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09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兽医科学
辣椒粉、大蒜素和维生素C对嘉积鸭生产性能的影响1-6

摘要:为研究辣椒粉、大蒜素和维生素C对生长前期嘉积鸭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将1日龄嘉积鸭,在体重相近的原则下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4%辣椒粉,0.01%大蒜素和0.1%维生素C。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试鸭,进行为期70天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4%辣椒粉、0.01%大蒜素和0.1%维生素C三种添加剂,均提高了嘉积鸭试验各期的生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均能改善嘉积鸭的屠宰性能,显著降低皮脂沉积。建议在嘉积鸭的早期饲养中添加辣椒粉、大蒜素和维生素,以提高生产性能和增加经济效益。

热带人工牧草育肥杂交水牛的效果7-9

摘要:为了探索利用优良热带牧草进行水牛育肥的可行性,试验采用热研4号王草、热研4号王草加热研5号柱花草及热研4号王草加热研5号柱花草加玉米等三种饲草组合育肥杂交水牛。结果表明:第3组水牛的平均增重及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第1组,但与第2组差异不显著,第2组和第1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三组牛的采食总量差异不显著,增加水牛饲草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加其采食量;③第2组获利分别比第3组和第1组高6.9%和27.8%。该文结果可为利用热带人工牧草进行草食家畜短期育肥提供参考。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猪源2型链球菌福建株cps2j基因PCR检测及序列分析10-14

摘要:设计并合成一对扩增2型猪链球菌cps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以猪2型链球菌福建株(SS2PFJ07)DNA为模板,筛选最佳反应条件,建立检测cps2j基因的PCR方法,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如下:应用该方法对猪2型链球菌福建株和标准阳性株进行扩增,均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675bp特异性目的片段,而对8株非2型猪链球菌的扩增结果均呈阴性;敏感性测定最低可检出100cfu细菌量或50pg细菌DNA;SS2PFJ07cps2j基因部分核苷酸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猪链球菌2型不同菌株的同源性分别达98.7%~100%和97.8%~100%。上述结果表明建立并优化的猪2型链球菌cps2j基因的PCR检测方法敏感性好、特异性高,能用于2型猪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快速检测;序列分析表明猪2型链球菌福建株与国内外8株标准株之间同源性高、亲缘关系密切。

小麦HMW-GS最佳测定时间的探讨及其应用15-19

摘要:为了探明小麦收获前测定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最佳时间,实现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综合育种目标性状的同时选择。从小麦开花期始,对21个小麦品种(以中国春为对照)每5天用SDS-PAGE法测定其HMW-GS以寻找最佳测定时间,并对21个杂交组合后代进行连年选择。结果表明,乳熟中期HMW-GS谱带始达清晰,是当代测定当代选择的最佳测定时期。通过连年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选择,部分高分子量谷蛋白优质亚基出现的频率得到显著的提高,选择效果良好。选育出高产优质小麦新苗头品系宝麦35,证明当代测定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同时结合综合育种目标性状进行选择,对于选育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效果是良好的。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食品科学
褪黑素测定方法及玉米、水稻种子中褪黑素含量的分析研究20-24

摘要:褪黑素(melatonin,MT)是一种吲哚类色胺(N-乙酰-5-甲氧基色胺),MT被证实广泛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利用玉米、水稻种子作为材料,探索种子中MT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初步了解玉米和水稻种子中MT含量情况。结果表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来检测种子中MT含量是可行的,褪黑素在0.01~1.20mg/kg浓度范围内,其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643436X-2446.1,R2=0.9998,平均回收率达94.11%;玉米、水稻两种粮食作物种子中含有褪黑素成份,且不同种间、品种间MT含量差异很大。玉米品种MT平均含量为96.5g/kg,变幅为0~2034μg/kg;水稻平均为16.0μg/kg,变幅为0~264μg/kg。

臭氧对鲢鱼鱼丸贮藏过程品质影响的研究31-35

摘要:研究臭氧对鲢鱼鱼丸贮藏过程品质的影响。在微冻贮藏(-5℃)条件下,测定鱼丸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态氮(TVB-N)值、硫代巴比妥酸(TBA)值、钙离子三磷酸腺苷酶(Ca2+-ATPase)活性、总巯基(-SH)含量、硬度及弹性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鱼丸的菌落总数、TVB-N值、TBA值、硬度均呈上升趋势;Ca2+-ATPase活性、总-SH含量和弹性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臭氧能有效延长鱼丸的贮藏期。建立的动力学方程可准确预测贮藏期间鱼丸的品质变化。

