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成果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创新论坛、产业解析、创新之路、产业动态、研发聚焦、知识产权、投融资动向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9-5659
  • 国内刊号:11-4484/N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7
  • 创刊时间:200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6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科技成果 2014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创新论坛

中国创新治理的三大方向

摘要:笔者提出了中国创新治理的三大方向,包括以原创为核心的创新政策、以自主性为核心的科研体制改革和以智库为核心的创新治理。
4-5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区域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背景,从区域农业经济的实际出发,分析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区域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利弊因素,提出了几种发展区域生态农业经济的相应模式和注重的问题。
6-8

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助推创新体系建设——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在梳理我国内地部分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省情,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组织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模式,为推动四川省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9-11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拟在分析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就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12-16

浅谈城市科技信用工作的开展——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摘要:科技信用建设是科技资源分配公正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科技信用评价,确定科技创新主体机构和人员的信用等级,并建立相应的科技信用档案,可以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科技发展政策提供有效依据,将有限的科技资金等资源投入到科技信用度较高的企业和科技机构,取得最佳的投放效益。进而增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实效和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的责任心,提高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为简化和降低管理总成本提供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通过乌鲁木齐市开展科技信用工作的实际情况,介绍该市科技信用工作的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果、面临的挑战及促进城市科技诚信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构想,以期对其他城市的科技信用工作开展提供借鉴作用。
17-20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科技计划成果

中药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首先,如何防治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以及探明其致敏物质是世界医学界所面临的难题。由于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特点牵涉到免疫学与毒理学的交叉学科领域,致敏原的筛选与确认又需要化学与毒理学专家共同来探究和解决,中药多成分的物质基础、毒性作用的多靶点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因此,通过研究,提高中药注射剂临床前过敏反应安全性评价的检出率;分离鉴定致敏原,提出去除或控制致敏原含量,它有利于降低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发生率,保障人民的用药安全。
21-22

城市固体废物循环转化机理研究

摘要:该项目利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阐明了固体废物代谢过程与城市生命体活动的动态响应关系,揭示了固体废物代谢机理,阐明了循环转化过程,开展了生命周期评价和环境经济评价,建立了危险废物鉴别和多级风险评价指标与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了典型城市固体废物综合管理动态优化模型,建立了一套城市固体废物的综合评价、诊断与管理系统,并在北京、深圳和佛山等典型城市得到应用。
24-27

氮氧化物总量减排考核与评估技术方法研究

摘要:氮氧化物不仅可以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还可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大气细颗粒物、臭氧、酸雨等二次污染物,导致城市灰霾、水体酸化和富营养化等。为此,《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号)已将氮氧化物列为约束性指标之一,明确要求,到2015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较“十一五”末期削减10%;虽然我国“十一五”期间在二氧化硫总量方面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与评估方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氮氧化物方面还缺少相关经验及制度。本研究针对我国目前NOx总量减排的政策框架和减排对象,研究“十二五”NOx总量减排考核的实施方案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NOx减排考核办法及其减排的经济成本和效益评估方法。
28-28

淡水鱼类出血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

摘要:本项目选择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草鱼和鲢鳙鲫鱼,针对草鱼病毒性出血病和细菌性鲢鳙鲫鱼暴发性出血病在我国的发病现状,特别是现有养殖模式下出血性疾病持续暴发、有效控制技术缺少等问题,在系统调查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出血性疾病流行规律和病原分型分布的基础上,开展了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和诊断规程研究,熟化了疫苗制备、生态防控、免疫制剂创制、药物安全使用、风险因子分析等单项技术,制订出以病害预警、免疫预防、健康养殖技术为主及抗病药物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并在全国淡水养殖鱼主养区域进行示范。
29-29

甜瓜枯萎病抗性基因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和功能研究

摘要:枯萎病(Fusarium wilt)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甜瓜病害,由尖孢镰刀菌甜瓜专化型(F.oxysporum(Schl) f.sp. melonis(Leach et. Currence)Snyder et Hansen)所致。近年来,随着甜瓜市场需求量和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加之栽培方式的多样化,甜瓜枯萎病危害逐年加重。
30-30

