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1年第3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报告
提高农杆菌介导的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研究1-5

摘要:为了提高籼稻红莲型保持系粤泰B(YTB)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频率和遗传转化效率,利用培养基种类、菌液浓度、侵染方法、共培养方法、愈伤组织干燥处理方法、筛选剂浓度等6个方面设计农杆菌不同的培养条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LB和YEB培养基都可以作为农杆菌的培养方法;真空负压处理可以明显提高转化率;共培养时在共培养基上加滤纸有利于后续的除菌工作,能够提高转化效率;愈伤组织经过适当的干燥处理可以明显提高转化效率;适宜的潮霉素浓度在40-50mg/L之间;采用V型筛选的方法,可以使转基因植株的阳性率有所提高。总之,通过对农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能有效地提高农杆菌介导的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频率。

小麦TaSnRK2.9蛋白激酶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6-12

摘要:为了揭示小麦TaSnRK2.9基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为该基因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根据已报道的水稻蛋白激酶SAPK9基因(GenBank登录号AB125310.1)序列信息,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小麦TaSnRK2.9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小麦TaSnRK2.9阅读框为1092bp,编码363个氨基酸,与水稻SAPK9亲缘关系最近,属于第三亚家族;亚细胞定位预测TaSnRK2.9定位在细胞质中;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TaSnRK2.9在根、茎、叶、花等器官和组织中都有表达,并且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TaSnRK2.9的克隆为研究其在小麦中的功能提供基本信息和指导。

小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效应及优良基因型筛选13-17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小麦花药培养的效率,从而加快花培育种的进程,对140份不同基因型的小麦亲本及其杂种F1和F3代进行花药培养,并对各世代不同基因型小麦的花药培养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及亲本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在2.89%-41.25%之间,平均为3.55%,绿苗分化率在0%-70.00%之间,平均为33.05%;114份不同基因型小麦F1代杂种材料中,有107份材料能够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为0%,最高为76.25%,平均为11.59%,绿苗分化率在0%-160.00%之间,平均为29.20%;F3代材料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诱导率在4.58%-80.83%之间,平均为16.39%,绿苗分化率在0%-71.43%之间,平均为34.99%。因此,不同基因型小麦材料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绿苗产率在各材料间差异很大。依据高培养力组合亲本组配的规律,筛选到可作为桥梁亲本的材料(品种)有:‘宁春4号’、JinghongNo.2、‘鉴63’、Chuanmai18、Synthderiv.29589、S111、D-27、‘晋匽746-9’和K6-39等。

安徽省冬小麦长势遥感监测与评估方法研究18-22

摘要:沿淮淮北是安徽省主要的冬小麦种植区,为了对该区域冬小麦长势进行实时、动态地监测,通过采用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利用2005—2010年EOS/MODIS数据,在HANTS算法重构无云NDVI时间序列图像以及安徽省冬小麦种植区提取等数据处理基础上,研究基于NDVI变化向量、曲边梯形面积的长势综合监测模型,对研究区的年际与年内长势变化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HANTS处理平滑后的MODIS的10天合成植被指数的年时序曲线有效消除了云和数据缺失的影响,重构后的生长曲线可以更清楚地反应作物生长变化趋势和规律,有利于监测模型的建立;冬小麦种植区提取,大大提高了卫星监测精度,构建的综合监测模型适合单一生长季苗情长势遥感监测,该模型在2011年冬小麦长势评估中取得了良好的监测效果。

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3-27

摘要:为了探讨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律,利用潍坊市1980—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其各生育阶段的积温、降水量、日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潍坊市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积温和降水均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显著减少,每年减少7.58h;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缩短,每年缩短0.43天,播期推迟,苗期、成熟期缩短,越冬期、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期延长;在小麦拔节前,日照时数对生育期长度作用最大,拔节后,积温对生育期长度影响最大。

分期播种对陇东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及适宜播期分析28-33

摘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对玉米播种期和产量的影响,达到趋利避害,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的目的,采用分期播种方法,对陇东地区玉米最适播种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不同播期各发育期生长速度变化主要表现在苗期,播种较早的发育期生长速度慢,发育期间隔天数长;播种较迟的发育期生长速度快,发育期间隔天数短;不同播期各发育期干物质增长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殖生长期,干物质增长量以第三和第二(对照)播期最高,而营养生长期各发育期干物质增长量差异较小;不同播期不同层次的土壤贮水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无论是浅层(0~50cm)还是深层(0~100cm)土壤贮水量在出苗—拔节期对产量的贡献呈正效应,在抽雄—成熟期和播种期对产量的贡献呈负效应,且以浅层(0~50cm)土壤贮水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同时分析表明,以第三播期(4月22日)为最适宜播期,该生长期内光、温、水匹配好,干物质增长量最高,产量也最高。说明近年来气候变化使陇东地区玉米适宜播种期推迟,由之前的4月中旬推迟至4月下旬。

