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11-1984/S 国内刊号
  • 1000-6850 国际刊号
  • 0.9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学通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农学·农业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生物科学、林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农药

中国农学通报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畜牧兽医科学
皮肤癣菌微量液基稀释法抗真菌先导化合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的建立1-7

摘要:为考察抗真菌先导化合物的抗皮肤癣菌活性,建立一种皮肤癣菌微量液基稀释法抗真菌先导化合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以NCCLS(CLSI)M38-A产孢丝状真菌抗真菌药敏试验参考方案为基础,笔者对6种溶媒对红色毛癣菌生长系数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对红色毛癣菌的孢子接种量、所用培养基、孵育温度和时间以及终点判定等条件进行了修正。各种溶媒的工作浓度应该分别不高于1%(N,N-二甲基甲酰胺)、8%(聚乙二醇200)、2%(二甲基亚砜)、4%(丙酮)、8%(无水乙醇)、2%(1,2-丙二醇)。红色毛癣菌孢子接种量在1×10^4-5.0×10^4CFU/ml、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7d、80%的菌株生长受到抑制时作为判定的终点是理想的测定条件。改良后的M38-A方案,其试验结果可靠,具有很强的重现性,适合作为考察先导化合物的抗皮肤癣菌活性的药敏试验方法。

干扰对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之研究进展8-16

摘要:从干扰作用机制和干扰引起生态系统异质性2方面详细阐述了干扰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干扰作用形成的2个假说——中等强度干扰假说和干扰频率假说,并从中等强度干扰假说的2个基本假定说明了中等强度干扰假说的具体理论研究。在干扰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的作用方面,重点叙述了火烧、刈割和施肥3方面的干扰,从火烧后植物群落生产力及其产量空间结构、植物养分和草原植物对火的耐受力3方面阐明了火烧干扰对植被的作用研究;火烧干扰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土壤火烧后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变化及微生物总数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和刈割干扰对土壤种子库和土壤性质的变化。

草原红牛H-FAB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对肉质的影响17-21

摘要:通过选择对肉质性状有影响的优势基因型作为遗传标记,为草原红牛的继续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运用PCR-SSCP方法对草原红牛H-FABP基因5′-调控区进行研究,分析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草原红牛H-FABP基因5′-调控区136位点一个T碱基的插入突变,142位点发生了G-A转换。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剪切力在AA和AB、BB基因型间差异极显著(P〈0.01),AB与BB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肉质性状不同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H-FABP基因对草原红牛嫩度有显著影响。

大青山4种根茎禾草种群生物量生殖分配研究22-25

摘要:从构件入手,研究了内蒙古大青山地区4种根茎禾草:羊草(Leymus chinesis)、赖草(Leymus secali-nus)、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群根茎、营养枝和生殖枝及其构件结实期生物量的生殖分配,研究表明:4种不同根茎类型的根茎禾草种群生物量生殖分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各种群用于根茎和营养生长的生物量生殖分配占有绝对的优势,生殖分配比例很高,而用于有性生殖生长的生物量生殖分配均较小,大约在16%以下;在各种群主要构件的生物量生殖分配中,根茎和营养枝叶片占有较大比例(20% ̄40%),而用于有性繁殖体种子生产的比例都很小,基本在2%以下。

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26-28

摘要: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分离纯化睾丸间质细胞并寻求较适宜的培养条件。采用机械撕碎、密度梯度离心等分离、纯化细胞,设对照组寻求较适宜的培养条件。刚分离的细胞经苔盼蓝染色,存活率〉90%;体外培养的细胞形态完整、增殖速度快、贴壁生长状态良好。用17-α羟化酶和用雄激素结合蛋白RT-PCR扩增进行纯度鉴定,前者出现特异片段,后者未出现。该方法简单、经济、快速、有效,适合睾丸间质体外分离培养。

郑州市动物园草食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及驱虫试验29-34

摘要:为了解郑州市动物园草食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的寄生虫感染情况和采取有效的寄生虫防治措施,采用饱和糖水或饱和盐水漂浮法,分别于2003年、2006年两次对郑州市动物园草食动物和灵长类动物进行了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2003年,郑州市动物园15种草食动物寄生虫阳性率高达52.5%(21/40),但感染强度较小,主要寄生虫为线虫、球虫;金丝猴鞭虫感染严重。2006年,调查21种草食动物和14种灵长类动物,寄生虫总阳性率为32.58%,其中球虫、毛首线虫、绦虫、蛔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5.66%、13.25%、4.82%、1.2%;用甲苯咪唑、害获灭、地克珠利等药物对分别对阳性动物进行驱虫试验。结果表明,除金丝猴毛尾线虫外,其余寄生虫病驱虫效果显著。

