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32-1152/TD。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55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 国际刊号:1000-1964
  • 国内刊号:32-1152/TD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73
  • 创刊时间:195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4
  • 综合影响因子:2.33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0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上层煤柱下综放沿空回采巷道矿压规律研究

摘要:为揭示上层残留煤柱下综放沿空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有效控制围岩变形,根据阳泉一矿8902综放面地质与开采条件,结合现场沿空回采巷道矿压观测结果,应用FLAC^3D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回采巷道塑性区发育及应力分布情况.研究表明,综放回采巷道在上层残留煤柱影响与本层煤回采引起的应力重新分布耦合作用下,回风巷两帮及顶底移近量高达1985,1877mm,局部断面不足2m^2,严重制约了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采取合理布置回采巷道及减小区段煤柱宽度等措施可有效维护巷道.
1-5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中文版)2009年前5期被Ei收录情况

摘要:经网上查询http://www.engineeringvillage2.org.cn/得知,除2009年第6期收录论文未公布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中文版)2009年第1期至第5期刊出的140篇论文全部被Ei Compendex收录.
5-5

矿井水铬污染的实验研究——以徐州-大屯矿区为例

摘要:煤矿矿井水中的重金属元素Cr对人体和环境具有危害。以徐州-大屯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淋滤模拟实验等方法,对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中Cr的溶出行为及矿井水Cr污染潜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顶板渗透水中Cr的质量分数远高于煤浸泡水中其质量分数,表明顶底板岩石具有更高的Cr污染潜势;矿井水中Cr主要来源于煤层顶底板中伊利石向高岭石的转化;环境PH值对矿井水中Cr的含量起到控制作用,pH值、Eh值及温度对Cr的溶出行为产生影响.Cr的溶出量在中性条件下较小,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比中性条件下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较高的环境Eh值和环境温度将加速Cr的溶出.
14-19

多年冻土区高压电塔热桩基础稳定性研究

摘要:通过数值方法对多年冻土地区高压电塔热桩基础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冻土活动层完全冻结和融化时,设计荷载作用下热桩基础的位移变化,并与普通桩基础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在春分日(活动层完全冻结)桩顶水平位移为0.02mm,竖向位移为0.13mm,秋分日(活动层完全融化)桩顶竖向位移为0.31mm,最大水平位移为5.16mm,均小于设计允许值.春、秋分日的热桩荷载位移控制比值的最大值分别为:0.82,0.02均小于1.0,表明水平荷载是杆塔基础设计的控制荷载.在相同荷载条件下春分日热桩桩顶水平位移为普通桩的8%,竖向位移为普通桩的62%,秋分日则分别为普通桩的7.9%和1.4%,可知在冻土地区热桩基础的稳定性明显高于普通桩基础.
20-25

基于GIS的疏勒河流域上游多年冻土分布特征

摘要:为了解疏勒河流域上游区域多年冻土的分布状况,以野外考察与钻探、室内理论分析与建模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数据基础,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定量化研究了纬度、高程、坡度、坡向等因素对多年冻土分布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纬度、高程、太阳辐射的流域尺度的等效高程模型、辐射调整模型和区域多年冻土分布模型.以地温作为多年冻土类型划分的依据,实现了研究区域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制图与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冻土的分布面积为9447.16km^2,占区域总面积的83%.其中,低温多年冻土是最主要的多年冻土类型(38%),其次是中、高温多年冻土(23%和14%),极高温多年冻土的分布面积和所占比例相对较小(8%);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低温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4.0~5.0km的海拔高度,中、高温多年冻土集中分布于3.5~4.5km的海拔高度,而极高温多年冻土则主要分布于3.0~4.0km的海拔高度.
32-39

顶板岩层对冲击矿压的影响规律研究

摘要:采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顶板岩层对煤体应力状态的影响,并根据震动能量对煤体的破坏效应和在岩俸中的传播衰减规律,从能量角度分析了煤层上方不同厚度和强度的顶板岩层对煤体冲击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顶板释放的能量与岩层强度呈对数关系、与顶板厚度呈指数关系,坚硬、厚层顶板岩层会对煤体产生更为强烈的扰动,使冲击矿压危险性明显升高.另外,具有一定厚度和强度且距离煤层较近的老顶岩层运动产生的冲击载荷对煤体的影响作用较大.某矿一个工作面的冲击矿压防治工程实践表明,对该煤层上方的顶板岩层实施爆破弱化处理技术措施后,可有效降低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冲击危险性.
40-44

