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1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进展
两系杂交稻现代安全繁殖制种技术研究进展1-5

摘要:此文论述了两系杂交稻现代安全繁殖制种的重要意义,提出两系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偏高及其"遗传漂变"、制种基地选择和季节安排不合理、不育系繁殖产量不稳定等是目前两系安全繁殖制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明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加强"核心种子"生产、利用"低温繁殖有效积温原理"进行安全高产繁殖、基于种子生产基地气象决策支持系统有效地选择制种基地和时段等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措施。

耕作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6-9

摘要:从常规的耕作栽培措施(播种时间与密度、收获时间、水分灌溉、肥料的施用),以及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所提倡的一些特色栽培措施(有机栽培、秸秆还田、稻鸭共作、免耕、水旱轮作)两大方面综述了不同耕作栽培措施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的影响,以期为研究综合提高稻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研究10-17

摘要: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SRI)是20世纪80年代由Henri de Laulanie神父在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提出的一种新的栽培方法,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马达加斯加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近年在印尼等国以及中国都进行了试验,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打破了在中国的较大栽培密度的传统习惯。通过适宜强化栽培技术的组合筛选和因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中国适应性强,增产效果好,改善了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了纹枯病的发病率,增加了水稻植株的光合能力,增加了根系活力,加强了营养物质的运输,提高了稻谷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并且能省工省种,增收节支。由于中国各地的生态条件相差大,通过四川省、浙江省、江西省等十多个省市的研究,得出了适合各地的改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水稻磷信号途径研究进展18-21

摘要:磷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现在研究表明OsPHR2,OsSPX1,OsmiR399,OsPHO,OsIPS1,OsIPS2,OsSIZ1,pht1家族基因与水稻磷吸收信号调控和磷转运有关。目前研究表明OsPHR2,OsSPX1与其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功能相似,水稻超表达OsPHR2和干涉OsSPX1都有富集磷的表型。Pht1家族的大部分基因都属于高磷亲和力转运蛋白。此文概述了近年来水稻磷信号途径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研究做了展望。

高赖氨酸玉米品种的选育研究现状22-24

摘要:此研究对中国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育种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常规育种方法是当前高赖氨酸品种选育的普遍方法。研究认为,目前的研究方法和鉴定手段是影响高赖氨酸玉米研究的主要因素,有效地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和利用现代分析仪器是选育高赖氨酸玉米品种的有效方法。

玉米种质资源的背景与利用现状25-28

摘要:此文综述了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与利用途径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及其在育种中的灵活应用,以及各种类型原始材料的利用方法。表明种质资源是玉米育种的前提和基础,深入认识和合理选择种质资源,可以显著提高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同时认为,在玉米育种原始材料的选择和构建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以及个人的育种目标和思路加以合理利用。

新疆小麦野生近缘种的研究进展29-32

摘要: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物种丰富、类型多样,具有耐寒、抗旱、耐盐碱、抗病和高蛋白等优良特性,是小麦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麦育种优异外源基因的主要供体。新疆是小麦近缘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之一。此文简述了小麦野生近缘种的分布及意义,并着重综述新疆小麦野生近缘种的分布及研究利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新疆小麦野生近缘种资源的必要性和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高粱育种中的应用33-39

摘要:近年来分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高粱上也得到应用。由于分子标记具有诸多优点,因此它的发展和应用为高粱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此文概述了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类型,综述了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高粱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关联遗传学、突变体等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最后,分析了分子标记技术在高粱遗传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马铃薯Y病毒的株系分化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40-43

摘要:马铃薯Y病毒是烟草上的主要病毒之一。目前中国关于PVY分子变异的报道还较少,但变异株系的出现应该引起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简述PVY的株系分化进程,并从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等方面总结PVY检测的指示植物法、酶联免疫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杂交等几种方法。指出随着植物种质资源的引进和生态条件的改变,PVY变异株系将不断出现,这对株系检测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根系对土壤环境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44-48

摘要:根系是土壤和植物的动态界面,植物根系具有锚定植株、吸收和运输土壤中的水分及养分、合成和贮藏营养物质等重要功能。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和现代根系定量分析技术的发展,对根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因而,根系的研究在多个新的研究方向上展开。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在根系对土壤环境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以供根系研究参考。

不同营养元素对共生固氮潜力影响的研究进展49-52

摘要:生物固氮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课题,而共生固氮又是生物固氮的主体部分,因此研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根瘤)的固氮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对根瘤固氮潜力的影响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进展,阐述了各营养元素影响根瘤固氮潜力的机制,并对根瘤固氮潜力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基于双向电泳技术的植物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53-57

