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脑血管及代谢性疾病_心血管疾病、综述等。
  • 主管单位: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吉林省医学期刊社;中国老年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5-9202
  • 国内刊号:22-1241/R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74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2
  • 综合影响因子:0.964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老年学 2011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老年学杂志临床研究

重组促胰岛素分泌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FGF-21水平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促胰岛素分泌素(recomb inant exend in-4 for in jection,E-4)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0例健康对照和33例T2DM患者血浆FGF-21水平以及使用E-4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血浆FGF-21水平与体重指数(BM I)、腰臀比(WHR)、血脂、血糖及胰岛素等的关系。结果 T2DM患者血浆FGF-21水平明显升高〔(2.16±0.20)vs(1.53±0.36)μg/L,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HbA1 c及TG是影响血浆FGF-21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YFGF-21=1.370+0.069XHbA1 c+0.056XTG)。E-4治疗后T2DM患者血浆FGF-21水平明显低于用药前〔(2.15±0.21)vs(1.99±0.12)μg/L,P〈0.05〕。结论 T2DM患者血浆FGF-21水平改变可能与其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有关,并可能是E-4作用的生物靶点之一。
1499-1501

骨关节脉冲响应测量分析技术与设计

摘要:目的为研究跨关节振动的传导规律提供一套可采集和分析的检测仪器。方法在回顾脉冲(振动)响应测量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实现振动测量的技术路线,设计由力锤、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卡、计算机、采集分析软件以及输出部件等组成的关节振动测量系统。结果经初步试验,可以明确拾取激振后经关节传导后的振动信号,说明技术上基本可行。结论该仪器可以应用于跨关节振动信号的采集和分析。
1501-1504

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进展期胃癌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实验组:替吉奥(80 mg.m-2.d-1),分2次服用,d1~14;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d1。对照组:卡培他滨(1 650 mg.m-2.d-1)口服,d1~14;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d1。3 w为一个疗程,每例受试者至少进行2个周期的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观察两组患者的化疗疗效、生活质量及化疗毒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进展期胃癌总有效率分别为48.39%、46.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4);KPS评分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实验组未见1例患者出现腹泻及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进展期胃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较少,患者耐受性好。
1504-1505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影响因素及骨转换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人群骨质疏松影响因素及骨转换特点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150例绝经后T2DM住院患者测定骨密度(BMD)后分为骨量正常(NP)、骨量减低(DP)和骨质疏松(OP)组。登记年龄(Age),绝经年限(LOP),糖尿病病程(YSM),计算体重指数(BM I),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血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雌激素(E2)。结果①绝经后T2DM人群OP发病率54%;②绝经后T2DM并发OP患者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比较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水平明显增高,胰岛素和E2水平明显降低(P〈0.05);③OP组患者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比较CTX-Ⅰ、TRACP5b、BALP等骨转换指标明显升高(P〈0.05);④CTX-Ⅰ与腰椎2~4、股骨颈BMD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大转子、粗隆间BMD无明显相关性;TRACP5b、BALP与腰椎2~4、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BMD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LOP、血糖、YSM、FIns和E2水平可影响绝经后T2DM患者骨量;该人群骨重建特点为高转换型,骨吸收标记物TRACP5b可作为早期预测绝经后T2DM骨量减少及OP的敏感指标。
1506-1508

兰州市高校老年知识分子高尿酸血症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观察高校老年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m)的发病及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近5年兰州市8所高校686名60岁以上的老年知识分子进行常规体检。结果 Hum组伴发的肥胖(超重)、冠心病和脂肪肝患病率与非Hum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Hum组伴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肾功异常、痛风、脂肪肝有相关性(P〈0.05)。与冠心病、肥胖(超重)有相关性(P〈0.01)。Hum患病与性别有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结论控制高校老年Hum发病,提出高校预防模式,减低与相关疾病的危害程度。
1508-1509