不同品种玉米萌发期耐盐性的比较34-39

摘要:为了对玉米品种耐盐性筛选、盐碱地玉米栽培和耐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以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苗长等作为指标,用不同浓度的NaCl对9份不同玉米品种进行苗期耐盐性筛选的鉴定,分析盐胁迫对不同品种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0mmol/LNaCl处理下‘吉单519’和‘平全9’的根长比对照增加了31.17%和14.17%,与对照处理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低浓度的NaCl(≤30mmol/L)溶液对玉米的萌发有促进作用,提高了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根、芽的伸长,并且不同品种间表现出耐盐性有差异。最终得出,‘吉单519’和‘先玉335’对盐胁迫耐性强,可以作为耐盐品种广泛种植于盐分含量较高的土壤中。

遮光胁迫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研究40-43

摘要:以8个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在玉米苗期到成熟期遮阴(遮光率为90%),研究玉米自交系的耐阴性及其在遮光胁迫条件下的植株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参试材料耐阴湿的程度从高到低为:06CIn967-11〉06CIn892-2〉06CIn967-4〉06CIn892-11〉06CIn891-4〉06CIn891-15〉06C984-2〉06C984-8,其中,同一来源的自交系耐阴性差异不显著,不同来源的自交系耐阴性有一定差异;在弱光下,玉米材料的雄穗分化、植株和叶片的生长受到了极显著抑制,不同基因型材料的植株性状对遮光的反应也不同;遮光对不同性状的影响不同,对雄穗分化的影响最大。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材料性状的变化来筛选耐阴材料。

高粱酿造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44-47

摘要: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价酿造高粱主干亲本系,为进一步利用材料、提高品质育种效率提供依据,选用3个不育系,5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15个杂交组合,对蛋白质、脂肪、总淀粉、单宁4个酿造品质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3个不育系中‘辽3401A’蛋白质、脂肪、单宁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均较高,‘泸45A’总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5个恢复系中,741324单宁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R111脂肪、单宁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038R总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C52R-11总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961541/0-30红粒’蛋白质、脂肪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加性方差与基因型方差的比值依次是蛋白质〉总淀粉〉脂肪〉单宁。

盛花期湿害胁迫对芝麻2种种植方式影响的研究48-52

摘要:为了阐明盛花期湿害胁迫对不同种植方式芝麻影响的差异,在芝麻盛花期即始花后28天,对垄作和平作2种种植方式的芝麻进行湿害处理,撤水后调查2种种植方式芝麻的萎蔫面积、萎蔫株率、病害发生程度等指标,测定不同生育时期芝麻的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进行室内考种并测产,计算投入产出比,比较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垄作比平作能有效减轻湿害造成的芝麻萎蔫、倒伏、叶枯病和茎点枯病的发生;盛花期湿害对2种种植方式的芝麻生长都有抑制作用,但对垄作芝麻的影响较小;湿害对2种种植方式芝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有很大影响,且对平作的影响大于垄作,其差异性大小为单株蒴数〉单株产量〉单产〉有效果轴长度〉有效果节数〉株高,显著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蒴果长度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对蒴粒数、千粒重的差异影响不显著;垄作、平作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86、1:2.04,垄作芝麻每公顷可增加纯收益5492.7元。

超声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棉花秸秆中邻苯二甲酸酯53-56

摘要:为了研究PAEs在棉花秸秆中的含量以及积累,将棉花秸秆分为棉桃壳(上段)、近地段(下段)和远地段(中段)3部分分别进行超声萃取处理后,经过柱分离和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采用GC法对其所含环境类激素(PAEs)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种PAEs采用GC分析法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6种物质分离度高;棉花秸秆中PAEs的最高总量为158.86mg/kg,其中DEHP、DIBP、DBP在3部分中均存在,DEHP含量在棉花秸秆中达到了125.300mg/kg,也是6种PAEs中最高的,棉花秸秆中段是PAEs的富集区。

‘福红992’茎粗与出麻率的相关性分析57-59

摘要:为了对红麻的茎粗和出麻率的关系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并为以后的红麻育种和栽培提供更好的依据,采用方差、表型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福红992’茎粗与其出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对出麻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二者表型呈抛物线变化,红麻‘福红992’的最佳茎粗范围为1.5-2.0mm。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指数模型和多项式模型拟合程度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7和0.9310。

