互作过程中的信号传导途径提供理论基础,建立虎榛子愈伤组织与其外生菌根真菌的共培养体系,在纯培养条件下采用干重法,测定虎榛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匀浆液和愈伤组织分泌物对2株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Cg)]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Cg菌株与宿主的愈伤组织共同培养可以明显地促进菌丝的萌发和生长,而愈伤组织匀浆液和愈伤组织分泌物也可促进菌丝体早期生长,其中共培养法培养促生作用最强,尤为突出,2菌株单菌落的生物量分别达到63.5mg和45.2mg。初步研究表明,虎榛子愈伤组织与菌根菌共培养可以明显促进菌丝生长,证明虎榛子愈伤组织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类生化物质对外生菌根真菌菌丝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究竟有哪些物质在起作用,是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92-96

海南吊罗山原始林区抗香蕉枯萎病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及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摘要:为了从热带原始雨林土壤中筛选得到抗香蕉枯萎病的高效生防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试验等方法,从海南吊罗山原始林区土壤样品分离的385株放线菌中筛选出了16株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的放线菌,其中DL-28和DL-24菌株具强抑菌活性。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接种100天后,菌株DL-28和DL-24对香蕉枯萎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达83.65%和76.51%。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香蕉定植7个月后,菌株DL-28和DL-24对香蕉枯萎病的平均防效达46.5%和60%。
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