仙草胶提取液脱色工艺的研究Ⅱ—活性炭36-40

摘要:以活性炭为脱色剂,研究影响仙草胶提取液脱色效果的因素及条件,优化了脱色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仙草胶提取液的最佳脱色条件为:活性炭用量2.5%,温度60℃,时间50min,在此条件下,仙草胶提取液的脱色率可达92.3%,多糖损失率为20.5%。

采收时期对鲜食糯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41-43

摘要:以国审郑白糯918糯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分3个采收时期研究了采收时期不同对糯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收时期不同,对鲜食糯玉米籽粒主要营养组分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影响较大,对鲜穗产量影响较小。粗蛋白含量随着采收时期的推迟,含量先下降后上升,总体表现为降低;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是随着授粉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赖氨酸含量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随着采收期的推迟逐渐降低;铁含量随着采收期推迟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镁含量随着采收期推迟含量先下降后上升,总体表现为下降;钙含量随着采收期的推迟逐渐降低。

1-甲基环丙烯微胶囊剂对猕猴桃保鲜效果的影响44-46

摘要:通过测定猕猴桃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1-甲基环丙烯微胶囊剂采摘后处理对猕猴桃的保鲜效果。4个月低温贮藏期内猕猴桃果肉硬度、失重率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表明:1-MCP微胶囊剂250,500,750nl/L三个剂量处理的猕猴桃的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处理,而失重率远小于空白对照处理;保鲜效果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以750nl/L剂量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佳。作为优良的乙烯受体抑制剂,1-MCP可以抢先与细胞内部相关受体结合,封阻乙烯与相关受体的结合路径,从而延迟与成熟有关的生理生化反应的发生,保持果实良好的外观品质和营养价值,最大限度的延长果实货架期。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基础科学
优质耐储藏水稻的初步研究和探讨47-51

摘要:对33个水稻品种(组合)稻米品质的7项主要理化指标和脂肪酸值(贮藏18个月后)作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组合)间脂肪酸值存在着显著差异。脂肪酸值在宜存范围内的早稻有5个,不宜存的有4个,已达到陈化的有3个;晚稻脂肪酸值在宜存范围内的有4个,不宜存的有6个,已达到陈化的有11个。稻米品质理化指标得分在65分以上的早稻有3个,6项米质性状均达到优质三级的早稻为0份;晚稻所有材料理化指标得分都在65分以上,6项米质性状均达到优质三级的有4个。试验还筛选出东联5号、长谷早占等共11份理化指标得分较高且储存品质较好的水稻品种(组合),供在今后优质耐储存水稻生产育种研究中进一步应用。

生物实验流程管理系统模型及其在水稻基因组测序中的应用52-56

摘要:生物实验流程管理是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针对生物实验室实验流程灵活,数据流网络复杂等特点,设计了一套生物实验流程管理模型(Biological experiments flow management model,简称BioEFM),为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软件(Biology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oftware,缩写为BioLIMS)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大提高了BioLIMS的开发效率。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软件(BioLIMS)应用于水稻基因组测序实验的信息管理中,为水稻基因组测序实验提供了灵活、便捷、高效的实验信息管理工具,为水稻基因组测序及后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后型红火蚁工蚁和蚁后毒液生物碱成分的比较57-61

摘要:采用毛细管吸取多后型红火蚁(red imported fire ant,Solenopsis invicta Burns)工蚁和蚁后的毒液,以气质联用分析法(GC-MS)比较分析其毒液中的生物碱成分。结果表明,多后型红火蚁毒液中的生物碱属2-甲基-6-烷基或烯基哌啶生物碱,仅有6位取代烃基碳链长短和烯键有无及顺反异构的差异。工蚁毒液中的生物碱主要有4种,分别是2R-甲基-6R-(4-十三烯基)哌啶(transC13︰1),2R-甲基-6R-十三烷基哌啶(transC13),2R-甲基-6R-(6-十五烯基)哌啶(trans C15︰1),2R-甲基-6R-十五烷基哌啶(trans C15),其占总碱量的比例分别为15.6%、17.5%、43.8%和19.1%;而蚁后的生物碱主要有2种,分别是2R-甲基-6S-十一烷基哌啶(cisC11)和2R-甲基-6R-十一烷基哌啶(transC11),其占总碱量的比例分别为62.6%和26.6%。工蚁和蚁后毒液生物碱在结构上也存在差异,工蚁主要生物碱的链长为C13和C15二种,均为反式结构;而蚁后主要生物碱仅有C11一种链长,且有顺式和反式二种结构。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林业科学
呼和浩特市几种常绿树种滞尘能力的研究62-65