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CGRP、ET水平的变化及糖胺聚糖的干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伟素(糖胺聚糖,GAG)对早期DN干预治疗的研究。方法测定60例DN患者和26名健康人的血浆CGRP、ET水平及GAG干预治疗1个月、3个月前后CGRP、ET、UAER水平的变化。结果 NA组与对照组相比,CGRP、24 h尿蛋白量有明显差异(P〈0.05);ET水平差异更显著(P〈0.01)。MA组与对照组相比,CGRP、24 h尿蛋白量、ET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1)。使用GAG患者CGRP、ET 1、3个月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尿蛋白量1、3个月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使用GAG治疗患者三项指标1、3个月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组CGRP分别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强负相关(r=-0.447),ET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强正相关(r=0.515,P〈0.01);CGRP与ET呈强负相关(r=-0.427,P〈0.01)。结论老年早期DN患者CGRP水平下降,ET水平升高,GAG干预治疗后CGRP水平回升,ET水平下降。GAG对早期DN疗效确切。
1510-1511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慢性肾病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慢性肾病患者中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严重程度。方法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冠脉钙化积分(CACS),入选研究对象158例,年龄(82.6±5.1)岁。结果 (1)在不调整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时,CACS分重度组与轻中度组比较,尿白蛋白/肌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2)在调整心血管危险因素之后,CACS重度组eGFR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01)。(3)在调整心血管危险因素之后,慢性肾病eGFR≤60 m l.m in-1.(1.73 m2)-1组CACS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30)。(4)CACS与eGFR呈负相关(r=-0.208,P〈0.05)。(5)eGFR每减少1个SD〔30 m l.m in-1.(1.73 m2)-1〕,发生严重CACS的危险增加1.03倍。而冠心病患者发生严重CACS的危险增加2.27倍。结论冠脉重度钙化在高龄慢性肾病患者中较常见,并且与肾小球滤过率独立负相关。CACS严重程度是慢性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512-1514

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桡动脉增强指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分布

摘要:目的使用中心动脉压测量仪测量农村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桡动脉增强指数,探讨该指数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中的变化趋势。方法共有321例来自农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调查,分别记录性别、年龄、体重、血压等参数,同时使用中心动脉压测量仪记录肱动脉血压,收集30 s的脉搏波图形,自动计算出桡动脉AI值。分析桡动脉AI值在性别中的差异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①男女性别间身高、体重、BM I和AI值有统计学差异;年龄、心率、SBP和DBP无统计学差异。②男女AI值分别为(78.6±15.1)%和(86.6±15.0)%,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依据年龄进行分组后,60岁以下女性AI均高于男性(P〈0.01);而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女间的这种差异消失(P〉0.05)。③年龄和桡动脉AI之间都有正相关关系,其中男性,r=0.391,P〈0.001;女性,r=0.187,P=0.01。结论在农村地区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女性AI值高于男性,但这种差异随年龄增加而消失。AI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1514-1515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脑脊液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结脑的患者进行脑脊液动态观察,分别于发病1、2、4 w检测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单核细胞抗CD4、CD8、CD68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细胞计数。对照组为病毒性脑膜炎(病脑)30例。结果脑脊液CD4+细胞比例在结脑病人发病第2周〔(52.2±3.16)%〕较第1周〔(51.8±3.82)%〕无明显变化(t=12.573 4,P〉0.05);第4周有27例病人〔(43.5±3.10)%〕较第1周明显下降(t=20.135 1,P〈0.01),3例病人较第1周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10.7435、11.2437、8.5742,P〉0.05),均为重症结核病人,1例合并脊髓损害、肠梗阻,2例合并脑梗死。30例结脑病人CD8+细胞在发病第2周〔(24.3±1.92)%〕时较第1周〔(13.6±1.56)%〕明显升高(t=18.5764,P〈0.01),第4周〔(34.1±1.62)%〕较第2周亦明显升高(t=22.584 6,P〈0.01);结脑病人CD68+细胞比例在第1、2、4周分别为(15.3±2.64)%,(20.2±1.64)%、(22.4±1.53)%,而病脑病人第1、2、4周CD68+细胞比例分别为(8.3±1.96)%、(7.7±1.51)%、(8.9±1.49)%,结脑病人第1、2、4周CD68+细胞比例均较病脑病人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520 9、25.076 1、28.269 5,P〈0.01)。结论脑脊液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是常规脑脊液检查基础上结脑诊断的有益补充,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结脑的发病机制,更好地判断转归和预后;急性脑炎患者早期CD68+T细胞比例增加有助于结脑的诊断。
1516-1517

