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1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进展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定位及相互关系研究进展1-5

摘要:笔者综述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分子定位研究成果,回顾了前人关于存在于第10染色体上的恢复基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并结合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特点及分子机理,论述了恢复基因的关系,以期为深入研究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和应用水稻杂种优势提供参考。

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及展望6-11

摘要:杂交水稻自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研究成功,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获得巨大效益后轰动了世界。目前已经在世界20多个国家推广,种植面积扩大到近亿亩,为世界的粮食安全与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笔者主要介绍了杂交水稻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探讨了它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对策以及发展前景。

古水稻土有机质及有机氮研究进展12-15

摘要:研究古水稻土有助于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演变及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在江苏昆山绰墩遗址发现的稻田群、浙江慈溪不同利用年限的水稻土,给相关研究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笔者先概述了不同利用年限水稻土中有机质组成、分布、性质以及与土壤矿物之间的关系,从土壤有机质角度比较了古今水稻土。再概述了国内外近年对土壤有机氮形态成分的研究,提出要结合上述已知古今水稻土的有机质差异,比较古今水稻土在土壤有机氮形态,可溶性有机氮和土壤氨基酸旋光度方面的差异,以初步了解水稻土历史发展中的碳氮循环。最后,对古水稻土今后的碳氮研究作了展望。

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16-25

摘要:为了促进中国生物炭的研究及农用,笔者回顾和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生物炭的研究文献和发现,并提出了生物炭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如下:生物炭是生物质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低温热转化后的固体副产物,是有机碳含量高、多孔性、碱性、吸附能力强、多用途的材料。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减少养分损失,有益于土壤微生物栖息和活动,特别是菌根真菌,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在一些情况下,单施生物炭就能够促进作物生长或增产,但是生物炭与肥料混施,或复合后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几乎都表现为正效应,这缘于肥料消除了生物炭养分低的缺陷,而生物炭赋予肥料养分缓释性能的互补和协同作用。生物炭延缓肥料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降低养分损失,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生物炭是肥料的增效载体。生物炭在土壤中极为稳定,可长期将碳固定于土壤,是固碳的潜力载体。利用废弃生物质生产生物炭,并将生物炭农用将是多赢的技术。但是,生物炭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因此,中国应加强生物炭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促进生物炭的生产及农用,推动21世纪农业的"黑色革命"。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报告
杂交水稻产量及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分析26-33

摘要:为探讨杂种优势与双亲值、双亲一般配合力(GCA)、组合特殊配合力(SCA)、双亲遗传距离的关系,利用10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00个组合,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探索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杂种一代的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主要体现在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几个性状上,其具有正向超亲优势组合的比例分别达到61.0%、66.0%和53.0%,具有正向对照优势的比例分别为62.0%、78.0%和79.0%,结实率性状具有正向对照优势的比例也达到58.0%。杂种优势与父母本值、父母本平均值、高亲值、低亲值及父母本差值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超亲优势与高亲值在8个性状上都极显著相关;对照优势与母本值、父母本平均值、高亲值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杂种优势与SCA和亲本的GCA效应值密切相关,特别是对照优势与SCA和双亲的GCA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同时与父母本的GCA之差和之和都有较大的关系。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关系比较复杂,当遗传距离在5~5.5范围内,双亲的距离越远,杂种优势越强。

水稻减量化施肥与氨基酸水溶性肥配施效果研究34-39

摘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的水稻减量化施肥与氨基酸水溶性肥配施的效果试验,探究该条件下水稻施肥减量化的可行性。试验设置4个施肥处理: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量减氮10%+氨基酸水溶性肥、测土配方施肥量减氮15%+氨基酸水溶性肥和测土配方施肥量减氮磷钾各10%+氨基酸水溶性肥,研究了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估了对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减量处理对水稻的经济性状影响不同。所有肥料减量处理均不同程度降低水稻株高、每穴分蘖数和结实率,但都提高了每穗实粒数。减氮10%处理提高了水稻千粒重,其他2个肥料减量处理则减少水稻千粒重。减氮10%+氨基酸水溶性肥处理可增产6.73%,节本增收19.77%;减氮15%+氨基酸水溶性肥处理则产量和收入与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持平;减氮磷钾各10%+氨基酸水溶性肥处理则显著减少了水稻产量和农民收入。因此,测土配施肥基础上氮肥减量10%或15%,并配合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可达到稳产或增产目的,且环境效益可观。

