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Resources Review

  • 11-5649/F 国内刊号
  • 1674-1544 国际刊号
  • 0.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南京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7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科技资源导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科技资源共享理论与技术、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利用、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热点分析
从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看文化科技发展的特点1-6

摘要: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在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相关创新机制与环境,有效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互动,实现科技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支撑作用。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专题研究:电动汽车产业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构建
支持电动汽车研发管理决策的数据规划研究浅析7-13

摘要:围绕信息资源规划,将为电动汽车研发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多源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借鉴Zachman框架思路和企业架构(EA)规划方法,分析电动汽车研发管理决策支持的业务环境,提出统一的电动汽车决策支持业务框架和数据框架,最后针对电动汽车技术规划的研发基础环节,对数据框架如何支撑决策活动、开展数据管理进行应用示例。

CWM技术研发决策支持平台的元数据管理模型研究14-19

摘要:选择CWM规范作为多源数据整合的参考,构建基于CWM的统一元数据存储区,分析统一元数据存储区的数据冲突,提出解决方案,并以电动汽车产业为例,从该领域决策支持的业务需求分析出发,重点描述平台的数据类型及业务信息处理的主要逻辑,构建元数据管理模型及存储区。

基于DMBOK的电动汽车多源信息决策支持系统数据质量管理过程研究20-24

摘要:依据国际数据管理协会数据管理知识体系(DMBOK)中的数据质量管理过程,分析了电动汽车多源信息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数据特点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初步构建适用于电动汽车多源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质量管理流程。

电动汽车产业数据库建设初探25-30

摘要:综述国内外电动汽车产业数据库建设现状,指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数据库建设上的不足,研究电动汽车产业数据库建设的需求和数据源问题。基于电动汽车产业的系统性和数据库的建设流程,从车辆和应用环境两个维度构建了电动汽车产业数据库内容的“VP+ISBCG”框架,最后对电动汽车数据库的功能和应用进行分析。全文研究了电动汽车产业数据库建设中所涉及的问题及应用前景,为电动汽车产业数据库平台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系统理论。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总体方案探索与实践--以普天公司运营为例31-34

摘要:借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提出立足企业、依托政府和面向市场,打造完整的电动汽车商业生态系统,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总体解决方案,并在中国普天电动汽车应用领域进行的创新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本文探索提出的总体解决方案,为打造电动汽车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生态链提供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国外电动汽车产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其启示35-42

摘要:在简介美、日、欧等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电动汽车产业信息资源平台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美国能源部可替代燃料及先进车辆数据中心、美国汽车工程学会全球技术图书馆-电动汽车数据库和欧盟清洁能源车辆数据库等平台,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报废汽车回收与再制造信息综合追溯系统模型设计与构建43-48

摘要:分析报废汽车回收与再制造产业模式,设计报废汽车回收与再制造过程信息综合追溯模型及框架系统,包括报废汽车信息追溯系统、回收与再制造过程信息管理系统、再制造工艺评价与决策系统、再制造产品信息跟踪系统等模块,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对汽车从整车到零部件、从生产到报废的信息化管理。

电动汽车领域词系统快速构建研究49-54

摘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组织系统和语料库等既有资源构建相关领域词系统,能够减少劳动量和难度,通过种子词以及词汇社区检测技术来利用已有的新能源汽车词系统,经频率分析和聚类技术来发现新的代表性词条的方法,快速构建了电动汽车领域词系统,并初步证明其可行性。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专题研究:地学数据共享研究
地学数据共享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55-63

摘要: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的现代地学研究对地学数据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地学数据共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地学数据共享在机制、数据发现、共享质量、共享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数据贡献者权益和数据标识、出版与引用评价激励措施相结合的志愿数据共享机制,基于语义的智能数据发现、优化排序与关联推荐,优化数据描述和数据获取两个层面的数据共享质量提高措施,以及发展“数据-模型-计算”一体化共享的科研信息化环境等未来地学数据共享的发展对策。

地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思路与实践64-72

摘要:提出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的框架体系,并从国家政策机制、共享服务规范、共享服务对象以及系统平台应用的角度对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通过建立健全地球科学数据共享过程中的规范条例、明确共享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合理定位共享平台的功能体系,促进地学领域数据共享事业的健康发展。

集成共享地理空间数据格网化编码研究73-78

摘要:针对陆地表层地理空间数据的集成共享问题,提出从数据分类、数据编码到数据格网化编码的解决方案。从我国国情出发,以中国国家地理格网为基础,分析其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编码体系,并针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的陆地表层数据,提出结合数据分类的数据属性编码,进而建立能够与国家地理格网相衔接的地理空间数据格网化编码应用方案。以地理空间数据的点、面实体数据为例,证实了该编码的应用可行性。预期该编码方案能够在科学数据资源管理、数据检索访问、数据资源集成、数据资源格网化处理、数据资源空间分析、数据标识与引用等方面发挥作用。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理论研究
科技信息资源虚拟联盟间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的构建79-85

摘要:在众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中,虚拟联盟是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在我国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同共享建设单位的资源状况各异、技术条件不同、信息资源质量不同、数据管理能力水平不齐,使得虚拟联盟间共享信息资源的信息质量问题成为最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以构建信息质量约束机制为切入点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虚拟联盟间的信息质量管理提供一个基本分析框架,有助于采取新的质量管理思路、方法和措施进行信息质量的改进,更接近于实践中IQ问题的解决。它包括信息质量约束机制的结构构建、环境构建和内容构建等。

子句对齐及其在专利统计机器翻译中的应用86-93

摘要:针对专利文献句子偏长的特点,将统计机器翻译中的训练语料进行子句切割获取双语的子句序列,再采用统计和规则相结合的策略来生成子句对齐,建立基于简单子句的双语语料来重新训练统计机器翻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有双语训练语料中的短语对齐和词对齐,可以更为深入地利用平行语料中蕴含的翻译信息,应用于专利统计机器翻译中,在NTCIR-9的测试集上进行实验比较,获得较为满意的翻译效果。

英美机构知识库的比较94-99

摘要:文章针OpenDOAR网站所登记注册的英关机构知识库进行调查,分析英美机构知识库发展概况,并主要从机构知识库的主要类型及创建主体、创建软件应用情况、知识库容量大小、资源收录类型、学科分布、语种、开放存取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两国的主要相同点和差异,为中国机构知识库建设提供相应的启示。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实践探讨
广西科技服务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初探100-105

摘要:本文以广西科宝网为例,通过分析研究科技服务业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效果及不足,发现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广西科技服务业与互联网思维融合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需改进,实现广西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联合推进,即宏观上需要政府引导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微观上需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商业运作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

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研究106-110

摘要:对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现状、数据构成进行阐述,分析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宁夏科技文献资源需求特点和建设特点,并针对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政府支持、网络技术支持、提升服务方式、建立科技报告制度、资金及人才支持等方面对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征稿启事-F0003

摘要:《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科技管理类学术性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刊登科技资源(尤其是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述评论,宣传和探讨科技资源管理的战略政策,探索和揭示科技资源管理领域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展示技术创新实践经验等,促进我国科技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科技资源管理着和研究者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