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0年第2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兽医科学
农户生猪散养风险结构与安全控制系统1-6

摘要:中国农户生猪生产方式具有规模小、分散程度高、技术原始、设施落后、资金缺乏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农户散养方式所提供的食用生猪潜含诱发风险的各种有害物质。为了有效过滤农户生猪散养过程导入的有害物质与控制风险,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对分层抽样数据提取了农户生猪散养过程的风险等级,采用模糊粗糙集理论挖掘出农户生猪散养过程诱致风险的决策依赖属性与知识规则,根据依赖属性与知识规则归纳了农户生猪散养过程的三维风险结构;并针对该风险结构提出了过滤风险的安全系统设计原则,以及利用风险、安全、控制三者对应关系构造了过滤农户生猪散养过程风险的安全框架和风险控制框架。本研究提出的风险结构和风险控制模式适用于各类农产品和食品的小规模生产过程的风险控制。

口蹄疫病毒蛋白与细胞凋亡7-11

摘要: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在感染细胞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诱导或者阻碍宿主细胞的凋亡,为自己创造最佳的生存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逃避宿主细胞的攻击,获得最大的生存能力。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对FMDV各蛋白与细胞凋亡间的研究,分析FMDV各蛋白在调节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对FMDV的持续性感染机制的形成进行初步探讨。

犬传染性肝炎病毒IX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12-15

摘要:通过对犬传染性肝炎病毒(CAV-I)基因组的提取,PCR扩增获得了大小为1109bpCAV-I病毒结构IX基因片段,成功地将IX基因克隆至载体pMD-18T中,构建了pIX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IX,将重组质粒pGEX-4T1-IX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并实现了IX基因在该菌中的高效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了Westernblot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表达蛋白能与抗CAV-I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为CAV-I的血清学诊断和免疫监测提供大量优质的抗原奠定了基础。

中药产品甙肽对猪高热病防治效果分析16-19

摘要:为找到一种有效防治猪高热病的方法,分别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猪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以及甙肽产品对于预防和治疗猪高热病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中药产品甙肽后,能够显著提高试验组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进一步证明了中药对于预防病毒性疾病可以起到独特效果。

板蓝根生物碱抗猪细小病病毒的作用20-23

摘要:探讨板蓝根水溶性生物碱、脂溶性生物碱和板蓝根混合生物碱对猪细小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采用醇提法从板蓝根中提取了水溶性生物碱和脂溶性生物碱,将脂溶性生物碱和水溶性生物碱按照1:10的比例混合而配置成混合生物碱,并测定3种生物碱对PK-15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TD0),应用先加药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加药、病毒和药物体外作用2h后再同时加入细胞单层3种加药方式测定了生物碱的体外抗PPV效果。结果表明,板蓝根水溶性生物碱的TD0为62.5μg/mL,板蓝根脂溶性生物碱的TD0为50μg/mL,板蓝根混合生物碱的TD0为65μg/mL。板蓝根水溶性生物碱对PPV的最小阻断浓度、最小抑制浓度和直接杀灭浓度分别为7.81、15.62、7.81μg/mL。板蓝根脂溶性生物碱对PPV的最小阻断浓度、最小抑制浓度和直接杀灭浓度分别为0.78、12.5、0.78μg/mL。板蓝根混合生物碱对PPV的最小阻断浓度、最小抑制浓度和直接杀灭浓度分别为7.81、12.5、0.78μg/mL。板蓝根脂溶性生物碱和板蓝根混合生物碱的抗猪细小病毒作用相同,但是板蓝根混合生物碱和板蓝根脂溶性生物碱的抗病毒作用比板蓝根水溶性生物碱的抗猪细小病毒要好。

一种“高性价比”切胶纯化原核表达蛋白的方法24-26

摘要:为建立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纯化表达蛋白的新方法,在保证不改变原有蛋白生物活性的前提下,以NaAc染色切胶纯化方法为参考,通过以KCl取代NaAc染色目的蛋白、反复冻融后快速离心等操作步骤取代原来的电泳后过夜透析等试验步骤。结果显示:最终使原试验时间至少缩短2/3,而且所得目的蛋白不存在浓度和纯度降低的问题。为许多条件有限的试验室进行纯化原核表达蛋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性价比"更高的实用方法。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杨梅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MrSOD1)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27-33

摘要:以杨梅叶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并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获得1个杨梅Cu/ZnSOD基因编码区全长cDNA序列,长度为461bp,编码一个由15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具有Cu/ZnSOD的特征信号序列;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其与GenBank中注册的Cu/ZnSOD序列的同源性均在77%以上。该基因命名为MrSOD1(GenBank登录号:GQ404510)。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MrSOD1在4种组织中表达量为:果〉叶〉花〉枝条。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MrSOD1的时空表达特性、调控途径及杨梅抗氧化伤害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新型COS标记技术及其在梨属植物系统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34-39

摘要:植物系统关系的研究以DNA序列比较分析应用最为广泛;目前,DNA序列分析的发展趋势由常用DN段(cpDNA,nrDNA)向低拷贝核基因(Low-copy nuclear gene,LCNG)分析发展,COS(Conserved Ortholog Set)标记就属于这一类低拷贝核基因,笔者对新型COS标记的特点、COS标记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综述,同时探讨其在梨属植物系统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从而为解决梨属植物的系统演化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应用RAPD分析四川马铃薯地方品种与部分栽培品种间遗传关系40-44

