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理论与综述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005-3611
  • 国内刊号:43-1214/R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122
  • 创刊时间:199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88
  • 综合影响因子:1.54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临床心理学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基础与实验研究

词汇的概念义和情绪义加工的时间进程研究

摘要:目的:对词汇的概念义和情绪义加工的时间进程进行直接的对比研究。方法:以50名健康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一种特殊的词汇——双意义情绪词,通过设置不同的SOA条件(50毫秒和300毫秒),同时考察了词汇的语义启动和情绪启动效应,要求被试进行词汇判断任务。结果:在短SOA(50毫秒)条件下,词汇的语义启动效应和情绪启动效应均显著,且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长SOA(300毫秒)条件下,词汇的语义启动效应显著,但未发现情绪启动效应。结论:词汇概念义的加工同时包括了自动化和控制性的加工过程,而情绪义的加工只包含了自动化的加工过程,表明词汇的概念义和情绪义加工具有不同的时间进程。
349-352

认知闭合需要对个体前瞻记忆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闭合需要对个体的事件性和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方法:对30名高认知闭合需要个体和30名低认知闭合需要个体进行事件性和时间性前瞻记忆差异的实验研究。事件性前瞻记忆实验任务是看到目标线索,执行目标任务;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是采用双任务实验研究范式,即执行背景任务(图形任务)的同时记住某个时间点执行目标任务。结果:高、低认知闭合需要组被试在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事件性前瞻记忆任务的反应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认知闭合需要组的事件性前瞻记忆反应时显著短于低认知闭合需要组。结论:认知闭合需要对个体的前瞻记忆有一定影响,高认知闭合需要被试的事件性前瞻性记忆反应时短于低认知闭合需要组。
360-362

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内隐身份污名:基于刻板解释偏差的探索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内隐身份污名是否存在,同时考察社工和非社工专业大学生之间以及来自农村和城市大学生之间对农民工的内隐态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问卷对47名社工专业和50名非社工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总体以及来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消极行为做了更多的解释;大学生总体对农民工群体的积极行为的内归因数多于外归因数,社工专业和非社工专业以及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的积极行为也做了更多的内归因,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城市居民的消极行为做了更多的内归因;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积极行为倾向于内归因,对城市人群体的积极行为倾向于外归因。结论: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不存在内隐身份污名;社工专业和非社工专业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态度没有差异;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态度更加积极。
372-375

网络游戏成瘾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摘要: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e addiction,IGA)给青少年带来的各种行为异常、心理及人格障碍以及神经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心理学家、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文献就功能磁共振基本原理及应用、网络游戏成瘾脑结构和脑功能磁共振研究三方面综述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进展。
376-37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测验与评估

体表缺陷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

摘要:目的:编制适用于本土的体表缺陷青少年的心理弹性问卷。方法:根据访谈和文献回顾编制初测量表140题,对181名青少年小耳畸形患者进行初测,通过项目鉴别度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保留31个题目。234人参加复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结果: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缺陷接受、情绪调控、适应能力、自我效能、外部支持、挫折应对6个因子,各个条目的因子负荷在0.38到0.78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该量表的6因素结构。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9,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6。外部效度指标良好,与青少年韧性量表和意义应对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和0.39。结论:体表缺陷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信效度良好。
379-384

高中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编制

摘要:目的:编制高中生学校适应问卷并测定其信效度。方法:本研究以951名高中生为被试,对本研究编制的高中生学校适应量表进行了项目分析、鉴别度以及信度和效度的分析。结果:高中生学校适应问卷的维度包括学习适应、师生关系亲密性、师生关系冲突性、同伴关系适应、情绪适应、集体活动适应和学校态度7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所提取的7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同时,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和信度。结论:高中生学校适应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评定我国高中生的学校适应。
385-388

