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1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进展
油茶施肥研究进展1-6

摘要:科学施肥是实现油茶优质高产的一个重要措施。施肥可以提高油茶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气孔导度,从而明显促进油茶生长,提高产量。配方施肥对油茶幼树的营养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施用N和P肥可以提高叶片P浓度、N矿质化速率、森林地表的养分供应和微生物活性,从而促进树木生长;油茶肥料主要有基肥和追肥,主要通过沟施和叶面喷施施用,春季和初夏为有效的施肥季节。油茶施肥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使肥料效应函数法变的简单实用,将以3S技术为支撑的林木营养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油茶施肥,研究和生产油茶的专用肥和缓控释肥。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研究报告
黄土高原柴松群落优势种群更新研究7-12

摘要:为了探讨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shekannesis)群落优势种群的更新特点及其不同林型对优势种群更新机制的影响,笔者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黄土高原柴松群落(柴松纯林及柴松-辽东栎(Quercuswutaishanica)混交林)内柴松及辽东栎种群的径级结构和幼苗数量,分析了种群及幼苗的更新动态、幼苗的死亡率和原因。结果表明:纯林和混交林内柴松以及纯林内辽东栎种群及幼苗大小结构整体上都呈反"J"字型,表明种群为增长型种群。而混交林内辽东栎为成熟性种群;混交林内的环境条件更适于柴松幼苗的初期生长,而柴松幼苗后期生长在纯林内较好。柴松幼苗密度在各群落类型中均低于辽东栎,且数量较少。根据幼苗的数量及生长趋势来看,柴松林下更适宜于辽东栎幼苗的生长。

闽北森林对持续性强降雨作用的反馈与恢复对策13-16

摘要:为了查明强降雨对闽北森林造成的灾害形式及原因,促进灾区的生态修复,笔者以受灾最严重的福建省南平市为研究区,系统分析了森林受灾的特征、背景条件和形成原因,进而提出受灾森林的恢复对策。研究表明,极端降雨条件下,森林受灾与土体失稳关联性强,表现出在强降雨区沿河谷与道路分布、坡度〉25°分布、浅根性森林受灾严重的特点。花岗岩风化土、持续性强降雨、浅根性人工林及人为扰动、危害认识不足是导致森林受灾的主要原因。最后,笔者提出清理倒木及折木、种植地表蔓生植物、深根性树种更新、森林受灾危险性分区的恢复对策。

3种落叶树种苗木失水及电特性与栽植成活率间的关系初探17-22

摘要:为研究苗木失水以及电阻值对成活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对紫穗槐、红柳、柠条的1年生苗木进行晾晒,测定不同晾晒时间下苗木含水量、电阻值及栽植成活率,分析它们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晾晒时间的延长,含水量减小、失水率增大、电阻值增大,苗木栽植成活率显著下降。本试验所用紫穗槐、红柳、柠条的1年生苗木栽植成活率为40%时的苗木含水量与电阻值分别为2.82g、8.45g、0.44g和32.75MΩ、1.86MΩ、19.82MΩ。

低温胁迫对黄连木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23-26

摘要:以黄连木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研究了冷冻处理条件下枝条内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降低,1年、2年生黄连木枝条内SOD和POD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MDA、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降低逐渐升高;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降低呈"S"形上升。1年、2年生黄连木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4.88℃、-26.58℃。

长叶胡颓子扦插繁殖研究27-31

摘要:从扦插基质、激素处理、插穗粗度和水浸处理等方面研究长叶胡颓子的扦插繁殖方法。统计分析不同处理对胡颓子扦插生根率、平均根数和根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腐叶土为基质其平均生根率、平均根数和根长最高,分别为77.3%、3.8条和4.1cm;对于激素处理,ABT7号150mg/L处理最佳,其生根率、平均根数和根长分别为78.1%、3.9条和3.7cm;从插穗粗度来看,5~6mm粗插穗扦插效果较好;而从水浸处理来看,以水浸3~5天为好。得出结论:长叶胡颓子扦插育苗以腐叶土为基质,使用粗度为5~6mm的1年生枝为插穗,用150mg/L的ABT7号浸泡4h为好,用水浸处理促生根,以浸泡3~5天效果为好。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学-应用研究
颐和园古桑树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32-35

