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理论与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005-3611
  • 国内刊号:43-1214/R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122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8
  • 综合影响因子:1.54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临床心理学 201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基础与实验研究

情绪调整的记忆巩固促进熟悉性再认:来自脑电的证据

摘要:目的:考察情绪调整记忆巩固的心理及神经机制。方法:在被试记忆中性词语后分别呈现正、中、负三类不同效价的情绪图片,并在间隔一天后对词语进行再认测试,同时记录其脑电活动。结果:行为结果显示各情绪条件下再认率均显著高于随机猜测水平,而与正负情绪图片配对的词语再认率显著高于与中性图片配对的词语,且正负间无差异;ERP结果显示额叶前部发现明显的新旧效应,且正负情绪条件比中性条件诱发出更大的FN400新旧效应,但正负条件间无差异,与行为结果一致。结论:情绪调整的记忆巩固主要提高了基于熟悉性的再认成绩,与基于回想的再认无关。
7-11

静息状态下未服药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功能连接的研究

摘要: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静息状态下未服药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功能连接的异常改变。方法:对32例未服药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以双侧杏儿核为感兴趣区,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左侧杏仁核与左侧眶额皮层的功能连接显著减弱。结论:情感网络中眶额皮层一杏仁核功能连接的异常可能是重性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神经病理机制。
16-18

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时间表征的STEARC效应

摘要:目的:考察在无提示线索、内源性提示线索和外源性提示线索时时间表征的空间一时间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temporalassociationofresponsecodes,STEARC)。方法:以8个代表过去意义的时间词、8个代表将来意义的时间词为刺激材料,以判断其时间意义为任务,采用Posner的经典实验范式进行研究。结果:无线索提示时,注意与非注意条件下都没有出现STEARC效应;内源线索提示时,只有注意条件下出现STEARC效应;外源线索提示时,注意与非注意条件下都只有右手出现了STEARC效应。结论:注意水平影响STEARC效应的大小,线索提示的有效性是重要因素;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都可以产生STEARC效应,外源性注意的作用大于内源性注意。
19-23

个人相关性对个体内隐和外显公平推理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个人相关『生对个体内隐和外显公平推理的影响。方法:预实验选取38名大学生,采用探测词再认范式考察了个体的内隐公平推理情况。正式实验采用探测词再认范式和7点评定量表考察了个人相关性对74名大学生内隐和外显公平推理的影响。结果:①被试对实验句子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控制句子的反应时;②在高、低个人相关条件下,被试对实验句子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控制句子,但在高个人相关条件下实验句子与控制句子的反应时差异更为显著;③高、低个人相关条件下大学生外显公平判断的评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个人相关性对大学生的内隐公平推理有显著影响,高个人相关条件下的内隐公平推理比低个人相关条件下更为强烈;但是个人相关性对大学生的外显公平推理无显著影响。
24-27

不同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程度个体的注意偏向研究

摘要:目的:考察高寻求高体验、高寻求低体验、低寻求高体验、低寻求低体验这四类个体的注意偏向。方法:采用生命意义问卷在1136名高中生中筛选被试,获得每种类型的被试各32人。采用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为实验材料,以点探测任务来考察四组被试的注意特点。结果:当积极和消极图片配对出现时,被试类型和图片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3,120)=10.91,P〈O.001),高寻求高体验组对积极和消极图片的反应时没有差异,高寻求低体验组和低寻求低体验组对积极图片的反应时较长,低寻求高体验组对消极图片的反应时较长。当积极或消极图片与中性图片配对出现时,被试类型和图片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3,120)=13.93,P〈O.001),高寻求高体验组对积极和消极图片的注意偏向值没有差异,高寻求低体验组和低寻求低体验组对积极图片的注意偏向值显著低于消极图片,且显著小于0,低寻求高体验组对消极图片的注意偏向值显著低于积极图片,且显著小于0。结论:高寻求高体验者对积极和消极图片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高寻求低体验者和低寻求低体验者对消极图片的敏感性高于积极图片是缘于其对积极图片的回避,低寻求高体验者对积极图片的敏感性高于消极图片是缘于其对消极图片的回避。
28-31

自我损耗对情绪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个体受到自我损耗后情绪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的变化。方法:将60名健康个体随机分配到损耗组和控制组中,首先采用Stroop颜色辨别范式令损耗组被试自我损耗,控制组实施匹配的无关任务,然后采用自传体记忆测验(AMT)测量两组被试情绪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的变化。结果:相对于控制组来说,损耗组在AMT中表现出自传体记忆具体性降低的特点;在排除了心境水平的影响后,积极词和消极词所提取的自传体记忆具体性之间有明显差异。结论:健康个体受到自我损耗后会使自传体记忆的具体性降低,且线索词诱发的情绪对自传体记忆的具体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38-42