不同栽植密度对优质杂交稻群体生长的影响40-43

摘要:笔者以优质杂交稻‘宜优67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优质杂交稻群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谷产量与栽植密度呈抛物线型相关,适宜的栽植密度为21.43~25丛/m2;随栽植密度的增加,最高茎蘖数和1m2穗数增加,而成穗率和每穗粒数减少,于是合理密植的处理形成了较大的库容量;不同栽植密度间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则差异不大。(2)随栽植密度的增加,移栽后各时期的干物质生产力也提高,抽穗前积累的结构性物质和贮藏性物质以及抽穗后的净光合物质都逐渐增加,为建成较大的库容量并维持库源平衡提供了物质基础。(3)要提高群体生长率(CGR)必须提高叶面积指数(LAI),而各时期的LAI都随栽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因此,高的群体生长率必须要合理密植。

2个类型水稻组合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44-47

摘要: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配组而成的2个类型的籼稻组合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粒兼顾型组合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依次为:实粒数〉结实率〉有效穗〉千粒重〉全生育期,表明每穗实粒数的高低是影响该类型组合产量的主要因素,有效穗及各粒重次之;重穗型组合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依次为:有效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全生育期,表明有效穗是影响该类型组合产量的主要因素,每穗实数次之。

黑龙江省杂交粳稻栽培试验初报48-51

摘要:在哈尔滨生态区域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天津分中心提供的9个杂交粳稻材料进行栽培试验。通过杂交粳稻的物候期、生长发育调查、室内考种及测产等初步认定:杂交粳稻在寒冷地区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与当地普通水稻品种相比杂交粳稻返青早,分蘖能力强,穗粒数多,库容量大,在本年度没有遇低温情况下,产量比对照平均增产接近30%。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知,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长x4〉千粒重x8〉株高x1〉活动积温x3〉穗数x7〉结实率x6〉根干重x2〉粒数x5,说明提高杂交粳稻产量首先应该考虑大穗,其次是增加粒重,而株数对产量效应较小。在育种上,需要加强大穗的选择;栽培上,要注意种子的适应区,采取提高温度促进杂交粳稻发育的措施。

播种期对农牧交错带莜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52-56

摘要:为了探索播种期对莜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莜麦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此研究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通过2年的分期播种试验,研究播种期对莜麦生育期、形态指标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对莜麦生育期、株高和单株叶面积影响显著,中播和晚播莜麦的株高和单株叶面积均高于早播。随着播期推迟,莜麦营养生长期缩短,温度是主要原因,生殖生长期延长,降水是主要原因,生育期总天数缩短,莜麦生殖生长阶段在整个生育期中所占比例增加。播期处理对莜麦单株分蘖数、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达显著水平。2年试验中,中播(5月18日)产量平均可达107.7g/m2,均高于早播(5月8日)和晚播(5月28日)。建议农牧交错带地区莜麦适宜播期安排在5月18日左右。

氮磷钾与锌肥互作对小麦旗叶生理代谢的影响57-61

摘要: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高产小麦种植体系中氮磷钾与锌肥互作对小麦旗叶生理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锌能明显提高小麦旗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以及GDH(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增施锌肥后,各指标增加量最大为SOD为35.7%(NKZn)、POD为10.3%(NKZn)、GDH为38.7%(NPZn),尤以结合氮肥配施效果最明显,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有重要意义。但锌肥对SPS(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影响不显著,而施用磷钾肥能够明显提高SPS的活性,提高量最大为36.5%(PKZn),从而提高小麦蔗糖含量。

苦荞的膳食纤维含量研究62-66

摘要:以不同产地的30份苦荞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籽粒中的总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及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结果表明:30份苦荞资源的总膳食纤维含量变化的幅度为4.61%~40.95%,平均值为17.18%;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幅度为3.36%~31.08%,平均值为9.65%;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幅度为0.92%~17.51%,平均值为7.53%。苦荞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以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为主。不同产地的苦荞种子中总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存在差异。此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膳食纤维含量在不同苦荞资源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栽培荞麦种子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67-71

摘要:利用A-PAGE(Acid-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对来源于7个国家的76份栽培荞麦(苦荞54份,甜荞22份)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荞麦醇溶蛋白位点存在丰富的等位变异,共分离出18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每份材料具有6~12条不等,平均9.5条,多态性带占88.89%。材料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为0.777,变幅为0.389~1.000。在GS为0.63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为苦荞和甜荞2大类,绝大部分来自于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成一类,表明荞麦醇溶蛋白所揭示的遗传关系与地理来源有较高的相关性。