绿汁发酵液、纤维素酶及其混合物对水葫芦青贮品质的影响35-38

摘要:为探明添加绿汁发酵液(FGJ)、纤维素酶(CEL)、绿汁发酵液+纤维素酶(MIX)以及原料含水率对水葫芦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用2种不同含水率(高:70.58%,低:39.62%)的水葫芦进行青贮,常温下贮存40d,开封后测定青贮的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FGJ和MIX能显著改善2种含水率水葫芦青贮的发酵品质,CEL能有效提高2种含水率水葫芦青贮的WSC存留量;降低原料的含水率能提高青贮的WSC含量和减少气体的损失。

仔猪感染粪肠球菌的病原鉴定及病原特性初报39-43

摘要:旨在对引起河南省三门峡某猪场肥育仔猪发病死亡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病原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用常规手段分离纯化可疑病原菌,观察其形态染色特性和培养特性,然后利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生化特性鉴定,并进一步检测分离菌株的明胶酶和溶血素等毒力因子表型及其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①经细菌分离纯化,得到2个呈链状排列的G+球菌分离株,分别命名为HE1和HE2株。②经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2株分离菌均为粪肠球菌(E. faecalis)。③毒力因子表型试验表明,HE1和HE2均具有溶解明胶的能力,且能裂解兔红细胞,其中HE1呈现β型溶血,HE2呈现α型溶血。④动物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小鼠具有致死作用,其中HE1毒力更强。家兔对上述分离株具有一定耐受性,仅表现出临床症状但不死亡。⑤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富平和氨苄西林敏感,对诺氟沙星、红霉素、卡那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粪肠球菌感染可以导致仔猪发病死亡,但不同的粪肠球菌分离株对动物的致死能力有差异。

降解纤维素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环境适应性初探44-49

摘要:为获得有强降解纤维素能力的真菌,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从采集的秸杆、牛粪等样品中进行分离筛选,获得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9株真菌菌株。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刚果红培养基进行粗选,初步得到6株透明水解圈较大的菌株。将所有待测真菌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测定其滤纸崩溃度及羧甲基纤维素钠酶活力,得到2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优良菌株,命名为F-1,F-6。对这2株菌株进行碳源、氮源、pH值和培养时间的适应性研究及混合发酵培养的简单研究。结果发现,F-1菌株在碳源为滤纸,氮源为硝酸铵时,具有最佳产酶效果,而其最适产酶pH为6.5~7,最适产酶时间为6~7d。F-6菌株与其类似。混合发酵的最佳产酶时间为6~8d。通过鉴定可知2株菌都属于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corda)。

猪免疫球蛋白在禽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50-53

摘要:为了探讨猪血清免疫球蛋白能否用于禽病的治疗,笔者利用猪血清免疫球蛋白注射液进行了4种禽病的治疗试验。结果表明,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对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和鸭瘟能够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鸡法氏囊病的治疗没有任何效果,说明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可以用于禽类某些疾病的治疗。

IB(M41株)种毒代次和免疫原性的关系54-57

摘要:评估不同代次IBV M41株种毒是否可以作为生产用种子。将M41株种毒用SPF胚连传8代,从中选出第3、第5、第7代,测定其EID50。并用此3代M41株鸡胚尿囊液制毒的油乳苗免疫易感鸡,以HI试验检测其抗体水平。3种疫苗免疫鸡均保护9/10以上,对照鸡全发病;对免疫后与免疫前HI抗体水平的比较表明,免疫后抗体平均滴度提高3倍以上。不同代次的M41毒株的免疫原性仍然保持良好,可以正常用来制造疫苗和建立种子批。

猪圆环病毒II型衣壳蛋白片段与T4噬菌体SOC蛋白的融合表达58-61

摘要:将PCV2衣壳蛋白片段与T4噬菌体SOC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利用PCR技术扩增猪圆环病毒Cap基因。将Cap基因克隆至T4噬菌体表达质粒pSOC的SOC基因(T4噬菌体表面非结构蛋白基因)下游,构建成T4噬菌体SOC位点表达Cap的表达载体pSOC-Cap。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后表达的目的蛋白SOC-Cap进行SDS-PAGE与Western-blot方法检测。表达的SOC-Cap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28kD,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量的22.31%,并具有与PCV2特异性抗体反应的活性。PCV2衣壳蛋白片段与T4噬菌体SOC蛋白的融合表达后,表达量较高,并具有免疫活性,有望用于猪圆环病毒II型的诊断和预防。