软岩巷道爆破卸压机理分析

摘要:为了增强爆破卸压效果,运用岩石爆破内部作用理论,分析了软岩巷道爆破卸压的作用过程以及其影响因素,设计了爆破卸压效果现场测试系统.结果表明,爆破卸压具有硬化软岩、形成爆扩空腔和裂隙区,最终形成卸压区,并使高地应力转移到距巷帮R以远围岩深部的特征.适当加大炮孔直径、提高装药密度、选择爆速高的炸药,使炮孔间距满足L≥2R2,并尽可能减少炮孔深度,均可提高爆破卸压效果.
50-54

脉冲射流割缝技术在石门揭煤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针对西南地区煤矿石门揭煤周期长,严重制约了煤矿安全生产和采掘工作面接替等问题,提出了利用自激振荡脉冲水射流在煤层中割缝,增加煤层透气性,提高瓦斯解吸率,缩短石门揭煤时间的新思路.研究了高压脉冲水射流自激振荡的形成机理及其特性;通过实验室试验研究供水压力、流量等因素与切槽深度、宽度的关系,优化了自激振荡喷嘴结构及高压脉冲水射流的水力参数.通过在重庆逢春煤矿+523S4机轨巷揭M8煤层应用表明,使用自激振荡脉冲水射流割缝在煤层中的影响范围可达1.5m以上,增大了煤层瓦斯解吸能力,瓦斯释放量提高了4.4倍,钻孔数量减少了60%,缩短工期达70d以上,提高了工效.
55-58

不同类型黏土对煤泥水中颗粒分散行为的影响

摘要:测定了蒙脱石、高岭石和煤颗粒的表面接触角和ξ电位,根据扩展的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 (DLVO)理论,计算了含两种黏土煤泥水中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并分析了颗粒分散行为.在沉降试验基础上讨论了颗粒之间的沉降模式.结果表明:试验中高岭石颗粒之间总作用势能为正,煤颗粒之间及其与高岭石颗粒之间总作用势能均为负,含高岭石的煤泥水上清液中仅含少量剩余分散的高岭石颗粒,其余凝聚后沉降.含蒙脱石的煤泥水中,蒙脱石颗粒之间及其与煤颗粒之间总作用势能均为正,蒙脱石颗粒形成网架结构,煤颗粒被“包裹”其中,所以呈整体沉降.
59-63

煤的黏结性来源及形成机理

摘要:通过对不同变质程度的两种煤所进行的CS2/NMP混合溶剂萃取与反萃取,实现了对煤中强黏结能力组分、弱黏结能力组分和不黏组分等族组分的分离.对各族组分进行了FTIR,GC/MS和黏结指数GR.I的分析测定,探讨了煤中黏结性的来源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煤的P4+R3族组分都具有极强的黏结能力,其GR.I值基本相同;有弱黏结能力的P1族组分的GR.I值大小则因煤种而有差异.决定煤黏结性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煤中的P1+P3族组分含量,其次是P1族组分含量,再其次是煤的变质程度(决定P1族组分的黏结能力大小).煤中的苯系列化合物、萘系列化合物、蒽与菲系列化合物和长链烷烃是煤黏结性的活性组分;它们有适度的分子结构和大小,使其在热解过程中主要生成胶质体液相;萃余煤具有大分子结构,热解时主要产生气相、焦油蒸汽和固相,不产生液相或液相很少.黏结性活性组分越多,热解时形成胶质体液相就越多,黏结能力也就越强.
64-69

综采面推进速度对煤岩动力灾害的影响研究

摘要:采用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加快推进速度对综采面围岩应力场、破坏场分布及透气性的影响,揭示了综采面推进速度对煤岩动力灾害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综采面推进速度增加,围岩的加载速度随之增加,煤体的强度、脆性增加但韧度降低;推进速度增加,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均增大,应力峰值位置距工作面煤壁距离减小,同时煤层塑性卸压区范围减小,透气性降低,瓦斯压力梯度增大,推进速度过快不利于岩爆、冲击地压及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的防治.因此,高瓦斯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不宜过快,突出煤层的正常推进速度不宜超过10m/d,在突出威胁区和突出危险区应小于7m/d.
70-74

线线空间关系描述的拓扑链模型

摘要:基于GIS数据库中线线空间冲突检测的需求,分析了线目标间空间关系精细化描述和计算模型.采用GIS空间关系理论,利用分解组合的思想,将拓扑不变量归结为局部拓扑关系及次序,并提出了一种将线线拓扑关系与序关系、度量关系集成描述的拓扑链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集成描述线目标间局部详细的拓扑关系、左右关系及相交角度、交点数量、交点距离、相交区域面积等度量关系,可以满足GIS数据库中的线目标间空间冲突检测的需求.
75-79

