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脑血管及代谢性疾病_心血管疾病、综述等。
  • 主管单位: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吉林省医学期刊社;中国老年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5-9202
  • 国内刊号:22-1241/R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74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2
  • 综合影响因子:0.964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老年学 2011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老年学杂志临床研究

老年病房医院感染分析与对策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探讨其控制措施。方法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综合性监测方法,对该院老年病房2007年至2010年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 512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69例,总感染率为6.75%;医院感染患者中下呼吸道最为常见(53.25%),其次为上呼吸道(22.49%);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多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激素应用等均构成老年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缩短住院时间、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等危险因素,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3440-3442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尿甲醛浓度与MMSE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比较65岁以上正常老人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尿液甲醛浓度,并对不同程度AD患者尿液甲醛浓度与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分数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经筛查健康老人30例为正常组,AD的诊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标准。选用MMSE和临床痴呆评定(CDR)等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确定为AD患者后,再按MMSE得分高低将AD患者分成轻、中、重三组,每组30例。留取早晨空腹中段尿液20 ml备检。结果正常组与AD患者尿液甲醛浓度有明显差异(rs=-0.676,P〈0.001)。MMSE分值在20~26分之间到轻度AD患者组(rs=-0.195)与正常组(rs=-0.173)中,尿液甲醛含量与MMSE分数无相关性(P〉0.05)。MMSE分值在10~19分之间的中度AD患者组(rs=-0.467)和MMSE分值在0~9分之间的重度AD患者组(rs=-0.362),尿液甲醛含量与MMSE分数呈成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患者尿甲醛浓度显著高于正常老年人,而且中、重度AD患者的尿甲醛浓度与MMSE分数负相关。提示尿甲醛浓度可能成为AD临床诊断的一项有用的生物学指标。
3442-3444

肝癌组织中ZH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摘要:目的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细胞中ZH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亚硫酸氢钠-DHPLC技术,以体外甲基化的DNA和人类胎盘DNA分别为甲基化和非甲基化对照,建立ZH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DHPLC分析方法。在55℃部分变性条件下,对ZHX2基因启动子重要区域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并对24例HCC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和6例正常肝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建立了ZH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DHPLC分析方法,使用该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肝组织未检测到甲基化,24例HCC癌组织中有11例存在甲基化(45.8%),而24例HCC癌旁组织中有3例(16.6%)存在甲基化。结论本研究建立了ZH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DHPLC分析方法,并首次将其应用于肝癌组织标本的检测,为深入探讨ZHX2基因与HCC发生发展之间关系奠定了基础。
3444-3446

VDR基因Taq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宁夏回汉人群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Taq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宁夏回汉人群中重度慢性牙周炎(CP)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VDR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回、汉人群中的分布是否有差异。方法收集中重度CP患者178例(汉族90例、回族88例)和健康对照者187例(汉族95例、回族92例)的静脉血,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TaqⅠ位点的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VDR基因SNP与中重度CP的易感性是否有相关关系。结果回族CP组和回族健康对照组在基因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7,0.043);汉族CP组和汉族健康对照组在基因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3,0.039);汉族CP组和回族CP组比较,两组在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785,0.788)。结论 VDR基因TaqⅠ(rs731236)位点多态性与回族中重度CP和汉族中重度CP的易感性均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447-3449

血浆α-synuclein水平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人血浆α-synuclein表达水平与帕金森病(PD)的相关性。方法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公开发表以及本课题组尚未发表的关于人血浆α-synuclein水平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篇,累计病例共444例,累计对照共252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效应检验Z=0.57,P=0.57,标准化均数差(S)为0.26,95%CI=-0.64~1.17,与无效线相交;漏斗图分布呈倒漏斗形,近似对称,发表偏倚较小;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权重较大和较小的研究后,合并95%CI仍与无效线相交。结论血浆α-synuclein表达水平与帕金森病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但该结论尚需大样本研究证实。
3450-3452

CD151在胃腺癌和宫颈癌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CD151在胃腺癌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51在正常胃黏膜和宫颈黏膜组织及胃腺癌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D151在所有的胃腺癌(58/58,100.0%)和宫颈癌组织(55/55,100.0%)都表达,在绝大多数正常胃黏膜(26/28,92.9%)和宫颈黏膜组织(23/24,95.8%)中也都表达。CD151在胃腺癌和宫颈癌中的细胞阳性率及表达量都要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论 CD151是细胞增殖的一个标记分子;CD151蛋白在宫颈癌中高表达,是宫颈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3452-3454

