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10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兽医科学
猪皮肤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和鉴定1-4

摘要:分离出不需要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C),为研究病毒与猪DC的关系奠定基础。将刮下的猪皮肤表皮培养过夜,对所分离获得的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吉姆萨染色与扫描电镜进行表型与形态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细胞计数分离到的细胞能达到5×106个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CD1a/SWC3a的双阳性细胞率为82.3%;流式细胞术检测CD80/86分子,阳性细胞率为90.2%;通过吉姆萨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有大量的树突状突起,符合DC的形态特征。通过表型和形态学分析,说明已经成功分离到猪皮肤源DC,为猪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抑制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影响牛肉质量安全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危害性分析5-8

摘要: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而肉类食品因营养丰富,富含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糖份、蛋白质和水分,所以极易感染食源性致病菌等微生物,进而使食源性致病菌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文章综述了中国牛肉受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现状,旨在通过了解食源性致病菌在牛肉中的污染情况来控制牛肉中的食源性致病菌,确保牛肉的质量安全。

基于连接酶检测反应的NPY基因多态与清远麻鸡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研究9-12

摘要:为建立一个基于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的基因多态性检测系统,探讨清远麻鸡神经肽Y基因(NPY)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清远麻鸡开产日龄、开产蛋重、开产体重、40周平均蛋重、50周平均蛋重以及52周产蛋数的遗传效应。应用PCR-LDR方法对NPY基因转录起始区4bp的缺失突变进行基因型分型。结果表明:基因型分型结果同直接测序分型结果一致。不同基因型个体间仅在开产体重上存在显著差异,BB型个体的开产体重显著低于AA和AB型个体。说明NPY基因多态影响清远麻鸡的开产体重。

传感器在致病菌检测上的应用13-16

摘要:生物传感器因其具有灵敏、专一、微量、快速、准确、经济实用的特点,在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生物传感器相继得到开发。它是利用抗原或抗体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的一种传感器技术。此文就生物传感器在细菌的应用进行综述性报道,并就其发展进行展望。

绵羊规模化胚胎移植试验效果与分析17-19

摘要:采用2个绵羊品种(德克赛尔和道赛特)作为供体羊,采用当地的小尾寒羊作为受体羊,进行规模化胚胎移植试验研究,以探索规模化胚胎移植的效果。通过供体羊的超数排卵、人工授精、采胚以及受体羊的同期发情和胚胎移植等,研究结果表明:供体母羊的平均可用胚胎数和可用胚胎率受供体公羊的影响;移植1枚鲜胚可获得68.1%的妊娠率、移植2枚鲜胚可获得71.9%的妊娠率的效果;移植2枚冻胚可获得43.2%的妊娠率的效果。同时移植2枚胚胎的受体羊能获得51%以上的双羔率。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山西省中部地区主栽小麦品种的分子标记分析20-25

摘要:山西省中部地区是山西小麦生产的重要地区,了解该区当前主栽小麦品种的基因组成特点,对于进一步选育新品种具有指导作用。采用SDS-PAGE方法分析了10个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组成,并利用5个功能基因标记分析了其矮秆基因、硬度、多酚氧化酶等基因组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HMW-GS存在4种组合类型,其中晋太9923亚基组合为1,7+8和5+10,评分为10分;根据醇溶蛋白和黑麦专化标记分析说明4个品种含有T1RS·1BL易位;3个品种含Rht2,7个品种含Rht8,1个品种为Rht2+Rht8组合;4个品种扩增出Pinb-D1b位点,5个品种具有Pinb-D1a位点,1个品种为杂合型;利用多酚氧化酶基因标记在10个品种检测出3个不同位点,表明该基因在品种间存在多样性,其中4个品种含有长度为876bp的低活性位点。

平菇、杏鲍菇和白灵菇菌丝多糖对·OH、DPPH·和NO_2~-的体外清除作用26-30

摘要:为明确平菇、白灵菇和杏鲍菇菌丝多糖对·OH、DPPH·和N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利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菌丝多糖,Sevag法纯化多糖,利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对·OH、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NO2-的清除率,利用DPS软件和Micro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200~2000μg/mL浓度范围内,白灵菇B10、杏鲍菇PL7和平菇P89菌丝多糖对DPPH·的清除率为5.98%~51.96%,EC50值分别为1.98、2.74和3.28mg/mL;对·OH清除率为43.51%~98.09%,PL7的EC50值溢出最小值,B10和P89的EC50值分别为49.6μg/mL和467.3μg/mL;对NO2-的清除率为10.22%~26.75%,P89的EC50值为5.3mg/mL,PL7和B10的菌丝多糖浓度高于500μg/mL时,清除率不再增加,最高值分别为18.53%和17.52%。菌种间抗氧化能力差异明显,同一菌株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3种供试菌种多糖具有较强的清除·OH能力,中等的清除DPPH·能力和较差的清除NO2-能力。杏鲍菇PL7和白灵菇B10菌丝多糖的清除·OH和DPPH·能力较强,而平菇P89具有较强的清除NO2-能力。

