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成果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 部级期刊

China achie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1-4484/N 国内刊号
  • 1009-5659 国际刊号
  • 0.0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科技成果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科技成果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刊特稿、创新论坛、产业解析、创新之路、产业动态、研发聚焦、知识产权、投融资动向

中国科技成果 2016年第2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扉页
地面出入式盾构法隧道新技术与工程示范1-1

摘要:盾构法隧道是当今基础建设中应用广泛的施工方法,而传统盾构法隧道因其面临着诸多工程技术难点和社会问题,急需升级新方法、新技术。本项目针对超浅覆土、负覆土盾构隧道“失稳、失衡、失效、失准”四大国际性难题,围绕该新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可掘性及可控性目标,创新建立了“地面出入式盾构法隧道技术体系”。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创新论坛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广西与香港科技合作对策研究4-6

摘要:桂港科技合作是广西与香港特区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广西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西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通过探讨分析当前桂港科技合作发展现状、科技合作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科技计划成果
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的物理原理及技术实现7-9

摘要:量子信息科学是近年来国际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领域,对于突破经典极限、提高信息处理性能、增加传输容量及确保信息安全等至关重要。

纳米材料功能化宏观体系的构筑和性能研究10-11

摘要:目前,全球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的宏观尺度纳米材料体系的研究已成为新的趋势。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对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能的优化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是纳米材料研究和应用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基于扫描探针技术的纳米表征新方法研究12-13

摘要:如何探测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表界面效应、尺寸效应和量子效应是纳米表征技术的挑战,常规的测量仪器和方法难以胜任这个任务。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明使探索微观世界的技术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类仪器具有原子分辨和操纵能力,同时还能对表面电子态、分子振动性质和化学状态等进行测量,对推动纳米科技发展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同熔型花岗岩铜铅锌成矿作用14-14

摘要:本课题围绕项目总体目标,以华夏地块的“南岭成矿带”和“武夷成矿带”为主要研究区,选取赣东北铜金钼铅锌矿集区、湘南铜铅锌矿集区、粤北铜钼多金属矿集区、闽西北铜金钼矿集区、桂东铅锌铜矿集区和武夷北缘铜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典型矿床进行系统解剖的基础上,研究华夏地块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类型、成矿时空格架、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

内蒙古十大孔兑区河谷沙丘风水复合侵蚀现代过程研究15-16

摘要:风水复合侵蚀作为半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侵蚀营力和重要的地表过程,是该区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沿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带形成了一个自东北向西南分布的“水蚀风蚀交错区”,成为当前土壤侵蚀防治和荒漠化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风水交互侵蚀严重,已成为黄河多泥沙、多粗砂的主要源地,也是黄河下游“悬河加积”和故道“风沙再起”的症结所在。由于风水复合侵蚀是一个风、水和土壤沉积物三相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其机理的复杂性常常通过侵蚀过程得以反映。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创新交流
全球业务化海洋学预报系统与应用17-20

摘要:针对全球海洋环境预报的国家需求,基于长期、持续的海洋数值预报技术储备,通过引进开发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先进海洋数值模式进行调试和改造,在我国当前重点关注的全球、大洋和近海区域,着力改进和发展关键海洋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结合海洋预报现有计算条件,研发高效和高分辨率的海洋数值计算方法,利用国际和我国自主的海洋实时观测资料积累,建立了我国首个业务化运行的全球海洋实时观测资料融合同化数据集,全面优化了全球海洋数值预报的初始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全球一大洋一近海三级嵌套的全球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模式体系,建立了海洋预报业务化运行集成支撑子系统,在国内首次构建了覆盖全球大洋、南北极和重点海域的全球业务化海洋学预报系统,业务化运行产品在全球海域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并通过多种方式实时提供和全球不同分辨率和精度的海流、海浪、海温、海冰、海面风场等多要素预报产品,以及温跃层、混合层和中尺度涡等诊断分析产品,实现了全球海域范围内从百公里级到公里级空间分辨率的一体化预报业务全覆盖。