马来酸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马来酸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加用前及加用治疗6个月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baPWV及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CD41)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6个月后患者FPG、HbA1c、TG、TC、baPWV、CD62P、CD41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不仅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血糖血脂代谢,而且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与血小板活化,从而可能降低其心血管事件。
3459-3461

NF-κB在稳定期低体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低体重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NF-κB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30例稳定期低体重COPD患者(COPD组)及3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者),测定体重指数(BMI)、血清TNF-α、白介素-8(IL-8)、NF-κB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OPD组血清NF-κB水平、TNF-α、IL-8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COPD组NF-κB和IL-8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763,P〈0.001),与TNF-α也存在正相关趋势(r=0.407,P〈0.05)。COPD患者血清TNF-α含量与BMI呈显著负相关(r=-0.433,P〈0.05)。结论稳定期低体重COPD患者存在全身炎症反应,NF-κB激活及炎性因子表达可能与COPD患者体质量下降有关。
3461-3462

噻吗洛尔单一与联合应用对结膜炎症反应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滴眼剂不同药物、不同时间段应用对结膜炎性标记物在眼部表达的影响。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90例,分为3组:0.5%噻吗洛尔与0.2%阿法根联合用药组30例;0.5%噻吗洛尔单一用药组30例;无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即未用药组30例。单纯白内障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30例。按抗青光眼药物治疗时间及白内障患病时间分为三个时相(0~6个月,6~12个月,12~18个月),各个时相组10例。进行结膜上皮组织中总上皮细胞测定,并检测结膜上皮组织中HLA-DR炎性标记物的表达。结果单一用药组与联合用药组在0~6个月,6~12个月结膜上皮组织中总细胞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12~18个月时结膜上皮组织中总细胞数量达到最高,与前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0~6个月、6~12个月时间点上,四组之间结膜上皮组织中总细胞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12~18个月时间点上,除空白对照组外,未用药组与其他组相比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组织中HLA-D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膜上皮组织中总细胞数量的结果相同。结论(1)联合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比单一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更能促进结膜组织的炎性反应。(2)结膜上皮组织中的炎性标记物HLA-DR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1年后表达明显增加。
3467-3469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成像(CTU)方法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经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检查的49例患者的CTU影像资料及其中40例患者的泌尿系平片(KUB)加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49例病例均行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四期扫描,对所获容积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处理。主要的重建方法有: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曲面重建。然后分别分析CTU三维图像表现同KUB加IVU图像,做出影像诊断,追踪手术和病理诊断或临床治疗结果,比较两种观察手段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中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及定性诊断符合率,从而对CTU影像诊断方法真实性、可靠性及收益做出评价。结果 CTU图像质量优、良、差分别占样本总数的71.43%(35例)、26.53%(13例)、2%(1例);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定位诊断符合率为100%,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3.88%。KUB加IVU组图像质量优、良、差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0%(8例)、50%(20例)、30%(12例);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定位诊断符合率为77.5%,定性诊断符合率为35%。CTU检查方法和KUB加IVU检查方法在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疾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U检查方法比KUB加IVU检查方法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并且能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做出较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是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的泌尿系上尿路梗阻性病变的检查手段。
3472-3475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NP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87例

摘要: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国产长春瑞滨加顺铂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分析2007年8月到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87例年龄70~83岁的不适合手术的老年NSCLC者,其治疗方案为:先进行化疗诱导治疗:顺铂40 mg/m2,d1,d2;长春瑞滨25 mg/m2,d1,d8,2~3个周期进行3 w。然后接受三维适形放疗50~60 Gy(2Gy/fraction,约6 w),同步静脉应用顺铂和长春瑞滨,1次/w至放疗结束,放化疗结束后继续NP方案维持3 w。按照WHO标准及抗肿瘤药物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卡式评分评价身体状况变化。记录疾病缓解、稳定或进展时间。结果诱导治疗后反应率为57.5%。疾病无进展的患者50例进行同步放疗治疗后,总反应率为71%。8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59例,稳定(SD)11例,进展(PD)7例,总有效率(CR+PR)为79.3%,临床获益率(CR+PR+SD)91.95%。中位生存时间17个月,疾病进展时间11.5个月,1年生存率66.24%,2年生存率48.7%。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诱导化疗中主要不良反应(3~4级不良反应占28.9%),放射性食管炎(14%)、肺炎(4%)、轻度胃肠道反应和Ⅰ°~Ⅱ°骨髓抑制是放疗主要的毒副反应,无治疗相关患者死亡。结论 NP方案诱导化疗后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如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等能够耐受,提高了生存率,缩小照射野,使放疗毒副反应减轻,改善了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3475-3478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蔗糖铁注射液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2个月)56例,随机分为口服组和静脉组各28例,分别给予口服铁剂和蔗糖铁静脉推注,比较两组患者纠正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静脉组治疗4 w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治疗8 w时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 w时静脉组Hb、HCT、SF、TSAT的升高程度与口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口服组。结论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铁剂比较可在更短时间内纠正肾性贫血,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提高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3478-348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瘦素与IL-10、IL-12水平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瘦素与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水平在SLE发病机制中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SLE患者58例作为SLE组并按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分为非活动组(0~10分)和活动组(≥10分);并以健康体检者61例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和IL-10、IL-12水平。结果 SLE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LE活动组血清中瘦素水平与非活动组无差异(P〉0.05);SLE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LE患者组血清IL-12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TH1/TH2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在SLE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瘦素并非SLE免疫反应的产物,与疾病的进程无关而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3480-3481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的疗效