解释偏向矫正对大学生演讲焦虑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解释偏向矫正对演讲焦虑个体的干预效果。方法:以77名演讲焦虑的大学生为被试,实验组和安慰剂组的被试接受四次、为期两周的解释偏向矫正干预。结果:两周干预后实验组演讲焦虑症状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安慰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在演讲者信心自评量表的生理行为、情绪情感和语言思维三个维度上均有显著改善,安慰剂组仅在演讲者信心自评量表的生理行为和情绪情感两个维度上出现显著差异,控制组没有显著变化;在生理指标上,实验组的脉搏变化在干预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安慰剂组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安慰剂组的血压变化在干预前后均不显著。结论:解释偏向矫正的方法对缓解演讲焦虑有一定的效果。
43-47

依恋回避个体对依恋相关词汇的注意偏向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依恋回避个体的注意偏向。方法:采用“空间线索任务”范式考查了在依恋系统激活情况下,高、低依恋回避个体对三类不同词汇(依恋,情绪,中性)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在有效线索条件下,低依恋回避个体对以依恋词汇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显著小于以中性词汇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表现出对依恋相关信息的注意警觉;在无效线索条件下,高依恋回避个体对以依恋词汇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小于以中性词汇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表现出对依恋相关信息的注意回避。结论:依恋回避个体的注意加工具有警觉一抑制的特点。
48-52

共情中的具身模拟现象与神经机制

摘要:共情是人类长期进化形成的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大量研究认为模拟是共情发生的重要机制。观察他人的情绪会自动激活观察者加工自身相应情绪的脑区,并伴随生理唤醒、面部表情的自动模拟以及匹配他人躯体动作等具身现象。本文用模拟的视角来整合具身认知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共情过程中具身的和内部的模拟现象,并通过以镜像神经元为基础的共享表征理论阐释了人们如何通过模拟来理解他人情绪的神经过程。最后,作者针对当前共情研究中的局限性提出未来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53-57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测验与评估

强迫闯入问卷修订版在中国大学生和临床样本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将强迫闯入问卷修订版(ROII)引入中国,检验其在中国大学生和临床样本中的信效度与因素结构,并考察其诊断敏感性,建立量表的临床分界点。方法:通过方便取样对1545名大学生和169焦虑症的门诊患者进行测查;严格按照双盲方法对问卷进行翻译;选用强迫量表修订版、帕多瓦量表、焦虑白评量表以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作为效度量表;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诊断敏感性。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样本和I临床样本都支持原有的两因素模型(自发性强迫与反应性强迫)。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0.99,重测信度为0.70,聚合效度(0.36—0.67)、效标效度较好(P〈0.05),区分效度可接受(0.10—0.40)。总量表在非临床样本(AUC=0.75,95%CI=0.70—0.80)和临床样本(AUC=0.59,95%CI=0.50—0.69)中均有很好的诊断敏感性,分界点分别为17.5和20.5。结论:强迫闯入问卷修订版在中国大学生和临床样本中都表现出良好的信效度和稳定的因素结构,且具有较好的诊断敏感性,可以在中国文化下使用,并尝试作为临床评估的辅助工具。
58-63

成年初期大学生自主结构探索及量表编制

摘要:目的:编制成年初期(18—25岁)大学生自主量表,验证中国被试的多维自主结构。方法:运用开放式问卷、半结构访谈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相结合的量化研究方法,对884名中国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成年初期大学生自主量表由20个项目构成,包含四个维度(自我主张、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决断)。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拟合指标(x2/df=2.512,NFI=0.92,NNFI=O.95,CFI=0.95,RMSEA=0.061),总量表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为0.868—0.636,重测信度为0.831—0.703;总分与维度(0.901—0.635)以及各维度间(0.664—0.161)显著相关,总分和各维度与效标GSES(O.528—0.1641显著相关。结论:中国大学生的自主结构是多维的,成年初期大学生自主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64-68