一种新型地表水VOC在线监测仪性能的测试分析21-23

摘要:针对地表水中发性有机物(VOCs)的监测需求,介绍了一种新型水中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设备。为测试仪器的监测性能状况,以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分别进行了仪器监测检测限、检测范围、校准曲线、回收率等方面的测试。结果表明:仪器除个别参数有差异外,仪器总体性能状况较好,适用于在线监测,该在线监测方法简便、快速,能较好地应用于地表水中发性有机物的在线监测。

面向FAST的巡天大数据探索式分析技术24-26

摘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ApertureSphericalTelescope,FAST)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它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高油高产大豆黑农68的选育与推广应用27-29

摘要:黑农6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黑农44为母本。绥农14为父本有性杂交,采用常规与辐射育种相结合及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选育而成,2011年经黑龙江省茯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集高油、高产、抗病、广适应性于一体,适宜黑龙江省第二、三积温带种植,2012年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黑农68、黑农67中试与示范”的核心技术品种。项目创建了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体系;创立以品种为核心技术,基地为依托,企业、科研、推广和农户共同完成的成果转化模式。项目熟化了品种和技术,生产适用性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凝炼黑农68的选育与成果转化经验,可为其他作物品种选育及推广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地震应急救援区域差异性综合查询平台建设30-31

摘要:文章重点介绍了中国地震应急救援区域差异性综合查询平台;利用收集的多种数据集,构建多指标多尺度的应急救援能力区域差异性查询平台,以实现对研究成果的高效集成管理。

高放废物处置库逸址阶段公众参与程序研究32-35

摘要:高放废物和α废物的处置库选址向来非常敏感。由于处置库选址区域公众的反对和不接受严重阻碍了处置库的建设。文章以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阶段为例,调研分析国外废物处置设施的公众参与模式,提出开展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阶段公众参与程序,为提高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的公众接受度提供参考建议。

A5-13杨、A5-17杨区域栽培试验研究36-39

摘要:AS-13杨、5-17杨是由山海关杨和甜杨(Pdeltoides‘ShahHaiGuan’×PopulussuaveolensFisch.)杂交获得的2个杨树新品系。区域栽培试验表明,11a生试验林,胸径平均生长为16.1厘米、15.5厘米,是大青杨的1.61倍和1.55倍;树高生长量为14.4米、14.0米,是大青杨的1.52倍和1.47倍,具有明显的速生性;抗寒能力与大青杨相当,基本没有病、虫危害;A5-13杨、A5-17杨木材材质优良,密度中等,抗变形能力较强,木材纤维长度A5-13杨、A5-17杨分别超过大青杨7.5%和12.6%,综纤维素含量分别为84.5%、85.4%,是优良的制浆、造纸材种。适宜营造短周期工业原料林。

基于机载LiDAR点云的三维重建技术研究40-42

摘要: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使航测制图如生成DEM、等高线和地物要素的自动提取更加便捷。机载LiDAR技术的诸多优点,使很多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学者转向从这种比较新型的数据源中重建地物三维模型,并借助于其数据获取快的优点快速地构建、更新整个城市的三维模型。本文提出了自动的建筑物屋顶重建、建筑物外轮廓提取以及电力线提取建模方法,使三维模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江苏省科技统计工作与服务平台的现状与展望43-44

摘要:科技统计数据是科技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建设江苏省科技统计工作与服务平台是集成科技统计数据、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实现统计信息共享的最有效路径。本文介绍了江苏省科技统计工作与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与服务现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科技统计服务创新发展需要提出今后发展的初步设想。

多台起重机安全监控分布和集控系统的研发45-47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安全监控分布和集控系统的技术基础后,阐述了该系统的组成和开发过程。通过OPC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工业无线WIFI技术进行数据传输。

多路旋转变压器解码芯片的设计48-50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Ysmc0.18μm工艺实现的多路旋转变压器角度解算芯片的设计。其中,利用相位检测法检测旋转变压器输出的正弦数字信号和余弦数字信号的相位,确保了角度计算的准确性,并对CORDIC算法改进,使其实现了0~360度范围内的角度计算,解算精度达到1/1000度,该算法已经在FPGA平台上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