摘要:以北京颐和园古桑树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取桑树当年新生嫩茎切段为外植体进行,其中不定芽启动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1mg/L+PVP0.2g/L;将无菌苗接到最适分化培养基MS+6-BA0.8mg/L+NAA0.1mg/L+PVP0.2g/L上,组培苗分化率高;不定根最适诱导培养基为:1/2MS+NAA0.5mg/L+PVP0.2g/L,生根率达100%。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95%。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园艺-研究进展
SSR标记在甜瓜中的研究进展36-39

摘要: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是建立在PCR基础上的一种新型DNA分子标记。由于SSR具有丰富的多态性,随机分布于甜瓜的整个基因组中,并表现为共显性,所以它是进行甜瓜遗传研究的理想工具。笔者就SSR标记在甜瓜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标记和定位目的基因及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园艺-研究报告
遮荫处理对丘陵茶园生态环境及茶树气体交换的影响40-46

摘要:以遮光率分别为75%、56%和30%黑色遮阳网为试验材料,以不遮光为对照,研究不同遮光处理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树叶片气孔气体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阳网覆盖可有效改善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与不遮光茶园相比,75%、56%和30%遮光率处理的茶园光合有效辐射明显降低,日平均气温分别比对照低1.7℃、1.1℃、0.7℃,日平均地表温度分别比对照低8.2℃、5.7℃、3.5℃,日平均5cm土壤温度分别低5.4℃、3.4℃、2.3℃。空气相对湿度则分别比对照高2.7%、1.6%、0.9%。75%遮光率处理与空白达显著差异,新梢1芽3叶含水量比对照高21.8%,第3片成熟叶的平均叶面积比对照高8.96cm2。75%和56%遮光率处理的茶园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程呈现单峰曲线,30%遮光率处理和不遮光处理的茶园为双峰曲线,各处理全天的净光合速率大小依次为56%遮光率〉75%遮光率〉30%遮光率〉不遮光。同时,蒸腾速率随遮荫率的增加而上升,56%和75%遮荫率下气孔导度呈单峰曲线,30%和未遮荫处理茶园则呈双峰曲线。

林下参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47-52

摘要:为深入了解林下参对土壤养分的利用状况,笔者运用常规农化分析方法测定了不同生育期林下参土壤养分的含量变化。根区与对照土壤,展叶期全钾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8.78g/kg和100.34g/kg;开花期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3.14g/kg、52.89g/kg、5.48mg/kg、6.31mg/kg、16.53g/kg、19.08g/kg、146.29mg/kg、194.71mg/kg;红果期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含量达到最低值,分别为4.35g/kg、4.62g/kg、0.47g/kg、0.55g/kg、81.75g/kg、82.52g/kg、15.5mg/kg、15.03mg/kg;枯萎期根区土壤有机质达到最低值;绿果期根区土壤速效磷达到最低值,红果期pH值达到最低值;通过对林下参根区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发现,林下参根区土壤有机质与全氮、速效氮之间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和0.762;全氮与全磷、速效氮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6和0.765;速效钾与pH值呈显著相关。通过对各主要养分的测定分析,发现在不同的生育期人参对土壤中各养分形态及含量的吸收和利用呈现规律性变化。

盐胁迫对单叶蔓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53-57

摘要:为研究盐胁迫对单叶蔓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处理单叶蔓荆种子,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指数,并测定盐胁迫下幼苗的保护酶活性等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对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最高;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幼苗根系活力先增大后减小,盐胁迫浓度为30%时达到最大值;幼苗中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但是SOD与POD活性在浓度20%时达到最高值,而CAT活性在浓度30%时达到最高值;MDA含量先减少后增加。试验表明,一定浓度的盐胁迫可以促进单叶蔓荆幼苗的生长,但种子萌发以无盐条件最好。

蓼子朴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研究58-62

摘要:为了开发新型、高效植物源农药,探讨蓼子朴作为植物源农药的可能性,笔者在室内测定了蓼子朴乙醇提取物对3龄小菜蛾幼虫的触杀、拒食、产卵忌避、胃毒、抑制生长发育5种生物活性作用。结果表明:蓼子朴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有较明显的触杀和拒食活性,校正死亡率和拒食率均随提取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浸渍法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72h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4.949g/L,24h的选择性、非选择性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4.676、4.189g/L;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产卵忌避活性也很好,处理24h时的忌避效果达70%以上,对小菜蛾的忌避作用随施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也有一定的胃毒、抑制生长发育活性。蓼子朴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较高的触杀和拒食生物活性,故蓼子朴具有潜在的植物源农药开发价值。