出口型香菇菌株亲缘关系分析及品比31-36

摘要:为了选育更适宜香菇菌棒出口的品种菌株,作者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了5个出口型香菇菌棒菌株的亲缘关系,并选择代表性菌株与国内几个主栽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和国外适应性出菇栽培。结果表明,5个出口型香菇菌株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可以分别聚为2个类群,其中菌株qh01、qh04、qh05和qh06聚为一组,说明这几个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菌株qh02单独聚为一组,表明该菌株与其他几个菌株亲缘关系较远。从品比试验和适应性栽培试验结果来看,各菌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其中2个用于菌棒出口的菌株qh02和qh06,无论是在生长速度、出菇产量及子实体性状上,还是国外适应性出菇栽培上,都明显优于其他菌株,表明这2个菌株是适合作为菌棒出口的菌株。

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 PMC MI染色体数目异常37-40

摘要:为探讨偏凸-柱穗山羊草双二倍体SDAU18减数第一分裂中期(PMCMI)染色体丢失特点,利用改良卡宝品红压片法,对SDAU18及其双亲的PMCMI染色体构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SDAU18的同一枚花药中,部分PMCsMI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染色体丢失现象,发生染色体丢失的PMCMI频率平均为4.64%,染色体数目异常的PMCsMI的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12.77I+5.26IIR+1.57IIO+0.02III=26.49。其双亲的PMCMI的染色体数目均表现正常,均由14个二价体组成。SDAU18PMCSMI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特点比较罕见。

草菇SCAR遗传标记建立及其杂种鉴定应用41-46

摘要:草菇菌丝细胞多核且无锁状联合,缺乏明显的形态标记,遗传育种存在难题。采用SRAP法筛选出亲本单26和亲本单28的遗传差异条带4条,经克隆测序,并根据序列设计的引物优化扩增温度条件后,成功转化成SCAR遗传标记,其中SCAR1与SCAR4为亲单26所特有,SCAR2与SCAR3为亲单28所特有。应用这4个遗传标记,成功地鉴定了菌株2628的杂种性,并将应用于杂种后代单孢分离物的遗传分析等研究,为揭示草菇的性遗传模式提供有效的手段。

花生AhLEA18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47-50

摘要:LEA蛋白家族是一类在种子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表达的蛋白,在种子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大量积累,同时在植物处于干旱、寒冷、盐胁迫等逆境条件下高水平表达,推测该类蛋白在缺水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生理保护功能。根据蛋白序列特点,该蛋白家族分为多个组,LEA18蛋白属于其中一组蛋白。PvLEA18蛋白在干燥种子、花粉粒中大量积累,也参与到对水分缺失、ABA处理的生理应答过程。该文从栽培种花生鲁花14中克隆得到一个LEA18基因,命名为AhLEA18。对其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hLEA18具有典型LEA18蛋白序列特征。通过半定量RT-PCR的方法对该基因在花生植株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

TMGMV完整基因组的统计特征51-53

摘要:提取TMGMV完整基因组的统计特征,并对它进行聚类分析。在TMGMV完整基因组的碱基序列上,用每个碱基及其随后二个碱基所构成的三碱基组,排列成一个新的序列S;计算所有64种不同三碱基组在S上出现的概率,得到一个64维向量L;比较各个基因组的L向量,得到6个三碱基组,它们的概率有明显地差异。6个三碱基组(AAG;AGA;TGA;GAC;GAG;GTT)的出现概率与TMGMV基因组的遗传变异有着重要关联;4个不同来源的TMGMV完整基因组,按其遗传变异结果,形成2个大类。

水稻耐冷性鉴定及定位研究概况54-59

摘要:为了更好研究水稻耐冷机理,对水稻耐冷基因进行定位克隆,通过分子育种来选育水稻耐冷品种,由此对水稻耐冷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水稻发芽期、芽期、苗期、孕穗期的耐冷鉴定方法,室内与大田鉴定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各时期耐冷指标的应用及相关定位研究进行总结。从生理生化方面阐述了水稻耐冷机理的研究,分析水稻在受到冷害后水稻膜相的改变,酶活的改变情况。并概括了近年来水稻在冷害敏感时期的耐冷性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研究的群体有用近等基因系,重组自交系,DH系,其中多数利用近等基因系来进行研究。其中研究集中在芽期、发芽期的耐冷QTLs定位,苗期、孕穗期的QTLs研究较少。介绍了第一个水稻芽期耐冷基因克隆情况,并展望水稻耐冷研究方面今后的方向,很长一段时期内,研究将集中在QTLs的定位上,水稻耐冷基因的克隆正在逐步开展,耐冷机理的研究应关注蛋白间的互作。