摘要:对呼和浩特市4种常绿树种的滞尘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树种间滞尘能力有显著差异,常绿乔木中,云杉和杜松是优良的滞尘树种,而油松、圆柏的滞尘能力较弱,并对滞尘机理进行了研究。同一树种离地面150cm、200cm和250cm高度的叶片平均滞尘量依次减少;同一树种西侧和北侧的叶片平均滞尘量明显低于同株树木东侧和南侧的叶片平均滞尘量;同一树种外侧叶片平均滞尘量总是小于里侧的叶片平均滞尘量,最大的相差4倍以上。

基于农户调查的迁西县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66-69

摘要:为解决退耕还林地区的长远发展问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可持续性分析的研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以河北省迁西县为例,采用农户调查的方法,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迁西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并未影响其粮食安全,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较为合理,农民经济收入也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农民思想观念亦有了很大转变,社会安全状况也处于稳定状态,其毁林复耕的可能性极小。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迁西县基本达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艺科学
冬小麦田间水分反应特性产量评价指标研究70-78

摘要:为全面有效地评价冬小麦品种对水分的反应特性。根据2007年和2008年不同小麦品种大田灌水试验的结果分析了抗旱系数(DC)、抗旱指数(DRI)、干旱产量指数(DYI)、丰水产量指数(WYI)、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YWI)、水分适宜指数(WAI)和产量系数(YC)的适用性。结果表明,DC反映品种的水分敏感性;DRI适合筛选旱地产量高且灌水增产不显著的品种;DYI较好的反映干旱条件下的产量,WYI能够反映不同品种的灌水效率差异,YWI适合筛选干旱条件和灌水条件下产量较高的种质。WAI适合参试品种间相对比较,但对同一品种适水性的评价效果因品种而异。产量系数(YC)适于组内筛选抗旱品种、高产品种和某灌水条件下水分高效型品种。由此,初步提出多指标评价品种水分反应特性的方法和统一的分级标准。在合理选用对照种和明确水分鉴定条件的前提下,采用干旱产量指数修订值鉴定品种的抗旱性,用丰水产量指数修订值鉴定各水分条件下品种的水分高效性,用各水分条件下品种的平均产量相对值鉴定品种的高产性,采用阶段敏感指数鉴定不同生育期的水分敏感性,采用产量系数修订值鉴定品种的适水性。

科尔沁沙地休眠燕麦行距和播量效应研究79-83

摘要:在科尔沁沙地东部连续两年进行燕麦种植试验,研究行距与播量对休眠燕麦物候期、地上、地下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07年各处理中,行距为15cm与播量为150kg/hm2的组合地上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为1520.1kg/hm2、688.9kg/hm2,具有较大优势。2008年,各处理中,行距为25cm与播量为150kg/hm2的组合地上、地下生物产量分别为3200.2kg/hm2、2773.6kg/hm2,籽粒产量为1400.0kg/hm2,具有较大优势。2007年收获后,行距15cm与播量150kg/hm2处理植被覆盖度最高;2008年收获后,播量150kg/hm2处理处理植被覆盖度最大,为79.9%。试验结果表明,行距和播量对燕麦产量及植被覆盖度均有影响,根据降水情况,行距15cm与播量150kg/hm2,行距15cm与播量150kg/hm2的处理在产量和防风蚀方面具较大优势。

中国现阶段烤烟生产中主要育苗技术研究进展84-88

摘要:培育壮苗是烟叶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近几年来中国烤烟生产中的漂浮育苗和湿润托盘育苗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类阐述,总结了各育苗技术的优缺点,并对未来烤烟育苗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粳型杂种稻米籽粒外观品质性状分离的初步研究89-92

摘要:为改良粳型杂交稻米的外观品质,以辽宁省近年审定的杂交粳稻组合T优418及其亲本和对照品种辽粳9为材料,对杂种稻米籽粒间外观品质性状的分离程度及遗传控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杂种稻米籽粒在外观品质性状上普遍发生分离,其中垩白面积的分离最严重,变异系数达224.25%,变幅也都表现为超越双亲,其次为粒重、长宽比、粒长和粒宽,变异系数分别为12.16%,7.79%,5.18%,5.03%。虽然杂交种在垩白性状上分离最严重,但双亲却均表现为垩白较少,说明垩白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受父母本遗传背景影响的。因此在杂交稻米品质改良过程中,考虑双亲的品质差异不能仅从表型出发,更要注重对亲本基因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