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信息·科技教育、水产·渔业、生物质能源、三农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 国际刊号:1000-6850
  • 国内刊号:11-198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72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92
  • 综合影响因子:0.80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进展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

摘要:为了更好地对自然保护区价值进行评估,以解决目前自然保护区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综述国内外40年来有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森林、湿地、草地和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分析显示,至今还没有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统一方法;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差距依然存在,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价值评估的研究速度不及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增长速度。今后还应加强对价值理论、研究方法和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1-5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报告

尾巨桉幼苗根系分布及生物量特征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肥料种类、施肥量对尾巨桉1年生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为桉树生态经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4因素3水平进行正交试验,4因素为氮肥、磷肥、钾肥和桉树专用肥,3水平为磷肥2g、6g、12g,氮肥、钾肥和桉树专用肥为1g、3g和6g。对尾巨桉根系采取全根挖掘法,测定根系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范围,称其干重,进行生物量测定,统计分析数据。结果表明:(1)对尾巨桉根系垂直分布范围影响最大的为磷肥,其他3种肥料对其分布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远小于磷肥的影响。各种施肥根系的垂直分布为32~57cm;(2)对尾巨桉根系水平分布范围最大的为桉树专用肥。根系水平分布为57~86cm;(3)对尾巨桉根尖数量影响最大的为氮肥,是最主要因素,其他3种影响相差不大。根尖数量为47-71个;(4)对尾巨桉根系1级侧根的根长影响最大的为桉树专用肥,是最主要因素。根系1级侧根的根长范围15.2~30.5cm;(5)根系直径在0~2.0mm、2.0~5.0mm、5.0~10.0mm及大于10.0mm的根系生物量分别为0.879~2.718g、2.141~3.663g、0.841~7.268g和5.179—17.628g,呈现出随根系直径增加而递增的趋势;(6)不同施肥处理根系总生物量达14.739~29.336g。施磷肥对尾巨桉根系总生物量的影响最显著。
6-11

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研究

摘要:为了了解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垂直分布等特征,以2年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相邻的大叶栎人工林作对照,取其土壤,通过室内种子萌发的方法,研究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土壤层种子萌发的规律基本一致,大约从第7天开始进入种子萌发高峰期,第19天萌发高峰期基本结束,随后进入缓慢萌发期,至最后停止萌发;(2)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储量较大,种子密度为9804粒/m^2(对照为3614粒/m^2),共计物种15种,分属于9科,其中禾本科的弓果黍为优势种,种子密度为8849粒/m^2,占土壤种子库总量90.26%;(3)种子库垂直分布格局显示,80%以上的种子储存在枯枝落叶层和0~5cm的土壤中。2年生桉树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大于大叶栎人工林,其组成以草本为主,灌木次之,种子多集中在枯枝落叶层和浅层土壤中。
12-16

贵州雷公山秃杉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

摘要:为了研究贵州雷公山秃杉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以求更好地保护此珍稀濒危植物,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探讨贵州雷公山秃杉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生态位宽度大的优势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以及生态位宽度相近的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大,其他种群对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不一定大;(2)优势种之间由于存在资源竞争,它们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大,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群落的演替方向;(3)从林下层至立木层,相同物种对的生态位重叠值降低。雷公山秃杉种群与立木层中生性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大,由于植株高度的差异,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促进关系而非竞争关系。因此,调整群落结构,使之朝着中生性树种为优势种的方向发展可能对秃杉的恢复有利。
17-23

白刺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摘要:研究白刺幼苗抗旱特性的生理学机制,期望为干旱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盆栽,用控制浇水的方法设计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梯度,对白刺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含量、超氧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白刺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时上升,在重度干旱胁迫时显著下降;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膜透性上升,丙二醛含量和超氧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增加。抗氧化系统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OD、POD、CAT3个酶能配合协同作用。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减少水分胁迫造成的伤害。
24-29

野漆树轻型基质育苗的水分控制试验研究

摘要:为了系统地研究野漆树轻型基质播种育苗技术,以江西宁都团结水库采集的野漆树种子为材料,进行了轻型基质播种育苗中的水分控制试验。水分控制试验设置1天、3天和5天共3个不同的浇水间隔处理,分别在第15天、第30天2次测量生长指标,研究浇水间隔对野漆树轻型基质苗的苗高、地径和复叶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浇水间隔处理的对比中,野漆树轻型基质苗的苗高、地径和复叶长度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苗期苗木的高度生长在水分控制条件下,初期水分控制的方式影响到苗木在后期的苗高的生长速率;见干见湿的控水处理对地径的生长有利,但过度控水则地径生长不明显;育苗前期,复叶长度在控水的情况下生长迅速,1天1次的浇水处理对其生长不利;育苗后期,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新陈代谢的进行,更利于叶片的生长。前期控水、后期水分充足的措施对叶片生长有利,并且适度控水比过度控水更有利于叶片的生长。因此,以间隔3天的浇水处理对于苗木高度、地径、复叶长度的生长最有利,为人们在苗期的水分管理和后期的造林均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30-34