创伤后成长量表在军校学员中的初步修订

摘要:目的:在军校学员群体中初步修订创伤后成长量表,进行条目分析、探索并验证其因子结构。方法:将创伤后成长量表翻译成中文,施测于706名近几年经历各种创伤事件的军校学员。将样本按事件奇偶分半,样本1(n=353)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2(n=353)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①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个人力量的改变、对生活的理解和欣赏、人际关系的改变、新的可能性),能解释总方差的56.37%。②验证性因素分析4因子模型,χ2/df=3.054,NNFI=0.88,CFI=0.90,GFI=0.89,IFI=0.90,RMSEA=0.076。③4因子结构的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α=0.902。结论:修订后的4因子结构量表信、效度检验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于大学生群体创伤后成长的评估。
389-392

儿童焦虑敏感性指数的效度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焦虑敏感性指数(CASI)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效度。方法:对2850名中小学生施测儿童焦虑敏感性指数、儿童焦虑相关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加州大学创伤后应激反应指数修改版(UCLA PTSD IN-DEX)、儿童抑郁自评问卷(DSRSC)和特质焦虑问卷(TAI)。结果:①将样本随机分为两半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该量表包括3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关注、精神关注和社交关注,累计贡献率为44.2%;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该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3.53;GFI=0.962;NFI=0.924;CFI=0.944;RMSEA=0.042);②CASI得分与各类焦虑症状呈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关(r=0.426-0.618),具有良好的汇聚效度;③CASI与特质焦虑中等相关,在考虑特质焦虑的情况下,CASI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对焦虑的预测效度(β=0.528,P=0.00,ΔR2=0.107);对抑郁的预测效度增加相对较小(β=0.119,P=0.00,ΔR2=0.011),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结论:CASI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度,可作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焦虑敏感性的评价工具。
393-397

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在中国老年人中的使用

摘要:目的:考察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在中国老年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特别关注量表的内部结构。方法:利用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10%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93,一周重测信度为0.728;量表与生活自理能力量表间存在显著相关,不同照料需求的老年人在量表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原量表内部结构不佳,删除四个项目后,在总样本、农村样本和城镇样本中均获得抑郁体验和积极情绪两个因子,可解释43.21%的方差变异;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63,重测信度为0.712。结论:GDS-15具有较好的信度和区分效度,基本可用于中国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测量,对项目进行删改后的GDS-11结构更为合理且适合中国老年人群。
402-405

青少年“我是谁”反应的内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方法:运用改造的WAI技法,对689名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WAI反应作类别分析。结果:①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包含社会属性、个人属性和我他关系三个方面,不同年级在各维度上的反应差异显著。四至六年级小学生社会属性的反应率最高,高中生在个人属性和我他关系上的反应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②在子类上,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在自我参照、籍贯(国籍)及与班级(同学)子类上反应率最高;初中生在道德、性格、性别子类上反应率最高;高中生在情绪、现实(幻想)性、自尊(好胜)心、愿望(志向)、(价值)观念、自我认知、与异性及与人生子类上的反应率最高;③偏好、父母与学业是青少年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概念随年龄的增长,逐步由外在的、具体的描述转向内在的、抽象的描述。
406-409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房树人测验结果比较

摘要:目的:对比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房树人测验对104例农村留守儿童和121例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结果:两组儿童在内向孤僻(t=11.049,P〈0.01)、自卑胆小(t=21.535,P〈0.01)、紧张焦虑(t=21.454,P〈0.01)、抑郁(t=30.847,P〈0.01)、攻击性(t=7.701,P〈0.01)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各心理维度之间显著相关(r=0.201~0.745,P〈0.01)。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需加强有效的干预。
417-419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信效度再检验

摘要:目的:进一步检验程灶火等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在芜湖市学校、社区和医院等抽取720名学生、社会工作人员、吸毒者和神经症患者,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进行测试,间隔1个月对其中200名被试进行重测。结果:问卷α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是0.49~0.92;0.63~0.93和0.68~0.96;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各拟合指数符合标准;病例组多数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临床和科研测量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家庭教养方式。
420-421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病理心理

