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 43-1214/R 国内刊号
  • 1005-3611 国际刊号
  • 1.8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临床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临床心理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基础与实验研究、心理测量与评估、病理心理、健康心理、心理治疗与咨询

中国临床心理学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基础与实验研究
共情:基于面孔图片的范式和基于身体部分图片范式的元分析575-582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共情范式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差异。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要求①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共情能力的f MRI研究;②采用Talairach或者MNI系统报告脑区,且能从原文中获得完整的数据;③采用基于面部图片的范式和基于肢体部分图片的范式中的任意一种。对符合需要的22篇基于身体部分图片范式的文章和21篇基于面部图片范式的文章使用Ginger 2.3软件计算共情的脑区激活似然(ALE)估计值,得到脑区分布。结果:两种不同的共情对比结果显示,基于身体部分图片的共情范式显著激活了左侧顶下小叶部分,而基于面孔图片的范式则显著激活了额中回区域。结论:基于身体部分图片的共情范式中共情反应的产生可能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需要较少的认知努力,而基于面孔图片的范式中的共情反应的产生则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

大学生人格障碍者奖赏动机及决策缺陷研究583-587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奖赏动机和决策的行为范式,旨在探索人格障碍患者的非适应性行为和社会功能损害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4,PDQ+4)筛查和SCID—II人格障碍定式访谈,在两所高校一年级大学生中纳入170名人格障碍被试和112名正常被试,并要求其完成贝克抑郁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以及计算机版的“付出努力的奖赏任务”(the Effort Expenditure for Rewards Task,EEf RT)。结果:人格障碍组在高概率水平及中等概率水平下对困难任务的选择率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人格障碍各亚型在高概率水平下对困难任务的选择率也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广义估计方程结果表明组别、奖赏概率、奖赏幅度、期望值的主效应均显著(P〈0.01),组别和奖赏概率、组别和期望值的交互作用均显著(P〈0.01),但组别和奖赏幅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人格障碍者倾向于采用较少努力获得较小回报的奖赏相关决策,表现出明显的奖赏动机缺乏和对奖赏的钝化。人格障碍者在整合概率、期望值信息的奖赏敏感性方面与正常被试存在显著差异。

返回抑制加工中情绪效应的分离588-595

摘要:目的:考察情绪刺激加工是否对返回抑制(IOR)效应产生影响。方法:实验一采用经典的线索靶子范式、实验二采用改良的线索靶子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要求被试完成情绪辨别任务。结果:实验1发现IOR与情绪效价交互作用不显著;且实验一和实验二都发现,有效线索相比于无效线索在N1上波幅更大,在N170上波幅更小。结论:返回抑制效应没有受到外显情绪加工的影响,表现为返回抑制效应与情绪效应的分离。

名字与性别的人际吸引机制:性别角色评价的中介作用596-600

摘要:目的:探究名字性别倾向(男性化,中性化,女性化)及其与个体性别的符合度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以及性别角色评价的中介作用。方法:实验均为2×2×3混合设计。实验一采用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考察名字-性别组合在内隐层面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实验二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人际吸引力量表考察影响机制。结果:名字能激活性别刻板印象,总体而言,具有中性名的个体人际吸引力最高,名字符合性别预期的个体人际吸引力较高,当名字与性别不匹配时,取女性名的男性人际吸引力最低。性别角色评价的双性化程度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名字性别倾向通过知觉者的性别角色评价影响个体的人际吸引力,拥有中性名的个体被认为兼具较高男性和女性特质,因此人际吸引力较高。

冒险情境与奖惩信息对网络成瘾者决策行为的影响601-604

摘要:目的:探讨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决策行为与冲动性。方法:根据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的诊断标准筛选出网瘾组23人,对照组22人;参考Rogers的冒险任务范式,对比两组被试冒险决策任务和冒险延迟任务的成绩。结果:①冒险决策任务中网瘾组做出高冒险、高奖励的选择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且在冒险选择决策时思考时间偏少;冒险延迟任务中网瘾组的冒险和非冒险信心指数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网瘾组的冒险信心指数差值大于非冒险条件。结论: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已知奖惩概率的冒险情境下,更倾向于做出高冒险高奖励的选择,且缺乏奖惩信息的冒险情境也容易促使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冲动性行为。

