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1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研究报告
牛CTSB基因SNP与胴体和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1-4

摘要:西门塔尔X鲁西黄牛的杂交群体属于优良的乳肉兼用品种,为探讨其部分经济性状的标记进行早期育种,提高产业利润,此研究以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基因为胴体和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利用PCR—RFLP方法对174头西门塔尔X鲁西黄牛CTSB内含子6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的群体遗传结构,应用SAS9.2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对不同基因型与牛4个胴体和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TSB基因第6内含子的T5357C突变在群体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且基因型值与日增重和净肉重两个性状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AA型的日增重和净肉重显著高于AB,BB型。上述结果为T5357C突变作为潜在的肉牛胴体和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鸡IL-2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蛋白结构预测5-11

摘要: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鸡白细胞介素2(IL-2)mRNA基因序列,利用Premier5.0软件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以ConA刺激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从总RNA中扩增出鸡IL-2基因。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扩增片段约为432bp,分离纯化片段,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获得阳性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432bp,含有一个432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3个氨基酸。生物软件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鸡的IL-2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8%,与黄牛、马、鸡、绵羊、牛、犬、人、山羊、鼠、水牛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31.2%、28.2%、27.3%、30.6%、26.2%、31.7%、30.1%、30.8%、26.6%、30.6%。与GenBank中发表的鸡IL-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8%,与上述动物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6%、7.6%、9.7%、7.6%、6.9%、10.4%、11.8%、7.6%、9.0%、7.6%、10.4%。这表明鸡的IL-2基因被成功克隆,它存在着种属特异性。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利用IL-2增强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奠定了基础。

缓释酸化剂对鹌鹑生长性能的影响研究12-16

摘要:为了探讨缓释酸化剂对肉用鹌鹑生长性能的影响。将120只1日龄法国莎维麦脱肉鹌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酸化剂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酸化剂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缓释囊酸化剂,试验期42天。结果表明,缓释酸化剂能显著提高肉用鹌鹑平均体重、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其中1-21天、1-42天差异显著(P〈0.05);明显提高1-21天日粮的干物质、蛋白质、有机物、能量、钙和磷的表观利用率(P〈0.05);显著降低了1-21天的消化道PH值;明显提高21天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水平;提高21天的十二指肠、空肠绒毛长度。表明缓释酸化剂能降低肠道的pH值,提高肠道消化酶水平,提高饲料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提高鹌鹑的生长性能。

岩栖蝮蛇毒纤溶酶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17-21

摘要:克隆岩栖蝮蛇(Gloydius saxatilis)纤维溶解酶(Fibrinolytic enzyme,FLE)基因,分析基因序列并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从岩栖蝮蛇毒腺细胞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法扩增纤溶酶基因,与pMD18-T载体连接进行TA克隆,再进行序列的测定并且对该序列进行分析。测序鉴定后将纤溶酶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构建该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FLE,进行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扩增得到包括完整开放读码框在内的长为774bp的纤溶酶基因序列,成功克隆了编码岩栖蝮蛇纤溶酶的基因序列,开放读码框编码257个氨基酸,其分子质量约为30kDa,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FLE。成功克隆岩栖蝮蛇毒纤溶酶基因并构建该酶的真核表达载体为该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高山姬鼠胴体重长指标的变化规律22-26

摘要:采用胴体重与体长的比值作为胴体重长指标KWL'。对2008—2010年贵州省大方县捕获的285只高山姬鼠(雌鼠138只,雄鼠147只)胴体重长指标进行分析表明,高山姬鼠胴体重长指标在1.38~3.32g/cm之间,平均为(1.90±0.32)g/cm,雌雄鼠之间差异极显著。不同生境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极显著,且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胴体重长指标不断增加。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之间差异显著,胴体重长指标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胴体重长指标与种群繁殖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种群数量变动的参考依据之一。

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及草产量的影响27-30

摘要:2009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赛乌素嘎查,采用随机区组法进行了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及草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连续2年对出苗时间、出苗率、越冬率、株高、物候期、草产量、鲜干比、茎叶比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春播与秋播区间内,出苗时间与播种日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育时期随播期的提前而相应提前;秋播越早,根颈越粗,入土越深,当年越冬性越强,翌年草产量也越高;不同播期对鲜干比、茎叶比影响甚微。综合评价认为,该地种植紫花苜蓿,宜选择秋季播种,阈值为9月中旬。