摘要:目的评价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病(PD)伴抑郁的疗效。方法 49例PD伴发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组。治疗8 w,分别于第2,4及8周末评价其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Ⅱ,Ⅲ)、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观察各量表评分相对基线值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的HAMD总分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第8周时UPDRSⅡ,Ⅲ评分rTMS组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与帕罗西汀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rTMS组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rTMS治疗PD伴发抑郁障碍较安全有效,治疗4~8 w时其抗抑郁作用强度接近于帕罗西汀,抗抑郁作用可能不依赖于其对于运动症状的改善。
3482-3484

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蒽环类抗生素致心脏毒性的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蒽环类抗生素致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CP治疗组和非CP治疗组。CP组予CP(2 g/d)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2~3 g/天),7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肌酶水平相似,治疗后CP组较维生素C组心肌酶显著下降,心电图明显改善,其差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率及总体疗效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可治疗葸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损害,安全且疗效明显。
3488-3489

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一期采用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前路髓核摘除椎体次全切骨化物切除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24个月,采用JOA评分,Nurick分级及X线检查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JOA评分从术前的(7.5±1.3)分提高到(15.8±0.7)分(P〈0.05);Nurick分级从术前的(3.2±1.4)级改善到术后的(0.6±1.1)级(P〈0.05);X线检查表明所有病例在术后3个月植骨得到不同程度的融合。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是治疗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3490-3492

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应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应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7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与瑞芬太尼组各35例。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靶浓度分别为0.25 ng/ml、2 ng/ml,均复合靶浓度为2μg/ml的异丙酚。结果瑞芬太尼组在T1、T2和T5时SBP、DBP和HR与舒芬太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舒芬太尼组意识消失时间和异丙酚诱导剂量与瑞芬太尼组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麻黄碱和阿托品使用率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麻醉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长于瑞芬太尼组(均P〈0.05),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P〈0.05),而两组复苏室停留时间和术毕30 min OA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舒芬太尼组并发症明显少于瑞芬太尼组(P〈0.05)。结论相比等效剂量的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不良反应少,更适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
3492-3494

椎间盘间隙减小与老年女性腰椎脆性骨折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妇女腰椎脆性骨折时椎间盘间隙改变情况及椎间盘间隙减小与腰椎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经64排螺旋CT诊断为椎体脆性骨折老年女性患者285例,随机对照选取同年龄组非骨折患者396例,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腰椎形态进行详细评价,对腰间盘间隙定性评估分为4度,并分别定量测量椎间盘前缘和后缘的距离。结果骨折与非骨折组,腰1、2、5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等级≥2发生率分别为36.8%、57.9%、40.3%及12.1%、42.4%、31.8%。腰1~骶1椎间盘后缘高度在骨折组为(0.29±0.12)cm,(0.37±0.14)cm,(0.42±0.15)cm,(0.49±0.21)cm,(0.45±0.19)cm;非骨折组为(0.41±0.11)cm,(0.46±0.1)cm,(0.48±0.11)cm,(0.54±0.15)cm,(0.51±0.17)cm。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 1)。随着椎间盘间隙狭窄的加重,骨折风险逐步上升。在腰1~骶1间盘间隙测量中与椎间盘间隙0级相比,狭窄程度1~3级,腰1~腰5腰椎骨折风险率OR值分别从1.18上升到39.11,1.56上升到12.8,1.94上升到12.68,1.39上升到7.95。结论椎间盘间隙减小和腰椎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腰椎脆性骨折的风险因素之一。
3494-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