持续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橡胶树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摘要:干旱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为了研究橡胶树的抗旱能力及其抗旱机制,以橡胶树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温室条件下研究自然干旱胁迫和复水处理对橡胶树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复水处理后,相对电导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能恢复至对照水平;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但高于对照水平。综合各指标变化情况,说明橡胶树有着较强的抗旱和恢复能力。
35-38

岩溶区板栗树下旱季和雨季土壤CO2浓度的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岩溶区种植板栗树以后土壤CO2浓度的变化,以广西隆安县岩溶区板栗树下和相同地质条件下非板栗树下(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旱季与雨季时10cm、20cm、40cm、60cm、80cm的土壤pH和CO2浓度等,并且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板果树下的土壤pH比非板栗树下的低且显弱酸性;雨季土壤pH比旱季土壤低;板栗树下的土壤CO2浓度比非板栗树高,而雨季比旱季CO2浓度高。土壤pH与土壤CO2浓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O2的浓度与土壤的pH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CO2浓度与降雨量、温度等有很大的关系。
39-43

兴安圆柏扦插生根过程中相关内源激素特征分析

摘要:为了提高兴安圆柏扦插生根率,探讨兴安圆柏的扦插生根机理,以改进的HPLC法测定了兴安圆柏插穗生根过程中5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生根初期,插穗有1个衰老过程,插穗生根部位的IAA、ABA、IAA/ABA和GA含量均呈降低趋势,ZT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相比,激素处理提高了扦插初期插穗生根部位IAA、IAA/ABA值,而降低了GA含量,这些变化都促进了插穗生根;激素处理虽然不能改变插穗内部ABA的含量,却促进了MA由茎尖向插穗基部的运输;IAA/ABA值较高以及低浓度的GA含量,都有利于愈伤和根源基的形成;插穗内源激素的动态平衡,共同调控不定根的发生。
44-48

民勤绿洲天然胡杨林生长季土壤盐分动态研究

摘要:为了探索民勤绿洲天然胡杨林下土壤盐分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保护干旱地区胡杨林的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依据,应用地统计学与经典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绿洲天然胡杨林下土壤盐分的垂直变化特征及生长季期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胡杨林下土壤全盐含量在0.55%~3.42%之间,土壤全盐量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且以0-40cm的变化趋势最为显著,在80~120cm较为稳定;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全盐含量较高,其中JHCD、SWCD、SCKD表层土壤含盐量的平均值分别达到1.54%、2.80%、1.11%。土壤全盐含量在胡杨生长季节上的变化总体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不同树龄胡杨林下的土壤全盐含量不同,表现为中年阶段〉成熟阶段〉老熟阶段,SWCD不同树龄胡杨林土壤全盐含量的差值略大。采样点土壤全盐量的变异性属于中等变异,土层越深,土壤全盐量变化程度相对较小。
49-55

米老排三向弹性常数研究

摘要:通过实验研究获得米老排三向(纵向L、径向R、弦向T)弹性模量和三向泊松比,以掌握米老排弹性变形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米老排的力学性质和为木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以电阻应变片为变形传感器,采用单轴压缩,并通过电阻应变仪进行应变测量,再由材料力学方法获得红锥的三向弹性模量和三向泊松比。米老排的三向弹性模量分别为EL=12196MPa、ER=1415MPa、E1=791MPa;三向泊松比分别为μLT=0.634、μLR=0.467、μRI=0.762、μRL=0.045、,μTL=0.035、μTR=0.435。实验结果表明:米老排的纵向弹性模量最大,径向弹性模量次之,弦向弹性模量最小。泊松比则μRT最大μTL最小,即当R方向加载时,T向的变形最大;T方向加载时,L向的变形最小。
60-64

植被景观指数随复合地形因子分异的变化规律

摘要:为了探讨地表粗糙长度和地形起伏度空间分异对武夷山自然遗产地植被景观格局性质的影响,利用ArcGIS9.0和景观指数软件分析各地表粗糙长度和起伏度带上的景观指数。结果表明:景观的面积、斑块数量、景观多样性指标、优势度指标随着地表粗糙长度指数的增加,而呈现“增加一减少一增加”的趋势,在粗糙长度为7的级别上达到最大值;破碎度指数、景观面积周长比分维数值随粗糙长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U”型曲线;景观面积指标、景观斑块数量、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指标、景观优势度随着起伏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只有景观斑块的面积周长比的分维数在800m〈QFD≤1400m景观带上达到最小值。
65-68

泉州市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摘要:通过对福建省泉州市两栖动物资源进行调查,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G-F指数对泉州市两栖动物多样性进行评估以及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两栖动物共计32种,隶属2目7科11属;各地区的两栖类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大,德化两栖动物的种类最多,为27种,其次是永春,为17种,物种数最少的分别是鲤城和石狮,均为3种。其中德化两栖类的,指数达3.54,G指数达2.43,为泉州地区最高,鲤城和石狮的F指数(0.69)和G指数(0.33)均为泉州地区的最低值;聚类分析表明两栖动物在泉州地区的分布主要受地理位置、温度和气候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为泉州市两栖动物保护和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69-72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应用研究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病害胁迫下杉木冠层色素含量估算研究