经直肠能量多普勒显像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微血管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能量多普勒显像(PD I)显示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 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微血管变化情况,用以评估HIFU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对20例经HIFU治疗后的BPH患者进行12个月的观察随访,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估(QOL)、最大尿流率(Qm ax)、前列腺体积(Vp)和残余尿量(RUV)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应用经直肠PD I观察前列腺的微血管变化,利用Photoshop软件测量前列腺组织内彩色面积像素值占前列腺总面积像素值的百分比(BCR),与各临床疗效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IPSS评分和QOL评分降低,RUV减少,Qm ax提高,Vp明显缩小(P〈0.01),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时PD I测定的BCR值均〈5%,且与各临床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经直肠PD I具有灵敏、准确、便捷等优点,BCR可以方便、有效地显示前列腺的形态及微血管变化,能够对于HIFU治疗BPH的疗效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指导进一步治疗。
1518-1519

COX-2、MMP-9、VEGF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COX-2、MMP-9、VEGF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COX-2、MMP-9、VEGF在甲状腺癌、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OX-2、MMP-9、VEGF在甲状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并且在甲状腺癌中与年龄、包膜完整性、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COX-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意义(P〈0.05),均与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COX-2、MMP-9在甲状腺瘤中的表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组织(P〈0.05)。结论 COX-2、MMP-9和VEGF可作为甲状腺癌重要的生物学参考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早期甲状腺癌的诊断率。
1520-1522

老年肺心病静脉使用氨茶碱血药浓度与安全性评价

摘要:目的监测老年慢性肺心病治疗中氨茶碱的血药浓度与毒副反应。方法 12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给予氨茶碱0.25 g,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例患者在治疗结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氨茶碱血药浓度检测。结果氨茶碱0.25 g静脉滴注,每日1次,有9例(75%)分布在4~14μg/m l,2例(16.7%)14μg/m l以上,有1例(8.3%)在4μg/m l以下,无毒性反应发生。结论老年肺心病患者在应用氨茶碱治疗时,静脉应用0.25 g,每日1次是安全、有效的。
1522-152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CCR7在老年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特点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51例行胃癌根治术老年病人的胃癌组织标本及33例淋巴结转移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和CCR7表达。结果在胃癌原发灶中,VECF-C、CCR7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6.9%、62.7%;VECF-C、CCR7表达的阳性率在胃癌淋巴结转移患者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VEGF-C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9.7%、72.7%;CCR7高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4.8%、81.8%;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中VEGF-C和CCR7同时表达的阳性率为66.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11.1%)(P〈0.01)。VEGF-C、CCR7表达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9.7%和72.2%、70.6%和84.9%、77.8%和82.4%。VEGF-C(+)/或CCR7(+)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1%、61.1%、80.4%。VEGF-C(+)和CCR7(+)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0%、84.6%、86.8%。结论胃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内VEGF-C和CCR7表达具有较高的同源性;VEGF-C和CCR7同时表达的阳性细胞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VEGF-C和CCR7表达有助于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
1524-1525