生物替代对黄顶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60-66

摘要:为了揭示外来植物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基于18SrDNA的PCR-DGGE图谱分析,同时结合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分析,对入侵植物黄顶菊不同替代控制下的土壤中真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比较。DGGE图谱分析结果表明:替代处理后黄顶菊入侵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替代处理前后18SrDNA基因泳道带型的相似度只有45%,并且替代处理后土壤18SrDNA的多样性指数仅为2.04,显著低于单种黄顶菊的2.78;另外,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分别与有机质、微生物量碳显著正相关,而与速效磷显著负相关。替代处理降低了黄顶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而影响到土壤养分状况,形成了不利于黄顶菊生长的土壤环境,实现了对其替代防控。

寒地农田黑土酶活性的季节动态67-72

摘要:为了探讨寒地农田黑土酶活性在作物生育期内的变化规律,在黑龙江省双城市选择了4个玉米生长的黑土样地,对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转化酶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生长季内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峰值出现在抽雄吐丝期;磷酸酶、脲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峰值出现在拔节期;转化酶活性在玉米生育期内都呈现下降的趋势,酶活性在苗期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种酶活性和土壤碳氮的转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沧源蔗区土壤养分现状研究73-78

摘要:为了解甘蔗产区土壤养分状况,并根据养分丰缺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施肥,最终实现甘蔗高产高糖,对云南省临沧市沧源蔗区采集的185份土壤样品进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沧源蔗区土壤大部分呈微酸性,53.51%土壤样品的pH在5.5-6.5;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74%;全氮含量极低,75.14%的土壤样品小于0.050%,平均为0.042%;碱解氮含量中等,平均为101.43mg/kg;全磷含量低,平均为0.082%;有效磷含量低,平均为6.33mg/kg;全钾含量低,52.97%的土壤样品含量在1.01%-1.50%,平均为1.403%;速效钾含量中等,平均为146.32mg/kg;微量元素有效锌缺乏,79.75%的含量低于1.5mg/kg;有效锰、有效铁和有效铜93%以上的土壤样品都高于临界值,铜、铁和锰不缺乏。根据土壤养分分析结果,在沧源蔗区建议有机肥结合速效氮磷钾复合肥施用,有利于甘蔗的高产高糖。

秸秆-膨润土-PAM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的影响79-84

摘要:为了提高沙质土壤保肥能力,降低磷素流失风险,以重庆市分布面积较大的冷沙黄泥为研究对象,将生物预处理后的作物秸秆与膨润土、聚丙烯酰胺(PAM)结合,配制成秸秆改良材料,探究了改良材料种类、添加量及配比等因素对沙质土壤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反映沙质土壤对磷的吸附。施加秸秆改良材料可以显著提高沙质土壤对磷的吸附率,降低解吸率;显著增加吸附常数(K)和最大缓冲容量(MBC),减小磷的最大吸附量(Xm)。油菜秆改良材料的改良效果比小麦秆更好。改良材料施用量越大或PAM水平越高,改良效果越明显。培养90天后,添加油菜改良材料(添加量为10g/kg,配方中PAM水平为3%)对沙质土壤的改良效果最明显。试验为秸秆应用于改良沙质土壤提供了科学依据。

复合型缓释肥包衣剂理化性质及缓释特性研究85-89

摘要:为了探明复合型缓释肥包衣剂的理化性质及其缓释特性,对复合型缓释肥包衣剂的粘度、成膜性、成膜时间、膜韧性、包衣脱落率、包衣肥的养分初期溶出率、养分微分溶出率、养分累积释放曲线等进行了测定。理化性质测试结果显示:缓释肥包衣剂的粘度为44.5MPa/s、成膜性良好、成膜时间7min、包衣膜拉长倍数达2.8倍,包衣脱落率〈5%。缓释特性测试结果显示:包衣肥养分N、P、K初期溶解率〈15%、微分溶解率〈2%,符合中国缓释肥料标准GB/T23348—2009。其中P的初期溶解率小于N、K的初期溶解率,而N、P、K微分溶解率相差不大。养分累积释放曲线大致呈"S"型,与作物生长需肥规律一致。表明复合型缓释肥包衣剂的理化性质良好,能有效控制普通复合肥养分的缓释。

自然富硒与人工施硒肥的比较90-97

摘要:利用盆栽试验,将江门市优质稻产地的非富硒区土壤中的有效硒调至富硒区土壤有效硒含量水平。试验表明,人工施加硒肥能够短时间内有效提高水稻中硒的含量,使其接近甚至超过自然富硒土壤区所产出水稻硒的含量。人工施肥除提高水稻含硒量外,还能提升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以及对有害元素的拮抗能力,但水稻成熟期的提前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理期,使水稻的理化成份及营养物质的合成受到一定的影响,如降低了水稻的出糙率、整精米率,增加了垩白粒率,对食味品质分和胶稠度等均有一定影响。人工施加的硒肥还对土壤酸碱度、土壤氧化还原条件、有机质的吸附能力等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和有毒有害元素的化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