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1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进展
盐碱土植物改良研究进展1-7

摘要:随着土壤资源的紧张以及人口数量的剧增,盐碱土资源利用以及如何进行盐碱良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之一。据此,本文重点综述了利用耐盐植物改良盐碱土、植物改良盐碱土的强化措施及微生物-植物联合改良盐碱土。最后对盐碱土植物改良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的盐碱土植物改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磁小体研究进展8-12

摘要: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MTB)能够在细胞内合成由生物膜包裹的纳米级磁铁矿粒子——磁小体(magetosome)。磁小体的合成过程,尤其是铁离子的反应途径及吸收转运受到严格的生物调控。磁小体完美的晶体结构使其在医学成像、磁介导热疗、药物输送等众多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主要综述了磁小体矿化过程中铁的反应途径和吸收转运系统,以及磁小体在各方面的应用,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报告
1949—2009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与空间分布演变研究13-20

摘要:为了揭示1949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在不同时段的发展变化特点和和总体演变趋势,本研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在省域层面对中国粮食生产发展和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1949—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单产以及人均产量循着"增长—波动—增长"的轨迹向前发展,而粮食播种面积却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就生产比重而言,稻谷是波动中下降的,但它在粮食作物中的比例仍然是最高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比重是波动上升的;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偏移了148km;各年代粮食产量不仅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而且相近省域的空间集聚程度增加,集聚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对于未来粮食区域发展格局将有较大影响。

49份旱稻种质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21-28

摘要:旱稻具有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广等特点,是稻作育种中的一种特殊的遗传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旱稻种质资源指导稻作育种,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49份旱稻种质(24份海南山栏稻,4份热大系列,21份其他地区旱稻)的遗传基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22条多态性较强的引物,构建了49份旱稻种质的RAPD指纹图谱,这22条引物共扩增出375个条带,多态性条带为306条,其多态性为81.60%。参试的49份旱稻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546-0.952,平均为0.828。聚类分析表明,随着相似系数品种结合线的不同,可将参试的旱稻种质中海南山栏稻与其他地区的种质、大部分旱稻与水旱杂交稻、中国旱稻种质与国外旱稻种质区分开来,第C类海南山栏稻与第D类其他地区种亲缘关系最近,而与第Ⅰ大类亲缘关系较远。多数的品种的RAPD聚类结果与系谱基本吻合。该研究可为稻作种质鉴定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水稻抽穗期基因定位及其环境互作研究29-32

摘要:利用由小穗小粒型品种‘密阳46’和大穗大粒型品种FJCD建立的一个包含130个家系F10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SSR分子标记图谱,测定武夷山和莆田环境下水稻群体的抽穗期,并进行了QTL的定位及环境互作研究。结果表明,在武夷山环境下仅检测到一个与抽穗期相关的加性QTL,位于6号染色体上,解释了25.63%;1个位点存在显著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而GE互作效应对表型变异贡献几乎为0,表明控制水稻抽穗期基因的表达有显著的环境特异性。

安徽省冬小麦和一季稻分时段水分敏感性研究33-39

摘要:为了提高干旱灾害损失评估的时效性,更好地适应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需要。根据农作物发育期与月历的对应关系,利用合肥和宿县农气观测站点冬小麦和一季稻1994—2002年的发育期、产量以及土壤水分资料,采用Jensen模型新算法模拟农作物水分的动态变化,得出农作物生长期内逐旬水分亏缺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计算作物全生育期内逐旬作物水分敏感系数。并利用安徽省干旱地区、干旱年农作物的实际减产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作物需水临界期对缺水最敏感,如冬小麦孕穗—抽穗扬花期和一季稻抽穗期均是对缺水最敏感的阶段,而这2个作物的苗期和成熟中后期对缺水反映均不敏感。经验证,敏感性系数计算与减产实况相吻合,因此,计算结果可作为安徽省农作物实时干旱损失评估业务的基础。