矿井无线传感器网络三阶段定位方法

摘要:针对煤矿井下恶劣的自然环境,以LQI作为节点间相似性度量指标,基于Takane非度量的多维尺度(MDS)算法,实现了一种新颖的Anchor-fr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三阶段定位方法.该方法基于分簇区域定位和精确定位相结合的思想,将定位过程划分为区域定位、MDS度量和定位求精3个阶段,通过有效融合3种定位信息,实现对井下作业人员的精确定位.论文在防空洞模拟矿井条件下搭建了ZigBee网络进行该方法的现场实验.结果表明:非度量MDS算法的定位误差与度量MDS算法相比大大降低,使三阶段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因地质结构不均匀和大量水汽存在所导致的定位误差较大的问题.
87-92

神府煤不同密度级组分光催化氧化的XPS研究

摘要:利用XPS对比分析神府脱灰煤及其两个密度级组分D3(1.375~1.400g/cm^3)和D4(〉1.400g/cm^3)在低温光催化氧化前后表面化学键的变化,结果表明:煤表面主要合氧官能团以碳氧键(C—O)为主,氮的存在形式在D3组分中以吡咯型氮(N-5)和吡啶型(N-6)氮为主,D4组分中主要为吡咯型氮;神府脱灰煤主要是质子化吡啶型氮和吡咯型氮.光催化氧化50h后,神府煤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减小,碳碳骨架键(C—C)含量增大;煤中内部质子化吡啶(N—Q)转化为芳香环边缘上的吡啶氮或吡咯氮.
98-103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塔进口流场模拟及优化

摘要:为了改进循环流化床脱硫塔因下部装有的弯管加文丘里管式入口结构所造成的底部区域不均匀气流场,采用RNGκ-ε湍流模型对脱硫塔的气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讨论了这种进口结构对脱硫塔流场的影响机理,并对该进口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RNGκ-ε模型对于该流场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在弯管和文丘里管综合作用下,脱硫塔内中下部的气流场分布不均,而返料口对脱硫塔的气流场影响很小.通过对比3种入口结构的优化方式,发现采用改进导流叶片的方式优化效果较好,可成功均布脱硫塔气流场,造成的床层压损也很小.
104-108

中低品位铝土矿浮选柱短流程分选研究

摘要:我国铝土矿绝大多数为中低铝硅比的一水硬铝石型,矿物嵌布粒度细,分选困难.在分析铝土矿矿石性质的基础上,利用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对中低品位铝土矿进行分选,考察了捕收剂用量、循环压力、处理量等因素对浮选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铝土矿易泥化,微细粒级含量高,其有效分选是关键;随着捕收剂用量、循环泵压力、处理量的增大,氧化铝回收率增加、精矿铝硅比下降;当捕收剂用量1000g/t,循环泵压力0.17MPa,处理量4.0t/(m^2·h)时,精矿铝硅比8.02~8.13,氧化铝回收率88.77%~90.01%.采用“一粗一精”两段浮选柱分选可以完成浮选机“一粗两精两扫”五段分选作业,分选流程短,工艺简洁.
116-120

北天山中、新生代隆升和剥蚀史研究

摘要:为确定北天山的隆升和剥蚀的历史,对在伊林哈比尔尕山(简称伊山)山前带采集的6件花岗岩、正长斑岩和糜棱岩化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测年结果表明,径迹中值年龄变化于(125±10)Ma~(51±4)Ma之间,记录了构造隆升活动的时间.热史模拟结果表明:北天山中、新生代至少经历了2次明显的隆升事件,分别是早白垩世和中新世以来,且东、西段的抬升存在差异.白垩纪以来的北天山变形作用与亚洲南缘多期的地体碰撞增生有关,东、西段隆升在时空上的分异性可能与区域深部特定条件下的差异性活动和热-流变学性质的差异性有关.
121-126

基于冻融—挤压处理的凹凸棒石黏土晶束解离

摘要:对于高长径比的凹凸棒石黏土,低成本晶束解离是凹土技术产业化的要求.将冻融和挤压工艺相结合,对3种典型的凹土矿进行了凹土增黏和提纯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冻融-挤压处理可低成本实现凹土晶束解离,低温速冻(-20~30℃)有利于提高晶束解离效果,冻融-挤压处理对硬质高黏凹土的晶束解离效果是单纯挤压的2.2倍,冻融-挤压处理协同分散剂六偏磷酸钠提纯白云石凹土,纯度高达95%,收率为常规提纯方法1.7倍.
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