苦荬菜种子携带真菌与种子活力关系分析31-34

摘要:为了明确苦荬菜种子携带真菌种类,探讨携带真菌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试验采用洗涤检测法和PDA平板法对来源不同的3批苦荬菜种子贮藏前后携带真菌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检测,同时对种子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来源不同的供试苦荬菜种子外部带菌和内部带菌量和种类差异显著。供试苦荬菜种子外部携带的主要菌群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s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内部寄藏真菌的主要种类有曲霉属(Aspergillus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侧茁霉属(Pullularia sp.)。种子贮藏12个月后其带菌量均低于贮藏前,3批种子带菌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活力却有明显的差异(P〈0.05)。种子携带真菌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所携带的真菌是影响苦荬菜种子生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兽医-研究报告
长白猪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C基因启动子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35-39

摘要:为了分析猪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C基因的多态性,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猪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C基因启动子区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法成功地从长白猪肝脏中克隆到MBL-C基因启动子区序列。结果表明扩增序列全长2030bp,与已发表的该序列相比具有3个SNPs位点,即-1636位点为T,-1614位点为A,-251位点为C,在-251位点与高水平表达的pMBL-C启动子区位点不同,从A突变为C。研究为下一步分析pMBL-C的启动子区多态性奠定了基础。

重组人早孕因子的表达与纯化40-44

摘要:早孕因子(EPF)是具有免疫抑制和生长调节活性的妊娠相关蛋白,为目前最早确认妊娠的生化指标之一。为获得人早孕因子重组蛋白,通过PCR技术扩增人早孕因子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与GST基因相融合,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以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通过GST树脂纯化表达蛋白。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6P-EPF,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了GST-EPF融合蛋白,表达蛋白分子量为37.3kDa,并能被抗GST单克隆抗体特异识别,GST亲和层析纯化,制备了EPF重组蛋白。

蟾酥注射液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45-49

摘要:为研究蟾酥注射液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采用免疫药理学方法制造免疫低下的动物模型,测定脾脏重量并计算脾脏指数;ELISA方法检测IgG,IgG1,IgG2b抗体水平;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4、IL-10)水平。测定结果表明,蟾酥注射液能够提高免疫低下小鼠脾脏指数,提高抗体水平;在ConA或者LPS刺激下提高脾细胞增殖率,促进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说明蟾酥注射液在一定剂量下能够缓解氟苯尼考引起的免疫抑制。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水产-研究报告
星斑川鲽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的组织学研究50-54

摘要:使用石蜡切片技术对1-35日龄星斑川鲽的仔稚鱼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星斑川鲽消化系统的发育主要分成3个阶段:从初孵到3日龄是卵黄阶段,其消化道为一细长的管道;从3日龄到5日龄是后卵黄阶段(混合营养阶段),卵黄被逐渐吸收,是卵黄阶段转向外源性营养阶段的过渡,消化道明显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中肠、后肠和肛门,仔鱼消化系统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粘膜层的褶皱增加,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完善。16日龄,胃腺出现,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也表明星斑川鲽是一种发育较快的鱼类。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食品-研究进展
差异蛋白质组学在食用真菌中的研究进展55-59

摘要:差异蛋白质组学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之一。本文简介了差异蛋白质组学应用于食用菌的主要技术方法,并概述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在食用菌中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及进展。同时指出差异蛋白质组学将是食用菌未来研究的强有力手段之一。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食品-研究报告
磷素对不同大豆品种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60-63

