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 43-1214/R 国内刊号
  • 1005-3611 国际刊号
  • 1.8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临床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临床心理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基础与实验研究、心理测量与评估、病理心理、健康心理、心理治疗与咨询

中国临床心理学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基础与实验研究
失独者自传体记忆的内容:中国文化的影响427-435

摘要:目的:探索失独者自传体记忆的内容及中国文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传体记忆测量法(Autobiographical Memory Test, AMT)对17位失独者进行研究,即依次向研究参与者呈现10个预先准备好的线索词,引发研究参与者的自传体记忆,并根据所得资料分析其自传体记忆内容的主题。结果:与丧子相关的哀伤事件直接反映出哀伤的特点,是显性哀伤;其他几类自传体记忆,包括威胁生命安全事件、其他人际关系事件、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成就事件、娱乐事件和未分类事件,均间接反映出哀伤的特点,是隐性哀伤。不管是显性哀伤还是隐性哀伤所呈现的自传体记忆内容,都明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家族主义文化中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思想的影响。结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在对失独者的服务中,需要兼具显性哀伤和隐性哀伤的视角,也需要理解失独者的哀伤如何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社会排斥的神经机制:基于fMRI研究的元分析436-442

摘要:目的:探究个体受到社会排斥主要激活的脑区和其神经机制。方法:在PubMed、ScienceDirect数据库中对社会排斥相关fMRI研究进行检索,符合要求文献共42篇,采用激活似然估计方法,针对全部研究、掷球范式和亲身经历社会排斥三种条件进行元分析。结果:腹侧前扣带回在不同条件下元分析中表现出跨范式的激活稳定性;腹侧前扣带回、背侧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在掷球范式下出现激活;除以上脑区外,亲身经历社会排斥时脑岛、额下回也出现激活。结论:腹侧和背侧前扣带回、后扣带回、脑岛和额下回在社会排斥的神经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究激活的脑区在社会排斥神经机制中如何运作,针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

CLM模型在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患者脑网络中应用443-447

摘要:目的:利用Crucitti-Latora-Marchiori (CLM)相继故障模型探究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 JME)患者脑功能网络紊乱。方法: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获取癫痫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差异脑区(右侧顶下小叶尾区),依据CLM模型对正常人脑右侧顶下小叶尾区进行攻击,探讨右侧顶下小叶尾区异常是否与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患者脑功能网络紊乱有关。结果:对正常对照组右侧顶下小叶尾区进行模拟攻击后,发现正常对照组的网络变化结果与癫痫患者的脑功能网络属性存在相似性。结论:右侧顶下小叶尾区可能是导致JME患者脑功能紊乱的重要脑区之一,其在脑区间的连接和信息的传输中可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伤者不同情绪调节方式的调节效果比较448-452

摘要:目的:探讨对于自伤者来说,自伤行为是否比其他调节方式能更好地调节负性情绪和认知。方法:选取42名自伤大学生(男25人,女17人)参与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自伤方式(压痛)和其他方式(听音乐)对负性情绪/认知进行调节,比较两组被试的情绪调节所需要的时间和自我关注程度的变化量。结果:自伤调节组所需要的调节时间显著少于音乐调节组(氏0.05),自伤调节组与音乐调节组对被试自我关注程度的调节量差异不显著(P>0.05)0结论:自伤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让自伤者从负性情绪/认知中逃离;但从调节的效果来看,自伤和其他的调节方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受害者解释水平与冒犯者不同情感的道歉对宽恕的影响453-457

摘要:目的:探讨受害者的解释水平与冒犯者表达羞耻、内疚情感的道歉对宽恕的影响。方法:两个研究分别采用2(社会距离:远,近)×2(不同情感:羞耻,内疚),2(解释水平:高,低)×2(不同情感:羞耻,内疚)两因素被试间设计。结果:两个研究均显示,受害者的解释水平与冒犯者道歉表达的羞耻、内疚情感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高解释水平的受害者,冒犯者表达羞耻的道歉比表达内疚的道歉更能促进宽恕;对于低解释水平的受害者,冒犯者表达内疚的道歉比表达羞耻的道歉更能促进宽恕。结论:受害者的解释水平与冒犯者道歉表达的羞耻、内疚情感共同影响宽恕。

