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理论与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005-3611
  • 国内刊号:43-1214/R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122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8
  • 综合影响因子:1.54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临床心理学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测验与评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

摘要:目的:编制适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问卷。方法:基于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和教师的访谈结果并参照已有相关文献,编制了初始问卷。预测被试和正式被试分别为133名和704名农村留守儿童。通过项目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形成25个条目构成的最终问卷。结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是由自立顽强、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信进取、乐观开朗五个一阶因素组成的二阶单因素模型;问卷总分、维度得分与西方心理资本各要素均呈显著正相关;问卷高分组儿童的情绪、行为与学业适应水平均显著优于中间组和低分组儿童;问卷与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5~0.88之间,重测信度在0.78~0.85之间。结论:自编问卷的信效度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
1-6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其他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二届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摘要: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二届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学术会议,定于年月日在山西太原湖滨国际大酒店召开。现征集针对精神疾病研究的各类学术论文。请将800-1000字的结构式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及关键词以电子版本(Word文档,Office2000或以上版本,5号字体)形式发送至下述电子邮箱地址。会议将评选优秀论文,并向相关专业杂志推荐。来稿请注明作者/共同作者/通讯作者及其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截稿日期:2015年5月25日。
6-6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测验与评估

家庭边界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摘要:目的:以结构家庭治疗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治疗师在家庭治疗中获得的关于家庭边界方面的临床经验,编制家庭边界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被试为22-50岁、婚龄至少1年的已婚人士,先后共683人填写问卷,男340人,女343人。结果: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我方、对方原生家庭两组题目均为二因子8条目的结构模型,两因子包括外侵维度(个体所在家庭对原生家庭的边界侵犯)和内侵维度(原生家庭对个体所在家庭的边界侵犯);问卷总分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02-0.862、重测信度为0.825-0.880,项目区分度也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结论:本研究编制了家庭边界问卷,具有较好的项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而效标关联效度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13-16

斯坦福情绪调节量表在我国中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摘要:目的:检验情绪调节量表在中国中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研究首先选取了1167名11-19岁的中国青少年进行测试,在所有样本中抽取130人间隔2周实施重测,同时测查了中文版大五人格量表和积极消极情绪量表。结果:认知重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表达抑制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6。两周之后认知重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4,表达抑制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3。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了中文版情绪调节量表的二因素模型。中文版的情绪调节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与宜人性、严谨性、外向性以及开放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绪体验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体验呈显著负相关;情绪调节量表的表达抑制维度与宜人性、外向性呈显著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情绪体验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体验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情绪调节量表中文版在中学生中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2-25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结构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检验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在青少年正常样本和临床样本中的结构效度。方法:2826名青少年正常样本与322例临床样本接受FUSQ测试,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两种三因素模型在不同样本中的结构效度。结果:两种三因素模型的RMSEA、拟合指数和增值指数均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三因素修正模型(χ2/df=1.97-10.87,RMSEA=0.055-0.067,MECVI=0.497-1.531,GFI=0.91-0.96,CFI=0.95-0.97)比三因素相关模型(χ2/df=4.62-29.84,RMSEA=0.098-0.114,MECVI=1.699-2.949,GFI=0.76-0.83,CFI=0.85-0.88)更理想;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具有类似的结构效度;正常样本数据拟合度(χ2/df=9.92-29.84,RMSEA=0.056-0.101,MECVI=0.497-1.785,GFI=0.82-0.96,CFI=0.87-0.97)优于临床样本(χ2/df=1.97-5.14,RMSEA=0.055-0.114,MECVI=1.334-2.949,GFI=0.76-0.93,CFI=0.85-0.97)。结论: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符合三因子模型,在正常样本和临床样本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6-28

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概化分析

摘要:目的:拟用多元概化理论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测量学性能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74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研究设计为p×i随机测量模式。结果:三个因子的相关大部分较高(0.6以上);总量表的概化系数和可靠性指数均达到了0.83以上。结论:1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概化系数和可靠性指数均较高,既可用于常模参照测验,也可用于标准参照测验;2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决定各因子的分量比例方面不尽完善;3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中的成就感低因子,相对于其他两个因子,量表特性较差,是今后改进的主要方向,可以在增加题目数量的同时改善题目质量。
29-31

协同教养的研究缘起、结构与评估

摘要:协同教养指在教养儿童的过程中,所有承担儿童教养责任的成人相互协作的活动。在核心家庭中,父母是协同教养的执行者。协同教养研究首先从离婚家庭中萌发,并逐步从三角系统向多元系统发展,但目前研究者对协同教养的建构尚无定论。未来研究应关注亚洲家庭中复杂多变的协同教养关系以及我国的多代同堂家庭和多子女家庭的协同教养行为;在研究方法方面,可应用成对数据分析方法深入解析协同教养及其作用。
32-37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基础与实验研究

抑郁缓解者正性注意偏向的实验操纵:来自眼动的证据

摘要:目的:了解正性注意偏向训练能否使复发性抑郁缓解个体对情绪图片的消极信息产生回避。方法:采用改版的点探测注意训练任务分别对正性词训练和中性词训练条件下的复发性抑郁缓解者各15例进行注意偏向的训练,训练前后通过眼动仪记录被试对情绪图片负性信息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结果:在积极词训练条件下,被试训练之后对图片消极部分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比训练前明显减少;中性词训练条件下对图片消极部分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在训练前后差异不显著。结论:积极信息关注的注意力训练能使复发性抑郁缓解者学会对负性信息的回避。
48-51