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工作记忆特征605-608

摘要:目的:考察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工作记忆功能是否存在缺陷。方法:31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和31名正常对照组受试完成了改良版N-back任务(0-back和2-back)。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在工作记忆指标(反应时、总正确率及连续反应正确率)上的差异。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工作记忆负荷主效应显著,2-back任务的总正确率显著低于0-back任务;边缘性人格障碍组的连续正确反应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但连续正确反应率与冲动得分相关不显著。结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工作记忆存在某些缺陷。

原发性全面强直阵挛患者脑网络的相继故障算法研究609-612

摘要:目的:利用复杂网络相继故障算法探究癫痫病患者功能上的变化。方法:对15例GTCS患者与15例年龄相仿正常志愿者f MRI数据进行建模,依据相继故障算法对重要节点进行攻击,探讨癫痫病患者功能上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癫痫病患者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在对重要节点攻击时相继故障较正常对照组的规模更大,而对非重要节点攻击时,较正常对照组鲁棒性更强。结论:癫痫病患者脑区功能发生了异常。

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613-617

摘要:目的:考察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方法:以235名8-13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反应/不反应联想测验(Go/no-go Association Test,GNAT)考察其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结果:①从总体上来说,8-13岁的儿童持有男生低热情,女生高能力高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②8-9岁组和10-11岁组男生仅认为男生高能力,12-13岁组男生认为男生高能力女生低能力。但男生不存在关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③8-9岁组和10-11岁组女生表现出男生低能力低热情、女生高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而12-13岁组女生表现出男生低能力低热情、女生高能力高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结论: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与成人不一致,且男生和女生在8-13岁期间持有的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

可重复性:心理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实践618-622

摘要:实验和统计方法使漫谈的心理学思想成为心理学科,建立了严谨的学科体系,促进了心理学的科学化。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理学研究在重复性验证上是脆弱的。究其原因:统计显著性检验的不确定性;样本和统计效力问题;统计方法和模型的误用;灵活的实验设计和选择性报告,均对可重复的研究造成了负面影响。作为科学界的自我审视和回应:选取大样本;增加科学研究的透明度;报告效果量和置信区间;结合其他可选的统计方法;接受富有影响的组织机构的倡议和建立可重复性的规范。科学是一个在探索未知中逐步减少不确定性的过程,可重复性作为科学本质之一和重要特征,这方面的实践将促进心理学科的自我修补和客观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疼痛网络:一个负性信息处理系统623-626

摘要:疼痛网络使个体能够迅速地觉察疼痛刺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促进生存和发展。近年来,研究者普遍认为疼痛网络是一个负性的信息处理系统,这体现在它不仅负责生理疼痛,而且来自脑损伤、生理疼痛和社会疼痛共享神经基础以及调节因素在两种疼痛形式上有一致效果的证据表明它也加工形式广泛的社会疼痛。针对这一负性信息处理系统,文章从进化学和威胁性信息觉察的视角进行了解释。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深入探究社会疼痛和生理疼痛共享的神经基础,进一步验证疼痛感觉成分脑区在社会疼痛中的作用以及探究引起社会疼痛的负性经历的边界入手,为疼痛网络可能充当一个负性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多的证据。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病理心理
MSM HIV感染者的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问题——自尊的调节作用627-630

摘要:目的:探究自尊能否在MSM HIV感染者的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招募145名MSM HIV感染者。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歧视知觉与自尊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正相关;自尊与心理健康问题显著负相关;②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工作状态之后,歧视知觉依然能显著地预测心理健康问题,而自尊能显著地调节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结论:在MSM HIV感染者中,自尊在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起到了缓冲的作用,针对该群体歧视知觉的干预需要关注提升个体的自尊。