摘要:分析炭疽病胁迫下杉木冠层的高光谱特征,探索建立病害胁迫下杉木冠层色素含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从而促进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于2011年4-6月,在湖南省攸县实地调查杉木炭疽病,并测定不同程度炭疽病胁迫下杉木冠层的光谱反射率及其色素含量。将冠层光谱、一阶微分及相应的色素含量数据分别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选取部分样本建立色素含量估算模型,并利用其余的样本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是病害杉木色素反射和吸收的敏感区域,色素含量与一阶微分光谱在红边(695~754nm)内相关性最高,单波段一阶微分光谱741hi/1处的相关系数最大。其中,以差值植被指数DVI[FD587,FD741]为变量的幂函数模型估算Chla+b、Chla和Chlb含量的精度最高,相对误差均小于15%,均方根误差在0.093~0.241之间。研究表明,受不同程度炭疽病胁迫下杉木冠层的光谱反射差异较大,可利用高光谱信息定量估算病害胁迫下杉木冠层的色素含量,且估算精度较高。
73-79

利用机载激光雷达的林木识别与参数反演

摘要:为了提高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林木识别精度,以全波形激光雷达分解数据为基础,首先利用控制标记分水岭算法对树冠高程模型进行分割,初步确定单株木位置;然后结合单株木结构特征,在三维空间中利用马尔可夫随机场进行单株木点云分割;最后,使用9个样地实测数据对激光雷达反演的林木参数进行回归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单株木识别率为76%,位置误差均值和方差分别为0.67、0.19m,单株木树高、树冠直径和胸高径的RMSE分别为1.03m(4.57%)、0.56m(10.48%)、3.01cm(11.01%),样地断面积和材积的RMSE分别为2.42m2/hm2(8.11%)和17.83m3/hm2(9.11%)。研究能有效提高单株木点云分割精度,能满足单株木和林分参数反演要求,提高林业调查的自动化程度。
80-84

基于中等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桃源县竹林信息提取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竹资源调查效率,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以湖南省桃源县为研究对象,以中等分辨率LandsatTM遥感影像、桃源县二类调查资源分布图等为数据源,利用ENVI4.5对LandsatTM进行图像预处理,运用非监督分类、最大似然分类、马氏距离分类、最小距离分类4种分类法对竹林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其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非监督分类、最大似然分类、最小距离分类、马氏距离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60.47%、92.15%、71.70%、82.81%,Kappa系数分别为0.4263、0.8890、0.6085、0.7595。监督分类的精度比非监督分类要高,其中最大似然法分类的总体精度、用户精度、Kappa系数均比其他3种分类精度要高,在保证竹林分类精度的同时,其他植被类型的分类精度也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它是进行竹林信息提取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85-91

湘西桤木人工林蓄积量模型及适宜经营密度研究

摘要:密度是表达林分结构的重要指标,立地条件、树种及林龄不同时,其林分最佳密度也不相同。以湘西桤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化方法I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2009年和2010年调查的78块标准地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与建模。结果表明:(1)平均高、公顷株数、土层厚度、龄组、坡向、坡位、自然灾害、海拔、树种组成8种因子中,平均高、公顷株数、土层厚度和龄组对湘西桤木人工林平均木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而海拔和树种组成对湘西桤木人工林平均木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均无显著性影响。这对建立桤木人工林蓄积量与密度、平均高收集数据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既能节省外业调查费用,又能保证建模数据的科学性。(2)建立了湘西8~10年桤木人工林蓄积量与密度、平均高相关关系模型:M=0.000429×N×H^2.2122159-6.0×10^-8×N^2×H^2.325915,建模精度为96.8458%,平均相对误差为1.1334%。模型适应性检验表明,残差值呈对称均匀分布,其平均相对误差为.1.2156%。(3)该地区8~10年桤木人林的最佳经营密度为800~10003株/hm^2。这对于合理地经营和管理湘西桤木人工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92-97

擎天树茎叶解剖结构及其环境适应性

摘要:为了探讨擎天树茎叶结构对环境的反应,采用石蜡切片法制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擎天树茎和叶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擎天树茎及叶外部密被表皮毛,内部输导和机械组织发达;其叶片为典型的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及维管柬组成,上、下表皮均有角质层覆盖,气孔只分布于叶下表皮,为平列型;主脉维管束结构特殊,在近封闭的外韧维管柬中还分布有3~5束周木维管柬。茎与一般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相似,由表皮、皮层、维管束、髓及髓射线组成,次生构造中出现周皮;分泌道主要分布在叶片主脉各维管束之间及茎的髓部,而分泌细胞普遍存在于各薄壁细胞群中。擎天树的结构特征体现了对自身高大形体及旱生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