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温暖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爱荷华青年和家庭项目(Iowa Youth and Families Project)中教养问卷的温暖维度与儿童抑郁自评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分别对838名青少年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测量,在确定被试BDNF Val66Met基因型后,用多重线性回归对测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温暖的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症状负相关;BDNF Val66Met多态性与青少年抑郁症状无显著相关;BDNF Val66Met多态性与温暖的家庭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症状:Val等位基因携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更加敏感。结论:本研究证实了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母亲温暖在青少年抑郁症状上存在交互作用,支持Belsky的"不同易感性模型"。
52-55

内隐权力刻板印象:基于IAT和GNAT的测量

摘要:目的:探讨权力刻板印象是否在内隐层面存在。方法:实验1采用IAT对70名成人被试进行测验,实验2采用GNAT对66名成人被试进行测验。结果:1在IAT中,被试的相容反应时显著短于不相容反应时,D值显著大于0;2在GNAT中,被试在"高权力概念+高权力属性"和"低权力概念+低权力属性"任务条件下的d’均显著高于被试在"高权力概念+低权力属性"和"低权力概念+高权力属性"任务条件下的d’。结论:权力刻板印象在内隐层面是存在的,人们更倾向于将高权力者与高能力、低热情联系在一起,而将低权力者与低能力、高热情联系在一起。
56-59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病理心理

城乡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人际易感性-应激模型:多时段追踪研究

摘要:目的:以同伴支持和家庭关系为人际易感因子,验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人际易感性-应激模型。方法:1130名在校高中生在完成了包含人际易感性、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在内的首次测评后,每隔一个月完成一次负性生活事件、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追踪测评,半年时间内共完成7次追踪测评,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城乡样本中,家庭关系和应激的交互作用显著;仅在城市样本中,同伴支持和应激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在遭遇生活事件时,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受损越严重的青少年,抑郁症状会加剧得更明显,支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人际易感性-应激模型。
71-75

歧视知觉与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歧视知觉与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145名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知觉、应对方式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结果:1歧视知觉与情感中心应对方式、PTSD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问题中心应对方式无显著相关。2情感中心应对方式在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的歧视知觉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歧视知觉既直接预测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PTSD的症状严重程度,也可以通过情感中心应对方式间接预测其PTSD严重程度。
76-79

情绪调节策略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关系的调节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工读生病理性网络使用(PIU)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对555名工读生进行测量。结果:1压力性生活事件、表达抑制与工读生PIU呈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与工读生PIU呈显著负相关。2表达抑制会增强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工读生PIU的风险效应;认知重评能够缓冲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工读生PIU的风险效应。结论: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工读生PIU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80-83

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递——目睹家庭暴力

摘要:目的:验证并探讨国内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代际传递的特点,为家庭暴力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线索调查的方法,结合当地派出所、妇联等机构提供的存在家庭暴力的备案登记资料,筛选入组暴力家系施暴者(AP)136例,无暴力家系施暴者(ANP)93例,暴力家系非施暴者(NAP)105例,无暴力家系非施暴者(NANP)198例,比较不同家系来源家庭暴力施暴行为代际传递的形式特点。结果:AP组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性虐待分及儿童期虐待总分、目睹家庭暴力分均高于其他三组。NAP组在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分和目睹家暴分均显著高于ANP和NANP组。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与儿童期遭受各型虐待分及总分、目睹家暴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国内社区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存在代际传递现象,但儿童期目睹家庭暴力成年后更容易成为严重躯体施暴者,而儿童期经历家庭暴力不一定成为严重躯体施暴者。
84-87

难治性抑郁症认知功能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对355例首发未服药的抑郁症患者在基线时评定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测验(TMT)、词语流畅作业(VF)、汉诺塔(TOH)及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并予以抗抑郁药物治疗,经过两种不同作用机制抗抑郁药足量足程治疗疗效欠佳者纳入难治性抑郁组,比较难治性抑郁组与非难治性抑郁组之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难治性抑郁症组TOH平均计划时间和平均执行时间均高于非难治性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难治性抑郁比较,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能执行功能受损更重。
101-103

情感障碍患者的疾病感知

摘要:疾病感知是指患者利用以往获取的疾病知识经验来分析解释当前的症状或疾病的过程。本文对疾病感知的概念、测量工具、干预措施及其在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疾病感知与预后及求治行为、治疗依从性等预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104-107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

社会信息加工在儿童情绪调节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摘要:目的:以儿童社会适应的情绪-认知整合模型(Integrated Model of Emotion Processes and Cognition in Children’s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为理论依据,探讨情绪调节、社会信息加工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社会行为量表、儿童情绪调节核查表、社会认知评估量表,以福州市三所小学的381名小学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人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1社会认知评估量表在本研究样本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社会信息加工在情绪调节与攻击行为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儿童的情绪调节一方面直接影响其攻击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信息加工影响其攻击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情绪-认知整合模型。
108-114

夫妻观察研究中话题选择对问题解决行为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索夫妻观察研究法中所选话题的难度及话题类型对夫妻互动行为的影响,以检视观察研究的效度。方法:以41对新婚夫妻为研究对象,采用问题解决的观察研究范式对夫妻的沟通进行录像,并采用爱荷华家庭互动编码体系(IFIRS)对其行为进行编码。结果:夫妻所选话题的主观难度对夫妻在问题解决任务中的沟通行为没有影响。当妻子选择讨论关于丈夫"吸烟酗酒"问题时,丈夫的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增加。讨论其他话题没有引起夫妻互动行为的变异。结论:以夫妻问题解决范式为基础的观察研究在中国夫妻中具有一定的效度。
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