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成果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创新论坛、产业解析、创新之路、产业动态、研发聚焦、知识产权、投融资动向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9-5659
  • 国内刊号:11-4484/N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7
  • 创刊时间:200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6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科技成果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创新论坛

我国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创新实践及若干建议--以浙江中新力合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摘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积极探索支持科技创新的融资方式”的战略目标,对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一批科技金融服务机构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等不断探索,在传统金融制度下走出了一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新道路,值得借鉴和推广。为此,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浙江中新力合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展开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4-7

山西省长治地区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长治地区食用菌发展迅速,总体趋势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食用菌产业呈现出工厂和散户干劲大,而包括科研院所和协会在内的中间服务平台小的“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合理布局,并且在工厂规划、生产决策、产品选择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合理、不科学情况。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对策。
8-11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科技计划成果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标准研究

摘要:我国近年来组织工程发展迅速,部分技术已进行临床研究,建立我国组织工程产品的管理和技术质量标准是当前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组织工程产品在我国安全有效使用的要求。
12-13

高性能、长寿命车用燃料电池催化剂、膜电极技术

摘要:2006年本课题开展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H2-PEMFC)贵金属催化剂的负载量达0.8~1.0mgPt/cm2 MEA,功率密度达0.7W/cm2MEA(0.68V,80℃,常压)。这意味着:1.1gPt/kW,相当于一个净功率75kW的汽车(燃料电池堆功率大约85kW)需要94克贵金属铂催化剂。膜电极(MEA)占燃料电池堆成本的84%,其中正负极占MEA的54%。从可以接受的商业化成本以及有限的铂资源角度考虑,仍然需开发高活性的电催化剂,以及改进电极结构,从而进一步降低贵金属Pt催化剂的负载量。本课题围绕高性能、长寿命车用燃料电池催化剂、膜电极关键技术,对催化剂担体制造技术、催化剂制备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出了批量制备铂钯催化剂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规范。研究成果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条件的长寿命电催化剂具有重要价值。
13-13

我国新一代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

摘要:地球空间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三大高新技术。地球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的发展,并使之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20%,但总体规模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
14-14

光导聚能高温相变储热零排放室内太阳炉研究

摘要:利用取之不尽的太阳光实现民用炊事,是人们多年来的愿望。现虽有直接反射聚焦的太阳灶可用于烹饪功能,但它需要用户直接在阳光下操作,并需要及时跟踪太阳的运动轨迹,否则不能得到聚焦良好的光斑,由此给用户带来极大不便,限制了此类装置的推广应用。
15-16

酸性煤矸石山污染原位控制与生态重建联合治理技术及示范

摘要: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由煤炭开采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急待解决的问题。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矿山最主要的污染源。煤矸石山对大气、附近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一直是煤矿及周边居民的“心头之患”。一般而言,煤矸石占煤炭产量的10%~20%,据不完全统计,煤矸石年产量约达3.5~7亿吨。由于我国煤矸石的利用率还不到30%,大量矸石还要在地面堆积形成煤矸石山。
17-18

水污染控制用系列新型炭纤维生物膜载体的研制与应用

摘要:通过将炭纤维的特有的生物亲合性和快速固着特性等优异性能引入污水处理用生物膜载体的设想,系统地研究了生物炭纤维结构特性的形成规律,解析了生物炭纤维微生物固着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阐明了炭纤维的生物固着化特性、生物降解机理及生化反应动力学行为,成功地将该技术应用于工业与生活污水处理。该研究不仅可为生物膜理论的深化及新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还能大幅度提高生物膜法的生化降解能力与效果,从而解决了微生物固着、降解效率较低的难题。本课题是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结合的应用研究项目,通过这一研究将为开发一种新型的环保功能材料与快速高效水处理装备奠定基础。该技术可使微生物高效固着,故较以前生物膜法相比:①可快速高效化;②水处理设备小型化;③适于难生化物质废水处理。因此,这一环保新材料在生物膜法水处理上的应用将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软、硬质微生物载体的问题,使生物膜法处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构思新颖、观点明确、应用前景广阔,此研究结果具有前沿创新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19-19