摘要:此试验主要研究不同磷素水平对不同大豆品种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探索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最佳施磷水平,以期提高大豆膳食纤维的含量,改善其品质。选用‘黑农48’(高蛋白品种)、‘黑农37’(中间型品种)、‘黑农44’(高油品种)3个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在每kg土壤施纯N和K2O各为0.033g基础上,设P1、P2、P3、P44个P处理(即每kg土壤分别施纯P2O50、0.033、0.067、0.100g)。采用酶—重量法测定了不同大豆品种总膳食纤维的含量。同一品种P3处理大豆总膳食纤维含量显著高于P1、P2、P4处理,‘黑农37’、‘黑农44’、‘黑农48’3个大豆品种P3处理总膳食纤维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6.45%、4.86%、7.65%,不同品种同一处理都是‘黑农44’总膳食纤维含量最高。3个大豆品种总膳食纤维含量在品种间和施磷处理间差异显著,12个处理组合中‘黑农44’P3处理总膳食纤维含量最高。施磷对3个大豆品种总膳食纤维含量有影响,适宜的施磷量有利于提高大豆总膳食纤维的含量。

杨梅汁中酿酒酵母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的研究64-68

摘要:为筛选得到适合发酵杨梅果酒的酵母菌株,从优质自然发酵杨梅汁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酵母Y-9,对该酵母菌进行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等试验,结果显示,杨梅酒中的酵母菌为郎比可酒香酵母(Brettanomyces lambicus)。该菌在麦芽汁中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4℃,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分别为10℃和39℃;最适生长pH为4.5,最低和最高生长pH分别为2.5和9.0;耐酒精为14%。

油条中无铝明矾代用品的研究69-72

摘要:根据传统"明矾法"制作油条的原理,采用小苏打、葡萄糖酸-δ-内酯、酒石酸氢钾、磷酸二氢钙四种成分研制无铝明矾代用品;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四成分用量对油条品质的影响,并与传统"明矾法"制作的油条进行了对比;表明小苏打用量对油条体积膨胀率和感官综合得分影响最大,磷酸二氢钙次之,酒石酸氢钾的作用略高于葡萄糖酸-δ-内酯;无铝明矾代用品的最佳组合为小苏打3.2%,葡萄糖酸-δ-内酯3.2%,酒石酸氢钾0.4%,磷酸二氢钙0.8%;用无铝明矾代用品加工的油条在体积膨胀率和感官综合评分方面均优于传统明矾法制作的油条,不仅可以完全取代明矾,而且省时方便,安全可靠。

几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生长特性曲线的影响73-76

摘要:为探讨中草药提取物对沙门氏菌整个生长周期所产生的影响,采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不同生长阶段菌液的光密度值,绘成生长曲线,与不加药的对照组进行比较。首先用乙醇浸提的方法从28种中草药中筛选抑菌作用显著的4种中草药:黄芩、秦皮、鹿蹄草和山豆根。其次用二倍稀释法测定4种中草药对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4种中草药对沙门氏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和鹿蹄草的抑制作用较强,与对照组相比,黄芩组的延迟期被延长,对数期被缩短;鹿蹄草组延迟期和对数期均被缩短。在稳定后期,秦皮和鹿蹄草会促进菌体生长。

傣族药竹叶兰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77-81

摘要:为了研究竹叶兰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法将竹叶兰提取物分为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等4个不同极性部位。分别测定其活性物质多酚、黄酮、皂苷含量,考察其对羟自由基(·OH)和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抑制活性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并且与芦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竹叶兰不同部位提取物均有抗氧化活性,呈显著剂量效应关系;其抗氧化效果因反应体系的不同而不同,且不同极性部位抗氧化活性稍有差异。相同质量浓度的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与芦丁相比略高于芦丁对照,水相则低于相同质量浓度的对照。竹叶兰提取物的4种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中乙酸乙酯相的抗氧化作用最强。

对位红抗原合成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82-86

摘要:为制备一种特异性强的抗对位红的多克隆抗体,采用混合酸酐法将活化的对位红半抗原与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偶联成免疫原,免疫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结合物的结合情况,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分析抗体特性。发现紫外扫描分析的免疫原对位红与蛋白结合的偶联率为14:1,间接竞争ELISA法分析多克隆抗体效价达到1×10^6,50%抑制率检测限为7.43ng/mL,检测的对位红线性范围在0.1ng/mL-1μg/mL,抗体与对位红和苏丹红Ⅰ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00%和97.8%,与苏丹红Ⅱ、Ⅲ、Ⅳ和甲苯胺红的交叉反应率很低,与罗丹明类色素无交叉反应。说明制备的对位红多克隆抗体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与其他色素交叉反应率低,可用于对位红在食品残留中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