初中生同伴侵害、同伴拒绝与问题行为关系的性别差异:交叉滞后分析631-635

摘要:目的:考察同伴侵害、同伴拒绝与问题行为的相互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班级戏剧量表、同伴提名和教师评定的方式,对北京市密云县10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同伴侵害与同伴拒绝、外显问题行为、内化退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②同伴侵害和同伴拒绝在两次测量之间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外显问题行为和内化退缩行为呈现较低的稳定性。③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侵害、同伴拒绝与问题行为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男生,前期的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后期的外显问题行为,前期的内化退缩行为可以显著预测后期的同伴拒绝;对于女生,前期的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后期的内化退缩行为。结论:同伴侵害和同伴拒绝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和行为适应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加强对其同伴交往和问题行为的关注,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神经质在大学生应激与抑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636-639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累积的生活事件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以及神经质是否对应激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方法:共有7399名在校大学生完成了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事件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以及大五人格量表—神经质量表。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层回归分析等方法来分析应激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作用以及神经质的调节作用。结果:大学生经历的日常生活事件以及童年创伤事件对其抑郁程度都有显著的影响,而神经质会对应激和抑郁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R-2=0.18),神经质水平高的个体在应激状态下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水平。结论:应激性事件会显著增加个体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神经质调节了应激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无聊倾向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网络消极情绪体验的中介作用640-643

摘要:目的:探讨无聊倾向、网络消极情绪体验及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以44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网络消极情绪体验问卷及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进行测试。结果:无聊倾向、网络消极情绪体验以及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无聊倾向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t=2.233,P〈0.05);无聊倾向通过网络消极情绪体验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12,0.192]。结论:网络消极情绪体验在无聊倾向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压力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和非适应性认知的链式中介作用644-647

摘要:目的:考察基本心理需要和非适应性认知是否中介了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关系。方法:使用压力量表、问题性网络使用问卷、基本心理需要量表以及非适应性认知问卷对113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①压力性生活事件和非适应性认知与问题性网络使用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基本心理需要与问题性网络使用显著负相关。②基本心理需要中介了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问题性网络使用间的关系;③基本心理需要中介了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非适应性认知间的关系;④非适应性认知中介了基本心理需要与问题性网络使用间的关系。结论:基本心理需要以及非适应性认知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其问题性网络使用间有链式中介效应。

述情障碍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无聊倾向性的中介作用648-651

摘要:目的:探讨述情障碍、无聊倾向性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中文版(TAS-20)、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P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焦虑、抑郁分量表对36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述情障碍总分、无聊倾向性总分与焦虑、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无聊倾向性总分与述情障碍及各因子同时存在显著正性相关;②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述情障碍对无聊倾向性的外部刺激维度有显著影响(β=0.46);无聊倾向性的外部刺激维度对焦虑、抑郁存在直接作用(β=0.21),无聊倾向性的外部刺激维度在述情障碍与焦虑、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解释总效应的14.6%)。结论:述情障碍既直接影响焦虑、抑郁,同时又通过无聊倾向性对其产生间接影响,无聊倾向性在述情障碍与焦虑、抑郁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与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的关系652-654

摘要:目的:探讨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与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信念问卷(PBQ)中的B群人格障碍信念分量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自编早期不良家庭因素清单,对1450名大学生及硕士研究生施测。结果: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均与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呈显著正相关;童年期虐待与不良家庭因素显著正相关;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对反社会型、表演型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均有显著预测作用,解释率分别为13.2%、6.7%、10.5%,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对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总分的解释率为11.7%。结论:童年期虐待及不良家庭因素与B群人格障碍功能不良信念关系密切。

男性住院酒精依赖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研究655-657

摘要:目的:探讨酒精依赖患者的依恋类型及其与酒精依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7例酒精依赖患者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修订版(ECR-R)、密西根酒精依赖调查表(MAST)进行调查。结果:①酒精依赖患者依恋类型分布为安全型31例(35.6%),迷恋型33例(37.9%),淡漠型14例(16.1%),恐惧型9例(10.3%),酒精依赖组依恋类型与对照组分布差异显著。②不同依恋类型的酒精依赖患者MAST分值差异显著,安全型依恋组的MAST得分显著低于不安全依恋组MAST得分。迷恋型依恋组MAST的得分显著低于恐惧型依恋组得分。③不安全依恋类型者罹患酒精依赖的风险是安全型的3.342倍,其中恐惧型风险最大,是安全型的4.1倍,迷恋型是安全型的3.4倍,淡漠型是安全型的3.2倍。结论:酒精依赖患者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占多数,不安全依恋类型是罹患酒精依赖的重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