兰格专念量表在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初步修订

摘要:目的:修订兰格专念量表(LangerMindfulnessScale,LMS)中文版,考察其在中国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在北京市11所中小学收集有效数据623份,并在三周后对其中的60人进行重测,重测有效数据48份。结果:LMS中文版包含13个题目,由寻求新意、创造新意和专注3个因子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结构效度较好,与其他量表得分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效标关联效度较好。总量表的fit系数为0.844,各分量表的仪系数在0.550到0.832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09,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566到O.717之间。男性教师在该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教师,高学历教师群体得分显著高于低学历教师群体;不同职位、不同婚姻状态的教师群体在该量表得分上差异不显著。结论:LMS中文版在中国中小学教师群体有良好的信效度。
69-73

无聊倾向量表(BPS):中文版的结构、信度及效度

摘要:目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入无聊倾向量表(BoredomPronenessScale,BPS),探讨该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因素结构,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BPS中文版调查了1230名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129份。另用特质孤独量表、特质焦虑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自评无聊倾向条目在90名大学生中检验效标关联效度。3周后随机抽取64名大学生进行重测。结果:BPS中文版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2个维度,低卷入、高卷入、高刺激需求、低刺激需求和缺乏耐性5个分量表,共20个条目;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数据拟合良好(x2/df=-1.60,CFI=O.91,TLI=O.89,RM.SEA=0.04,SRMR=0.06);5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7—0.81之间,重测信度在0.69—0.83之间;BPS中文版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结论:BPS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大学生的无聊倾向测量。
74-77

幸福感整合模型在不同年龄及性别群体的验证

摘要:目的:以幸福感整合理论为基础,检验幸福感的整合模型。方法:调查了3192位不同年龄阶段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结果:①相关分析证实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之间显著正相关;②幸福感的整合模型在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性别群体具有跨年龄及性别群体的良好信效度。结论:幸福感整合模型(包括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得到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78-83

人格G因素的稳定性研究

摘要:利用近10年中国大五人格的研究数据(K=14,N=8715)对五项人格因素间的相关做元分析后。以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人格G因素存在性。结果表明:人格二因素模型(宜人性、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属于A1pha,外向性和开放性属于Beta)和高阶模型(在二因素模型的基础上让Alpha和Beta隶属于一个高阶因子GFP)要稍微优于单纯的一因素模型(五个人格因子直接隶属于一个高阶因子GFP)。结论:人格G因素存在于中国近10年的大五人格研究中。
84-87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中国高中生实证调查

摘要:目的:验证心理健康双因素理论在中国高中生中的适用性。方法:采用问卷法对1213名高中生消极、积极两个层面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对不同模型进行比较,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最为理想,能够对心理健康内部结构做出最好的解释;依据该理论的四分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划分,不同心理健康状态的高中生,在学业压力感受和学业情绪上差异显著。结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适用于我国高中生,心理病态和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能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共同描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88-91

3~6岁幼儿努力控制的多主体评定

摘要:目的:考察父母、教师、实验者三种主体评定幼儿努力控制的一致性。方法:以297名3-6岁幼儿为被试,以儿童行为问卷和礼物延迟满足任务、Stroop任务为研究工具,采用相关分析、多质多法分析等对三种主体的评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父母报告、教师报告和实验室观察对幼儿努力控制的评定结果存在中低程度的一致性;②父母报告和教师报告评定的幼儿努力控制两维度之间的相关高于实验室观察测得的结果;③三种主体评定的幼儿努力控制与社会能力的相关模式较为一致。结论:三种主体对幼儿努力控制的评定结果存在中低程度的一致性。
92-95

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的临床信度和效度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4.0版)的信度和效度。方法:以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P)、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10版(ICD-10)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等为“金标准”,评估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诊断精神疾病及相关功能性疾病的信、效度。共入组835例来自湖南省脑科医院、湘潭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的患者。每位患者由2名精神科医师根据SCID—P或CCMD-3等诊断工具进行检查。随后由2名心理测评人员用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分别进行检查;间隔3~5天后再次用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进行评估。以2名精神科医师诊断一致的为确诊病例。结果: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评定者之间一致性和重测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3~1.00(P〈0.01)、0.87—1.00(P〈0.01)。与SCID-P比较,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诊断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13类精神障碍的灵敏度为82.9%-97.0%,特异度96.8%-99.5%,正确指数81.3%~93.8%,平均87.38%;与CCMD-3比较,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诊断神经衰弱、紧张性头痛等8类神经心理障碍的灵敏度为88.0%-96.9%,特异度95.3%-99.5%,正确指数在87,3%-92.6%之间。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诊断21种疾病的阳性预测值平均85.54%(76.3%-95.7%),阴性预测值均〉95%。结论:心理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诊断精神心理疾病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临床实用的要求,可以作为临床筛查或诊断精神疾病的辅助工具。
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