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Resources Review

  • 11-5649/F 国内刊号
  • 1674-1544 国际刊号
  • 0.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南京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7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科技资源导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科技资源共享理论与技术、科技资源管理与服务利用、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热点分析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组织管理机构探讨1-5

摘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已逐渐由以资源整合建设为主的“边建设、边服务”阶段,转向以运行服务为主的“边服务、边建设”阶段。如何全面理解运行服务阶段的平台组织管理,建成什么样的组织管理机构才能更好地促进平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全面剖析高效运行的组织管理机构在平台运行服务中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和实践对与运行服务相适应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组织管理机构组成与职责进行分析,并以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为例,分析组织管理机构在平台运行服务整体链条中的角色和作用。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专题研究:科技数据管理与共享
数据质量管理对数据共享的影响6-11

摘要:数据质量对数据共享是个“双刃剑”:对数据质量要求太低,谬误散布可能误导用户;对数据质量要求太高,数据生产者会因不堪重负对数据共享敬而远之。因此,探索一个数据生产者和数据用户都能接受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对可持续的数据共享极为重要。文章用两个案例讨论了科研数据和政府业务数据质量管理方式对数据共享的影响,并用第三个案例讨论了把科研数据转化为业务数据需要注意的原则:生产者和用户应该在关键问题上事先达成一致意见,特别是,对数据质量验证需要遵循客观标准而非主观感觉。

科技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效果评价研究探索12-17

摘要: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深入研究科技数据资源后评估方法和机制,通过借鉴国际上科技项目管理后评估模式以及国内科技数据资源建设和服务后评估实践,提出科技数据应用服务效果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框架。期待通过制定完善的数据服务效果评价体系及有效的实施方案,提高科技数据建设与运行管理的规范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推进数据资源检索和服务的持续发展,提升科技数据的集成和共享水平。

开放数据及其主体结构、法律特征与利用机制探讨18-24

摘要:受到近年来诸多因素的交叉影响和积极推动,“数据权”已经成为信息权利的重要内容之一,公众对行业开放数据抱有极大热情和期望。认为开放数据能提高政府公信力、科学竞争力及社会生产力,开放数据的主体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并且存在着较为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开放数据需要在一系列原则、标准和技术的支持下有序、稳步开展,并需要全球化的资源整合与业务协作。

与科学数据库结合的机构知识库建设探索25-32

摘要: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通过对OpenDOAR的数据分析和对比发现,我国在全球机构知识库中的影响力还比较小。文章提出了一个与科学数据库相结合的IR建设新框架,并对功能和特点进行了介绍。IR建设需要继续紧密结合科研实际需求,补充和挖掘科学数据和特色资源,加强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源整合,特别是科学数据库,拓展服务方式,提高服务的深度和专业性。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专题研究:实验室管理研究
浅析美国国立实验室经费管理的若干特点33-39

摘要:美国国立实验室和实验基地承担着国防、能源、航空航天、卫生健康,农业等领域的重要研发任务。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对这些实验室的管理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办法,特别是在其经费管理方面具有独到的方法,从而保障了国立实验室的有效运行。美国的这些方法对我国的研发经费管理很有借鉴意义。

国外研究实验基地的绩效考核40-44

摘要:目前对研究实验基地绩效考核的研究主要在考核程序与过程等方面,有关对考核结果的得出及使用的研究较少。研究发达国家对研究实验基地绩效的考核以及在监督、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分析应用,对我国科研实验基地的绩效评估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欧美国家实验室人员管理概述45-50

摘要:在对几家著名的欧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员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国外实验室的人员规模普遍较大。流动性、工作性质、学位、年龄、合同年限的角度对国外重点实验室的人员结构进行总结。在工资结构方面发现美国和德国的国家实验室人员的高于我国的工资等级标准,保障了实验室人员的稳定性。合理的流动性保证了研究新鲜血液的补充,固定人员和无限期合同人员保障了实验室研究的稳定性。合理的人员学历结构,避免了人才的浪费。

基于h指数的专家引荐分析法与实例分析--以我国物理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价为例51-57

摘要:引荐分析法(CRA)通过分析高影响力作者的施引列表来寻找该作者眼中的学界同行,通过对同行h指数的分析,可以揭示施引者本身的学术地位。论文通过对我国物理类国家重点实验的引荐分析,发现它们应用(引用)的文献来自其本身或其他的一流科学家,而一流的科学家必然紧紧跟学科前沿。研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我国物理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处在或基本处在世界一流物理类研究机构行列。

我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58-64

摘要:实验室建设问题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其中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依托高校建立的普通实验室三类实验室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章从目标定位、管理运行、信息化建设和开放服务等4个方面回顾了近年国内学者有关这三类实验室的文献研究情况,总结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侧重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理论研究
产学研联合的“多重金字塔模型”分析65-69

摘要:在回顾产学研联合模式的相关研究和剖析当前产学研联合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产学研联合的“多重金字塔模型”,分析主体角色及内在合作动力,并为完善模式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即:完善产学研联合的外部合作环境,适时组织产学研各方合作;健全产学研联合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吸引风险投资机构;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建立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两型视角下大学科技园区创新绩效评价研究70-74

摘要:依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的视角对大学科技园区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园区创新体系、区域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理念,对大学科技园区创新绩效含义重新进行定义,将其创新绩效分解为经济绩效、孵化绩效、科技成果绩效、网络绩效、环境友好绩效、资源节约绩效6个层面,并对每个层面的绩效设计了可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资源共享75-80

摘要:在对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共享和集聚配置发展趋势分析基础上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产业共性技术发展、关键技术研发的科技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与优势集成为前提条件,科技资源共享应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主导和私人合作的模式。

“可用性”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引文可视化分析81-87

摘要:利用HistCite软件对可用性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理清了过去30多年国际可用性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可用性研究的活跃地区、研究机构及载文期刊;通过分析引文编年图中的核心文献,揭示了可用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演进路径,并在此过程中列举了可用性研究的热点、前沿,预测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人才创新环境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的研究88-92

摘要:人才资源是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只有科学合理配置并且被激活、开发,人才资源才能转化成人才资本,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价值。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潜能得以发挥的环境的竞争。在分析探讨人才创新环境对人才资源资本化作用的基础上,对如何共同营造人才创新环境提出了几点看法。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杂志实践探讨
我国行业科技资源共享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93-99

摘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带动下,先后启动了各个领域中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为此,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几十个行业科技资源共享网站(平台)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提炼总结了行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更好的加强这些行业科技资源共享网站(平台)管理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科技报告撰写和呈交的激励机制探讨100-103

摘要:科技报告是科研过程和结果等的记录,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总结国内外科技报告建设现状,概述管理激励理论,得出其对科技报告撰写和呈交的激励机制的启示。最后,对科技报告撰写和呈交的激励措施进行了探讨,即提升科技报告的地位;提供科技报告撰写和管理专项经费;利用正性攀比心理,对优秀科技报告撰写者进行表扬;科学研究鼓励引用科技报告;将撰写和呈交合格的科技报告作为再次申请项目的依据。

公共财政资助学科项目监理制度改革探讨与建议104-110

摘要:从促进宝贵的学科项目管理经验有效推广的角度,揭示当前公共财政资助学科建设项目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全程参与和全面反馈两个着眼点,提出面向项目管理考评的第三方监理实施的总体架构、功能改变及具体建议,希望能为国家科技项目的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决策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