三维云信息的融合方法研究与软件研制

摘要:项目将自主研发适应中国业务环境的三维云信息融合分析系统,系统可生成集多颗卫星、多部雷达、地面常规和非常规等多种观测资料优势为一体的三维云信息产品。通过攻克多种观测资料获取、质量控制和误差分析、三维云信息协同融合分析方法、以及与云分析密切相关的三维温度场、三维水汽场融合分析方法等关键技术,生成三维云信息产品,并开展三维云信息产品在数值预报模式热启动中的应用试验,以及研发三维云信息显示和分析工具软件。
31-31

地震作用下坝区滑坡动态灾变过程分析

摘要:该项目的研究目标主要表现在:研究滑坡在力的作用下,渐进变形过程的破坏机理、破坏类型及控制标准;建立描述滑坡渐进变形破坏过程全新本构模型,模型参数标定方法,并阐述与传统理论的相互关系;建立新型表征滑坡稳定特性的评价标准,并阐述其力学意义,并与传统的稳定性评价标准加以比较。主要任务为:以数值模拟法再现滑坡的渐进破坏过程,并评价滑坡在渐进破坏过程中不同应力状态的稳定性,从而为滑坡防治及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32-34

自镇流LED灯认证技术要求及认证模式研究

摘要:该课题选择半导体照明产品中技术相对成熟的自镇流LED灯为研究对象,制定适应我国行业发展的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产品安全、性能和能效评价体系,开展认证试点和应用推广,以解决在半导体照明技术快速发展、产品尚未定型阶段,产品性能和能效标准缺失、产品性能无法评价、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以标准和认证引导市场发展方向,落实国家高效半导体照明产品财政补贴推广政策,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5-35

环境优化经济:区域战略及其操作途径

摘要:当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且处于不断加速阶段,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进入凸显期。按目前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2020年我国资源消耗和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在面临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条件下,如何破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从源头和全过程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题中要义。
36-38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创新交流

上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预警模型研究

摘要:通过筛选分析各相关因子与感染性腹泻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细菌性食物中毒预警模型。以上海医院肠道门诊感染性腹泻病例监测数据作为因变量,分析其与盒饭不合格率、熟食卤味不合格率、原料中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平均气温、水汽压、降水量和平均风速的相关关系,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从月和日两个时间尺度对感染性腹泻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2009年和2008年的逐日感染性腹泻指数进行拟合验证,最终建立细菌性食物中毒预警模型。得出结果,逐日感染性腹泻指数与逐日气温、逐日水汽压关系最为密切,以气温和水汽压(前1日)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拟合方法建立了感染性腹泻指数预报模型,并且与实际观测值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因此,上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气温、水汽压有一定的关系,基于上述因素建立的预警模型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
41-44

高原湖泊退塘还湖区基底修复的理论与实践初探——异龙湖退塘还湖区生态修复系统技术研究的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异龙湖湖滨带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的相关措施,结合异龙湖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应的规划目标及原则,对异龙湖退塘还湖区基底修复及景观重建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及研究,并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了相应的基底恢复方案。方案中对异龙湖的鱼塘区的基质改善和面源污染控制等都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45-48

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机制与技术研究

摘要: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应用场景,包括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的交换机制;建立污染源数据交换标准体系;数据交换技术模式设计;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原型系统开发;以及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原型系统试点示范,为实现全国污染源监控信息的交换和集成奠定理论基础和实施范例。课题提出的技术路线已经应用于“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5.8亿资金)中“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为选定“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的交换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有效解决大规模部署中关键技术问题;课题提出的“三位一体”交换机制框架,为环境监察管理工作的深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新增污染物(氨氮、氮氧化物)自动监控工作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建设原型系统,支撑了江苏、辽宁、青海、宁夏四省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交换;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交换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基于“HJ/T352-2007规范”,原型系统的成功从技术上验证了“HJ/T 352-2007规范”的可实现性,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分布式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在同构、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问题;丰富和完善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环境信息交换技术规范”(HJ XXXX-201X 报批稿)中采纳了本课题提出的交换体系、交换模式。
49-51

堆肥好氧发酵过程优化及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基于堆肥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堆肥发酵二段式氧-温度-湿度(SOTM)综合控制技术;以单片机及远程控制计算机为核心,进行了堆肥好氧发酵过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实现了发酵过程的智能优化控制,通过适时有效控制堆肥体通风时间、通风量,实现适时适量供氧,调整控制生物最佳降解速率,降低能耗,实现了堆肥发酵的精准化生产。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