社会排斥对动态风险决策的影响: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458-462

摘要:目的:考察社会排斥对动态风险决策的影响以及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一采用网络掷球任务和仿真气球冒险任务,考察社会排斥对动态风险决策的影响;实验二采用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筛选惯用认知重评策略和惯用表达抑制策略的被试,进一步考察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在社会排斥影响动态风险决策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实验一发现,社会排斥组的负性情绪和风险偏好显著高于社会接纳组。实验二发现,惯用认知重评策略组被试因社会排斥引起的负性情绪以及社会排斥对风险决策的影响要显著小于惯用表达抑制策略组。结论: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导致风险寻求,且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可以调节社会排斥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4~8岁儿童特质推理中的性别刻板效应463-466

摘要:目的:考察性别刻板印象对4 8岁儿童特质推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12名4~8岁儿童为被试,向其呈现性别刻板一致和性别刻板不一致特质故事,要求他们根据故事推断行为者的特质。通过比较儿童对两种故事的特质推理状况,分析性别刻板印象对特质推理的影响。结果:4 7岁儿童的特质推理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当故事中行为者的表现与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一致时,他们更倾向于根据行为者的行为推断特质。与4岁和5岁儿童相比,6岁和7岁儿童的特质推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8岁儿童的特质推理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结论:性别刻板印象对4~8岁儿童特质推理的影响存在年龄差异。

D型人格与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探究467-470

催产素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核心症状中的作用及机制471-475

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尚无明确的致病机制及治愈方法。近年来,ASD发病率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催产素(OT)在缓解ASD患者核心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OT是一种由9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主要由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室旁核和视上核巨大神经细胞合成,并通过垂体后叶的轴突末梢释放到血液中。本研究全面系统地对OT治疗ASD患者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探究潜在的治疗机制,为ASD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病理心理
儿童期创伤对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的影响: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476-48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期创伤、心理弹性和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的关系。方法:采用社区精神病性体验评估问卷(CAPE)、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和儿童版创伤史问卷(THQ)对湖南省602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期创伤、心理弹性和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显著相关:儿童期创伤对青少年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抑郁情绪均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对青少年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抑郁情绪均存在负向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和儿童期创伤交互项对精神病性体验不同症状亦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随着心理弹性水平的增加,儿童期创伤对精神病性体验的正向主效应会相应减弱。结论:儿童期创伤是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的风险因素,心理弹性是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的保护因素,且可以调节儿童期创伤对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合成类成瘾者戒毒动机的影响:未来结果预期的中介作用481-486

摘要:目的:探索社会支持、未来结果预期对合成类成瘾者戒毒动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以344名强制隔离戒毒的合成类成瘾者为被试,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未来结果预期量表、戒毒动机量表进行施测。结果:社会支持与戒毒动机和长期结果预期维度正相关,与短期结果预期维度负相关,长期结果预期与戒毒动机正相关,短期结果预期与戒毒动机相关不显著。未来结果预期在社会支持与戒毒动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短期结果预期维度的中介作用不成立,上述中介作用主要通过长期结果预期维度实现,中介效应占比15.99%。结论:未来结果预期在合成类成瘾者社会支持与戒毒动机间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主要通过长期结果预期维度实现。

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认知功能及转化风险因素的观察487-491

摘要: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认知损害特点,以及与疾病转化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纳入40例通过SIPS量表筛查的精神分裂症临床高危个体(CHR)、4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4例精神分裂症遗传高危个体(GHR)及67例健康对照。对所有被试者进行认知及嗅觉功能评估,并对CHR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之后观察其临床结局。结果:CHR及GHR均存在多项认知功能损害,CHR认知损害更为严重;五项SOPS条目总分(P5交流紊乱,N5概念丰富度,N6职业功能,D3专注和注意困难、D4个人卫生障碍得分之和)是CHR转化的危险因素(OR值=1.563,P=0.048),嗅觉是CHR转化的保护性因素(OR值=0.447,P=0.036)。结论:精神分裂症在早期即存在多项认知损害,嗅觉和认知功能是疾病早期预警信号。

