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成果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 部级期刊

China achie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1-4484/N 国内刊号
  • 1009-5659 国际刊号
  • 0.0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科技成果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科技成果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刊特稿、创新论坛、产业解析、创新之路、产业动态、研发聚焦、知识产权、投融资动向

中国科技成果 2016年第2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扉页
畜禽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1-1

摘要:课题针对我国畜禽养殖生产中智能化水平偏低的情况,从畜禽生存环境、饲喂技术、行为监控技术、疾病诊治、繁殖育种、养殖过程管理等养殖技术重要环节入手,研究具有产权的畜禽养殖数字化智能键技术,研制与开发具有产权的畜禽养殖数字化智能化关键设施设备,构建成套(系列)的技术体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为建立符合动物生理需求、标准化的现代数字化畜禽养殖体系提供有力的保证。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创建论坛
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策略研究4-5

摘要:文章在梳理我国军民融合标准化现状的基础上,综合阐述军民融合标准化情况,总结分析我国军民融合标准化建设需求建议。

广东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6-7

摘要:广东省有小型水库8000余座,数量众多。小型水库的运行管理得好与不好,不仅涉及到巨大的工程效益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还涉及到水库下游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笔者赴小型水库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了广东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供相关人员思考。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科技计划成果
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决策支持平台研究8-9

摘要:水污染防治规划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为了应对水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提高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决策支撑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水专项设置了“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决策支持平台研究”课题,其目标是开发和集成应用流域水环境经济形势诊断系统、水环境预测模拟系统、水环境规划目标分配模拟系统、基于多目标优化决策的规划方案优选系统、水污染防治规划投入贡献度测算系统等子系统,并在松花江流域开展示范,最终为国家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搭建起一个高效、科学、实用的决策技术支持平台。

基于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的大气气溶胶类型识别关键技术——大气专项聚焦污染成因激光雷达遥测雾霾来源10-11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空气质量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而雾霾问题已然成为我国当下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我国热区油棕种植生产潜力研究12-12

摘要: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粮油争地”问题突出,植物油生产长期不足,依赖大量进口,为降低对国际油脂市场的依赖,保障我国食用油等战略安全,国家提出要积极发展木本油料作物。油棕是国家和海南省拟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发展油棕产业,对解决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低、减缓“粮油争地”矛盾、促进我国热区林农产业升级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然而,油棕是典型热带植物,而我国热区属热带北缘地区,环境条件多样,风、寒、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因此,培育适合于我国热区环境特点的油棕品种或种植材料是发展我国油棕产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国自1926年开始多次引种油棕,但历次引种或因品种、技术、管理等主、客观原因导致“失败”,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面停止了油棕的商业化栽培,所引进油棕多数作为绿化树种被再次引种到我国热区各地,这些油棕在当地经过了长期自然驯化,有可能存在重大有益变异,因此,开展对我国热区油棕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评价利用,不但为油棕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对扩大我国油棕育种遗传基础,培育抗逆高产油棕新品种和种植材料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项目组对我国目前的油棕种植分布、生长表现和利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搜集国内的油棕特异种质资源,并进一步探讨我国热区发展油棕种植生长的可行性。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高能粒子探测器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13-14

摘要:该项目主要研究基于GEANT4软件包编写HEPP模拟程序,通过Monte Carlo模拟高能粒子探测器HEPP-L的探测过程,构建探测器质量结构模型,根据AE8和AP8模型模拟电子和质子的通量及能谱输入,生成类似星上探测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粒子种类鉴别、粒子能量反演、粒子方向重建(投掷角)和粒子通量计算等,从而研究数据还原的逻辑和数据预处理方法。

基于温室气体控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15-16

摘要:气候变化已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了越来越积极主动的策略。“十八大”以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逐渐进入实施进程。如何实现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推动经济低碳、绿色发展,有关管理机制和技术体系亟待探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重要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十分密切,是落实节能减排、实现碳强度下降目标的有效途径。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调结构、促减排”,能够促使规划开发和项目建设活动开展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前期设计,实现二氧化碳气体的全过程控制和源头治理。为研究主动应对气候变化、落实温室气体控制政策目标的环境管理措施,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在相关单位的支持和指导下,于2009年承担环境保护公益性科研专项“基于温室气体控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课题,研究了南北半球代表性国家在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分析了我国现行环评制度和技术体系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性、适用性和可行性,建立运用环境影响评价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思路、实现路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基准、控制措施可行性等关键问题,建立基于温室气体控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并开展试点研究。

氯代氯甲基噻唑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17-17

摘要:完成氯代氯甲基噻唑及噻虫胺、噻虫嗪的清洁生产新工艺开发,形成工程化创新工艺,提高氯代氯甲基噻唑及噻虫胺、噻虫嗪收率,改善氯代氯甲基噻唑品质,减少三废产生,降低三废处理难度和费用,节约成本,为国内相关农药生产厂家调结构减排放提供经济、安全、环保的噻唑类农药共性中间体氯代氯甲基噻唑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为农业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优良品种。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创新交流
毛绒质量控制技术创新研究18-20

