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1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研究进展
白三叶基因工程改良研究进展1-4

摘要: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L.)作为优良牧草和地被植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其耐盐碱、干旱能力差等原因致使应用受到广泛限制,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白三叶种质创新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为开展白三叶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近30年来有关白三叶组织培养、转化方法、转基因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研究报告
猪TLR6基因MspⅠ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研究5-9

摘要:为了阐明猪TLR6基因片段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采用PCR-RFLPs技术检测了405头猪TLR6基因片段Msp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该位点具有两种等位基因T/C,在大围子猪、沙子岭猪、宁乡猪和黔邵花猪各群体中的频率分别为0.136/0.864、0.189/0.811、0.186/0.814、0.281/0.719。C等位基因是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该基因座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利用最小二乘分析研究了该多态位点对初生体质量、45日龄体质量、60日龄体质量、4月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6月龄体高、6月龄体长、6月龄胸围等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TT基因型个体对4月龄体质量性状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TT基因型4月龄体质量比CC型高25.92%;对45日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体长和胸围性状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TT基因型45日龄体质量比CC型高12.46%、6月龄体质量高7.20%、6月龄体长高7.62%、6月龄胸围高7.24%。由此可知,猪TLR6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猪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

秦川牛微卫星基因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10-14

摘要:利用PCR技术和电泳银染技术检测了秦川牛BM2113、IDVGA2、TGLA44、IDVGA27、ETH10、ILSTS005、和IDVGA46等7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分布,计算了各个基因座的表观及期望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固定指数和Shannon信息熵。结果显示,秦秦川牛群体的遗传杂合度较高,遗传多样性丰富,所选微卫星位点可用于秦川牛遗传多样性评估。

板蓝根多糖对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15-19

摘要: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板蓝根多糖,应用蒽酮-硫酸法进行多糖含量测定。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蛋白激酶c(PKC)活性,分析板蓝根多糖对鸡脾脏淋巴细胞PKC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板蓝根多糖组(100mg/mL)与空白对照组的PKC的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板蓝根多糖能引起鸡脾脏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明显升高。

五龙鹅FSHβ基因SNP分析与产蛋性状关联性分析20-22

摘要:采用PCR-SSCP方法对五龙鹅进行促卵泡激素β亚基(FSHβ)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五龙鹅的产蛋性状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FSHβ外显子3存在1个SNP位点产生3种基因型AA,AB,BB;AB型,BB型平均开产蛋重,平均蛋重都要高于AA型,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AA型的开产日龄要早于AB型,型,产蛋量呈现AA型〉AB型〉BB型趋势。BB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兽医-研究报告
抗犬Ⅰ型腺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特性鉴定31-34

摘要:为制备抗犬I型腺病毒单克隆抗体,将犬I型腺病毒(CAV-I)细胞培养液饱和硫酸铵沉淀,差速离心浓缩,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三免后效价过1:10000即可取脾细胞与SP2/0细胞在聚乙二醇(PEG)作用下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有限稀释法亚克隆,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对制备完成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CAV-I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命名为C8、E9,经鉴定其亚型分别为IgG1和IgG2a。间接ELISA检测效价,2株单抗细胞上清液效价为1:3200~1:6400,腹水效价为1:25600~1:51200。该单克隆抗体与CDV、FPV、FCV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实验成功制备了抗CAV-I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建立相关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与前成软骨层细胞的培养及SB-431542对其增殖的影响35-38

摘要:分离培养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通过研究TGF-β的特异性小分子拮抗剂SB-431542对这两种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TGF-β在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调节机制。从生长30天的梅花鹿鹿茸中分离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将传代培养第2代的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分别在含不同浓度TGF-βⅠ型受体特异性抑制剂SB-431542(0、1、3、5、8、10μmol/L)的培养液中培养,48h后用MTT法测定这两种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用SPSS软件对其增殖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前成软骨层细胞呈纺锤形或梭形,台盼兰染色显示细胞活性均在90%以上。经SB-431542处理的间充质层细胞的增殖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而前成软骨层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且3μmol/L和5μmol/L的SB-431542处理的前成软骨层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表明,TGF-β可能在维持鹿茸间充质层细胞的快速增殖和诱导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等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合生素对肉用鹌鹑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39-42