摘要:为探讨四川省马铃薯地方品种与栽培品种间遗传关系,评价其在遗传研究与育种利用价值,指导杂交亲本选配,对21份地方品种和10个栽培品种进行了RAPD分析。选取8份差异较大的材料对170条RAPD引物进行筛选,获得20条多态性高、条带清晰、稳定的RAPD引物。20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9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72个;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90.1%,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822;栽培品种、地方品种平均PIC分别为0.823和0.814。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表明:31份材料间平均遗传距离0.4274,变幅为0.1481~0.5852,地方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和变幅均高于栽培品种间,地方品种与栽培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496;表明地方品种中可能存在更广泛的遗传变异,具有较高的育种利用价值。大部分地方品种出乎意料与栽培品种聚在不同的类中,与供试栽培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远,可能具有较高的杂交组配潜力;而N5-33、N5-38和N6-22可能分别源自于大西洋、疫不加与南湖塔(或米拉),值得深入对比研究。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研究进展45-49

摘要: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是其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谷氨酰胺合成酶(GS)在高等植物氮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氮代谢的关键酶。笔者介绍了GS的结构和类型,并就作物中GS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枣树不同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50-53

摘要:为验证现有枣树材料的亲缘关系,利用RAPD标记对21种枣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36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20个可扩增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条带的引物用于RAPD-PCR扩增,共获得185条DN段,其中173条具有多态性,多态率达93.51%,平均每个引物可以扩增出9.25条。利用DPS软件建立了21种枣树品种的聚类分析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82.48处所有枣树品种被聚为一类,在65.98处21种枣树品种被分为2大类群。

橄榄总多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组培褐变的关系54-57

摘要:多酚氧化酶活性和总酚含量是导致植物组培褐变的主要因素,笔者研究两者与橄榄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变的关系以期为成功建立橄榄组织培养技术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集了不同月份下橄榄的不同组织部位,包括老叶、成熟叶、嫩叶、叶柄、幼嫩茎段和去皮的幼嫩茎段、橄榄果实的胚等9个不同部位;研究了这些样品中总多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组织培养褐变的关系。研究发现,3月份橄榄各部位的总酚含量、PPO活性和褐变率都较低;特别是去皮的幼嫩茎段具有最低的总酚含量和PPO活性,在组培过程中褐变程度也最低,更易诱导出愈伤组织,是橄榄组织培养过程中选择的理想外植体。试验结果表明,橄榄外植体的褐变是受到酚类物质的含量和PPO的活性影响的,多酚含量与PPO活性越高,越容易引起外植体褐变。

能源植物芒的SRAP分子标记体系建立与优化58-61

摘要:以芒总DNA为材料,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对影响SRAP反应体系的Mg2+、dNTPs、TaqDNA聚合酶等3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10μL反应体系为1μL10×TaqBuffer、DNA20ng、Mg2+2mmol/L、dNTPs0.5mmol/L、TaqDNA聚合酶0.6U、正反向Primer浓度均为0.8μmol/L。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为今后利用SRAP标记技术开展芒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提供了一个技术支持。

高粱体细胞克隆变异化学诱导方法研究62-64

摘要:高粱组培育种仍以传统的常规培养技术为主,变异属于自然发生,变异频率不太高,因而制约了该方法应用的有效性。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化学方法进行人工诱变以期达到提高诱变率的目的,采用的试验材料以高粱主要恢复系三尺三和晋粱5号为主,诱变剂以硫酸二乙酯为主。由于对生物体具有诱变效果的化学物质一般对人体具有很大毒性,所以探索安全无污染的处理方法则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创立了有毒化学物质安全无污染诱变处理方法,同时明确了硫酸二乙酯诱变处理高粱愈伤组织的浓度一般为0.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食品科学
茶叶真空微波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65-70

摘要:通过对茶叶微波真空干燥特性的研究,得到了茶叶干燥过程中微波功率、真空度对茶叶水分影响情况。根据茶叶水分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微波功率、真空度下时间和茶叶湿基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并建立了茶叶干燥的3种干燥模型(单项扩散模型、Page模型和指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茶叶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模型满足Page方程,为绿茶加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灰树花与白灰树花子实体蛋白质营养评价71-76

摘要:以3种不同废弃资源培养料栽培灰树花和5种不同废料栽培白灰树花的子实体为试验材料,采用国际通用的蛋白质营养评价方法,分析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1)灰树花和白灰树花子实体蛋白质含量高(平均含量22.95%),氨基酸总量平均值为17.51%,二者均高于香菇子实体,但不同培养料差别较大;EAA/TAA在0.39~0.44范围内,EAA/NEAA平均值高达0.75,符合FAO/WHO提出的理想蛋白模式。(2)灰树花和白灰树花子实体CS、AAS、EAAI和BV均优于香菇,且栽培原料对这些指标无显著影响;在NI方面,木屑、玉米秸秆和桑枝栽培的灰树花和白灰树花优于香菇,棉籽壳和羊蹄甲栽培原料生产的白灰树花劣于香菇;灰树花和白灰树花SRCAA指标低于略低于香菇,但远高于草菇和茶薪菇。

巨大型蒲公英绿原酸提取工艺研究77-80

摘要:以巨大型蒲公英为原料,采用乙醇浸提法从蒲公英中提取绿原酸,以绿原酸的含量为指标,对提取工艺中的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乙醇质量分数等因素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绿原酸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7,乙醇质量分数8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5h。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基础科学
17个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育种潜势分析81-86

摘要:以西南地区生产上常用的11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测定17个玉米地方种质新选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并对杂优类群、性状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GCA表现突出,且构成产量因子性状GCA表现也较好的新选系有P1-1、P1-16和P1-14;SCA值高、杂种优势强的组合是P1-10×P2-4,四平头群×Lancaster群在川南地区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在穗行数、行粒数等4个性状中,亲本的基因加性效应对F1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可早代进行选择,而百粒重、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非加性效应,宜晚代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