延迟PCI联合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AMI患者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 I)联合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和择期PC 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 I),对比分析其对AM I患者血管再通、心肌血流灌注、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及出血并发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探讨前者治疗AM I的可行性。方法初发的AM 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延迟PC I组38例和择期PC I对照组42例,其中延迟PC I组就诊后首先给予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按10μg/kg在3 m in推注完毕,继而以0.15μg.kg-1.m in-1由微量泵持续泵入,随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血管开通情况,血管未开通者及血管虽已开通但残余狭窄大于70%者行PC I治疗,维持泵入替罗非班24~48 h。择期PC I对照组就诊后常规给予氯吡格雷、肠溶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梗死后7~10 d行PC I治疗,处理梗死相关血管(IRA)。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的抗凝、抗血小板、降脂、抑制重构等治疗。记录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心肌灌注、心功能改善及MACE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IRA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心肌灌注分级TMP2级以上的比例延迟PC I组高于择期PC I对照组(P〈0.05);ERNA显示术后1 w延迟PC I组住院期的左室峰射血率(LPER)及左室峰充盈率(LPFR)值延迟PC I组均高于择期PC I对照组(P均〈0.01);左室峰射血时间(LTPER)、左室峰充盈时间(LTPFR)延迟PC I组均低于择期PC I对照组(P均〈0.01)。术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LVEDVI、LVESVI均较前明显降低,LVEF较前均显著增加(P〈0.05)。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延迟PC 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M I与择期PC I相比,能尽早开通IRA、改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更好地保护心功能;延迟PC 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M I没有增加PC I术后出血�
1530-1533

喉鳞癌中67kD LNR与E-cadherin蛋白表达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67 kD LNR与E-cadherin蛋白在喉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2例喉鳞癌组织、50例喉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50例喉鳞状上皮良性增生及42例正常喉鳞状上皮黏膜组织术后的存档蜡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7 kD LNR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7 kD LNR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及细胞质,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膜,E-cadherin蛋白在正常喉黏膜、上皮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喉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而67 kD LNR在正常喉黏膜、上皮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喉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喉鳞癌中67 kD LNR及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肿物大小、有无甲状软骨累及、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中67 kD LNR与E-cadherin的表达具有明显负相关性。67 kD LNR与E-cadherin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67 kD LNR与E-cadherin在喉鳞癌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67 kD LNR与E-cadherin的表达可能对判断喉鳞癌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1533-1535

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人胃癌组织中nm23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nm23表达与胃癌淋巴结和/或器官转移、分化程度均有相关性(P〈0.05),而与TNM分期无关,无显著性(P〉0.05)。结论 nm23基因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肿瘤的转移有较强抑制作用。nm23检测对于胃癌患者的治疗、手术成功率及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预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538-1539

肺内单发磨玻璃样结节45例薄层螺旋CT扫描影像特点

摘要:目的评价薄层螺旋CT扫描在鉴别肺内磨玻璃样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应用薄层CT扫描(1 mm准值)随访诊断45个磨玻璃样结节(4~21 mm),薄层CT扫描表现为单纯磨玻璃样结节(结节中没有实性成分)的为16个,其中恶性为10个,良性6个。混合性结节(结节中有部分实性成分)29个,其中恶性14个,良性15个。应用F isher确切概率法及2χ检验对比良恶性磨玻璃结节在形状、边缘以及内部特点上的不同,并计算各自的阳性预测值(PPV)。结果在单纯磨玻璃结节中,结节形状为圆形时恶性的可能性更大,在10个恶性单纯磨玻璃样结节中有7个为圆形结节(7/10,占70%),而6个良性磨玻璃样结节中只有1个(1/6,占17%)(P=0.02;PPV,85%)为圆形结节。在混合性磨玻璃样结节中,实性成分位于中心部分时恶性的可能性大,在14个恶性混合性结节中有6个(6/14,占41%),而在15个良性混合性结节中只有1个(占7%,P=0.004;PPV,87%)。结论磨玻璃样结节的某些薄层CT征象对于鉴别结节的良恶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1541-1543

高危2型糖尿病强化血糖控制5年的随访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血糖控制策略对高危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对远期并发症的影响,并对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在糖尿病治疗监测中的作用进行评估。方法选择60例高危T2DM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糖化血红蛋白(HbA1 c)、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治疗前及治疗5年后的变化,比较两组低血糖反应以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5年后强化治疗组HbA1 c降低幅度高于常规治疗组(-1.84±1.35 vs-1.13±1.24,P=0.039);强化治疗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较前降低,常规治疗组则略有升高(-1.68±5.85 vs1.62±6.42,P=0.041);低血糖反应强化治疗组多于常规治疗组;两组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8.57%vs 34.37%,P=0.630)。结论强化降糖策略治疗高危T2DM患者安全可行,能更有效地减少高危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应常规监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1546-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