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理论与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005-3611
  • 国内刊号:43-1214/R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122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8
  • 综合影响因子:1.54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临床心理学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测验与评估

成人公正世界信念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摘要:目的:编制本土化的成人公正世界信念问卷。方法:在理论探索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保留西方研究结构中的人际维度,结合中国文化下公正观中的时间维度,提出人际与时间相结合的四因子整合结构。以237名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普通成人为被试进行初测,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以854名不同阶层的普通成人为被试进行正式施测,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1成人公正世界信念包含自我现在、自我未来、他人现在、他人未来四个因子,共15题;2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结论:成人公正世界信念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本土化的测量工具。
580-584

人际需求问卷中文版测评大学生样本的效度与信度

摘要:目的: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引入人际需求问卷(Interpersonal Needs Questionnaire,INQ),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4次抽样,共计调查1268名有效被试。其中,另抽取120人完成INQ中文版与UCLA孤独量表(UCLA-LS)、二维自尊量表(SLCR)、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归属感问卷(SBQ)、Beck自杀意念量表(BSI)来考核效标关联效度。67人在2周后进行了重测,检验其重测信度。结果:INQ中文版分为归属受挫和自我累赘感知两个维度,共15个条目。总问卷和分问卷的α系数在0.71~0.87之间;间隔2周后的重测信度在0.72~0.81之间;模型拟合度较好:RMSEA=0.074,CFI=0.917,TLI=0.891,χ2/df=2.984,SRMR=0.086;INQ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结论:人际需求问卷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个体的人际需求状况及预测个体风险行为。
590-593

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学生卷)中文版信、效度研究

摘要:目的:检验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学生卷)(DBVS-S)中文版在中国青少年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应用中文版DBVS-S对湖南省4个地区10所学校小学六年级至高三2443名学生施测,以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和Olweus儿童欺负问卷(BVQ)为效标,测评效标关联效度,随机抽取其中2个班计117名被试间隔4周后重测。结果:1DBVS-S中文版维度结构与原量表一致,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支持三因子结构模型;2DVBS-S中文版总分与CES-D和BVQ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和0.766(P〈0.001),与SLSS的相关系数为-0.184(P〈0.001);3总量表α系数为0.839,4周后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684。结论: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学生卷)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594-596

创伤暴露青少年群体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结构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暴露的职业中学及工读学校学生样本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结构。方法:使用创伤历史问卷和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对1023名在校生进行施测,筛选出具有创伤经历的559人作为有效样本,其中男生314人,女生242人,性别缺失3人,年龄为15.8±1.3岁。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6个竞争性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具有闯入、回避、负性情感、快感缺失、痛苦性唤起、焦虑性唤起的六维快感缺失模型具有最优的拟合度。结论:六维快感缺失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创伤暴露青少年群体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结构。
600-603

人生意义量表(修订版)的适用性和推广性:基于CTT和多维Rasch的分析

摘要:目的:考察人生意义量表(修订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并分析了它的推广性。方法:采用人生意义量表(修订版)、Rosenberg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无论正交或者斜交旋转,提取的双因子结构相同;多维Rasch分析发现拥有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的项目信度分别为0.809和0.835,分离信度为0.988。结论:人生意义量表(修订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应用研究中具有可推广性。
604-607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基础与实验研究

抑郁症患者对正性情绪图片增强和减弱认知重评的fMRI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认知重评任务考察抑郁症正性情绪调节异常特点及其脑机制。方法:收集抑郁症组14名被试和对照组16名被试,并匹配其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利用认知重评任务考察抑郁症正性情绪调节异常的脑功能联结特点。结果:在行为学方面,抑郁症患者能够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增强和减弱正性情绪。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上调正性情绪时,抑郁症患者左侧眶额叶、右侧颞中回/颞极等区域激活低于对照组,双侧梭状回、左侧舌回、右侧小脑等区域激活高于对照组;下调正性情绪时,抑郁症患者右侧颞中回/颞极激活低于对照组。结论:抑郁症患者难以调用所需要认知资源增强和减弱正性情绪,认知控制能力下降,并表现出情绪调节相关区域(眶额叶、颞叶)活动异常。
615-620

MAOA基因型对青少年反馈评估电生理反应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MAOA)基因型对健康男性青少年反馈评估过程的影响。方法:对72名健康男性青少年完成简单任务时进行ERP检测,采用N2的波幅作为指标,比较MAOA高活性组与MAOA低活性组青少年反馈评估过程的特点。结果:MAOA低活性组在任务中的N2波幅比MAOA基因高活性组要低。结论:MAOA低活性组被试的反馈评估能力比高活性组要差,这可能是MAOA低活性被试攻击暴力倾向的潜在神经机制。
621-624

认知负荷对个人理论影响刻板印象相关信息加工的调节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个人理论对刻板印象相关信息加工的影响。方法:采用内隐个人理论测验作为筛选实验被试的工具,以再认准确性为指标来考察认知负荷对个人理论影响刻板印象相关信息加工的调节作用。结果: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实体论被试把更多的注意分配给与特质一致信息,而动态论被试则将更多的注意分配给与特质不一致信息;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两类被试对四类信息的注意分配无显著差异;在无认知负荷条件下,实体论被试在特质维度上的不一致性效应显著高于从属维度,而动态论被试在特质维度上的一致性效应显著高于从属维度。结论:个人对刻板印象相关信息的加工方式不仅受其个人理论的调节,而且与认知资源的充足度有关。
630-634

