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0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兽医科学
荷斯坦牛红细胞抗菌肽的纯化及活性鉴定1-3

摘要:以荷斯坦奶牛血液为原料,制备红细胞粗提物,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纯化抗菌肽,用琼脂糖弥散法测定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通过离子交换层析获得的阳离子峰具有抗菌活性,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阳离子峰活性分布区域进行分离,获得了8个峰,8个峰对大肠杆菌均具有活性,F1、F3、F4、F5、F6和F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活性,F2、F4、F5、F6和F8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活性。试验成功地从牛红细胞中分离纯化到了抗菌肽,其中,F6的抗菌谱较广、抗菌活性较好。

河南省奶牛乳房炎发病现状调查4-7

摘要:为了解河南省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现状,采用现场诊断和试剂检测等调查方法,于2009年4月份、8月份和12月份分别对河南省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及郑州市五地区的87个奶牛场24257头泌乳期奶牛进行了乳房炎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奶牛乳房炎总发生率为70.66%,其中临床型乳房炎的平均发生率为7.18%,隐性乳房炎的平均发生率为63.48%,两者之比为为1:8.84;郑州地区乳房炎发生率最高,为74.13%;河南省奶牛乳房炎在8月份发生率最高,为82.25%;4胎以上奶牛乳房炎患病率显著高于1~2胎奶牛患病率(P〈0.05),不同泌乳阶段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河南省奶牛乳房炎发生率较高,和不同管理水平、季节、胎次、不同泌乳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白头翁素对PRV、E.coli混合感染性腹泻肠道超微结构的影响13-17

摘要:白头翁素是白头翁的主要成分,对腹泻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试验利用猪轮状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建立腹泻模型,采用电镜技术动态观察白头翁素对腹泻小鼠肠道显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揭示白头翁素防治腹泻的机制。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肠绒毛损伤严重,表现萎缩脱水、空泡化和绒毛顶端膨大基底缩小的特征。白头翁素防治组小鼠肠道损伤明显减轻,肠道粘膜恢复时间显著缩短。结果表明,白头翁素对轮状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性腹泻具有显著防治功效,机制可能与其减轻肠道粘膜损伤并加速粘膜修复有关。

青海省畜牧业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18-21

摘要:在青海省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双赢需求下,重点分析了该省草地建设、牲畜数量及畜产品产量状况以及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得出如下结论:青海省畜牧业现状体现为人工种草面积不断增加,但围栏草场及人工种草面积总体比例不高;小畜养殖数量增加,大畜数量减少,畜牧产品总量在不断增长。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草畜矛盾突出;科技水平低,经营粗放;缺乏龙头企业,产业化程度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人工种草,圈养育肥;加大投入,选育良种;优化结构;抓住机遇,产业发展。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小麦基因组的一种简易提取方法22-26

摘要:改良发展一种快速简便、高效的小麦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命名为TENR提取法。以春小麦Thatcher和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TcLr19、TcLr20、TcLr28为试验材料,采用TENR提取法提取其基因组DNA,DNA提取质量通过紫外分光光度分析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并结合抗叶锈基因Lr20的STS标记、Lr19和Lr28的SCAR标记、Lr28的SSR标记进行PCR扩增检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ENR提取法获得的DNA质量合格,且能扩增出条带清晰正确的分子标记目的片段。该方法能够获得适用于STS、SCAR、SSR标记PCR扩增的高质量的DNA,而且加快了DNA提取速度、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污染源,为大批量提取DNA提供了技术支撑。

水稻突变体库研究进展27-30

摘要:突变体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材料。通过构建突变体库,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来分离鉴定突变基因功能的研究方式,已成为了世界各国研究水稻基因功能的主要手段。综述了目前水稻突变体库构建的主要方法、资源现状,并对水稻突变体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广东湛江杂草稻qSH1基因片段序列分析31-33

摘要:为了探明杂草稻与栽培稻qSH1基因片段的序列是否存在差异,为研究杂草稻的落粒性提供依据。利用已经报道的扩增水稻qSH1基因的引物,对来源于广东湛江雷州地区的6份落粒性极强的杂草稻进行PCR检测,通过测序得到长度约460bp的核苷酸碱基序列,将获得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扩增所获片段大致位于qSH1基因下游100kb处,其碱基序列与NCBI网站公布的水稻该片段序列为同源序列,同源性达100%。这6份杂草稻与水稻之间共同存在一个碱基位点差异,经证实为前人报道的SNP位点。另外6份杂草稻所获片段序列不完全一致,存在一个位点碱基差异,但不能确定是否为一个作用位点。

基因芯片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34-36

摘要:基因芯片作为一个高通量筛选工具能同时解析多个基因/基因组的表达。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复杂多样,它们能同时调控多个靶点,因而在药物研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基因芯片检测药物对生物体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并讨论了基因芯片在筛选新药物靶标、评价药物活性和毒理中的作用。旨在为基因芯片技术在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筛选、药理、毒理机制的研究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基因型不同播期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效果的研究37-39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基因型不同播期玉米单倍体的自然加倍效果,旨在为单倍体育种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单倍体自然散粉率差异很大;单倍体的自然散粉率为6.56%-65.33%;夏播自然散粉率比春播高3.77%,自交结实率为6.23%-9.39%,单倍体自交结实率夏播比春播高2.37%;夏播有利于单倍体自然散粉及自交结实。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食品科学
中国有机茶产业发展初探40-45

摘要:有机茶在中国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有机农业和茶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评估中国有机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已取得的业绩的基础上,从区域、市场、管理体系、关键技术和认证等角度分析当前有机茶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有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超高压提取大豆卵磷脂的工艺研究46-51