山东省玉米骨干自交系和杂交种的SSR指纹图谱构建40-44

摘要:构建骨干品种(系)指纹图谱,可为新品种的审定和品种保护建立准确可靠的依据,也是适应玉米育种快速发展的需要。分别利用74对SSR引物对35份骨干自交系和19份主栽杂交种进行了SSR分析。筛选出10对和20对适于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分析的核心引物,分别检测出115和124个等位变异,将扩增条带数字化,构建了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指纹图谱,出现相同指纹图谱的概率分别为3.13×10-11和5.59×10-25。构建的指纹图谱用于玉米品种鉴定是可行的,对玉米新品种审定和品种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个黄褐棉近等基因系的选择及评价45-49

摘要:为了发掘利用黄褐棉的优异基因并用以改良陆地棉纤维品质,通过陆地棉与黄褐棉种间杂交构建了一套回交高世代群体,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及纤维品质鉴定选出3个近等基因系。结果表明,所选的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与陆地棉亲本基本相同,仅在少数几条染色体上具备黄褐棉渐渗片段,这些渐渗片段主要集中分布于1号、14号以及19号染色体。3个近等基因系的纤维强度表现突出,纤维细度优良,有望通过精细定位发现控制纤维强度及麦克隆值的QTL,同时这3个近等基因系可以作为种质资源供纤维强度和细度改良育种应用。

混合菌剂固态发酵棉粕脱毒条件的优化50-56

摘要:为找到一种脱毒较为彻底且稳定的棉粕脱毒方法,以复合芽孢杆菌为发酵剂,通过添加由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甘露聚糖酶组成的复合酶研究其协同微生物固体发酵棉粕脱毒的发酵过程参数。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复合酶协同微生物发酵棉粕脱毒培养基及脱毒条件,在此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发酵脱毒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用SPSS17.0软件分析试验数据。确定了酶法协同微生物固体发酵脱毒工艺条件为:棉粕:麦麸=90:10,(NH4)2SO41%,复合酶40U/g底物,发酵温度40℃,发酵初始pH6.0,含水量50%,接种量6%(V/W),装量为70g/250mL三角瓶,发酵时间为6天。在此条件下,游离棉酚的去除率达96.52%。

棉花海陆杂交纤维品质性状遗传参数分析57-60

摘要:为了研究棉花海陆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本试验采用5个陆地棉品种(系)作母本与5个海岛棉品种(系)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重复2次。主要检测杂交种F1代纤维品质性状,以小区平均数进行相应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陆地棉亲本间变异除马克隆值外,其他纤维品质性状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海岛棉亲本间除伸长率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纤维品质性状双亲互作效应均不显著。另外,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绒长、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且均大于环境变异系数。整齐度和伸长率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小于环境变异系数,说明整齐度和伸长率的变异中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绒长、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广义遗传率较高,在采用海陆杂交改良棉花纤维品质性状时,适宜在早代选择优异株系。

内蒙古武川地区燕麦田杂草发生情况61-68

摘要:为了安全、高效地防除杂草,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内蒙古武川地区燕麦田间杂草的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武川地区燕麦田杂草共13科22属27种,其中阔叶杂草21种,占91.30%;禾本科杂草2种,占8.70%。主要杂草有狗尾草、藜、沙蓬、猪毛菜、苣荬菜等。免耕田内杂草种类多于常规耕作,免耕不覆盖的杂草发生严重;免耕覆盖的杂草发生较轻。

当雄退化草甸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主要养分的关系69-73

摘要:为揭示高寒草甸土壤退化过程中有机碳及相关养分和环境的变化特点,以西藏当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0~10cm和10~20cm2个土层)有机碳分布及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均表现为:正常草甸〉轻度退化草甸〉严重退化草甸,且0~10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均高于10~20cm土层土壤。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回归系数分别为0.9131、0.9466和0.9701。草甸的退化引起土壤主要养分物质含量的降低,将加速草地退化,不利于退化草甸的自然恢复。