不同浓度NaCl对2个玉米品种Na^+、K^+、Ca^(2+)含量的影响72-75

摘要:比较不同耐盐性品种在NaCl胁迫下的离子含量的差异,为耐盐玉米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玉米耐盐品种‘郑单958’和盐敏感品种‘齐单1号’在含0%、0.2%、0.4%、0.6%、0.8%、1.0% NaCl的砂子中生长,分别测定根、茎和叶片中Na^+、K^+、Ca^2+含量。NaCl胁迫下,Na^+、K^+、Ca^2+含量在2个玉米品种间、NaCl浓度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NaCl胁迫下,2个玉米品种根茎叶中Na+含量均增加,根中Na^+含量增加的幅度大于茎和叶,‘郑单958’根中的Na+含量高于‘齐单1号’;K^+、Ca^2+含量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高盐胁迫下,‘郑单958’根中K+含量降低的幅度大于‘齐单1号’,而茎中K+含量降低的幅度小于‘齐单1号’;‘郑单958’茎和叶片中Ca^2+含量降低的幅度小于‘齐单1号’。2个玉米品种在离子含量间表现出的差异非常明显,Na^+、K^+、Ca^2+含量可以作为玉米耐盐性鉴定和筛选指标。

玉米单株农艺性状与粒重的相关和通径分析76-80

摘要:以分别来自贵州本省及中国北方且粒型、株型不同的6个杂交玉米品种及2个玉米群体为研究材料,在乳熟期基于单株对株高、穗位高、茎粗及穗位叶面积进行调查,成熟后再对其单株粒重进行调查,并分析各农艺性状对粒重的相关性及贡献大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个玉米材料的株高、穗位高与单株粒重的相关性在不同材料间有差异,而单株茎粗及穗位叶面积与粒重间的相关性全部达到了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中,以茎粗最大且在不同品种间表现稳定;其次为株高与叶面积,穗位高的直接作用依品种不同而差异很大;穗位叶面积在茎粗对粒重的间接影响中贡献最大,而茎粗在穗位叶面积、株高及穗位高对粒重的间接作用中均发挥着最大或较大的正向作用;穗位叶面积与穗位高对粒重的间接贡献都大于直接贡献。

代森锌在花生和土壤中残留测定分析方法的研究81-84

摘要:为了研究以代森锌为代表的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土壤和花生中的提取和残留测定方法。本研究样品用碱性EDTA溶液处理,使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锌盐转变成水溶性的钠盐。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阴离子在pH为6.5~8.0范围内作为四丁基胺的离子对被氯仿-正己烷(3:1)混合液萃取,经碘甲烷烷基化以后形成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使用FPD-S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代森锌的最小检测量为2.5×10-10g,土壤和花生仁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3mg/kg,添加标准样品的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88.99%~92.80%、2.78%~4.65%。本研究说明建立的方法精密准确、操作简便且适用范围较宽,能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花生籽仁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85-89

摘要: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非破坏性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法,以河北省地方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花生籽仁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结果表明,对原始光谱数据采用"一阶导数+变量标准化"处理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其校正或预测效果最佳。该模型的校正集和验证集决定系数分别为0.9245和0.9018,校正标准误和预测标准误分别为0.3601和0.4153。用该模型对16个未参与建模的花生品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可以用于花生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快速检测。

基于“3414”模型对宁夏盐池县马铃薯氮磷钾效应的研究90-96

摘要:研究旱地马铃薯的氮磷钾施肥技术,寻找马铃薯最佳施肥措施,建立回归数学方程,通过对方程的解析求得高效组合方案,为实现盐池县马铃薯生产中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在盐池县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了马铃薯"3414"试验,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均比不施肥处理有增产,最高为处理9为6125.88kg/hm2,其次为处理13为6121.77kg/hm2,最低为处理2为179.19kg/hm2。试验地的地力贡献率为45.86%,说明土壤属于下等肥力,施肥增产效应明显。缺氮区、缺磷区、缺钾区相对产量分别为47.84%、57.83%、86.02%,试验地种植马铃薯氮、磷肥缺失影响比钾肥大一些。根据盐池县旱地马铃薯生产状况,在18套方案中,马铃薯产量大于8000kg/hm2的农艺措施为:氮肥116.15~183.85kg/hm2;磷肥60.70~89.30kg/hm2;钾肥30.56~56.94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