深水扇预测的数学模拟技术

摘要:深水油气主要储存在有浊积岩组成的深水扇(斜坡扇和盆底扇)中,在以泥质为主的深水沉积体系中,判断深水扇的位置和大小事进行储层预测和确定钻探目标的重要环节。
20-20

多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安全设计技术

摘要:研究针对多层地下交通枢纽防灾减灾各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完成了安全综合评价方法、人员安全疏散、防火、防水、抗震及抗爆、安全监控体系的研究,建立了安全监控体系仿真系统实验室。
21-22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创新交流

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

摘要:“国家计量基标准(物理部分)资源共享基地”(以下简称“计量平台”)是2011年首批通过科技部、财政部认定的23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国科发计[2011]572号)。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计量平台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全国计量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全社会计量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3-24

固定污染源烟气湿度测量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总结了固定污染源烟气湿度测量方法的发展现状,分为手工方法和连续自动在线方法两类。
25-28

滨海咸水地区侏罗系地层找水方法与成果

摘要:2006年,为解决广东省惠东县稔山竹园村村民饮水难题,广东省地质局七五六地质大队通过进行周密调查设计,从地面水、工、环测绘到地下物探、专项构造调查、高密度电法勘探、钻探验证及抽水试验、水质分析等工作,在竹园村这个滨海咸水区和侏罗系贫水地层找到水量大且水质优的优质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允许开采量1286.31m3/d,雨季允许开采量>3000m3/d,解决了全村4200多人的生活用水。经近5年运行,水量、水质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推广和示范作用。
29-31

全国尾矿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成果示范

摘要:资源和环境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是解决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全国尾矿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的开展和实施,获取了尾矿库和矿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研究区尾矿库的资源潜力和矿区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尾矿资源与矿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的方法技术。
32-34

路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西部山区高速公路生态环境特征及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了路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构建了基于遥感的西部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监测的指标体系,为开展基于遥感与GIS的公路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模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35-37

既有桥梁结构监测数据采集优化、识别及安全评价技术

摘要:本文根据西部干线公路既有桥梁检测与监测的需要,结合典型桥梁结构群特点和损伤状况,研究既有桥梁结构监测数据采集优化、损伤识别与安全评价技术。包括研究开发西部典型干线公路既有桥梁结构群监测、测点优化、数据传输及其硬件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既有桥梁结构群损伤与安全评价方法和准则。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形成既有桥梁结构监测设计与实施指南,完成两座既有桥梁结构群测试优化与安全评价的试验工程。
38-40

2012年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监测评析

摘要:浙江省是传统的海洋渔业大省,浙江渔场也是全国重要的渔场之一。本项目基于对2012年浙江省主要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及主要经济种类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12年浙江渔场整体的海洋渔业资源数量、资源结构差于2011年同期,主要经济种类中带鱼、小黄鱼、鲳鱼资源状况差于上年同期,表现为产卵亲体量减少,产卵滞后,幼鱼发生量比上年有所减少;上层鱼(鲐鲹鱼)幼鱼发生量稍低于2011年,但仍为近五年来的较高水平;蟹类和虾类资源较好;头足类资源数量稍有下降。
41-44
中国科技成果杂志成果推广

光伏组件测试仪计量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

摘要:光伏组件测试仪是计量光伏组件功率的关键设备,直接关系到组件功率的准确及光伏行业经济效益。本项目针对光伏组件测试仪的关键性能参数:光谱匹配度、辐照度不均匀度和辐照度不稳定度,提出了测量方法,研制了四套计量装置--辐照度均匀稳定性测量装置、光谱匹配度标准测量装置、光谱仪余弦特性测量装置和光谱仪温度特性测量装置,建立了关键参数溯源至国际SI单位制的量传体系。
49-50