摘要:为了探讨日粮中添加合生素对肉用鹌鹑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将120只1日龄法国莎维麦脱肉鹌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合生素组,每组6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合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合生素。试验期35天。结果表明,合生素显著提高肉用鹌鹑免疫器官指数、ND抗体水平和E-玫瑰花环的转化率,且28~35日龄差异显著(P〈0.05);明显地降低了空肠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P〈0.05),提高了21日龄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说明合生素能显著增强鹌鹑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改善肠道正常菌群结构的作用。

喹乙醇对小鼠血清抗氧化酶系活性的影响43-45

摘要:按毒理学方法给小鼠灌喂不同剂量喹乙醇,探讨喹乙醇对小鼠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喹乙醇对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显著。低剂量会增强小鼠血清中的T-AOC,而高剂量则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高剂量喹乙醇会使血清中SOD和GSH-Px的活力升高,MDA含量下降,说明喹乙醇引起动物机体抗氧化能力的降低应该是由GSH-Px和SOD以外的其他抗氧化因素来控制的,这些抗氧化因素不但中和了SOD和GSH-Px被诱导后的活力效应,而且明显降低了机体的抗氧化水平。

极北鲵与东北小鲵消化道嗜银细胞的比较46-49

摘要:应用Grimelius法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两种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在两种动物消化道各部分均有分布,但分布密度高峰不同:极北鲵消化道嗜银细胞在直肠部分布密度最高,胃体处最低;而东北小鲵在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在食管处最低。其形态和分布位置相似,嗜银细胞形态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梭形等,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之间和上皮细胞基部,也有少量位于固有膜内。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动物的食性、生活环境以及消化道各部位生理功能有关。

慢病毒介导的shRNA对MFC细胞生长抑素的沉默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50-53

摘要:SS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其与肿瘤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将包装获得的靶向生长抑素的lv-shRNA病毒液感染MFC细胞,同时,以pcDNA3.1-SS(pSS)转染细胞组作为SS过表达细胞对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高效表达,RIA检测发现49.55%(P〈0.05)的SS受到了抑制。MTT法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可知,pSS转染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而LV-shRNA组细胞的生长密度比对照组细胞提高了19.27%(P〈0.05),表明SS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文章为SS及其类似物在肿瘤方面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水产-研究报告
三线闭壳龟、黄喉拟水龟、黄缘盒龟及其地方品系外部形态特征比较研究54-60

摘要:首次对中国珍稀龟类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黄缘盒龟(Cistoclemmys flavomarginatas)及其地方品系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制定相应的龟类种质标准,保护和合理利用龟类资源提供技术资料。

中国螯虾科虾类(克氏原螯虾和东北螯虾)形态差异及判别分析61-65

摘要:运用2种多元统计方法,对江苏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和黑龙江地区东北螯虾群体的13个形态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主成分分析中,雌性群体贡献率分别是主成分1为62.104%、主成分2为14.201%、主成分3为7.959%,累积贡献率为84.264%,而雄性群体贡献率分别是主成分1为77.960%、主成分2为7.837%,累积贡献率为85.797%,其种间形态差异主要取决于躯体不同部位长度和宽度的性状。判别分析中,雌体判别准确率P1为100.0%,P2为100.0%,综合判别率为100.0%,雄体判别准确率P1为100.0%,判别准确率P2为100.0%,综合判别率为100.0%。该研究果表明:克氏原螯虾与东北螯虾之间已经远在亚种分类水平以上,与其传统分类学地位相一致,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两个虾类品种进行区分判别,进一步说明形态差异多元分析在种间鉴定中的可行性。