掌叶木种子的离体培养与玻璃化逆转研究60-64

摘要:为探索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掌叶木的快速繁殖技术,采用离体培养法,以掌叶木种子为外植体,在含有不同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上诱导萌芽及丛芽。结果表明:在适量的生长调节剂作用下,掌叶木种子现采现培养发芽率可达96.7%,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逐渐降低,半年后全部失去发芽力。BA有利于苗的增粗生长,NAA有利于苗的高生长。采用MS+BA1.0mg/L+NAA0.2mg/L培养基可诱导产生生长状态良好,增殖倍数为3.43的丛芽,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易产生玻璃化现象。将MS培养基换为B5培养基,BA-NAA组合换为KT-IBA组合,可以有效逆转玻璃化苗。正交试验结果表明:KT的含量对丛芽增殖倍数和玻璃化逆转起决定作用,其次是培养基,采用0.75B5+KT1.0mg/L+IBA0.05mg/L+蔗糖40g/L培养基配方可以获得玻璃化逆转率和增殖率较高的丛芽。

基于核苷酸序列及RNA二级结构基础的针层孔菌属(Phellinus)复合种分类学研究70-74

摘要:利用真菌核糖体核苷酸序列信息及RNA二级结构特征对针层孔菌属(Phellinus)复合种进行分类学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已报道的一些针层孔菌属及其近缘属真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DNA(Mitochondrial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mtSSU rDNA)序列,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基于最小自由能原理分析RNA二级结构,结果显示松针层孔菌(Phellinus pini)不同菌株的序列差异极小,其可能并非复合种,而火木针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可能包含更多的种,且这些种序列变异较大,其分类地位较复杂。

番茄小孢子发育时期鉴定和游离方法的研究75-78

摘要:为寻找番茄小孢子单核期的鉴定方法以及将小孢子从花药中游离出来而不影响其活性的最佳方法,采用醋酸洋红染色法、酒精-盐酸-醋酸洋红染色法、DAPI染色法,分别染小孢子单核期细胞核,pH6.8~8.0的中性红染小孢子单核期的液泡;采用挤压法、挤压离心法、自然散出法,分别从花药中游离出小孢子。实验结果醋酸洋红染细胞核着色不好,酒精-盐酸-醋酸洋红染细胞核着色清晰,DAPI染色细胞核清晰,但成本高且受时间限制,中性红染色液泡效果好,但受细胞活性影响;挤压法游离小孢子提前脱壳率较高,挤压离心法游离小孢子提前脱壳率最高,自然散出法游离小孢子脱壳率最小。所以,采用酒精-烟酸-醋酸洋红法鉴定番茄小孢子发育时期效果最好,采用自然散出法游离番茄小孢子可减少小孢子脱壳率,提高小孢子活性。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食品科学
红高粱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结构的初步分析79-85

摘要:研究高粱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和结构,为开发和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利用回流提取法分别考察了浓度、酸度、提取时间、温度等因素对红高粱色素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L934)筛选红高粱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利用光谱法研究了红高粱和紫黑高粱色素溶液在波长180~800nm范围内的光谱数据。正交实验确定的红高粱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是加热温度为80℃、浓度为75%pH=2的乙醇溶液、固液比为1:100、加热时间为2h。红、紫黑两种高粱壳色素溶液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峰波长分别是494nm和499nm,紫外光谱数据显示红高粱色素含有二氢黄酮或二氢黄酮醇类物质。红、紫黑高粱色素溶液在可见光区的光谱数据不相同,红、紫黑高粱色素溶液在紫外区光谱特性与黄酮(芦丁)结构的光谱特性也不相同。

北方烤烟钾氯含量及其与吸食品质的关系研究86-92

摘要:【研究目的】为明确中国北方地区烟叶钾、氯含量基本状况及其与卷烟燃烧性、吸食品质的关系;【方法】采集北方5省295份烟叶样品,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并鉴定其感官质量,另测定50份烟叶样品的自由燃烧速率;【结果】东北三省烟叶氧化钾含量、氯离子含量、钾氯比的离散度都比较大,辽蒙、山东、黑吉烟叶氧化钾、氯离子含量存在明显地域性差异;氯离子含量是制约辽蒙烟区烟叶吸食品质提高的首要因素,主要影响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杂气、余味4项指标得分;氯离子含量是影响山东烟区烟叶香气量、刺激性、评吸质量3项指标得分的首要影响因素;氯离子含量对烟叶燃烧性起决定性的负作用;【结论】辽蒙地区烟叶氧化钾、氯、钾氯比适宜范围为〉1.0%、〈0.6%、〉1.5;山东地区烟叶氯、钾氯比适宜范围分别为〈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