摘要:为了研究超高压提取大豆卵磷脂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大豆卵磷脂得率与压力、保压时间、乙醇浓度和溶剂原料比的回归方程,得到超高压提取大豆卵磷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280MPa、保压时间5min、乙醇浓度85%、溶剂原料比45mL/g,大豆卵磷脂得率10.51mg/g。

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配粉效应及馒头制作品质研究52-57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济麦22’的食品加工特性和配粉技术,更大程度地发挥‘济麦22’的高产潜力价值及为面粉企业更好地利用该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将当前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济麦22’面粉按0、20%、40%、60%、80%和100%比例分别与‘济南17’和‘济宁13’面粉混合,形成不同类型的配粉,研究了配粉的面粉颜色、蛋白质特性、面团揉混特性、淀粉RVA糊化特性等变化及馒头品质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配粉的品质特性存在差异,‘济麦22’与‘济南17’的2、3号配粉的白度、面片色泽、蛋白质特性和面团揉混特性等均有较好改善,3、4号配粉具有较好的RVA糊化特性,3、4号配粉的馒头品质较好;‘济麦22’与‘济宁13’的4、5号配粉的面粉白度和面片色泽特性较好,3号配粉具有较好的蛋白特性,3、4、5号配粉的面团揉混特性和RVA糊化特性得到一定改善,2、3号配粉的馒头品质较好。这说明添加一定比例的‘济麦22’面粉到‘济南17’或‘济宁13’面粉中可以生产出适合制作优良馒头的面粉。‘济麦22’与‘济南17’面粉的合理搭配不仅可以合理利用有限的‘济南17’优质小麦,更重要的是使‘济麦22’的高产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济麦22’和‘济南17’原粮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

乙醇提取姜辣素的工艺条件研究58-61

摘要:为了提高有机溶剂浸提姜辣素的得率,研究了姜粉细度,乙醇浓度,固液比及提取时间4个单因素对乙醇提取姜辣素得率的影响,获得各单因素的最佳条件,并在单因素的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乙醇提取姜辣素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生姜为原料,恒温50℃干燥,60目过筛,乙醇浓度为80%,固液比为1:10,提取时间为2h提取的姜辣素得率最高,姜辣素得率达到1.61%。

稻米食味品质检测评价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62-65

摘要:稻米的食味品质是稻米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稻米食味品质检测评价技术的研究,可指导流通过程中稻米品质优劣的评定,且对优质稻米的育种和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归纳了稻米食味品质检测评价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现已发展较为成熟的感官评价技术、理化指标检测评价技术以及近红外装置评价技术,总结了现有检测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重点讨论了基于稻米或米饭香气的电子鼻检测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稻米检测评价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绿茶多酚微波辅助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66-69

摘要:以碎绿茶为原料,采用二步法提取和纯化茶多酚,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较佳工艺为:第一步采用微波乙醇溶液提取效果最好,最佳条件是乙醇溶液浓度为50%,料液比为1:30,浸提20min后,用320W微波辐射25s,再常温浸提60min,重复浸提2次,在此工艺条件下茶多酚浸出率为21.74%。第二步采用离子沉淀法纯化茶多酚,最佳工艺条件为选用A13++Zn2+复合沉淀剂,沉淀剂加入量与茶叶质量之比为3:20,沉淀温度在25℃左右,当茶多酚沉淀完全后迅速分离,最终得到的茶多酚浓缩液纯度可达99.50%。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白酒中的酒精度70-72

摘要:为了得到白酒工业中酒精度的快速检测技术。将偏最小二乘法与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相结合,建立白酒酒精度的快速定量模型。通过标准归一化预处理光谱,光谱范围选择5731.40-5897.25、5901.11-6063.10、8327.12-8423.54cm-1,主成分数为5,得到模型的内部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为0.9992,交互验证均方差(RMSECV)为0.263;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预测标准偏差(RMSEP)为0.435。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效果很好,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良好的稳定性,能满足生产中白酒酒精度的快速检测要求。

不同基因型甜叶菊产量和甜菊糖苷含量研究73-75

摘要:为了充分了解甜叶菊的生态适应性,为甘肃甜叶菊生产基地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从江苏、河北、安徽等地引进7个甜叶菊进行栽培比较试验,通过对参试基因型的生长特性、产量和甜叶菊糖苷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甜叶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西北地区可以广泛种植;引进的ZS-4的干叶产量和茎杆产量都最高,达4801.50kg/hm2和5647.33kg/hm2;ZS-3的莱苞迪苷A和总苷含量都高,分别为7.69%、12.39%,达极显著水平。综合分析得出,ZS-3甜叶菊糖苷产量最高,可以作为优势种在河西推广栽培,ZS-4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基础科学
栽培稻叶结构、水分生理与抗旱性关系研究76-80

摘要:增强栽培稻品种的抗旱性是稻作节水生产的重要途径。稻作种质资源抗旱相关指标的研究是改良稻作品种抗旱性的重要依据。选择抗旱性差异明显的四种类型稻作种质,采用三种干旱胁迫方式,对孕穗期植株叶片的叶肉厚、中脉粗、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片保水率进行了考察,分析稻作种质在三种处理下各性状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叶肉厚、中脉粗、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片保水率在干旱胁迫下均表现为旱稻类型高于水稻类型。轻度干旱下的叶肉厚与成熟期生物量抗旱指数DRIm2-B极显著相关,与孕穗期生物量抗旱指数DRIm2-H显著性相关。重度干旱下的中脉粗与DRIm2-B极显著相关,重度干旱下的叶片保水率与重度干旱产量抗旱指数DRIm2-Y显著相关,中脉粗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在四种种质类型中差异不明显;孕穗期叶肉厚和叶片保水率可分别作为稻作种质抗旱性研究和评价的两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