海水鱼配合饲料中无机砷测定方法研究66-69

摘要:研究了海水鱼配合饲料中无机砷的测定方法。采用6mol/L盐酸溶液为介质,在70℃水浴中浸提1h,再用活性炭吸附分离浸提液中有机砷等有机物质后,以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海水鱼配合饲料及其原料样品中无机砷含量。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方法检出限0.08mg/kg;加标回收率85.5%~109.7%;精密度(RSD)2.6%~9.8%;线性范围0~400μg/L。用相同样品在4个实验室间进行方法复核验证结果表明: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检测要求,可以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食品-研究报告
‘丹桂’乌龙茶不同做青环境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70-73

摘要:为了解丹桂乌龙茶在不同做青环境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以‘丹桂’品种为鲜叶原料,采用自然环境和空调环境2种做青方式,按铁观音的加工工艺进行制作,研究‘丹桂’乌龙茶在不同做青环境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干物质含量自然环境下为94.72%~97.04%,空调环境下为94.84%~96.80%,成品茶中干物质含量比鲜叶中略低;茶多酚总量空调环境做青低于自然环境做青,自然环境下为29.27%~31.56%,空调环境下为27.92%~31.3%,且成品茶比鲜叶含量低;氨基酸含量自然环境下为1.90%~2.24%,空调环境下为1.95%~2.32%,成品茶比鲜叶高;咖啡碱含量空调环境下为2.23%~2.37%,自然环境下较空调环境下大,其含量为2.32%~2.66%。自然环境下和空调环境下做青的乌龙茶咖啡碱、氨基酸含量差别不明显;茶多酚总量差别较明显,空调环境下做青的乌龙茶茶多酚总量和酚氨值比自然环境下的低。感官审评表明,空调环境做青所制毛茶样香气得分高于自然环境做青的,内质也较优。做青过程中采用空调设备控制适当的温、湿度有利于乌龙茶香气品质的提高。

咸蛋黄腌制过程中特性变化74-77

摘要:咸蛋黄腌制过程中会产生水分、蛋白质、脂肪等的特性变化,这些变化会对咸蛋黄的质量有重大的影响。采用质构、热重/差热、电镜等方法初步探讨了咸蛋黄形成过程中特性的改变,结果表明:咸蛋黄腌制前期,随着水分的减少,蛋黄硬度逐渐增大,并在17天后达到峰值;22天后吸附水的含量降低到0.628%,蛋白质与蛋黄油的乳化稳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随着蛋黄油的析出与蛋黄球颗粒的破裂,这时蛋黄硬度逐渐减小;蛋黄球颗粒收缩变小到原直径的50%且蛋黄沙性出现。

叶酸人工抗原合成及免疫抗血清的鉴定78-81

摘要:合成并鉴定叶酸(FA)人工抗原,通过免疫动物生产亲和性高、特异性强的FA多克隆抗血清。通过活化酯法合成叶酸-牛血清白蛋白(FA-BSA)人工免疫原,通过混合酸酐法制备叶酸-卵清蛋白通过动物免疫(OVA)包被原,并采用紫外扫描对人工抗原进行结构鉴定,通过动物免疫对人工抗原进行生物学鉴定,并得到多抗血清,并使用ELISA对血清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半抗原FA分别与载体蛋白BSA及OVA偶联成功,偶联率分别为3.84和4.70,免疫的6只小鼠的效价均在1.28×105以上,且4号小鼠的抗血清抗FA的IC50为14.28ng/mL。此实验成功合成了FA人工抗原,并得到了高效价,高灵敏性的FA多抗血清,为FA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奠定基础。

食品安全的经济学理论分析82-87

摘要: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安定与和谐的潜在威胁,已经到了亟需解决和必须攻克的时刻。为寻求有效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措施,应用信息不对称、"柠檬"市场、博弈论、交易费用等经济学理论开展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剖析了当前食品行业频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理论原因及其成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