摘要:随着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变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了解植物功能。经典的双向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支撑技术,本文综述了基于双向电泳技术的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和外界环境胁迫下不同器官及亚细胞结构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蛋白质组学技术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前景。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学-研究报告
杂交中稻氮肥高效利用与高产组合的植株形态特征研究58-64

摘要: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肥利用率与组合间植株地上部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的氮肥利用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氮吸收利用率和氮农学利用率是杂交水稻选择氮素高效利用与高产组合的重要指标。在22个形态因子中,同时对氮吸收利用率和氮农学利用率2项指标都起重要作用的性状有最高苗、粒叶比、倒3叶长度、倒3叶宽度和千粒重。在高产正常施氮水平条件下,杂交中稻氮高效利用与高产并重组合的植株主要形态特征是:分蘖力强,齐穗期粒叶比小,倒3叶长而窄,结实率、千粒重、生物产量和收割指数高,对氮吸收利用率和氮农学利用率的决定系数分别为93.99%和95.82%。可作为杂交后代及组合鉴定时田间选择的参考指标。

黑龙江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生物学多样性及遗传关系研究65-69

摘要:为评价杂草稻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用9个农艺性状研究了50份杂草稻和18份栽培稻的生物学多样性及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杂草稻株高、穗长、平均穗粒数、结实率、芒长、芒色、粒色等植物学特性均较栽培稻变异大。Nei’s遗传多样性值(h)明显高于栽培稻,表明杂草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为明显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两个类群,且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杂草稻较栽培稻植物学特性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将其视为不同亚种的观点。

水稻幼苗生长对弱光胁迫的响应及相关分析70-79

摘要:耐弱光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对光照条件反应不同,确定水稻耐弱光鉴定指标,可以快速有效地从大量种质资源中筛选耐弱光的水稻品种,提高品种耐弱光选择效率。试验对不同基因型的61份水稻品种(品系)于苗期进行遮光处理,分别研究各品种在不同光照下的叶龄、苗高、根长、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冠比、根体积、叶绿素(SPAD值)、单株重的变化,并对各性状的相对指数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55%遮光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均增加,苗高变化不一,多数品种的根长、叶龄、根体积、根干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少数品种的根长、叶龄、根体积、根干重增加,各品种地上部干重和单株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弱光下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长的相对指数与单株重相对指数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592、0.2105、0.0346,相关系数为0.9034、0.7634、0.6862,可见,弱光下的地上部干重相对指数是鉴定水稻耐弱光性的可靠指标,弱光下的根干重和根长相对指数可作为耐弱光性鉴定的重要辅助指标。

秸秆全量还田下连作晚稻不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80-84

摘要:应用早稻秸秆全量还田和连作晚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是当前发展新型农作制度和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措施。此研究对早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连作晚稻手移栽、机插和抛秧3种栽培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连作晚稻手移栽栽培方式产量最高,机插次之,抛秧的产量最低。但手移栽栽培方式的产量与机插处理的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与抛秧栽培方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手移栽处理相比,机插处理抽穗期、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含量均相近,且手移栽与机插栽培方式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抛秧。秸秆还田降低了3种稻作方式的有效分蘖数,抛秧处理的差异最大。此外,与手移栽和抛秧相比,机插栽培方式显著节本省工。综合来看,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稻表现高产稳产、省工节本,是浙江省双季稻区值得推广的栽培方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吉林省主栽水稻品种孕穗期耐冷性比较85-88

摘要:为了对吉林省水稻品种进行合理布局,降低低温冷害风险,对目前吉林省主要水稻栽培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进行研究。选用目前吉林省的7个主栽水稻品种(‘长白9’,‘长白16’,‘吉粳803’,‘吉粳105’,‘吉粳88’,‘吉粳83’,‘吉粳81’)进行孕穗期16℃低温处理,通过线性内插法确定了低温处理6-14天连续9天的水稻空壳率,进一步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16℃低温处理下不同水稻品种处理天数与空壳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在处理10-13天时水稻空壳率达到最高,随后无明显变化。其中耐冷性弱的‘长白19’的空壳率最早达到最大值,并且冷水反应比较敏感。耐冷性最强的‘吉粳81’,冷水反应比较迟钝。其余的品种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品种间耐低温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选育耐低温品种是提高水稻耐冷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水稻营养生长阶段系统的划分89-93

摘要:文章综述了水稻营养器官(根、茎、叶)生长阶段的系统划分。在以往形态学和解剖学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整合了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突变体的发现使发育阶段的划分更加准确和完善。从分子水平搞清水稻的结构及发育阶段可以为水稻的高产和稳产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