吉林东部暗棕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74-79

摘要:为了研究吉林东部暗棕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采用当前国际土壤分类的主流的土壤系统分类法,以吉林省东部暗棕壤的5个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形态特征调查、剖面描述、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土壤的发生特性,确定土体的诊断层与诊断特征,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3版)》的标准,初步确定吉林东部暗棕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为淋溶土和雏形土2个土纲,冷凉淋溶土和湿润雏形土2个亚纲。

大宝山矿污染弃耕农田不同恢复植被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80-85

摘要:为了筛选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提供土壤生态的科学依据,选取大宝山矿坝心区重金属污染弃耕农田上5种自然修复植物和1种人工栽培植物,采用干漏斗法(Tullgren法)进行6种植物根系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共分离鉴定168只动物,分属2门7纲12目和4种幼体。结果表明,土壤强酸性和多金属(Cu、Cd、Zn)重度污染是导致弃耕农田动物群落结构简单,动物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不同植被生长对根系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表现为乌毛蕨、类芦、小白菜、铺地黍4种植物根系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相对复杂,多样性指数较高,芦苇和斑茅的根系下土壤动物结构简单,多样性指数较低,无植物的裸露地下土壤动物结构最简单;不同植被的根系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差别,表现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差别较大。

粤东地区橄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86-92

摘要:该研究在于分析粤东地区橄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而为橄榄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依据。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64份橄榄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扩增得到12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9条,多态性比率为77.34%。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为1.7734±0.4203、有效等位基因数1.4823±0.3888、Nei’s基因多样性0.2746±0.1975、Shannon’s信息指数0.4072±0.2721。64份种质的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是0.5714~0.9379,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793。聚类分析将64份种质分为5个类群,主坐标分析也将其分为5个类群。由结果可知,该地区橄榄种质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同时分子聚类分析结果与供试材料来源地无关。

利用ISSR标记分析海南岛五节芒的遗传多样性93-97

摘要:对7份来自海南不同地区的五节芒用ISSR标记分析,采用NTSYS-pc2.10y软件得到相似性系数后,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从42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6条合适的ISSR引物,利用这6条引物对7份五节芒材料进行扩增,一共扩增出107条带,不同引物扩增条带数15~22条不等,平均每条引物产生17.8条带,其中104条为多态性条带,占总条带数的97.2%。样品之间的相似系数(GS)在0.4673~0.8318之间,平均值为0.6816;遗传距离(GD)在0.1682~0.5327之间,平均值为0.3184。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的五节芒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ISSR标记方法适用于五节芒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从干种子中快速获取高质量DNA的高盐提取方法98-102

摘要:为寻求一种从植物干种子中简单快速提取高质量基因组DNA的有效方法进行本研究。将种子打磨成粉,取100mg粉末加入高盐提取液抽提基因组DNA。采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PCR及酶切的方法检验DNA的得率和质量。从100mg7种常见作物种子粉末中可以得到619.67~1811.21ng基因组DNA,A260/A280比值在1.87~2.07之间,其纯度和质量适合进行PCR及酶切分析。通过普通PCR方法分别对7种作物的特异性内源基因片段进行扩增,结果均能扩增到明显的目的条带。用EcoRV和HindIII两种核酸内切酶能对所得的DNA充分酶切。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快速地从干种子中提取到高质量的DNA。

半夏乙醇提取物体外抑菌实验的初步研究103-107

摘要:探讨半夏乙醇提取物对常见微生物(细菌、酵母菌、霉菌)的抑菌效果,以得出抑菌谱。分别用75%、95%乙醇对生半夏进行回流提取并用琼脂扩散法和液体混合法测定了半夏提取液对一系列供试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75%乙醇提取半夏的提取率为5.24%,而95%乙醇提取半夏的提取率为2.73%;75%乙醇半夏提取液对供试细菌和真菌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各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大肠杆菌25mg/mL,恶臭假单胞菌12.5mg/mL,藤黄微球菌12.5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12.5mg/mL,枯草芽孢杆菌10mg/mL,酿酒酵母10mg/mL,裂殖酵母20mg/mL,黑曲霉菌12.5mg/mL,甜瓜枯萎霉菌25mg/mL。半夏醇提液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可以有效的抑制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对真菌的抑菌作用也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