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自尊异质性研究

摘要:目的:从防御自尊、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三方面比较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与人格障碍筛查阴性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特点。方法:通过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C-2)从深圳某大学820名本科生中筛查人格障碍倾向个体,同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社会期望量表(MCSD)、不稳定自尊量表(ISES)、条件自尊量表(CSES)测量其各型自尊,并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AT)考查内隐自尊。结果:①各自尊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内隐自尊除外(P〉0.05);②低外显自尊组:内隐自尊与条件自尊显著正相关(r=0.682,P〈0.05),与不稳定自尊正相关边缘显著(r=0.531,P=0.076);高外显自尊组:内隐自尊与条件自尊负相关边缘显著(r=-0.481,P=0.069),与不稳定自尊无显著相关(P〉0.05);防御自尊与内隐自尊无显著相关(P〉0.05);③人格障碍倾向组外显自尊及防御自尊低于阴性组,而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显著(P〈0.05);具有高外显自尊特点的人格障碍倾向组与阴性组在条件自尊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各自尊变量呈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但较低,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评价系统,内隐自尊调节外显自尊与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之间的关系;②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自尊较低且脆弱,阴性组大学生的自尊较高并相对稳定,高条件自尊是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典型特点。
422-425

中国艾滋病致孤儿童歧视的质性研究

摘要:目的:对艾滋病致孤儿童(父母因患艾滋病去世的儿童,简称艾滋孤儿)受到的歧视表现、歧视原因和带给艾滋孤儿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对中国农村的47名失去一位或两位父母的艾滋孤儿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结果:由于艾滋病病毒的传染性和中国乡村的文化氛围,艾滋孤儿经历了来自村民、朋友、老师、政府官员不同的歧视表现,而被远离、被拒绝和标签化是最典型的表现。艾滋孤儿的歧视表现带来了包括导致心理压力、造成生活困扰、减少暴露和支持等消极影响。产生这种歧视表现的原因主要是对HIV传染性的恐惧,也和孤儿没有父母以及生活贫困有关。结论:减少歧视,给予艾滋孤儿更多的关爱。
429-433

快速城市化地区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问题及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快速城市化地区青少年的焦虑性情绪问题与依恋、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依恋和焦虑性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中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80名初中生,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AAQ)、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CA)、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量表(SCARED)进行调查。结果:①1070名被试中焦虑性情绪筛查阳性(SCARED总分≥25)366名,检出率34.2%,性别差异显著(男33.1%,女35.4%,P〈0.001);②焦虑性情绪水平与依恋、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呈显著相关(r=-0.260-0.246,P〈0.01);③依恋通过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焦虑性情绪水平。
434-438

青少年抑郁情绪和违纪行为的共存——孰因孰果?

摘要:目的:采用交叉滞后模型探讨青少年抑郁情绪和违纪行为共存的机制。方法:886名青春早期(11-13岁)和580名青春中期(14-16岁)的青少年参加了三轮追踪测量,其中男生的比例分别为50%和46.2%。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行为问题问卷(YSR)来测量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和违纪行为。结果:对于男生来说,在青春发展早期,违纪行为显著预测抑郁情绪的产生,支持失败模型理论;在青春发展中期,抑郁情绪显著预测违纪行为的产生,支持释放模型理论。对于女生来说,违纪行为和抑郁情绪相互影响,不存在发展阶段的差异。结论:抑郁情绪和违纪行为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439-442

大学生存在焦虑与抑郁:自我同一性的双重作用

摘要:目的:考察大学生存在焦虑、自我同一性及抑郁的关系。方法:取样730名大学生并施测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结果:高水平存在焦虑的大学生出现明显抑郁情绪。存在焦虑4个因子均对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死亡与命运焦虑的预测力最大。自我同一性在存在焦虑对抑郁的影响中起中介和调节的双重作用。结论:大学生的存在焦虑与抑郁存在密切关系且自我同一性可以缓冲存在焦虑对抑郁的影响。
443-445

注意偏向假说及其在社交焦虑群体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的研究结果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干预中。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前人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特点的两类理论假说:逃离假说和注意控制假说,并且比较了两类理论假说背景下通过注意训练的方法进行的临床应用研究,最后探讨了此类研究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446-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