从受欺负到网上欺负他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492-496

摘要:目的:考察青少年从传统受欺负到网络欺负他人的发展途径以及道德推脱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初中版Olweus儿童欺负问卷、网络欺负问卷和道德推脱量表对45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传统受欺负、道德推脱及网络欺负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②传统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直接预测作用受性别调节,预测作用在男生中显著,在女生中不显著;③传统受欺负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网络欺负,且该中介模型的前半段(即传统受欺负对道德推脱的直接效应)受性别的调节,相比男生,传统受欺负对道德推脱的影响在女生中更显著。结论:传统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依恋焦虑对社交网络成瘾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497-500

摘要:目的:探索大学生依恋焦虑对社交网络成瘾的影响、归属需要受挫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在中介作用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简版、归属需要满足与受挫量表和社交网络成瘾量表,选取489名大一本科生为被试(18.81±0.92岁)。结果:①依恋焦虑对社交网络成瘾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加入归属需要受挫作为中介变量后,依恋焦虑仍能显著预测;即归属需要受挫在依恋焦虑与社交网络成瘾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②性别(边缘)显著调节归属需要受挫对社交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这种预测作用在男女生中均显著,但男生略高于女生。结论:大学生依恋焦虑可通过影响归属需要受挫,进而间接影响社交网络成瘾;而性别在归属需要受挫与社交网络成瘾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社会排斥对关系攻击的影响:自尊及内隐人格观的作用501-505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排斥和关系攻击的关系,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内隐人格观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自尊量表、内隐人格观量表及关系攻击量表,对65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社会排斥和关系攻击显著正相关;②社会排斥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关系攻击,还能通过威胁个体的自尊进一步诱发关系攻击;③个体的内隐人格观水平缓冲了社会排斥与关系攻击之间的关系,对于倾向于持实体论内隐人格观的个体,社会排斥对关系攻击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对于倾向于持增长论内隐人格观的个体,社会排斥对关系攻击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自尊在社会排斥与关系攻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内隐人格观在二者之间起调节作用。

童年期心理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手机成瘾:自尊和心理弹性的作用506-509

摘要:目的:探讨自尊和心理弹性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心理虐待量表、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自尊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对58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自尊、心理弹性与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②心理弹性在心理虐待和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是自尊的中介作用不显著;③心理虐待还通过以自尊、心理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结论:童年期心理虐待经历一方面直接预测个体的手机成瘾,另一方面通过自尊和心理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个体的手机成瘾。

公正世界信念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510-514

摘要:目的:本研究基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并检验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和孝道信念的调节作用。方法:以113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问卷、非适应性认知问卷、孝道信念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进行测试。结果:①公正世界信念和非适应性认知呈显著负相关,和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②公正世界信念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③互惠性孝道信念在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权威性孝道在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成瘾之间不起调节作用。相较于互惠性孝道信念低的个体,非适应性认知对互惠性孝道信念高的个体影响更大。互惠性孝道会增强非适应性认知对网络成瘾的负面影响。结论:公正世界信念对网络成瘾有负向影响,非适应性认知在两者之间起中介效应,互惠性孝道信念在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

自尊对手机社交成瘾的作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515-519

摘要:目的:探讨自尊和手机社交成瘾的关系,及人际敏感性和集体主义倾向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问卷法对615名大学生的手机社交成瘾、自尊、人际敏感性和集体主义倾向做了调查。结果:①自尊对手机社交成瘾有负向预测力;②人际敏感性在自尊与手机社交成瘾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集体主义倾向调节该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即高集体主义倾向下,自尊对人际敏感性的负向预测力更强。结论:人际敏感性和集体主义倾向在自尊对手机社交成瘾的影响中起到有调节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