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63-68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外来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对入侵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以期揭示外来植物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方法】基于16SrDNA的PCR-DGGE图谱分析,结合条带割胶回收DNA进行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入侵植物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在广州不同入侵程度的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优势类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GGE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重度入侵与轻度入侵、重度入侵与未入侵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分别为59.6%和54.2%;三叶鬼针草重度入侵与轻度入侵、重度入侵与未入侵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分别为60.0%和58.6%。DGGE图谱中特异性条带序列分析表明: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入侵引起变化的优势菌群为与α、β、γ变形菌纲和芽孢杆菌有很近亲缘关系的不可培养细菌。【结论】2种入侵植物在不同入侵程度土壤中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种类,有可能形成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微环境,以便于进一步扩张。

果林下6种牧草的光响应特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的研究69-73

摘要:在果林下间作菊苣、紫花苜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驯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对6种牧草的产量和光响应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不同牧草在果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6种牧草产量的高低依次为菊苣〉驯鹿苜蓿〉新疆大叶〉鸭茅〉红三叶〉无芒雀麦。利用叶子飘新模型,对6种牧草的光响应曲线拟合表明菊苣、紫花苜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驯鹿)的光合能力较强,最大净光合速率均大于15μmolCO2/(m2·s)。6种牧草的光补偿点的大小为鸭茅〈菊苣〈新疆大叶〈驯鹿苜蓿〈无芒雀麦〈红三叶,光饱和点为驯鹿苜蓿〉新疆大叶〉无芒雀麦〉鸭茅〉红三叶〉菊苣;6种牧草在光量子小于400μmol/(m2·s)时Pn均值与第1茬鲜草产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罗勒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74-78

摘要:此实验研究不同浓度NAA、GA3、IBA和6-BA对罗勒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NAA、GA3、IBA和6-BA浸种24h,通过浸种后种子发芽率的高低以及幼苗各项指标的不同来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对罗勒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0mg/L的GA3浸种后种子发芽率提高26.6%,总叶绿素含量增加30%,过氧化物酶活力增加70%;25mg/L的IBA浸种后种子发芽率提高26.6%,总叶绿素含量增加25%,过氧化物酶活力增加60%,各项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明显增加。因此,100mg/L的GA3和25mg/L的IBA浸种能够促进罗勒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建议在生产上使用。

鹿药耐阴性研究79-82

摘要:鹿药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且适宜在阴处生长,为优良的耐阴材料。笔者研究全光照、80%、55%、30%、5%光照处理对鹿药生长、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鹿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较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鹿药的株高、单片叶面积、比叶重及叶绿素含量随着透光率的降低均呈上升趋势,并在30%透光条件下达到最大;在30%透光条件下鹿药叶色浓绿,观赏效果最佳;而在全光照下,鹿药叶片的叶尖,叶缘出现灼伤、翻卷现象,长势较差。综合考虑,30%光照为鹿药生长的适宜光环境。

不同种植年限菜场叶菜田恶性杂草马齿苋土壤种子库的研究83-86

摘要:采用恒温保湿培养法分别对种植1年、6年、8年和10年的菜场叶菜田马齿苋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菜场种植年限的增加,马齿苋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不断升高,与不同年限菜场田间马齿苋种群发生量的调查结果一致。对马齿苋土壤种子库0~20cm土层的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马齿苋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随着土壤垂直深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马齿苋种子在0~15cm范围分布最多,种子密度占整个分布层的90.8%以上;15~20cm土层的马齿苋种子数量较少,低于9.2%。对上述不同种植年限菜场叶菜田马齿苋土壤种子库的年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月和12月马齿苋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较高,6月和9月相对较低,与马齿苋田间发生量的年动态变化相反。

天门冬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87-90

摘要:为探讨天门冬种质间遗传多样性奠定基础,采用单因子试验,建立并优化了天门冬AFLP反应体系,研究酶的用量、酶切时间、预扩增体系和选择性扩增等对PCR扩增的影响。酶切反应体系加入5.0U EcoR I和Mse I于37℃保温3h;连接反应体系加入1.0U T4-DNA连接酶、2.0pmol Mse I接头和2.0pmol EcoR I接头,16℃保温过夜;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加入1.0U Taq DNA聚合酶,0.4μL EcoR I和Mse I选择性引物;并筛选得到了8对清晰、多态性高的AFLP引物。17份天门冬种质对建立的AFLP反应体系检验,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可用于天门冬种质多样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