不同中药复方对蛋鸡ND免疫效果的影响62-65

摘要:本试验通过对试验鸡的免疫器官指数和不同日龄新城疫(ND)抗体水平进行检测,来探讨3个不同中药复方对鸡群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7日龄健康蛋公雏鸡500只随机分10组,并于7d、21d用La-Sota活苗免疫,1-9组从第7天开始分别用3个不同中药复方按饲料量的0.5%、1.0%、1.5%添加,第10组为不添加任何药物对照组。用药组连续给药15d,各组分别于21、28、35、42、49、56、63d采血测定新城疫血凝抑制(HI)抗体水平以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添加3个不同的中药复方,复方Ⅰ1.0%、Ⅱ1.0%均能使鸡抗体水平显著提高,35-63日龄抗体水平一直在8-9log2。复方Ⅲ1.5%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21、35日龄各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其他日龄无显著差异。3个不同中药复方对对雏鸡的ND抗体水平和免疫器官指数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其中复方Ⅰ1.0%剂量的效果为最佳。

黄芪多糖(APS)对断奶仔猪抗病力的影响66-69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在断奶应激模式下,APS的添加对断奶仔猪免疫功能及腹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APS的添加能显著提高断奶后仔猪的免疫功能。与对照II组相比,在断奶后第7、14天淋巴细胞百分数分别增加了7.7%(P〉0.05)、18.2%(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分别减少了15.2%(P〉0.05)、28.6%(P〉0.05);断奶仔猪的SRBC抗体效价分别提高0.47、1.49(P〈0.05)个滴度;单核细胞增殖率分别提高11%(P〉0.05)、25%(P〈0.05)。②腹泻率在3组间差异不显著,APS添加组腹泻频率明显低于对照II组(P〈0.05),与对照I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含量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70-72

摘要:建立了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中高三尖杉酯碱含量测定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磷酸二氢钠-硼砂为电泳介质,乙醇为有机添加剂,在20kV高压,pH6.98的条件下检测了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中高三尖杉酯碱含量。在最佳的试验条件下,高三尖杉酯碱标准品峰面积(y)与质量浓度(p)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法的线性范围为0.005-0.080mg.L^-1。着重探讨了缓冲溶液浓度、种类、酸碱度及其操作电压对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的含量,不仅操作简单、准确,而且重复性好。

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鉴定73-78

摘要:【研究目的】制备克伦特罗单克隆抗体(McAb),为建立克伦特罗残留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方法】用偶氮化法将克伦特罗与钥孔血蓝蛋白(KLH)、牛血清白蛋白(BSA)及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制备完全抗原,免疫Balb/c小鼠,建立杂交瘤细胞株以制备单抗,并对单抗的特异性、交叉反应性及抗原识别位点等特性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获得了1H5、1H7、1D6、2F10四株杂交瘤腹水效价均在1:105以上。对沙丁胺醇交叉反应性测定,最小的是1D6,只有2.32%的交叉反应性。单抗相对亲和力1D6〉1H5〉1H7〉2F10。抗原识别位点分析结果表明,这四株单抗至少识别两个不同的抗原位点。选用1D6初步建立了竞争ELISA检测方法,检测限可达1ng/ml,为进一步研制残留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中国农学通报杂志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基于花粉介导法转化的玉米自交系抗病植株的获得79-82

摘要:【研究目的】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获得抗玉米丝黑穗病的转基因植株。【方法】采用花粉介导法进行转化,获得的种子及后代植株检测方法包括:潮霉素抗性筛选、PCR扩增、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以及田间抗病鉴定。【结果】通过转化获得种子43粒,对种子进行潮霉素抗性筛选得到9株抗潮霉素植株;经PCR检测,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得到5株转基因植株。田间抗病鉴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或株系的丝黑穗病抗性提高1~2级。【结论】花粉介导法转化玉米自交系是获得抗病育种材料的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快速转化方法研究83-86

摘要:为了适合于中花11的转化,笔者在愈伤组织预培养时间、浸染时间和凝固剂等方面改进了一种针对日本晴的水稻快速转化方法。将消毒后的中花11成熟种子在含有2.0mg/L 2,4-D的培养基中培养8d,不用继代愈伤组织,用含有GFP报告基因的根癌农杆菌直接浸染诱导的愈伤组织,经3d共培养和14d的筛选培养后,直接用新生的愈伤组织进行再分化,最终在40d内就获得了水稻转基因植株,转化效率和再生效率分别达到了71.3%和57%。从而证明了利用农杆菌直接浸染水稻早期愈伤的快速转化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