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对消极情绪的调节作用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认知重评方式(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对调节个体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的影响。方法:以6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生理心理实验法测量被试在自然观看和重评观看阶段,对诱发不同情绪(悲伤和恐惧)的视频片段的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变化。结果:1两种认知重评都能显著地提高情绪效价和皮肤电水平,降低总体情绪强度、目标情绪强度和心率;2积极重评比分离重评能更显著地提高悲伤情绪的效价,但这种效果只在男性身上起作用;3分离重评比积极重评能更显著地降低恐惧情绪强度和心率。结论: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都能有效地调节消极情绪,但两者之间存在调节效果的差异。
639-642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病理心理

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特质抑郁的影响: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的链式中介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状态特质抑郁问卷(STDEP)、反刍思维量表(RRS)和创伤后认知改变问卷(PCC)测量大学生的儿童期心理虐待、抑郁、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情况,使用Mplus7.0建立中介作用模型。结果: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分别在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起中介作用;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在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起链式中介作用。间接效应效果量为52.8%,其中通过创伤后认知改变这一中介变量的效果量最大,达39.6%。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可分别通过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影响特质抑郁;心理虐待也通过反刍思维影响创伤后认知改变,进而影响特质抑郁。
665-669

自尊对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暴食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摘要:目的:检验自我控制在超重和肥胖青少年自尊对暴食行为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尊量表、暴食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整群抽取的1175名中小学生(其中超重和肥胖共207人)进行集体施测。结果:1暴食在体重正常学生、超重学生和肥胖学生中的发生率分别为6.78%,5.88%和16.90%;2不同体重组在自尊水平和暴食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自我控制上差异不显著(P〉0.05)。3自尊、暴食和自我控制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其中自尊与暴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57,P〈0.01),与自我控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02,P〈0.01),暴食与自我控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73,P〈0.01)。4自我控制在自尊对暴食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P〈0.01)。结论:自我控制在超重和肥胖青少年自尊对暴食行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670-673

大学生冲动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疏离感的中介作用

摘要:目的: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性、疏离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MPAI),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II),疏离感量表对湖北省某高校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2514份,用SPSS17.0及Amo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相比手机依赖低分组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高分组的冲动性、疏离感的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显著更高(P〈0.001)。手机依赖与冲动性、疏离感的总分及各维度分均显著正相关(r=0.319~0.505,P〈0.01)。疏离感在冲动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3.2%。结论:疏离感在大学生冲动性和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674-677

病态人格与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

摘要:目的:考察病态人格的不同因素与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以及性别和特质焦虑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病态人格问卷(PPI)简版、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特质版和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对3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PPI-Ⅰ与反应性攻击负相关,PPI-Ⅱ与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显著正相关;PPI-Ⅰ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有性别差异,只对男生的主动性攻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特质焦虑在PPI-Ⅱ与女生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中有不同的调节作用。结论:PPI-Ⅰ和PPI-Ⅱ与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存在有区别的相关,性别和特质焦虑对其有调节作用。
682-685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

性少数学生心理健康与遭受校园欺凌之间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性少数(LGBT)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现状,并探讨遭受校园欺凌与他们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在线问卷的方式,对751名LGBT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的测评工具来自《支持LGBT生活》(Supporting LGBT Lives)研究,包含基本信息、校园经历、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社会支持网络四个部分。结果:306人(40.7%)因为自己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而在学校被叫难听的绰号,261人(34.8%)受到言语伤害,168人(22.4%)受到同伴孤立,45人(6.0%)受到身体伤害的威胁;遭受过校园欺凌的LGBT学生有更频繁的自杀想法、更低的主观幸福感,并在过去一年中出现抑郁情绪的比例更高;遭受校园欺凌与LGBT学生的抑郁情绪、自杀想法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自尊、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结论:LGBT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对他们在学校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负面影响,教育机构应特别重视预防针对LGBT学生的校园欺凌,并对他们的抑郁情绪和自杀想法进行干预。
701-705

冒犯严重性与人际宽恕的关系:愤怒沉思的中介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冒犯严重性、愤怒沉思与人际宽恕的关系。方法:使用情境回忆范式启动194名大学生近一周内发生的人际冒犯事件,进而测量冒犯严重性和人际宽恕水平(回避、报复与仁慈动机),同时搜集愤怒沉思指标。结果:人际宽恕与愤怒沉思、冒犯严重性呈显著相关;冒犯严重性对回避、报复动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仁慈动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愤怒沉思在冒犯严重性与人际宽恕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冒犯严重性通过愤怒沉思影响人际宽恕。
706-708

青少年乐观对抑郁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的乐观、心理韧性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生活取向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22名初一到高三的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1在本研究中,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为14.6%;2乐观和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乐观和心理韧性都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3乐观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结论:心理韧性在青少年乐观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709-711

爱情嫉妒差异的原因:性别还是性别类型?

摘要:目的:寻找解释诱发爱情嫉妒竞争者特征性别差异现象的原因。方法:采用《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和《诱发爱情嫉妒竞争者特征的情景测验问卷》对3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诱发两情嫉妒竞争特征存在差异,表现为女性更加嫉妒有外表吸引力的个体,而男性虽然更加嫉妒竞争者的社会资源优势,但该差异与女大学生相比并不显著。性别角色在解释爱情嫉妒性别差异上并没有显著的作用。结论:部分支持了进化心理学对于诱发爱情嫉妒竞争者特征性别差异现象的解释。
712-714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公正世界信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对74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社会支持、公正世界信念、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公正世界信念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公正世界信念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支持不仅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还能通过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71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