摘要:文章研究了细羊毛的质量要素,制定了生态羊毛等新的羊毛标准;针对分散生产难以与规模化标准化市场需求结合,开发了快速检测技术为核心,以降低离散为目标的新羊毛现代化管理技术;针对市场对国产羊毛羊绒质量缺少信心,生产出现问题难以倒查,开发毛绒质量追溯技术;二次分级技术;便捷化育种分级技术;新羊穿衣技术。

水稻籽粒充实与调控的生理机制21-24

摘要:项目组在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3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通过10多年的研究,揭示了水稻籽粒充实与调控的生理机制。研究结果是对水稻结实理论的新认识、新发展,丰富和发展了水稻结实理论,对其他作物的同类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广选S”及高产、优质、抗病两系杂交稻“广两优4号”的选育与应用25-27

摘要:“广选S”是安徽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水稻籼型两系核不育系,2007年8月通过安徽省专家鉴定,2011年申请农业部新品种保护(2010006883),2015年11月获农业部新品种保护授权(20155704);“广两优4号”,200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皖稻2008010),2009年推荐为安徽省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主导品种,2010年通过江西省引种审批(赣引稻2010002),在部分地市确定为主推品种。

多元化种植方式下稻田生态效应研究现状与展望28-30

摘要:基于我国南方地区水稻种植方式多样化的现状,采用文献、列举、归纳等研究方法,对手栽、机插、抛秧、直播4种主要种植方式下稻田生态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存在的科学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几个重点研究问题及预期的创新性成果。为制定合理的水稻水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作物高产、水肥资源高效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的目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和资源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禽流感流行病学评估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31-33

摘要:禽流感流行病学评估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项目从2007年立项至2014年结题,有五方面创新点:一是创建了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抽样技术,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兽医流行病学调查抽样软件;二是提出了禽流感定点、紧急和常规流行病学调查体系建议,经农业部批准在全国实施;三是开发了禽流感市场价值链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四是形成了半定量风险评估技术,提出了H7N9禽流感事件应对策略和措施;五是创建了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免疫退出流行率门槛测算技术,提出免疫退出临界值和HPAI防治策略改进建议。项目从2014年推广以来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并促进了行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一是流行病学调查抽样技术和流行病学调查体系已被农业部采纳;二是在华东、华北、东北地区推广应用市场价值链分析技术查找H7N9事件关键风险点,及时准确地提出关闭市场、切断传播链的建议,被农业部采纳实施,并得到OIE、FAO等国际组织认可;三是半定量风险评估技术和禽流感免疫退出流行率门槛测算技术,为制定《规划》和《全国家禽H7N9流感剔除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四是构建了以国家和省级师资力量为核心的流行病学专业团队。各级流行病学培训班累计培训约1000人次,发放抽样技术手册及软件光盘2000套。项目获得的知识产权包括出版国标1部、专著3部,16篇,其中JCR一区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项目于2015年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春小麦新品种“藏春11号”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34-35

摘要:“藏春11号”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于1998年以[龙麦31×藏春667]F1为母本,“龙麦31”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介绍了“藏春11号”的选育经过、品质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并总结了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决明牧草代料栽培食用菌的技术研究36-38

摘要:本项目深入开展了决明牧草代料栽培珍稀食用菌的物质转化规律与关键技术研究,在代料栽培猪肚菇、鸡腿菇、金福菇、姬松茸等6种珍稀食用菌研究与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进行集成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①培育并精选出适于红壤山地生态且适宜珍稀食用菌栽培的7个豆科决明属牧草品种,尤其是系统研究并成功选育了1个产量高、富含N、木质素适宜的“闽育2号”圆叶决明(粗纤维46.65%,木质素20.35%,粗蛋白19.2%)的优质专用新品种,并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②率先研究并优化了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栽培珍稀食用菌生产的系列配方及相关栽培技术与配套管理措施,创建了简便易行的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③深入进行了决明属牧草栽培珍稀食用菌的物质转化效应研究,阐明了其增产和品质提升的若干机理,率先创立了珍稀食用菌产品营养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分析了食用菌生产过程碳排放规律,并切情提出了C素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措施;④深入开展草菌结合的集成创新研发,在豆科决明属牧草栽培珍稀食用菌技术、物质转化机制与珍稀食用菌产品营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整体达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论废水生物急性毒性测定技术的因子组合39-41

摘要:就结构而论,主要的废水生物毒性监测分析方法均由毒物浓度、致毒效应和持续染毒时间三因子组成,可依拟求的变量结果顺次分为固定持续染毒时间和效应条件下求浓度稀释倍数变量的“稀释体系”;固定持续染毒时间和毒物浓度条件下求效应变量的“效应体系”;固定毒物浓度和结果效应条件下求持续染毒时间变量的“时间体系”。3种方法因探寻目标不同或应用需求不同而异,对常常处于多种毒物共存且混合条件下的废水而言,技术方法选择非常重要。

利用背景场流动测震设备开展多台基背景噪声对比试验42-44

摘要:天津市地震局在背景场项目期间共建设完成7个流动测震台站和1个流动台网中心,由于流动测震台网建设的特殊性,项目建设后期无需试运行过程。项目组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天津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且覆盖层深,现阶段地震观测主要采用井下观测方式的情况,利用流动测震设备进行同台多种台基的对比试验,探索一种新的测震台站观测系统来取代现有井下地震观测,同时能够达到测试流动测震台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